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论文【最新6篇】

时间:2016-07-03 04:22:24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管理学论文 篇一

标题:领导者的关键特质及其对组织绩效的影响

摘要:领导者是组织中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的特质和行为对组织绩效有着重要影响。本文主要探讨领导者的关键特质,并分析这些特质对组织绩效的影响。通过对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的综述,本文得出结论:领导者的人格特质、认知能力和情绪智力是影响组织绩效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领导者、特质、组织绩效、人格特质、认知能力、情绪智力

引言:领导者在组织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的特质和行为对组织绩效有着重要影响。过去几十年来,学者们对领导者特质的研究取得了很多进展。本文将综述相关研究,探讨领导者的关键特质,并分析这些特质对组织绩效的影响。

首先,领导者的人格特质对组织绩效有着重要影响。研究表明,领导者的外向性、宜人性、尽责性等五大人格特质与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团队协作等有着显著相关性。外向性领导者能更好地与员工沟通和激励,宜人性领导者更易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尽责性领导者更注重工作细节和目标达成。这些人格特质的积极影响,最终促进了组织绩效的提升。

其次,领导者的认知能力也是影响组织绩效的关键因素。认知能力包括问题解决能力、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等。研究发现,认知能力强的领导者更能够找到问题的根源并提出有效解决方案,能够推动组织创新和学习。这种能力使领导者能够更好地应对变革和挑战,从而提高组织的绩效。

最后,领导者的情绪智力也是影响组织绩效的重要因素。情绪智力包括情绪识别、情绪管理和情绪应用等方面。研究表明,情绪智力高的领导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员工的情绪和需求,能够更好地处理员工间的冲突和压力,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绩效。情绪智力高的领导者还能够激发员工的积极情绪,增强团队凝聚力,进一步提升组织的绩效。

综上所述,领导者的人格特质、认知能力和情绪智力是影响组织绩效的关键因素。组织应该注重领导者的培养和选拔,培养具备良好特质和能力的领导者,以促进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Judge, T. A., Bono, J. E., Ilies, R., & Gerhardt, M. W. (2002). Personality and leadership: a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review.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87(4), 765-780.

2. Boyatzis, R. E. (2008). Competencies in the 21st century. Journal of Management Development, 27(1), 5-12.

3. Goleman, D. (1998). Working with emotional intelligence. New York: Bantam Books.

管理学论文 篇二

标题:组织变革管理中的关键成功因素

摘要:组织变革是现代管理中不可避免的一环,然而,很多组织在变革过程中遇到了困难和挑战。本文旨在探讨组织变革管理中的关键成功因素,并提出一些实践建议。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和实证研究的分析,本文得出结论:领导力、沟通、员工参与和变革管理能力是组织变革成功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组织变革、管理、成功因素、领导力、沟通、员工参与、变革管理能力

引言:在全球化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组织变革成为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然而,很多组织在变革过程中遭遇了各种困难和挑战,导致变革失败或者效果不佳。本文旨在探讨组织变革管理中的关键成功因素,并提出一些实践建议,以帮助组织实现变革的目标。

首先,领导力是组织变革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领导者在变革过程中的角色至关重要,他们需要具备明确的愿景和战略,能够激励和引导员工。研究表明,变革领导者的支持和参与对于组织变革的成功至关重要。领导者需要展现出坚定的决心和行动,以推动变革的实施。

其次,沟通在组织变革管理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沟通能够帮助组织传达变革的目标和意义,消除员工的不安和疑虑。研究发现,沟通不充分是导致变革失败的常见原因之一。因此,组织在变革过程中应该加强内部沟通,确保变革信息的及时传递和理解。

此外,员工的参与也是组织变革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员工参与可以增加变革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提高员工的认同感和投入度。研究表明,员工参与程度与变革的成功程度呈正相关。组织应该鼓励员工参与变革决策和实施,通过培训和激励措施提高员工的变革能力和积极性。

最后,变革管理能力是组织变革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变革管理能力包括变革规划、变革执行和变革评估等方面。研究表明,变革管理能力强的组织更能够应对变革的挑战和风险,更能够实现变革的目标。组织应该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和支持,提高他们的变革管理能力。

综上所述,领导力、沟通、员工参与和变革管理能力是组织变革成功的关键因素。组织在进行变革时应该重视这些因素,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以提高变革的成功率和效果。

参考文献:

1. Kotter, J. P. (1996). Leading change. Boston, MA: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2. Oreg, S., & Sverdlik, N. (2011). Ambivalence toward imposed change: The conflict between dispositional resistance to change and the orientation toward the change agent.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96(2), 337-349.

