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优质教案(优选6篇)

时间:2017-08-04 08:24:25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观沧海》优质教案 篇一

在教学活动中,如何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一直是教师们面临的重要问题。针对这一问题,《观沧海》这首古诗正是一个很好的教学素材。通过深入挖掘这首诗的内涵,可以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进而启发他们对生活、对世界的思考。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讲解诗歌的背景、作者的生平等方式,让学生更加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通过介绍李白的生平,学生可以了解到他是一位豪迈、奔放的诗人,对自然充满了热爱和向往。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观沧海》中的诗情画意。

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艺术特色。通过解读诗中描绘的壮阔海景和抒发的豪情壮志,可以帮助学生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比较《观沧海》与其他海景诗,从中体会不同诗人的诗歌表现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最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富有趣味性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比如,可以让学生分组朗诵《观沧海》,通过朗诵的方式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欣赏。

总的来说,《观沧海》这首古诗是一篇很好的教学素材,教师可以通过深入挖掘诗歌的内涵,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感和情感,从而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观沧海》,还可以激发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和探索欲望。

《观沧海》优质教案 篇二

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一首古诗,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一直是教师们面临的挑战。而《观沧海》这首古诗,作为一篇充满诗意和情感的作品,可以帮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美感和内涵,提升他们对文学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讲解诗中的词语和意象,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比如,可以解释诗中描绘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句诗句,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通过深入分析诗中的词语和意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观沧海》这首诗。

其次,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比如,可以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选择“观沧海”这个主题,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和思想。通过提出这样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歌背后的意义和情感,提升他们的文学鉴赏水平。

最后,教师可以通过朗诵、讨论等形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体验诗歌的美感和情感。通过朗诵诗歌,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增强他们的语感和表达能力。同时,通过讨论诗中的意义和情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的内涵,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通过以上的教学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欣赏《观沧海》这首古诗,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探索欲望,培养他们对诗歌的兴趣和热情。

《观沧海》优质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 识记作者、作品;

  2. 有感情地背诵诗文;

  3. 深刻理解诗歌内容与情感。

  教学重点:

  领悟诗人寄寓的豪迈情感。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古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颂。从今天开始,我们将陆续学习课本中的四首古诗,它们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诗人登山望海,赏花观鸟,咏春悲秋。我们学习这些诗歌时候要注意多朗读,朗读时要读准字音和节奏,现在先学习第一首《观沧海》。

  二、 检查预习

  1.《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作者曹操,字孟德,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与其子曹丕、曹植合称为“三曹”。代表作有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

  2.从《观沧海》一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乐府诗。

  三 、作者简介(将课本下面注释有的划起来)

  四、写作背景(ppt展现)

  这首诗作于汉献帝十二年(公元207年)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

  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又打垮了乌桓族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的话,他就可以一统天下了!

  五、诗歌朗读(朗读指导)

  1.听录音,把生字词标记注音,注意朗读的节奏、情感的变化。

  2.生字词注音之后,全班齐读。

  六、疏通文意,解释关键字词

  1.沧:苍苍茫茫,这里指广阔辽远,看不见边际的大海;

  2.临:到达;

  3.碣石山:地名,在今天的河北昌黎;

  4.何:程度副词,多么;

  5.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6.竦峙:高耸挺立。竦:高起;峙:挺立;

  7.秋风萧瑟:秋风吹动草木发出的悲凉的声音。萧瑟:树叶被风吹动的声音。

  七、诗歌品析

  1.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的?第一句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内容都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第一句主要写了“观海的地点和目的”。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实景的?哪些是想象?

  明确:全诗共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叙事,交代了观海地点和目的,直陈其事,“观”字统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涌起):描写了大海的景象和山岛景象。——实景

  问: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6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总写全景,大海和山岛的景象;

  (2)接着两句写岛上的草木,“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派生机勃勃。这两句是紧扣上句“山岛竦峙”展开的;

  (3)下面两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海上景象的变化,惊涛拍岸。

  第三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体现了作者的气概。——虚景。是作者想象出来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的,与诗的内容无关。

  八、诗意理解,写作特点

  1.本诗借景抒情,诗人以洗练的笔法,神奇的想象,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2.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动静结合。

  九、复习总结

  略

《观沧海》优质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了解景、人、情之间的关系,准确把握意象和意境的含义。

  2、情感目标:体会诗人奋发向上建功立业的情怀。

  3、技能目标:学会通过意象的赏析来鉴赏古诗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

  1、借助丰富的想象力和日常的情感积累,考察“意”与“境”是如何合理的融合在一起的。

  2、通过对作者、写作风格、写作背景的了解来把握诗歌的所抒发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把握意象与主体之间的关系来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和意境美。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

  2、讲读教学

  教学手段

  1、 多媒体辅助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一、导入

  通过学生背诵所学过的古诗,引出对诗歌赏析的三个层面:语言美、意象美、意境美。同时通过骆宾王的《咏鹅》来讲解意象与意境的概念。

  二、在朗读和想象的基础上把握诗的意境

  1、播放录音(听朗读谈感受)

  2、学生集体朗读,找出诗中意象以及象征意义。

  高耸的山 ,辽阔的沧海,动荡的水波,耸立的山岛,丛生的树木,茂盛的花草,洪波海浪,秋风,日月。

  作者对这些意象寄托了什么样的情思呢?这些意象的组合能形成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呢?

