《枣核》教案【最新6篇】

时间:2015-06-04 05:33:12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枣核》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枣核》这篇课文的基本内容和情感。

2.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枣核》这篇课文,了解传统文化中的人文关怀和情感表达方式。

3.学生能够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朗读技巧。

教学重点:

1.帮助学生理解《枣核》这篇课文的主题和情感。

2.通过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价值观念。

3.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表演等活动,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准备:

1.课文《枣核》的教材及相关课件。

2.声音设备,用于播放课文录音或学生朗读。

3.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材料,用于展示相关内容和情感表达。

4.教师准备的课堂活动设计,包括讨论、朗读、背诵等。

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展示相关内容,引起学生对《枣核》这篇课文的兴趣。

2.阅读理解: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然后进行小组讨论,理解课文的主题和情感。

3.情感表达: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如朗读、表演等,展现课文中的情感表达。

4.思辨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价值观念和人文关怀,展开讨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5.总结反思:通过课堂讨论和活动,让学生总结课文的主题和情感,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反思: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能够理解《枣核》这篇课文的内容和情感,还能够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朗读技巧。同时,通过思辨讨论,学生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传统文化中的人文关怀和情感表达方式。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继续引导学生通过文学作品,提高情感表达和人文关怀意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价值观念。

《枣核》教案 篇二

课文分析:

《枣核》是一篇描写人情温暖和情感交流的课文,通过一个小女孩的眼睛,展现了传统文化中的人文关怀和家庭温暖。在这篇课文中,女孩的父亲用一颗枣核和一个小故事,表达了对女儿的爱和关心,也传达了对人间真情的感悟。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通过教师朗读和学生跟读,让学生感受到课文中的情感和温暖。

2.情感表达: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如朗读、表演等,展现课文中的情感表达。

3.思辨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价值观念和人文关怀,展开讨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总结反思:通过课堂讨论和活动,让学生总结课文的主题和情感,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帮助学生理解《枣核》这篇课文的主题和情感。

难点:引导学生思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人文关怀。

教学反思: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能够理解《枣核》这篇课文的内容和情感,还能够通过朗读、表演等活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同时,通过思辨讨论,学生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传统文化中的人文关怀和情感表达方式。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继续引导学生通过文学作品,提高情感表达和人文关怀意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价值观念。

《枣核》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掌握朴实的叙述表现人物深沉感情的方法。

  2、增加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理解,体会文中人物强烈的民族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重点难点]

  1、重点:朴实的叙述,精巧的结构。

  2、难点:思乡之情的具体化。

  [教学时数]

  二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

  1、作者简介

  萧乾,出生在一个汉化了的蒙族贫民家庭,当代著名作家、翻译家、记者。

  2、导语

  今天我们来学习作家萧乾写的《枣核》一文,看看作者怎样用一个老新闻记者的眼光,冷静客观地审视美国的现代社会生活及其心态,以及发展与扭曲相交织所带给我们思考的现实。

  二、教师放课文录音,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

  思考:边读边思考,全文贯穿的一条线索是什么?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三、分析课文,理解思路

  1、全文的线索是什么?是枣核

  2、理清段落,列出文章结构提纲。

  ⑴学生围绕段落、文章结构提纲进行阅读讨论。⑵学生发言交流。

  第一部分(1)写朋友托我为他带几颗枣核。

  第二部分(2—4)写朋友见到枣核,如获至宝。

  第三部分(5—10)写朋友倾吐思乡之情。

  第四部分(11)提示文章中心思想。

  本文结构精巧,首先表现在用“枣核”设置悬念。作者由索要枣核起笔,开篇设个悬念:用途蹊跷。朋友得到枣核如获至宝,用途却秘而不宣,还故弄玄虚,使悬念更吸引人关注,直到踏访后花园谈话中才说明要枣核的原因,解开悬念。结构精巧还表现在用“枣核”作贯穿全文的线索。枣核,把相距万里的人连在一起,把朋友的心和故乡连在一起。几枚生枣核在异国的土地上,“总布胡同”那座小院将同“北海”一道出现在朋友眼前,给游子的心添一点慰藉。读到后来,谁都能看出,在美籍华人的心目中,这几枚枣核的“分量”简直等于故乡故土,枣核是一条叙事的线索,更是一条凝聚着乡情的感情线索。

  板书设计:

  枣核

  索枣核——用途蹊跷

  见枣核——如获至宝

  说枣核——为解乡愁

  议枣核——民族之情

  第二课时

  一、继续学习课文

  1、阅读第一段。

  提问:段中“再三”的意思是什么?有何作用?