3. Armenakis, A. A., & Harris, S. G. (2002). Crafting a change message to create transformational readiness.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Change Management, 15(2), 169-183.

管理学论文 篇三

  1目前在基层国土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1在基层土地执法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基层国土资源管理中,十分困难的一个方面就是农村土地执法。在基层土地执法中,经常会出现执法难、难执法和法难执的问题。在执法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可能会严厉处理某些违法的人或部门,但是随之而来的就会有很多的求情人员。特别是2004年改革过基层国土资源管理体制之后,国土所工作人员经过录用之后,就不再流动,他们会长期工作在一个地方,这样就会逐渐的形成一个狭窄的生活圈子;再加上当地政府负担着国土所工作人员的工资、食宿以及办公用房等等,这样在执法的过程中,难免会受到各种局限,可能是碍于人情,也可能是在领导的压迫之下,往往就会选择较轻的处理措施。我们会发现很多地方政府都是将先上车后买票的模式应用到招商引资上,虽然基层国土所发现这种行为是违法的,但是却无可奈何。再者,农村在不恰当的地方建造房屋,但是基层国土所却不能将其强制拆下来,只能通过漫长的打官司过程,法院判决的这一阶段,很可能人民已经将房屋建好了,这样就无法再进行拆除,因为会影响到社会的和谐发展。

  1、2在基层土地资源管理人员方面存在着的问题

  目前在基层土地资源管理人员方面,存在着素质不高等问题,在新形势下,就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不断提高土地所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基层国土资源管理人员大多都是退伍兵,或者是一些非专业人员,过去虽然在政府从事过,但是并没有接触到国土工作,这样在业务水平方面就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无法有效的开展农村土地管理工作。

  2基层国土资源管理创新措施

  (1)将国土资源管理责任严格的落实下去。主要包括这几个方面的内容:

  1)对耕地进行严格保护,耕地保护是土地管理的关键。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需要对责任目标管理进行强化,编订本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耕地保护责任制度严格的落实下去,基本农田是耕地保护的重点,对那些破坏耕地行为进行严厉的查处和打击;在基本农田保护的过程中,可以量化分解乡镇耕地,为了提高耕地保护的质量,还可以在村委会工作考核评价中加入这一内容,并且制定科学合理的奖惩制度,对于在耕地保护方面表现好的地方给予必要的奖励,以此来提高土地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积极性。

  2)节约集约用地。我国在基本国策中加入了节约集约用地的内容,而国土所作为国土资源管理的基层部门,需要严格的贯彻和落实相关的政策法规,不断的提高土地资源管理的质量,更好的服务于人民。在村民建房和乡镇工业用地方面,应该科学的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此来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最大限度的节约用地。基层政府也需要做好村庄整理和集镇规划等工作,配套建设农村中的一系列基础设施。在集镇存量土地方面,应该进行必要的转让,以达到盘活的目的。

  3)加快集镇的建设,对集镇服务功能进行必要的完善,将集镇建设的规模进一步扩大,从而大力发展乡镇经济。在闲置土地资源管理方面,应该对一些敏感问题特别的注意,比如空置的宅基地、闲置房等等,人们在申请建房的时候,应该同意这些旧房由集体来统一进行管理;国土所应该依据具体情况来对旧宅基地做正确的处理,可以向人们的建设进行合理分配,也可以进行复耕处理。

  (2)将基层国土资源管理的工作内容和结果及时的上报和沟通,以此来获得上级领导和人民群众的支持。基层是国土管理工作的重点,同时,也是执行过程中比较困难的地方。虽然国土所规模不大,但是对于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整体形象却有着直接的影响。基层国土所应该将工作内容及时的上报给上级政府,同时,还需要建立一些必要的例会、讨论会等,对工作的目的和任务向人民群众进行介绍。基层国土所要想顺利的开展农村土地执法工作,就需要得到上级政府的支持。那么,县级国土局在考核基层国土所的时候,应该对乡镇政府的想法和意见进行充分的重视。