  3.背景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作者的心情:心情愉快,自信乐观,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更加强烈,

  4.风格

  在继承汉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提出了“缘情”的文学主张。他们以质朴刚健、清新自然的语言、比兴的手法真实地再现现实,抒发强烈的思想感情,表现出鲜明的个性色彩和时代精神形成了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后人称这种文风为“建安风骨”。

  三、检验对意境、意象和主观感情的把握

  1、 这首诗中有哪些意象?

  答:舟、烟渚、客、旷野、低树、江、月。

  2、 这首诗的意境是什么?

  答:孤寂、悲凉等。

  四、总结

  通过观沧海的学习,我们知道要鉴赏古诗词的意境美,我们应该从意象,作者风格,写作背景,或者诗眼的角度去分析,其中意象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意境。

  [教学反思]

  上完《观沧海》这一课后,我觉得自己收获颇多,在反复的修改调整中,我就自己教学中的不足总结出如下规律:

  1、讲解知识要从形象到抽象

  这节课我的教学目标为了解“意象”和“意境”这两个概念,同时学会鉴赏古诗词的方法,一开始我是从抽象到形象来讲授这一知识点的,结果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只知道记笔记,后来在大家的建议下我改动原有方式,授课的效果就大大提高。

  2、要把握好时间

  在上完课后,我感觉这次课最不尽任意的地方就是有点头重脚轻,前松后紧,前半部分花的时间太多,结果到最后该解决的问题没完成,只能放到课后完成。

  3、备课要充分

  充分的准备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观沧海》这首古诗,从传统的观点看,认为都是抒发作者的雄心壮志,但是我在备课时,在翻阅背景材料时,感觉这种说法有点偏颇,不过我想可能学生不会提到,也没仔细考究,结果在上课时思维活跃的同学却想到了,此时我凭借自己已有的历史知识给了这位学生适当的合理的引导。

  4、要激发学生积极性

  说的激发学生积极性,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但在实际中怎么做,做得如何等等,就又另当别论了。此次开完课后我对这一问题起先也没考虑,直到有一天一位同学气乎乎的跑到我办公室,跟我说那次上课打击了他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当时我莫名其妙,后来才知道原来那天他准备好了问题我没问他,由此事情我得出这样的结论,上课的时候我的眼光应该跟同学进行不时的交流,与学生进行互动,从而及时的收集反馈学生的信息,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5、练习要有针对性

  每一节课都有固定的教学目标,而且这一目标要有可检测性,此次开课中我也设置了一些小练习,但是在上完课后,我才发现我的练习与目标有点距离,练习稍稍高于目标,练习中涉及的内容过宽过多,结果却使的目标有点淡化,在教学中出现了第二个难度高峰。

  此外,整个教学过程还应该讲究结构的完整,重点的突出,难点的强调,内容的连贯。只有这样才能将一节课上好。

《观沧海》优质教案 篇五

  1、课本原文

  课文: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

  2、了解诗歌情境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3、品味诗句,感悟诗歌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学重难点

  诵读诗歌,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并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见过大海吗?大海给你们留下的印象是什么样的呢?(学生畅所欲言)今天,我们就跟随一位古人跨越千年一同去领略大海的风采吧!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展示资料,分享所得

  学生分享有关乐府诗和作者的资料,了解作者,并且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作者: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代表作品《蒿里行》《短歌行》《龟虽寿》《长歌行》等。

  背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赛,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

  2、解决生字词

  碣(jié)石澹澹(dàn)竦峙(sǒngzhì)

  3、诵读诗歌,体会情感

  (1)学生以他喜欢的方式读,并纠正发音有问题的字词。

  (2)教师范读,并指导朗读的断句与节奏。

  (3)播放音频文件《观沧海》。

  (三)细读诗歌,情景交融

  1、诗歌第一句,交代了哪些内容?全诗由哪个字统领?

  明确:交代了诗人登临的方位、地点、目的,由“观”统领。

  2、诗人站在碣石山上都看到了哪些景物?所写之景有哪些特点?

  3、诗歌最后说“歌以咏志”。曹操想借用这首诗表达什么志向呢?哪一句透露了他的心思?

  明确:“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表达了诗人一统天下的宏大抱负以及博大的胸襟。体会情景交融的写作特色。

  (四)品读诗歌,体会写法

  本诗是一首写景抒情诗,“沧海”的壮美景象是如何呈现在大家眼前的?