  学生回答后明确:意思是一次又一次。作用是增强文章的悬念感,为下文表现人物的感情服务。

  2、阅读2—4段。

  提问:风烛残年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风中的蜡烛,比喻人已到了晚年。

  提问:“他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明确:运用了比喻了修辞手法,表明了美籍华人珍惜的态度,得枣核如获至宝的激动心情。

  提问:“殷切”是什么意思?表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明确:意思是深厚而激动,表明了美籍华人急于得到枣核的心情,增强悬念感,为下文表现人物的感情作铺垫。

  提问:美籍华人与分别快半个世纪的朋友见了面,第一句话说的是什么?这一句话表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明确:第一句话是“带来了吗?”表明了美籍华人急于得到枣核的心情。

  3、学生根据下列问题读5—11段。

  ⑴写沿途风光的目的是什么?

  ⑵“一座两层小楼”,“车库的门就像认识主人似的自动掀启”,孩子们“都成家立业了”,“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以上这些话语表明了什么?有什么作用?⑶美籍华人的思乡之情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

《枣核》教案 篇四

  目的要求

  一、理解美籍华人的思乡之情,增强热爱自己民族的感情。

  二、了解作者怎样选用细小的生活材料,曲折地表达一个有深刻意义的中心思想。

  要点难点

  一、体会海外华人的思乡心态,培养热爱自己民族和故乡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本文选材具体,小中见大的写作手法;

  三、学习本文围绕枣核设置悬念,使文章起伏跌宕的结构方法;

  四、理解本文标题的特点及在文中的作用。

  写作背景

  1979年8月,萧乾应邀赴美进行访问交流,回国后将自己在美的见闻,写成系列文章。《枣核》便是萧乾的特写《美国点滴》中的一篇(或一章),写于1980年4月,是年5月全文分为10篇先后在《人民日报》连载,它犹如一股从大西洋彼岸吹来的春风,送来了一束有关美丽现代社会生活及一些海外华人心态的信息,而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作者简介

  萧乾,1910年生,现代作家、翻译家、记者。蒙族人,祖籍内蒙古,生于北京。

  1929年进燕京国文专修班学习,一年后考入辅仁大学。1933年转入燕京大学新闻系,选修“特写——旅行通讯”课程,1935年6月毕业。

  1939年他赴英讲学,开始了七年的欧美生活。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曾作为《大公报》的记者,奔波在西欧的反法西斯战场上。1945年,他从莱茵河前线返回伦敦,经加拿大东岸转旧金山,采访了联合国成立大会。在那些年代里,他先后写出了《矛盾交响乐》、《血红的九月》、《伦敦一周间》、《南德的暮秋》及《美国之行》等优秀特写。他的《美国之行》,是40年代对美国认识的真实记录。

  段落大意

  课文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写一位在美国旅居的旧同窗托“我”带给他几颗枣核。这位老同窗不远万里,写信索要的竟是几颗不起眼的枣核,而且是用“航空信”“再三托付”,可见这几颗枣核对他很重要。读者不禁要问,它做什么用呢?而作者又不肯说破,只说:“用途很蹊跷。”这样巧设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自然地开启下文。

  第二部分(第二──十段)写“我”与老同窗相见,到他家作客,了解到枣核的用途。这部分可分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第二──四段)写“我”与老同窗相见。多年不见的老同学,相见的第一句话就问及那几颗枣核,得到之后“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待问到它的用途时,他却要“我”等会儿。这就更紧紧地吸引住了读者。引出“我”的登门拜访。

  第二个层次(第五──七段)写“我”去老同窗家作客,了解到枣核的用途。这里笔锋一转,避开枣核,写路上的风光,写这位老同窗的住宅、车库、精美的后花园;写“我”与老同窗的交谈。说明这位老同窗住的是具有优雅环境的现代化住宅,有一双成才的儿女和从事高科技研究的的爱人——“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可是思乡之情日切。他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总布胡同院里的那颗枣树”。祖国、家乡的一景一物他都思念。这思念之情是高级住宅、称心如意的家庭和事业所无法替代的,所以他要朋友不远万里从祖国带几颗枣核,他要种下这故乡的种子,寄托他对自己的民族、自己的故土的眷恋之情。

  第三个层次(第八──十段)写老同窗兴建小“北海”,寄托思乡之情。造小“北海”的假山石是“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的。假山上嵌的“红庙”、“白塔”“都是从旧金山唐人街买来的”。真是不惜重金和气力。这位美籍华人的良苦用心在于:创造出像故土那样的环境,使他和老伴如身临其境,回忆往日故乡生活的情趣,寄托思乡的苦恋之情。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点明中国人最依恋故土。文章在上面叙事的基础上,用一个递进句式议论,揭示文章的中心——中华民族是一个民族意识很强,民族感情极深的民族。