  (3)维护好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很多的征地问题。近些年来,在种种原因的综合作用下,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土地纠纷、土地矛盾,这样就对社会的和谐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积极的采取有效措施,比如将补偿标准适当调高等等。为了增强政府的诚信,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就需要对被征地区的综合地价进行科学的制定,适当提高补偿标准,对失去土地的人民采取必要的生活保障措施。

  (4)对土地执法监督进行强化,大力进行普法宣传和教育。我国虽然有着十分丰富的土地资源,但是因为我国人口基数过大,这样耕地资源处于十分紧缺的状况,因此就需要进行必要的土地保护。目前,经常会出现土地违法违规的现象,我们要充分的理解,因为农民辛辛苦苦了大半辈子,就是为了建造一所属于自己的舒适房屋;需要注意的是,理解并不是放任不管,国土所需要大力的进行普法宣传和教育,让人民了解到土地方面的法律法规,做一个守法的好公民。

  (5)夯实基层国土队伍。要想提高国土资源管理的质量,就需要重视基层的土地资源管理。目前,全国各地的国土执法监察队伍逐渐的成形,并且经过实践研究表明,改革之后所采取的垂直管理模式是有效的;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基础土地资源管理的质量。要知道,人是基层土地监察的关键,这样就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提高基层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可以定期经常的培训,培训的内容可以是业务知识,也可以是思想教育。同时,还需要向基层国土资源管理队伍提供必要的办公设施,比如执法车辆、电子计算机以及摄像器材等等,给予土地执法人员必要的岗位津贴。

  3结语

  基层国土资源管理并不是一项简单的任务,它涉及到诸多方面;基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该认识到身上肩负的职责和使命,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提高基层国土资源管理队伍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不断地提高基层国土资源管理的质量,促进我国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管理学论文 篇四

  摘要:

控制工程造价不仅仅是防止投资突破限额,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建设、施工、设计单位加强管理,使人力、物力、财力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设计、施工、结算三个阶段分析工程造价失控的原因,并提出合理控制工程造价的建议。

  关键词:

造价;电力工程;控制

  1概述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用电量的高速增长,输变电工程项目建设投资规模也在不断增加,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造成投资浪费和项目“三超”现象较为普遍。特别是这两年,拟建和在建的输变电建设项目很多,无论是在水电站、火电厂的配套工程还是电力系统的网络建设项目上,都存在着忽视工程造价控制和管理的现象,如何合理确定和控制工程造价,使工程造价的增长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已成为当前一个重要课题。

  工程造价的合理确定,就是在建设的各个阶段,采用科学的计算方法和切合实际的计价依据,合理地确定投资估算、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承包合同价、结算价及竣工决算。工程造价的控制,则是在投资决策阶段、设计阶段、建设项目发包阶段和建设实施阶段,把建设工程的造价控制在批准的造价限额以内,并随时纠正发生的偏差,以保证项目管理目标的实现,力求在各个建设项目中能合理地使用人力、物力、财力。控制工程造价不仅仅是防止投资突破限额,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建设、工、设计单位加强管理,使人力、物力、财力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将结合工作实践,谈谈如何从设计、施工、结算三个环节合理确定与控制工程造价。

  2设计阶段

  从设计技术经济角度看,合理控制工程造价,需从可研、初设和施工图三个阶段做起。

  (1)可研阶段。深入现场,调查研究,搜集工程的有关资料,对工程进行多方案分析比较,提出最优方案。最优方案不仅在技术上要先进、可行,而且在经济上要合理。一般来说,先进的技术方案劳动生产率高、产品质量好,但是所需的投资较大,因此,要认真进行经济分析,根据我国国情和企业的经济实力,确定先进适用、经济合理、切实可行的工艺技术方案。在电力建设项目中,设备投资约占总投资的40%~50%,在设备设计与选型过程中应尽量采用标准化、通用化和系列化生产的设备,尽量立足国内。