  明确:动静结合,虚实结合

  (五)课堂小结

  带着豪气,有感情的朗读《观沧海》,深入地感受作者的伟大理想并受到感染。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观沧海》。

  2、收集古今中外的诗歌名句,将其整理归类,并探讨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观沧海》优质教案 篇六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积累语言词汇,揣摩其语言魅力;理解诗的内容,领会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

  能力目标掌握鉴赏古诗的方法,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提高对古诗的审美鉴赏力。

  情感目标领会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感受美的熏陶,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背诵诗歌,掌握鉴赏古诗的基本方法,鉴赏意象意境,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难点理解诗歌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写作特色。

  三、教学课时:

(一课时)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提问法点拨法讨论法探究法多媒体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导入语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何其芳先生笔下所描绘的清新自然的秋景图,今天我将带领大家一起来学习另外一首描摹秋天景色的诗歌,看看诗人笔下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下面我们就一同走进曹操的《观沧海》。

  2、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首先,请同学们谈谈“你心目中的曹操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是如何看待他的?”。

  字孟德,小字阿瞒,一名吉利,汉族,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精于兵法,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书》等书。善诗歌,创有《蒿里行》、《观沧海》等诗篇。其诗具有“慷慨悲凉,气韵沉雄”的风格。

  东汉建安年间,曹操借许悠之计,以少胜多,击退他在北方的主要对手——袁绍。袁绍残部逃至乌桓(辽东半岛上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欲借乌桓之力,以求东山再起。曹操乘胜追击,征讨乌桓。东汉建安12年曹操挥鞭北指,所向披靡,大败乌桓。归途中,曹操登临碣石山,观看沧海壮丽景色。此刻,曹操踌躇满志,意气昂扬,挥笔即书“《观沧海》”。

  (二)夯实基础,整体感知

  {简要介绍诗歌体裁}

  乐府——两汉官署名称,即音乐机关。其主要职责是制作国家典礼音乐,主要收集文人诗、民间歌谣入乐。

  乐府诗一般无标题,尤其是汉代乐府。《观沧海》的题目是后人所加的。乐府诗可谱乐歌唱,诗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去的,亦可称之为“诗的附文”,与诗歌表现的内容无关。

  {听读结合,初读感知}

  请同学们听我泛读,注意把握这首诗歌的情感基调。泛读完之后,再请同学们齐读,在读的过程中请同学们找出“这首诗描绘了哪些景象?”

  明确:诗中描绘了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日月、星汉等景象{深入诗歌,品读文本}

  带领学生进入诗歌,梳理诗歌的内容:1、细致分析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构成了一个怎样的意境,与诗人的心境有何联系?

  解析:“观沧海”以一个“观”字为线索,总揽全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旨在交代观海地点及方位,登高临海,视野开阔,将沧海壮丽的景色尽收眼底;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登高远眺,描摹大海、山岛的情状,使眼前之景显得辽阔、壮观,写出了沧海之景的壮丽之势;

  “树木从生,百草丰茂”一反宋玉《九辩》中“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悲秋情怀。写出在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茂,给人生机盎然之感。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此句虽言秋风萧瑟(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悲秋意绪。眼前见到的却是大海的汹涌澎湃,气象宏阔、生命不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将眼前实景,融进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呈现出吞吐宇宙的气象。诗人以沧海自比,隐含自己有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宏伟气魄和博大胸怀,抒发了诗人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壮志雄心。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为合乐而作,与诗歌正文的内容无关。

  2、品析这首诗运用了那些艺术表现手法?并说明这些表现手法在诗中是如何得以体现的。

  明确:

  A、景物的`描写手法:

  由近及远(由眼前实景到想象、联想之景的描写——空间关系的迁移,显得层次分明)

  虚实相生(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等景象为实写,日月、星汉为虚写。采用虚实相生的描写手法,使诗内涵丰富,意韵无穷)

  动静姐合(水、秋风、洪波、日月、星汉等景象的描写为动景,山岛、树木、百草等景象的描写为静景。动静结合,使诗歌显得鲜活生动,富于感染力)

  B、情感的表现技巧: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景生情,情生景”:一切景语皆情语)

  托物言志(借写大海吞吐宇宙的雄伟壮阔之景,隐喻自己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诵读全词,升华感情}

  请学生富有情感的诵读全词,以感受文气,曹丕在《典论·论文》曾说:“文以气为主”,诗词亦是如此。在《观沧海》这首词中需要我们在诵读中去获得一种陶冶,以便使自己融入诗中,并达到与诗的一种交流与沟通。

  小结:

  本节课所学的《观沧海》,重点是让大家掌握鉴赏古诗的方法,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体会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怀。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我希望大家都能像曹操那样“胸怀阔大、志存高远”。

  (三)课后作业

  请同学们下来完成课后作业,并背诵这首诗歌。

《观沧海》优质教案(优选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