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推荐6篇】

时间:2018-06-01 07:35:33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篇一

探索古代文明:从远古到夏商周时期

教学目标:

1. 了解远古时期人类的生存方式和文化特点。

2. 了解夏商周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

3. 掌握古代文明的发展脉络,理解各时期的特点和影响。

教学重点、难点:

1. 复杂文明的形成和发展。

2. 夏商周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3. 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和评价。

教学过程:

一、远古时期人类的生存方式和文化特点

1. 讲解远古时期人类的生存方式,如狩猎采集、火的使用等。

2. 分析远古人类的宗教信仰、艺术表现等文化特点。

3. 讨论远古文明的重要意义和影响。

二、夏商周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

1. 介绍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和统治者。

2. 探讨夏商周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等经济活动。

3. 分析夏商周时期的文化成就,如甲骨文、青铜器等。

三、古代文明的发展脉络

1. 梳理远古、夏商周时期的文明脉络,理解各时期的特点和联系。

2. 对古代文明的发展进行评价,探讨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对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进行系统性的介绍和分析,帮助学生建立起对远古、夏商周时期文明的整体认识。通过讨论和分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古代文明的重要性和影响,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篇二

探索世界历史:古希腊和罗马文明的辉煌

教学目标:

1. 了解古希腊和罗马文明的特点和成就。

2. 掌握古希腊和罗马文明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

3. 理解古希腊和罗马文明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教学重点、难点:

1. 古希腊民主政治和罗马共和制的特点和演变。

2. 古希腊文化的传播和影响。

3. 罗马帝国的兴衰和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教学过程:

一、古希腊文明的辉煌

1. 介绍古希腊城邦的政治组织和民主制度。

2. 分析古希腊的哲学、文学、艺术等文化成就。

3. 讨论古希腊文明对欧洲文化的传播和影响。

二、罗马文明的兴盛与衰落

1. 介绍罗马共和制和罗马帝国的建立。

2. 分析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

3. 探讨罗马对世界历史的影响和贡献。

三、古希腊和罗马文明的比较

1. 总结古希腊和罗马文明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2. 比较古希腊和罗马文明的异同点,理解其共同的历史意义。

3. 讨论古希腊和罗马文明对世界历史的影响和启示。

教学反思:

通过对古希腊和罗马文明的辉煌历程进行系统性的介绍和比较分析,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古代世界文明的特点和成就。引导学生通过对古希腊和罗马文明的学习,认识到历史的重要性和文明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跨文化理解能力。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篇三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精选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篇四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主要是通过传说故事导入,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不断地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对照课本知识独立解决问题。并通过收集的文本和图片资料,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勾勒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生活情景。并会进行对比。自始自终围绕“会不会制造工具是动物和人类的区别”,“劳动创造人”展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和掌握有关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历史基础知识。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以及独立思考和进行比较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中国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周口店北京人古人类遗址是的世界文化遗产,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北京人、山顶洞人。

  教学难点

  本课的难点是所讲内容距今久远,只有依据考古发掘成果进行科学推断并结合必要的、合理的想象,才能理解和掌握本课的基本内容。

  教学方法

  识图分析法、讨论归纳法、联系对比法、阅读讲解法。

  教学媒体

  1、教具准备

  投影仪、多媒体电脑。

  2、素材准备

  “女娲造人”、“亚当、夏娃”、北京人生活相象图、“山顶洞人生活想象图”、“山顶洞人头部复原像”的图片;“北京人与原始人”及“北京人”视频。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

  新课导入:

  我们伟大祖国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按照古代的传统说法,从传说中的黄帝到现在,大约有四千多年的历史,通常叫做“上下五千年”。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里,有许多动人的有意义的故事。其中有许多是有文字记载的。至于五千年以前远古时期的情况,没有文字记载,但是也流传了一些神话和传说。譬如,我们人类的祖先,究竟是从哪里来的?那么同学们,有谁知道:“盘古开天辟地”和“女娲造人的故事”?学生讲述,老师总结并补充《圣经》中关于上帝造人的故事。

  (展示“女娲造人”和“亚当、夏娃”的图片)

  神话毕竟只是神话,现在谁也不会相信真有这样的事。那么,人类历史究竟应该从哪儿说起呢?后来,科学发达了,人们从地下发掘出来的化石,证明人类最早的祖先是一种从古猿转变而来的类人猿。(展示“人类的进化”图片)类人猿是一种近似于人的古猿,它们经过漫长岁月的劳动、演变、进化、发展成现代人。那么在远古时期,我国境内又有哪些居民呢?这节课我们就学习:

  (板书)第1课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讲授新课:

  (展示“中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图)结合课本“我国早期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请同学们数一下早期人类遗址共有多少处,了解20世纪以来中国众多的远古人类主要遗址,归纳我国早期人类遗址的分布特点。请同学回答“看一看”,教师补充总结,引出我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世界上发现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我们这节课主要学习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

  (板书)

  一、中国境内已知最早期的人类——元谋人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关于元谋人的知识,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元谋人生活的年代距今多长时间?