  (2)初步设计阶段。初步设计阶段应按照批准的可行性研究阶段的投资估算进行限额设计,控制概算不超过投资估算。主要是对工程中设备、材质的控制。为此,初步设计阶段的限额设计工程量应以可行性研究阶段审定的设计工程量和设备、材质标准为依据,对可行性研究阶段不易确定的某些工程量,可参照设计和通用设计或类似已建工程的实物工程量确定。在初步设计限额中,各专业设计人员要增强工程造价意识,严格按照限额设计所分解的投资额和控制工程量以及保证使用功能的条件下进行设计,力求将工程造价和工程量控制在限额内。为鼓励、促进设计人员做好设计方案选择,要把竞争机制引入设计中,实行设计招标,促进设计人员增强竞争意识,增加危机感和紧迫感,克服和杜绝方案比选中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以及经验主义。例如,某电力工程,初设概算为800万,预算为1040万,工程结算为1082万,经分析主要是由于初步设计阶段工作不够深入,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出现了施工工艺的重大设计变更,使预算大大超出了概算。因此,在初步设计阶段,一定要认真搜集、调查、分析、研究工程资料,设计人员密切配合技经人员将工程造价控制在一定合理的范围内。

  (3)施工图设计阶段。施工图预算是确定工程造价、实行经济核算、签订工程承包合同、控制工程进度拨款的依据,同时也是工程决算的基础资料,因此,设计人员应主动深入现场了解情况,争取把设计变更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同时,技经人员应和工程管理人员应及时进行沟通,例如,某变电站土建工程,由于技经人员的疏忽,施工图预算中落掉了变电站大门的费用。经工程管理人员的审核,及时对预算进行了补充。

  3施工阶段

  施工阶段造价控制的重要一环就是要科学地组织建设,正确地处理造价、工期、质量三者关系,以提高工程建设的综合经济效益。由于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目标就是承包合同价。因此,在施工过程中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严格控制支出,并将实际支出值与造价控制目标值进行比较,而后作出分析及预测,对各种干扰因素加强控制,及时采取措施,以确保造价控制目标的实现。此外,根据实际情况,允许对造价控制目标进行必要的调整,使之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并切合实际。

  另一方面对于相当多的工程现场更改较大,加上技术人员与技经人员的脱节,导致更改部分造价无法控制,而使结算价超出合同价甚多。比如,有些工程施工场地狭小,土方开挖量大,先外运再回填,结果往往要增加工程造价的5%左右。因此,在现场施工中,管理人员要实事求是地从控制造价的角度来审查施工方案,以提高施工签证的准确率。同时,对隐蔽签证,要以图纸为依据,标明被隐蔽部分、项目和工艺、质量完成情况;如果被隐蔽部分的工程量在图纸上是不定值,还要标明被隐蔽部分的几何尺寸或原始数量,而不在签证中简单地签写工程量和工程造价,以免与工程造价管理的有关规定发生矛盾,为合理确定工程造价提供准确的依据。

  4工程结算

  工程决算审核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它直接关系到甲乙双方的经济利益。对建设单位来说,要精打细算,尽可能降低工程造价;对施工单位而方言,为了追求经济效益。通常多报结算。以增加工程造价。因此,从某种意义来讲,工程决算审核实际上是双方技术能力的较量。建设单位的预算人员,不但要熟练掌握工程量计算规则、定额子目的组成内容和套用规定、工程造价的计算程序,而且还要掌握三者的编制原理、内在联系,唯此在应用中才能融会贯通、得心应手。此外,技经人员还应有一定的工程技术知识,既能对现场施工提出合理化建议,又可对签证中的不合理因素提出质疑。另外,造价人员还要有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经常下工地了解现场情况,掌握工程动态。

  5结语

  工程造价的确定与投资控制的实质就是运用科学技术原理和经济及法律手段,解决工程建设活动中的技术与经济、经营与管理等实际问题,只有在项目建设的各个阶段,采用科学的计价方法和切合实际的计价依据,合理确定投资估算、初步设计概算和施工图预算,才能提高投资效益。随着我国造价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造价工程师制度的推行,提高投资效益的要求将使合理确定与控制工程造价的地位更加重要。

管理学论文 篇五

  一、民营企业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管理模式陈旧。目前,我国民营企业普遍采用家族式的管理模式。实践证明,这种管理模式有利于创业而不利于发展。在创业之初,它能以较低的成本集聚人才和资金,共同奋斗,在短期内获得竞争优势,而且家族整体利益的一致性,使企业具有很强的凝聚力。但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古老的家族式管理方式弊病便日渐显露,诸如:亲情因素渗入企业内部管理,导致组织效率低下;产权封闭,排斥外来资源进入;个人专权,管理制度形同虚设;决策随意性大,企业跟着老板的感觉走;接班人世袭,企业难得永续发展。这些弊病已严重制约了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