  本文以枣核为线索,写一对老同窗的交往,相互交谈的也全是家庭、生活的琐事,可表现的却是热爱自己的民族这样重大的中心思想,体现了作者在选材上的匠心。作者还巧设悬念,使故事曲折生动,紧紧吸引读者。另外,文章语言平实自然,亲切动人,人物的对话和环境描写都很好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主题思想

  文章以枣核为线索,写了一个美籍华人要几颗故乡的枣核试种,以寄托思乡之情的故事,反映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深厚的民族意识和丰富的民族情感的民族。

  写作特点

  以小见大、以物传情。枣核——一颗看似寻常不被人留意的种子;送枣核——一件极为平凡普通的小事,而在萧乾笔下,却写得那样情意浓浓,含义深刻。小小的枣核寄托了一位远离祖国近半个世纪的美籍华人思恋故土的民族深情。“改了国籍,不等于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象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作者独具慧眼,从小处着笔、从大处着眼,寓情于物,以小见大、从一件小事中,发掘出了一个有深意的重大主题。

  悬念一:“动身访美之前,一位旧时同窗写来封航空信,再三托付我为他带几颗生枣核,东西倒不占分量,可是用途却很蹊跷。”是“蹊跷”,背井离乡几十年,故土牵魂夺魄之物多矣,为何单要几颗生枣核?文章看似起笔平平,但一下子抓住了读者,不由你不读下去。

  悬念二:二人见面“拥抱之后,他就殷切地问我:‘带来了吗?’我赶快从手提包里掏出那几颗枣核。他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我问起枣核的用途,他一面往衣兜里揣,一面故弄玄虚地说:‘等会儿你就明白啦。’”这“故弄玄虚”,的确很吊人胃口,枣核的用途一问便知,可他偏不正面作答,非让你“等会儿”,那么,读者只好带着疑问去读下文了。

  悬念三:“他把我安顿在二楼临湖的一个房间后,就领我去踏访他的后花园”。两个“分手快有半个世纪”的同学不去倾心长谈,为何踏访花园?悬念之上又设悬念,真可谓是“紧锣密鼓”。

  当层层设置悬念之后,“他”才道出了枣核的用途:“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的那枣树。所以才托你带几颗种籽,试种一下。”简简单单几句话,却说出了他“年纪越大,思乡越切”的感情,至此,我们也被他的情绪深深地感染了。

  悬念的特点是先把疑问提出来,把矛盾摆出来,直至高潮,再解开疑问,写出结局。它的好处是能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引起读者的兴趣和思考,取得出奇制胜的效果。《枣核》层层设置悬念,除有上述特点外,还有揭示人物性格、升华感情的作用。

  为了充分展示海外游子的思乡之情,《枣核》在设置悬念之后,又补叙了“他”家的“北海”,使文章的材料更为丰富,使我们进一步看到了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样依恋故土的”。

《枣核》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积累“折、涨”2个多音字。

  2、默读课文,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体会枣核的聪明勇敢。

  [教学重难点]

  默读课文,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体会枣核的聪明勇敢。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朋友(课件出示课文插图),他只有一个枣核那么小,他的名字叫“枣核”。别看他人长得小,但是非常聪明勇敢。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位新朋友的故事。(板书课题:枣核)

  二、品读课文,交流感受

  (一)明确初读要求。(课件出示)

  1、默读课文,并给自然段标上序号。

  2、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山脚下一户人家生了个枣核那么大的孩子,取名“枣核”,枣核不但勤快,也很聪明。有一年大旱,庄稼人纳不上粮,衙役就把牛、驴都牵走了,枣核帮人们牵回了牛、驴,还戏弄了县官。)

  3、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中哪些内容让你觉得最有意思。从课文中找出来,然后和同学交流。

  4、小组交流,用自己的话将你认为有意思的部分复述一遍。

  5、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二)全班交流,各抒己见。

  1、交流一:枣核出生,爹娘发愁。

  (1)枣核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生的?

  (2)枣核出生后,爹娘的心情怎样?