  2、元谋人是什么时候发现的,具体在什么地方?

  3、讲述一下元谋人的生产生活状况?

  (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一段知识,得出元谋人会制造简单的石器工具,知道火)

  教师总结补充学生的回答,导出: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板书)

  我们通过课本获得了元谋人的信息,那么科学家们是如何获得170万年前的元谋人的信息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总结是通过考古发掘成果进行的科学推断(展示元谋人牙齿化石、元谋人遗址出土石尖状器、刮削器),通过提问:什么是化石?引起学生注意教师解释化石的定义。

  远古人类在缓慢的发展进化,在进化的过程中,劳动起来重要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再来看看我国比较进化的另一个远古人类——北京人。

  (板书)

  二、北京人

  (展示“北京人头部复原像”,播放“北京人与原始人”及“北京人”视频),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关于北京人的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北京人生活的年代?

  2、北京人是什么时候发现的,具体在什么地方?

  3、结合北京人的图像,说一下北京人和现代人长的有什么不同?

  4、为什么说北京人是人类而不是古猿呢?

  5、北京人遗址有什么特点?

  (是世界上出土早期人类遗骨化石和遗物最丰富的遗址,1987年,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址”名录)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尽管北京人在面部特征上比较接近古猿,但是由于北京人的手脚分工明显,能制造和使用工具,所以说北京人已经是人类而不是古猿了。因为,会不会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是猿和人类的区别。北京人生活的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被称为旧石器时代。了解了北京人的长相,我们在进一步看一下北京人的生活。

  北京人生活在周口店一带距今约70至20万年之间。那时候,中国北方的气候比现在温和湿润。山上山下,生长着树林、灌木和丰茂的野草。凶猛的剑齿虎、豹、狼、熊等野兽,出没在树林和山野中。那里还生长着大象、犀(音xī)牛和肿骨鹿。(展示“剑齿虎”和“肿骨鹿”图片),这些野兽严重的威胁着北京人的安全。北京人是如何同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这些野兽作斗争,并生存下来呢?请同学们畅所欲言。(展示北京人生活相象图)

  教师总结,北京人会制造简单和石器工具和棍棒工具,并用这些同野兽作斗争,不仅如此,他们还用这些工具采集树上的果子,挖植物的根茎,猎取食物。但是,这种工具毕竟太简陋了,他们获取的食物是很有限的,靠单个人的力量,没法生活下去,只好过着群居的生活,共同劳动,共同对付猛兽的侵袭。

  另外,北京人比元谋人更进化的另一个表现是,北京人不仅会使用火还会保存自然火种,同学们想一下,使用和保存火,对北京人有什么好处呢?

  (展示“火的使用”三组图片)教师举例讲解对北京人来说,使用火的意义。(照明、防寒、驱赶野兽、增强人的体质)

  教师总结,在严酷的自然环境面前,北京人依靠集体的力量,凭借简陋的生产工具,通过采集和狩猎这样的生产劳动,艰难地维持生存,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北京人生活的地区,出现了另一群远古人类,他们是山顶洞人。

  (板书)

  三、山顶洞人

  (板书)

  时间:距今约1。8万年

  地域: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

  山顶洞人

  生产生活状况: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懂得爱美,

  地位:是我国氏族社会的开始

  (展示“山顶洞人头部复原像”),请同学们指出山顶洞人的面部特征和北京人有什么不同?