  2、用人亲疏分治。与家族式管理如影随形的是用人上亲疏分治。所谓“亲”,是指与企业主有血缘、亲缘、地缘、同学、朋友关系的人;所谓“疏”,是指与企业主没有丝毫沾亲带故关系的人。亲疏分治的核心思想是用人依据亲情度和忠诚度,而不看能力。具体表现为:信任“亲”者,怀疑“疏”者;重用“亲”者,排斥“疏”者;优待“亲”者,苛刻“疏”者。这种非理性的用人制度,使企业里的“外来人”缺乏公平感、安全感、温暖感和归属感,从而导致员工离心离德,纷纷跳槽,不少优秀人才成为家族企业匆匆过客。这可以说是众多家族企业短命的一个重要原因。

  3、社会形象欠佳。民营企业家族化经营,其实质是“家族利益至上”。不少民营企业为了追求家族利益的最大化,常常不惜牺牲社会整体利益,具体表现有:偷逃税收、贩私、逃废债务、危害社会利益;制售假冒伪劣产品,“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危害消费者利益;商业贿赂、低价顷销、不信守合同、侵犯知识产权、损害其他厂商利益;延长工人劳动时间,生产生活环境恶劣,克扣拖欠员工工资,不积极参加社保,危害职工合法权益。这些行为不仅严重干扰了社会济秩序和市场秩序,也极大败坏了民营企业在社会上的声誉和形象,最终导致民营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进一步恶化。

  二、民营企业实施管理创新的途径

  进入新世纪以来,民营企业生存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知识经济的兴起,使经济增长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人才成为企业最稀缺、最关键的要素;中国加入wTO后,市场游戏规则与国际接轨;经济全球化一浪高过一浪,跨国公司纷纷登陆中国市场;国有大中型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正在重振昔日雄风。民营企业的现状与变化了的外部环境已显得越来越不协调,实施管理创新已刻不容缓。

  1、完善产权制度。民营企业在产权结构上存在着较强的单一性和封闭性,突出表现为局限于个人产权。这种产权制度,使企业无法摆脱个人和家族经营,不能有效地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无法实现由投资者管理模式向职业经理人管理模式的转换,无法广泛吸纳社会资本,不利于资本在社会范围内的流动与重组,严重限制了民营企业进一步做大。因此,民营企业若要想发展,就必须在产权结构上摆脱家庭的束缚,大胆吸收社会其他投资者,进行合资、合作和公司化改造,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和产权结构社会化。通过产权社会化来消除封闭式的个人产权对企业发展的制约,有效进行资本扩张,加快企业内部制度建设,实现资源配置和管理模式的双优化。

  2、改革管理模式。产权家族所有和经营管理由家族控制,是绝大多数民营企业两个最基本的特征。研究家族企业史的学者发现,家族式管理很难把企业办成百年老店。在所有把财富转移给下一代的家族企业中,至少有80%的家族生意在第二代手中终结,只有13%的家族生意成功地被第三代继承人。看来,民营企业要想摆脱“富不过三代”的宿命,使自己企业薪火相传,就必须进行管理模式的创新,逐步改子承父业的世袭制和高层管理完全由家族成员担任的格局,实行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向社会公开招聘高素质的职业经理管理企业。企业中的每一位高层管理者上岗前必须经过严格的考试考核,家族成员考核不合格者只能做股东,而不能当经理。企业的成功,不仅需要强势人物,更需要一个强有力的领导团队。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业务的复杂化,管理的数量和难度日益加大,管理专业化的程度越来越高,管理分权便成为一种必然。为了降低信用缺失环境下重用“外来人”的风险,企业主可考虑让所有中高层管理者认购公司的股份。企业管理人员持有公司的股份之后,他们从内心深处知道是在做自己的事,而不是在为老板打工,这样就会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工作,对公司的忠诚度也会增高。

