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归化和异化的认识论文(精彩3篇)

时间:2013-02-09 05:39:23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浅谈归化和异化的认识论文 篇一

归化和异化是翻译过程中常用的两种翻译方法。归化是指将源语言的表达方式转化为目标语言的常用表达方式,使翻译结果更符合目标语言的习惯和文化。异化则是指保持源语言的表达方式和特点,使翻译结果更贴近源语言的风格和文化。本文将从翻译目的、文化差异和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讨论。

首先,翻译目的是决定归化和异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某些情况下,翻译的目的是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源语言文本的含义和文化内涵,这时候更适合采用归化的方法。例如,将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翻译为“Moon Festival”,这样更容易让外国读者理解这个节日和其中蕴含的文化。而在某些情况下,翻译的目的是保持源语言的独特性和韵味,这时候更适合采用异化的方法。例如,将中国的成语“杯弓蛇影”直译为“the reflection of cups and bows in a water snake”,保留了成语的形象和意境。

其次,文化差异也是影响归化和异化选择的因素之一。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差异体现在语言表达方式、价值观念和习俗等方面。在进行跨文化翻译时,考虑到目标语言读者的文化背景,适当进行归化可以使翻译更容易被接受和理解。例如,将中国的传统饮食“炒面”翻译为“fried noodles”,这样更符合西方人对面食的认知和习惯。而在某些情况下,为了展示源语言的独特性和魅力,适当进行异化也是可行的。例如,将中国的“太极拳”翻译为“Tai Chi”,保留了这个传统武术的独特性和韵味。

最后,语言风格也是归化和异化选择的重要依据之一。不同语言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和语法结构,适当进行归化可以使翻译结果更符合目标语言的语法规则和表达习惯。例如,将英文中的动词“to take”翻译为汉语中的动词“拿”,这样更符合汉语的表达方式。而在某些情况下,为了保持源语言的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适当进行异化也是可行的。例如,将汉语中的“一心一意”直译为英文中的“One heart, one mind”,保留了汉语的表达方式和语法结构。

综上所述,归化和异化是翻译中常用的两种翻译方法。在选择归化和异化时,应考虑翻译目的、文化差异和语言风格等因素,以使翻译结果更符合目标语言的需求和读者的理解。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归化和异化的方法,以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

浅谈归化和异化的认识论文 篇二

归化和异化是翻译过程中两种不同的策略,用以处理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和语言风格。本文将从翻译方法的选择、翻译效果的评价以及翻译策略的灵活运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选择归化或异化的翻译方法取决于译者对翻译目标的理解和翻译策略的把握。译者在面对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时,可以选择将源语言的表达方式转化为目标语言的常用表达方式,以达到归化的效果。这样做可以使翻译结果更符合目标语言的习惯和文化。而如果译者认为保持源语言的表达方式和特点更为重要,可以采用异化的方法。这样做可以使翻译结果更贴近源语言的风格和文化。

其次,评价归化和异化的翻译效果需要考虑多个因素。首先是目标语言读者对翻译结果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如果目标语言读者能够轻松理解翻译结果,且翻译结果符合目标语言的语法规则和表达习惯,那么可以认为采用了合适的归化方法。相反,如果目标语言读者对翻译结果的理解存在困难,或者翻译结果与目标语言的语法规则和表达习惯不符,那么可以认为采用了过度的归化策略。同样地,评价异化的翻译效果也需要考虑目标语言读者对翻译结果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如果目标语言读者能够理解翻译结果并接受其中的文化差异和语言风格,那么可以认为采用了合适的异化方法。相反,如果目标语言读者对翻译结果感到困惑或者不接受其中的文化差异和语言风格,那么可以认为采用了过度的异化策略。

最后,翻译策略的灵活运用是译者的重要素质之一。在实际翻译过程中,译者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归化和异化的方法。有时候,译者可以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语言风格之间进行权衡,既保留源语言的特点,又使翻译结果更符合目标语言的需求。例如,对于一些具有浓厚地域色彩的词汇或习语,可以适当进行异化,以保留其独特性和韵味;而对于一些普遍的概念和表达方式,可以适当进行归化,以使翻译结果更容易被目标语言读者理解和接受。