  比较山顶洞人比北京人进步的表现:(展示“山顶洞人生活想象图”)

  (板书)

  体质进步:相貌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工具制作技术:掌握磨制和钻孔技术,人工取火,会捕鱼

  生活进步:用骨针缝制衣服,制作装饰品,懂得爱美。生活的集体——氏族(

  解释“氏族”的定义)

  (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我国境内三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远古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对照课本,师生共同商讨填充下面的表格。

  代表文化距今时间体质形态工具制造生产活动观念社会组织

  北京人

  山顶洞人

  板书设计

  第1课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一、中国境内已知最早期的人类——元谋人

  二、北京人

  时间:距今约70—20万年之间

  地域: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

  北京人生产生活状况:打制石器,采集,渔猎,保存并使用自然火

  地位:世界上出土早期人类遗骨化石和遗物最丰富的遗址

  三、山顶洞人

  时间:距今约1。8万年

  地域: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

  山顶洞人生产生活状况: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懂得爱美,

  地位:是我国氏族社会的开始

  体质进步:相貌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工具制作技术:掌握磨制和钻孔技术,人工取火,会捕鱼

  生活进步:用骨针缝制衣服,制作装饰品,懂得爱美。生活的集体——氏族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篇五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我建构初步掌握用表格进行归纳与分析的学习方法,同时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通过上一课的学习知道了北京人和山顶洞人是通过采集或狩猎获取食物,我们都是农村的学生,我们现在吃的食物是怎么来的呢?(学生回答:从地里种出来的等等)对,这是就是农业,那我们祖先从什么时侯开始从事以种植农作物为起点的农业生产的呢?今天我们就体验一下我们祖先的农耕生活。我们的课本在众多的先民的遗址中选出了三个供同学体验,哪三个呢?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本看谁先找到?(学生回答: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大汶口居民)对,我们重点学习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

  (二)教师引导、学生自我建构

  让学生阅读教材后完成,先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填写下面表格,再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总结,最终完成所填内容(课前印制,学生每人一份)

  教师需讲解:

  1、磨制石器比打制石器先进,因此前者为新石器,后者为旧石器,上节课所学习的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就是用的旧石器。

  2、在讲述的同时PPT展示相关图片

  (三)教师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1、通过对表格中的内容分析你认为哪一居民的文明程度更高?其根源是什么?

  教师引导:从工具的使用、原始手工业、音乐绘画等方面分析

  学生探究结论:半坡居民的文明程度更高;其根源在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即磨制石器的普遍使用。(需教师讲解)

  教师总结提升:磨制石器的普遍使用提高了农作物的收成,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要,使人们可有多余的粮食发展养殖业,有相对空余的时间去进行手工业业生产,所以生产力的提高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

  2、从表格中还可以看出来,两者居民所住的房屋不同,主要农作物不同,为什么会产生这种不同?

  教师引导:从两个文明遗址所处的地区(流域)去分析

  学生探究结论:长江流域炎热、湿热、多雨,房屋要防潮防水,干栏式房屋可以做到;这种气侯又适合水稻的生长;而黄河流域相对寒冷、干旱、少雨,半穴式房屋可以保温;而粟这种作物耐干旱。

  教师总结提升:在生产力较为低下的原始社会,自然环境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重大影响。

  (四)情感升华

  让学生从教材中找出我国原始农耕时代几项世界性的贡献?

  教师新课结束语:河姆渡先民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人,而水稻产量占世界食用粮食产量的70%,从这个角度来说,祖国的先民对人类的贡献是伟大,每一个先民都是现代的“袁隆平”,值得我们现代的中国人乃至全世界人去怀念与崇敬他们,优秀的祖先激励着同样优秀的我们去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篇六

  一、课程标准

  2-5通过典型实例,比较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2-6运用各种资料,描述世界自然与人文环境的总体特征。

  二、学习目标

  1、通过分析湄南河平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基本特征及其存在的内在联系,掌握梳理知识的复习方法。

  2、通过对比湄南河平原和美国大平原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了解自然环境与人们生产和生活以及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同时掌握区域间对比的复习方法。

  3、运用所学的复习方法,分析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

  4、通过例题的讲解,掌握做题的基本方法。

  三、重点和难点

  1.重点:通过分析湄南河平原和美国大平原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基本特征及其存在的内在联系,掌握区域地理的复习方法。

  2.难点:运用所学的复习方法,分析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

  四、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有没有玩过大家来找茬的游戏呢?今天,老师就带同学们一起来玩一玩这个有趣的游戏。

  一、【复习方法介绍】

  【游戏一】大家来找茬

  时间:5分钟

  形式:4人小组合作找茬

  要求:从给出材料中找出表述有误的地方并加以改正。

  看谁找的最快、最多、做全面!!!

  湄南河平原

  湄南河平原,位于东南亚山东半岛的泰国境内,濒临波斯湾,经纬度位置大概在南纬14度~17度,西经99度~103度之间。

  湄南河平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网密布,均为旱地。湄南河平原主要的农作物是小麦、玉米和大豆。因为这里的人口较为稠密,同时人力资源充足,所以湄南河平原的农业生产方式大多采用大规模的机械化耕种。由于当地潮湿的自然环境,房屋的建设均为平房和低矮的楼房。当地人民崇尚“谷神”“稻母”等神灵,人们团结互助,邻里关系融洽。

  师:同学们。你们都找到了哪些茬呀?