  3、调整组织结构。目前,民营企业普遍采用的是传统的金字塔式的权力型组织结构。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产品趋于多样化,以及信息技术的普及,从而对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提出了要求。调整企业组织机构,应遵循因事设职,因职设人,人事相符,权责相当的基本原则,其关键问题要合理设置企业内部各类业务部门,明确部门之间的分工与协调关系,处理好总部集权与部门分权的关系。规模较大、产品大类较多的企业,应改为事业部制的分权式组织结构;已实行公司制的民营企业,应建立相应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为了应对市场环境的多变性,企业应减少管理层次,实行分散决策;由于信息技术和网络的普及,使企业内部信息交流更畅通、企业与外部环境的信息交互更频繁,因此,建立网络化、扁平化、柔性化的组织结构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4、加强人才开发。民营企业要突破人才短缺的瓶颈,必须牢固地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创新用人制度,加强人才开发。具体措施:改变传统的短期雇佣的用人观念,树立人力资源战略观念,重视吸纳、培养和储备各类人才,尤其是科技开发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废除内外有别、亲疏分治、任人唯亲的用人制度,建立市场化的选人、用人机制。在企业内部形成人才竞争格局,给各类人员提供公平的发展机会;改变只想控制人、不愿尊重人的粗放用人方式,营造尊重、信任、理解、和谐、愉快的工作环境和人际环境,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改变重使用、轻培训的短视用人行为,营造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化氛围,搞好职工教育培训的规划,不断提高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把企业变成学习型组织;改变只求奉献、不予激励的用人心态,建立和完善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薪酬制度,逐步实行市场工资制,让员工对企业的贡献得到应有的回报。对于优秀人才要委以重任,并给予优厚的待遇。

  5、提高企业家素质。企业家是一个企业的灵魂,企业家的素质决定着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发展前景。因此,提高企业家的素质是企业发展的关键。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必须具备以下素质:第一,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和熟练的'管理基本技能,有较强的市场运作能力和良好的人际沟通协调能力,会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技术和手段;第二,具有强列的求知欲。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民企老板需要建立终身学习制度,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第三,具有强烈的进取精神。企业经营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企业家应胜不骄、败不妥、正视困难,迎接挑战,锐意进取,不断创新,让自己的企业之舟永立市场洪流的潮头;第四,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企业家在追求个人利益时,不能损害他人的利益;在追求企业利益时,不能损害国家和社会利益。企业家应的博爱之心,爱企业、爱祖国、爱家庭、爱人民、爱社会、爱自然、爱一切美好的事物。富而思源,积极回报社会。遵守法律,诚实经营,信守承诺,努力塑造和维护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企业管理创新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不可能一墩而就。但民营企业不能因其困难而懈其心,必须认清形势,转变观念,高度重视,及早行动。

管理学论文 篇六

  摘要: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目标分为基本目标、发展目标、最终目标,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本文初步提出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目标实现的途径。

  关键词: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目标

  一、事业单位的概念事业单位也称为非营利组织,是指为了社会公益目的,担负国家某一方面事业任务,由国家机关利用国有资产举办,以精神产品和各种劳务形式,向社会提供生产性或生活服务,不以营利为目的的非物质生产单位,主要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事业单位有着自身的特殊性:组建的目的主要是从政策性而不是从经济目标的角度考虑的,是为了完成某一具体社会公益服务目的而存在,是使全社会财富增长,而不是为了自身的生存而存在。事业单位没有独立的经济利益,它们承担着保持社会稳定、经济安全、推行国家政策,以及向社会提供教育、医疗、文化等产品或服务,对于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综合国力的增强、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国家对事业单位的考核,主要看赋予的事业计划是否完成,拨入的各种款项是否按预算及规定的项目使用等。国家拨付资金的目的是通过事业单位创造社会效益,不要求创造多少经济效益,不需要投资回报。所以各事业单位都把工作重点放在年度任务的完成,忽略日常的财务管理,在预算管理、资金使用、资产管理等环节缺乏有效管理,造成大量的资金浪费,资产管理混乱。有的事业单位甚至成为了腐败现象滋生的良好土壤和国有资产流失的有效渠道。

  二、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目标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目标是指事业单位从事财务管理活动所期望达到的目的,它决定着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基本方向,同时也受制于事业单位目标。根据事业单位性质、资金来源的特殊性等,将事业财务管理目标分为基础目标、发展目标、最终目标。在评价事业单位经营成果时,不仅仅依据经济指标,而是事业单位绩效最大化,即提高组织运行效率,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用。