  (3)面对爹娘的发愁,枣核是怎么说的?从他的话里,你感受到了什么?(有志向)

  (4)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迫切希望——欢喜、激动的心情变化)

  2、交流二:枣核干活勤快,学了很多本领。

  (1)“邻居们都夸枣核,枣核的爹娘非常高兴。”邻居们会怎样夸枣核?枣核的爹娘又会怎样说?(学生各抒己见)

  (2)对枣核学会的这些本领你有什么看法?(学生各抒己见)

  (3)教师小结:同学们,故事发生在古时候,那时候没有高科技产物,人们用人力、牛马驴等畜力拉犁种地。枣核这样的山村孩子能学到那么多本领,真的很了不起。(指导朗读,读出对枣核的赞美和敬佩)

  3、交流三:枣核帮大家牵回牛、驴。

  (1)快速浏览课文第4—7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部分内容主要写了什么。(全班交流,教师评议)

  师小结:有一年大旱,庄稼人纳不上粮,衙役就把牛、驴都牵走了,枣核靠自己的本领,折腾得衙役们筋疲力尽,困倦地睡着了。枣核趁机把乡亲们的牛、驴牵回了村子。从中可以看出枣核是个不畏权贵、善良、为乡亲们着想的孩子。

  (2)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达出对枣核的赞美、崇敬之情。

  4、交流四:枣核戏弄县官。

  (1)快速浏览课文第8—13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部分内容主要写了什么,表现了什么。(这部分课文主要描写了枣核戏弄了县官,表现了枣核超人的胆识、超强的本领和无穷的智慧。)

  (2)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达出对枣核的赞美、崇敬。

  5、举手自荐,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中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6、集体交流、点评。

  三、拓展交流,练习续编

  同学们都能完整地表达出自己喜欢的故事情节,让老师听得津津有味,枣核戏弄县官会有怎样的结局呢?发挥想象说一说吧!

  [教学板书]

  枣核出生,爹娘发愁。

  枣核干活勤快,学了很多本领。

  枣核帮大家牵回牛、驴。

  枣核戏弄县官。

  聪明勇敢

  [教学反思]

  教学时,我首先帮助学生理清故事结构和主要情节,以便学生以此为导向,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并用自己的语言来复述故事,从而加深学生对民间故事的阅读、探究的兴趣。语文课堂如果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创作欲望,我想这节课就能完成教学目标了。

《枣核》教案 篇六

  一、预习目标

  1、借助工具书,积累字词。

  2、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二、旧知铺

  1、乡土情结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王维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炎黄子孙历来有着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种爱国主义精神,又往往集中表现为对故乡的思念和热爱,无论走到哪里,故乡的山川、草木、人物,故乡的一切,总是始终萦绕在心头。过去,有些准备漂洋过海谋生的人在背井离乡时,总要怀揣一把“乡井土”,并永生永世珍藏起来。

  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我们祖先有个根深蒂固的观念,以为一切有生之伦,都有返本归元的倾向:鸟恋旧林,鱼思故渊,胡马依北风,狐死必首丘,树高千丈,落叶归根。有一种聊以慰情的迷信,还以为人在百年之后,阴间有个望乡台,好让死者的幽灵在月明之夜,登台望一望阳世的亲人。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之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踊跃输将,表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此中情味,离故土越远,就体会越深。

  2、作者简介

  萧乾(1910---1999),原名萧秉乾,蒙古族,著名作家、翻译家和记者。1910年生于北京,1935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先后主编天津、上海、香港等地的《大公报·文艺》并兼任旅行记者。作品有短篇小说集《篱下集》《栗子》等,译作有《好兵帅克》《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等,此外,还出版过多种英文著作。1999年2月11日卒于北京。

  三、整体感知

  1、字词积累,注记拼音。

  蹊跷 嫣红 倘若 山坳 掀启

  镶嵌 玛瑙 草坪 萧乾 厂甸

  2、火眼金睛,辨识字音。

  (1) 踏访 踏实

  (2)殷实 殷红

  (3)核桃 枣核

  (4) 劈柴 劈头盖脸

  (5)荷花 负荷

  (6)匀称 名称

  3、通读课文,畅谈收获。

  (1)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

  (2)你是如何理解题目“枣核”的?

  (3)文章围绕“枣核”都写了哪些事?请你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课文的行文思路。

  4、自主展示

  在阅读中,你有什么收获或疑问?写在下面与同桌分享。

  四、尝试练习

  根据你的阅读印象,请你独立、快速完成《练习册》第六课一至六题,然后小组内交流。

  五、归纳疑点

  《枣核》是一篇朴实中见深情,平淡中显奇妙的华人思乡文章。读完后必会引发你对“思乡”的深刻理解,那么,请你把你对乡思的认识和关于乡思的诗词写下来。

  你对乡思的认识:

  你积累的关于乡思的诗句:

  战回各自收弓箭,正西回面家乡远。

  (王建《杂曲歌辞·辽东行》)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枣核》教案【最新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