  生(预设):山东半岛-->中南半岛;南纬-->北纬;西经-->东经;温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旱地-->水田;小麦、玉米和大豆-->水稻;大规模的机械化耕种-->人工耕种;平房和低矮的楼房-->高脚屋。

  师:看来同学们对之前所学的知识掌握的很不错。从以上这则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复习回顾一个地区的相关知识需要从哪些要素入手呢?

  生(预设):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土壤;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等。

  师:一个地区的要素有很多,所以需要我们同学进行合理的归纳,这就是我们复习的第一种方法:要素归纳法。在归纳的同时,还需要注意这些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本环节目的:此环节通过学生自主找茬的方式进行回顾性复习,引出复习的第一种方法--要素归纳法。

  【过渡】刚刚的游戏同学们玩的过瘾吗?接下来我们再玩一个游戏,这个游戏的名称叫做“对对碰”。什么碰什么呢?湄南河平原碰美国大平原,看看他们之间会不会碰出火花来呢?

  【游戏二】对对碰

  湄南河平原

  美国大平原

  地理位置

  气候

  耕地类型

  农作物

  耕作方式

  民居特点

  邻里关系

  精神生活

  农作物用途

  师:我们以开火车的形式完成这个表格。

  师:结合这个表格中的内容,请同学们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试分析两个地区农作物存在差异的原因。

  生一(预设):这和当地的气候条件有关。湄南河平原属于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降水丰富,热量充足,水网密布,使得当地的条件非常适宜种植水稻。而美国大平原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寒夏热,全年降水少,较为干旱,耕地的类型属于旱地,适宜小麦、玉米和大豆的生长。

  师问:2、试分析两个地区民居存在差异的原因。

  生二(预设):湄南河平原气候潮湿,水网密布,所以他们居住的房屋是高脚屋;美国大平原气候较为干旱,并且人口较为分散,因此居住的房屋是低矮的房屋。

  师引导:两个地区都存在差异,一些是生活上的差异,一些是生产中的差异,大事这些差异的形成都离不开这个地区的自然环境,尤其是气候这个要素。因此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都影响着当地的社会生活以及风土人情。

  师问:那么,尽管两个地区存在差异,但当地人民都积极的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创造出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这充分体现了一个怎样的科学道理?

  生三(预设):因地制宜,顺应自然发展的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师总结:这也就是我们在复习时要运用到的第二种方法:对比法。在对比的同时要注意对比的内容以及他们产生差异的原因和这当中所蕴含的道理。

  本环节目的:通过两大平原的对比,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关系以及人地关系中所蕴含的道理。

  二、【复习方法运用】

  请同学们用所学的复习方法,自主复习我国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华北平原的相关知识,时间8分钟。

  师:接下来我们来检测一下同学们对于两种复习方法的运用。

  生一(预设):长江中下游平原,位于我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经纬度位置大概在北纬30度,东经120度的位置。长江中下游平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网密布,均为水田。长江中下游平原主要的农作物是水稻。因为这里的人口较为稠密,同时人力资源充足,所以农业生产方式为大多为人工耕种。由于降水较丰富,民居多为斜顶房屋。当地人们团结互助,邻里关系融洽。

  生二(预设):华北平原,位于黄河的下游。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地形平坦,耕地类型为旱地。主要的农作物为小麦、玉米和大豆。这里的农业生产方式多为机械化耕种。华北平原冬季寒冷,因此民居中有取暖设备。

  生三(预设):民居各具特色,都和当地的气候有关。两地的农作物不同,和当地的降水,土壤,以及耕地的类型有关。因此,自然环境会对当地的人文环境产生影响。

  生四(预设):同样体现了人们因地制宜,创造不同的区域生活,体现了人地和谐的道理。

  此环节目的:让学生运用复习方法,学会自主复习。

  【过渡】看来同学们对这两种方法掌握的很不错,接下来我们进行实战演练。

  三、【复习成果检测】

  请同学们完成复习测试题,并在讲解的过程中讲授答题的技巧。

  此环节目的:通过例题的讲解,掌握做题的基本方法。

  【课后任务】

  1.完成复习成果检测中未完成的习题;

  2.通过所学的复习方法和做题方法,复习掌握所学的其他区域的相关知识。

  板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推荐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