  1、基础目标——保证国家资源物尽其用,保证事业单位基本运行事业单位的资产和资金,主要是来源于财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一个最基本目标,就是管好、用好财政资金,通过执行国家财经纪律法规和会计规章制度,遵守会计职业道德和基础操作规范,自觉接受国家和社会的财务审计和检查,对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财务控制和监督,确保国家资源在发挥其最大使用效益,同时,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还应围绕事业单位本身的职能和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和制度,实现单位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能服务。

  2、发展目标——积极筹资和投资,发展自身为满足社会公众需求,一要提高事业单位的整体服务水平和能力,一要有充足的资金作为保障,这是关键及具有决定性的方面。事业单位应充分考虑自身立足和社会形势的需要,努力追求在保证向公众提供优质的服务基础上,获得资金流入,要适应市场经济需求,从过去单一的依靠财政拨款转向社会和市场拓展资金来源,逐步实现从政府办事业向社会办事业转化面对这种新的形势。更重要的是主动地向社会筹集资金,开拓筹资新架道,争取以较低的筹资风险和较少的筹资成本获取较多的资金。

  3、最终目标——实现绩效最大化事业单位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随着市场逐渐介入事业单位的运行,事业单位虽然做的是社会公益事业,事业单位要想正常行使自己的社会事业职能,必须首先保证自身的生存和合理发展。事业单位在保证社会公益事业职能的同时,不应该回避经济效益。事业单位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经济业务活动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其财务管理不应再局限于预算资金收支的管理,而应采取以绩效为导向的财务管理模式,围绕绩效最大化的目标开展成本管理将事业单位所的继续投入事业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实现事业单位和事业发展的双赢,进而实现事业单位的绩效最大化。

  三、实现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目标的措施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事业单位需要扭转传统的粗放型管理观念,增强自身的财务管理水平。要严格按步骤进行预算管理,有效提高事业单位预算编制的质量,提高预算执行的可行性,改善预算执行脱离预算制定的现象。

  通过对资产的实物管理措施的落实及核算方面的改进,可保证财政资金的有效运用,遏制国有资产的流失现象。

  1、确保资金支出在预先确定的领域,保证社会公益服务目的的实现。事业单位要严格制定国家投人事业经费的专人专账重点管理和使用的制度、办法,把事业单位的正常业务活动与经营活动严格区分开来,在人员的安置上不容许相互兼职。事业单位正确确认和计量事业活动的产出和成本,分析成本的构成内容及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事业成本,提高事业单位财务资源的使用效率,以较低的事业成本,取得最大的事业绩效【4】。对于预算内资金,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编报预算,严肃财政拨款管理秩序,按财政规定的项目使用,不允许超支、透支和有任何形式浪费。事业单位预算外资金,全部纳入财政预算统一管理。

  2、加强监督,要制定一套严谨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拓展资金渠道,防止腐败和资产流失。要从纯依靠财政资金,转向多架道筹集资金有社会齐界的捐赠、教育投资、接受服务力的缴费、科研成果收入及向债权人筹集的资金,除积极主动地争一取政府对事业经费的支持外,更重要的是主动地向社会筹集资金,开拓筹资新架道。同时固定资产实物由固定资产管理部门负责管理,固定资产的使用、保管由各科室指定专人负责管理,加强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设计一套合理的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日常管理的流程,确立固定资产管理的环节和内容,在明确职责,知晓流程后,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做到有章可循、照章办事,建立固定资产折旧制度,完善固定资产核算制度,建立固定资产清查盘点核算制度,改进固定资产会计处理方法。

  3、加强收支管理和控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要通过成本分析,预算监督等环节,提高项目资金的运作效率。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编报预算,按进度拨款和使用,严肃财政拨款管理秩序;投资的管理与事业单位内部的业务资金活动严格区分,对事业单位内部各部门及内部成员之间的收人分配的进行调节管理,引进激励的分配机制,促进专业人员队伍的稳定和发展。对于一些事业单位经营收人,必须另设账户,独立管理,支出要进行专项审批。必须围绕绩效最大化的目标开展成本管理,降低事业成本,提高事业单位财务资源的使用效率。总之,为实现事业单位的目标,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要求:合理编制单位预算,科学配置资金,依法组织收入,加强经济核算,努力节约支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资金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对单位经济活动进行预测、控制和监督,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实现其事业发展目标。

管理学论文【最新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