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工程师的论文要怎么写(推荐3篇)

时间:2017-06-02 02:33:25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中级工程师的论文要怎么写 篇一

在成为一名中级工程师后,写论文是提升自己专业能力的重要途径。论文不仅可以展示个人研究成果,还能够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在撰写中级工程师的论文时,有几个关键步骤是需要注意的。

首先,选择一个合适的研究主题。中级工程师的论文应该紧密围绕自己的专业领域展开,可以选择一个热门或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来研究。这样的主题不仅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还能够展示出中级工程师的专业能力和研究潜力。

其次,进行充分的文献调研。在开始写论文之前,中级工程师应该对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充分了解。通过查阅期刊论文、专业书籍和学术会议的论文集,收集相关文献并进行深入分析。这样可以帮助中级工程师了解当前领域的研究热点和争议点,为自己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

接下来,制定研究方法和实验方案。中级工程师的论文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需要有可行的实践操作。根据自己的研究目的和问题,选择适当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方案。可以采用实验室实验、数值模拟、实地调查等方法进行研究,确保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和可重复性。

在实施研究过程中,中级工程师要注意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收集到的数据应当真实、准确,并且能够支持论文的研究结论。对于数据的分析,可以使用统计学方法和相应的软件工具,进行数据处理和结果呈现。同时,还要注意对实验中可能出现的误差和偏差进行合理的控制和修正。

最后,撰写论文的结构和内容要清晰明了。中级工程师的论文通常包括引言、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实验结果、讨论和结论等几个主要部分。在写作过程中,应该注意逻辑严密、用词准确、语句通顺。同时,还要注意文献引用的规范和格式,确保论文的学术性和权威性。

通过以上步骤的合理操作,中级工程师可以撰写出一篇高质量的论文。论文的写作不仅能够提升个人的专业能力,还可以为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中级工程师的论文要怎么写 篇二

作为一名中级工程师,写论文是展示自己专业能力和提升职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撰写中级工程师的论文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选择一个研究主题。中级工程师的论文应该紧密围绕自己的专业领域展开,可以选择一个具有挑战性和实际应用价值的问题来研究。选题时要考虑到自己的兴趣和专业背景,确保能够在该领域有所建树。

其次,进行充分的文献调研。在开始写论文之前,中级工程师应该对相关领域的前沿研究进行全面了解。通过查阅期刊论文、专业书籍和学术会议的论文集,收集相关文献并进行深入分析。这样可以帮助中级工程师了解当前领域的研究动态和热点问题,为自己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

接下来,制定合理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方案。根据自己的研究目的和问题,选择适当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方案。可以采用实验室实验、数值模拟、实地调查等方法进行研究,确保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和可重复性。

在实施研究过程中,中级工程师要注意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收集到的数据应当真实、准确,并且能够支持论文的研究结论。对于数据的分析,可以使用适当的统计学方法和相应的软件工具,进行数据处理和结果呈现。同时,还要注意对实验中可能出现的误差和偏差进行合理的控制和修正。

最后,撰写论文时要注意结构和逻辑的清晰。中级工程师的论文通常包括引言、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实验结果、讨论和结论等几个主要部分。在写作过程中,应该注意语言简练、表达清楚,尽量避免使用过于复杂的术语和长句。同时,还要注意文献引用的规范和格式,确保论文的学术性和权威性。

通过以上步骤的合理操作,中级工程师可以撰写出一篇高质量的论文。论文的写作不仅能够展示个人的专业能力,还可以为自己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中级工程师的论文要怎么写 篇三

中级工程师的论文要怎么写

  通过近几年生物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以及对学生的走访座谈,发现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这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接下来是小编为您整理的中级工程师的论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摘要:随着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的提出,对生物工程专业卓越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探索和要求。本文从生物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与探索、思考、改进及建议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为更好地推行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提供一定的经验积累。