综上所述,归化和异化是翻译过程中常用的两种翻译方法。选择归化或异化的翻译方法需要考虑译者对翻译目标的理解和翻译策略的把握。评价归化和异化的翻译效果需要考虑目标语言读者对翻译结果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在实际翻译过程中,译者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归化和异化的方法,以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

浅谈归化和异化的认识论文 篇三

浅谈关于归化和异化的认识论文

  归化和异化是翻译理论的热门话题,归化和异化之争大大推动了“归化”和“异化”的研究。该文是对归化和异化的一些理解和认识。

  归化;异化;翻译;文化意象

  1.引言

  在我国翻译史上,异化和归化之争见于现代史上以“信”和“顺”为代表的直译和意译之间的大规模论战。近年来,国内的外语类学刊发表了不少有关归化和异化的文章,这些文章努力将西方文学批评和比较文学理论中关于归化和异化的讨论运用于翻译理论和实践之中,有的文章高屋建瓴,从文化的角度对直译和意译作出概括,还有的文章运用关联理论来寻求归化和异化的最佳关联点,这些文章从不同的角度拓宽了归化和异化的研究。归化和异化之争已经成为翻译理论的热门话题。对于这样一个带有双重性问题的争论,往往难有最终的结论。争论的双方如果不从根本上调整自己的论证方法,提供充分可信的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新一轮的辩论也许将和历史上的直译和意译之争一样,最后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我们必须清楚翻译过程不仅是把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活动,而且是一种文化交流活动。随着国际全球化,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文化交流活动日益频繁。在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中,翻译活动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跨文化的角度,对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现象加以剖析,以说明归化和异化在翻译中的作用。

  2.语言与文化意象

  语言(Language)不仅是人类思想感情表达与交流的工具,而且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语言能真切地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态地域、政治经济、物质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不同的语言决定了不同民族的不同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语言表达方式。文化意象(Cultureimage)是“一种文化符号,它具有了相对固定的独特的文化含义,有的还带有丰富的意义,深远的联想,人们只要一提到它们,彼此间立刻心领神会,很容易达到思想沟通。汉语、英语分属两大不同的语系。汉语是象形文字,而英语是一种字母文字。要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语际间进行成功切换,这对翻译工作者来说不是件易事。

  3.异化和归化的概念

  很多人对于理解归化和异化翻译的讨论仍存在一些误区,最明显的是将归化与异化翻译等同于直译与意译,将文学策略和文化的意识形态同语言的策略和翻译的技巧等同起来,从而将关于归化和异化的讨论拉回到传统和经验的讨论之中,这样做有碍归化和异化翻译研究的发展。直译与意译是归化和异化讨论的源头,在谈到直译和意译时,人们常常用英文词语literal translation 和free translation。一方面,我们理解的异化和归化是指语言和文化两个层面上的异化和归化。这样,我们就有必要区别“直译、意译”和“异化、归化”,而不能将它们混为一谈。另一方面,虽然异化和归化也可以在不同的语言结构层次上来讨论,但是,为便于操作,本文下面所用来作分类标准的异化和归化现象仅仅局限于词汇层上。有时我们讨论的语言层面的技术处理问题,即如何在保持原语形式的同时,不让其意义失真。而意译则认为语言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和表达形式,当形式成为翻译的障碍时,就要采取意译。在中国的翻译史上,赞成直译和意译的均有人在,近代有严复的“信达雅”及鲁迅的“宁信而不顺”等,都是从直译和意译的角度来探讨翻译的原则。

  我们并不反对将直译、意译同归化、异化翻译放在一块讨论,但我们应该注意到它们之间的相似和差异。直译和意译是翻译的两种主要的方法,它们并非是排斥性的,相反,它们是互补性的。一些学者谈到鲁迅,必将提到他的翻译主张“宁信而不顺”,而忽略了其他。其实,鲁迅关于直译的真正含义是他在《且介亭杂文二集》的“题未定草”中所说的:“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持原作的丰姿。”可见,鲁迅并非不要顺,只是在两者不可兼得之时,才宁取信而舍顺。鲁迅的“硬译”,决不是生搬硬套,也不是逐字翻译,如英文的“lying on his back”, 如果译成“卧在他的背上”便是死译,如果译成“坦腹高卧”便是胡译,它的直译应该是“仰卧着”。当然,我们今天偶然还能看到少数关于直译和意译的讨论,但有新见者鲜寡。