  关键词:生物工程;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举措,教育部自2010年起启动了“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卓越计划”的提出,旨在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和人才强国培养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1]。随着国家“卓越计划”的提出,对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在此背景下,作为一所省属地方本科院校,我校根据自身特点及特色,将培养具有扎实理论知识、良好人文科学素养、较高创新实践能力、较强组织管理能力的生物工程专业优秀人才作为“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目标。为此,结合近年来的教学经验和效果,本文探讨了我校生物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并提出了几点思考。

  1生物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与探索

  作为一所地方本科院校,长江大学依据教育部关于“未来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培养标准和要求,结合生物工程专业的特色,借鉴世界先进国家高等工程教育的成功经验,创建一套适合我校实际情况的人才培养模式。

  1.1“1+2+1”的培养模式

  在实施生物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时,采用了校企联合实行“1+2+1”的培养模式。具体来讲,一年级新生入学时打破专业限制,先学习1年以综合教育和文理基础教育为主要特色的通识课,围绕“适应大学生活,养成良好习惯,学好基础理论”的宗旨,全面引导学生成长成才。第2-3学年主要学习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程及专业选修课。第4年时间在工程单位实习实训,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对其进行相关课程授课,通过现场的实践与学习,结合生物工程工厂的产品生产、管理、分析检测等过程中的工程实际问题,增强创新意识和解决生物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良好职业素养,实现学生培养、就业及企业人力资源选拔的有机结合。学生在企业完成毕业设计。

  1.2具体实施措施

  首先,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的`调整。由于实施“1+2+1”的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上较普通生物工程专业有所区别。在第一、二学期时,学生主要学习英语、政治、数学及人文素质教育等通识课程,并开设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普通生物学及生物工程概论等基础课程;第三学期开始学习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等专业基础课,到第五、六学期时,发酵工程、酶工程、细胞工程、生物分离工程等专业核心课程已经全部学习,为后面的企业顶岗实习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课程建设方面,增设了发酵工程综合实验、细胞工程综合实验、酶工程综合实验等实践课程,以学生为主体,自行设计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同时,要求教师调整授课方式及考核方式,采用分组讨论、反思法等教学方法,并理论与实验相结合,完善考核方式,尽最大可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其次,校企联合培养。充分调动社会各界优质资源,有效利用校企合作平台,继续加强与大型骨干企业签订联合培养协议,聘请具有较高学术水平、丰富工程实践经验和管理能力的工程师作为顾问,制定联合培养实施办法,探索“双师型”人才队伍教育模式,让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具有学生和企业员工双重身份,为以后更好地适应社会打下基础。该培养环节是学生在校学习基础课程和专业理论课程之后进入大型生物技术和产品相关企业完成总共44周的工程实践培训,主要包括认知实习、课程实习、岗前培训、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在此阶段,要求学生对所在企业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熟悉车间各工作岗位的技术和管理特点,掌握所在车间的详细工艺流程等,并熟悉车间的管理体制和方法,完成毕业设计。

  2生物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通过近几年生物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以及对学生的走访座谈,发现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这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在培养模式方面,卓越班与普通班的最大区别在于课程的设置及最后一年的企业实习与毕业设计。对于课程的设置,部分学生表示课程有点少,没有体现出与普通班相比的优越性。而在企业实习过程中,出现了实习内容与预期不符、学生考研与否与实习的矛盾等问题。如何发挥企业在卓越工程师培养中的作用需要认真思考一下。

  3生物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及建议

  针对生物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目标及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了改进:1)调整人才培养计划,合理安排相关课程的上课时间,缓解学生考研和实习之间的矛盾;2)对卓越班的学生实行导师制,从进入一年级开始,便给每个学生配备了一名导师,负责其三年的课程学习和一年的实习,这样可以保证学生有目的有时间参与到导师的科研工作中,增加了提高创新实践能力的机会,并能够结合自身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实习单位,更好地完成毕业设计。总之,我国的卓越计划还处于摸索阶段,根据国家发展的需要,结合地方高校生物工程专业的特色,创建适合高校、企业、学生三个方面,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才是进行生物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有效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林健.谈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引发的若干变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0(17):30-32.

  [2]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方案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32(2):47-55.

中级工程师的论文要怎么写(推荐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