  4.归化与异化结合文化意象的具体实例

  翻译时必须注意特殊的文化背景,不应违背文化背景的民族性或地域性,不宜过度归化。为了使读者易于接受,译文在一定程度上的变通是必然的,但完全意义上的归化会丧失原作的风格与情调。过度的归化是指译者在译文中滥用译入语中具有典型民族文化的表达方式来替代原语文化,生搬硬套,光在表面上做文章,不考虑其文化内涵,有时难免会破坏原文的异国情调,代之以不伦不类的本国情调,损害原语的'民族文化信息。如把“as wise as Solomon”译成“智如诸葛亮”,倒好像外国也有了智多星诸葛亮;把“carry coal to Newcastle”译为中国化俗语“倒贩槟榔到广东”,虽二者喻义相同,但喻体相差太大。鲁迅说∶“竭力使它归化,还是尽量保持洋气呢?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则当然力求其易解,另外要保存原作丰姿,不应为比较顺眼起见就‘削低他的鼻子’、‘剜掉他的眼睛’”。例如:

  He moved in the direction of his desire, chanting Apache scalp-music. (Stephen Crane, The Bride Comes to the Yellow Sky)—他唱着《阿帕切头皮曲》,朝他理想的方向走去了。

  阿帕切人是北美印第安人的一个部落的人。从前,他们部落间战斗后常从打死的敌人头上割下带发的头皮作为战利品。如果翻译“Apache scalp-music”时不加注说明,所言人物的好斗和凶狠就很难深刻地传达出来,读者也难理解其中的含义。

  由上面的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无论中国人翻译外国的东西还是外国人翻译中国的东西,都很难完全结合文化意象,或称意象重构(Reconstruction of Culture Image)。文化意象重构这一巧夺天工的翻译手法在翻译中随处可见。如美国电影Waterloo Bridge这一片名原意为“滑铁卢桥”。众所周知,1817年英国在泰晤士河上出资建造了滑铁卢桥,以此来纪念威灵顿公爵指挥英国军队打败拿破仑而取得的滑铁卢战役的胜利。如果依据英文直译成“滑铁卢桥”,乍一看,观众定会认为这是部与拿破仑打仗有关的战争片或介绍与该桥建筑有关的纪录片。但看过此片的观众都知道这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爱情片。《魂断蓝桥》一开始,有这样一段画外音: Announcer’s Voice: At 11:15 this morning,the Prime Minister, speakin>文秘站-中国最强免费!<g to="" the="" nation="" from="" number="" ten="" downing="" street,="" announced="" that="" great="" britain="&qu

ot; is="" at="" war="" with="" germany.

  广播员的声音:今天上午11点15分,首相在唐宁街10号向全国发表了讲话,宣布英国与德国处于交战状态。应该指出此例忠实地译出了原文的字面层意义。但对“唐宁街10号”这一隐含文化意象地名不作些补充说明的话,相信绝大多数中国普通观众会茫然不知其所云。译者宜对上述译文作恰如其分的增补修润,如:

  今天上午11点15分,首相在唐宁街10号———英国首相府邸向全国发表了讲话,宣布英国与德国处于交战状态。

  通过增补“英国首相府邸”,观众这才真正认识到了“唐宁街10号”的“庐山真面目”。至此,“唐宁街10号”所隐含的意象立体地展现在观众的面前,观众才真正懂得具有典型的起域文化地名“唐宁街10号”的全部文化内涵。

  5.结语

  我们无论从事什么样的翻译工作,都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尤其要从具体的大背景分析,结合具体的文化,具体的语言环境,从文化的视角出发进行翻译,保持原文的特色与发挥译语优势并行相背,过分强调某一方面而牺牲另一方面都会走极端,二者相结合才能将一种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中言语的意义和内涵用另一种语言再现出来。

  参考文献:

  [1]致礼. 翻译的异化和归化[J]. 山东外语教学.

  [2 ]刘重德.“欧化”辨析——兼评归化现象[J]. 外语与外语教学.

  [3 ]刘英凯.1987,归化——翻译的歧路,《现代外语》(2).

  [4 ]郭建中.1998,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外国语》.

  [5 ]王东风.2002,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中国翻译》.

  [6 ]孟建钢.2002,关于翻译原则二重性的最佳关联性解释,《中国翻译》.

浅谈归化和异化的认识论文(精彩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