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节日还给孩子【通用3篇】

时间:2011-06-04 06:14:49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把节日还给孩子 篇一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节日成为了人们繁忙生活中的一种调剂。然而,伴随着商业化的崛起,传统节日逐渐失去了本真的意义,孩子们也渐渐远离了节日的真正内涵。因此,我们有责任把节日还给孩子,让他们能够更好地体验和理解传统节日的意义。

首先,我们应当注重为孩子们提供更多参与节日活动的机会。传统节日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然而,许多孩子们只是通过教科书或者媒体了解节日的来历和习俗,缺乏真正的亲身体验。因此,我们可以组织一些有趣的活动,让孩子们亲自参与其中,例如制作灯笼、包饺子、放风筝等等。通过亲身参与,孩子们能够更好地感受到传统节日的乐趣和意义,增进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

其次,我们应当让孩子们明白传统节日的重要性和价值。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繁忙的工作生活对于孩子们来说可能造成了一定的困扰。然而,传统节日作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是人们放松心情、增进亲情、传承文化的重要方式。因此,我们应当引导孩子们认识到节日的重要性,让他们明白传统节日是为了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家庭团聚,是为了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最后,我们应当倡导孩子们在节日中注重内心的感受和情感的交流。传统节日往往伴随着人们内心的激动和喜悦,然而现代社会的喧嚣和浮躁往往让人们忽视了节日的真正内涵。因此,我们应当教育孩子们在节日中关注内心的感受,用心去体会节日所带来的喜悦和快乐。同时,我们也应当鼓励孩子们与家人、朋友进行真诚的交流,分享节日的喜悦和感受,增进彼此之间的情感。

总之,把节日还给孩子,是我们应当肩负起的责任。通过为孩子们提供参与节日活动的机会,让他们明白传统节日的重要性和价值,并倡导他们注重内心的感受和情感的交流,我们能够让孩子们更好地体验和理解传统节日的意义,增进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把节日还给孩子 篇二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中逐渐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和特色。商业化的包装和各种娱乐活动的盛行让孩子们对传统节日的认知变得肤浅,缺乏对其真正内涵的理解。因此,我们有责任把节日还给孩子,让他们能够更好地感受和理解传统节日的意义。

首先,我们应当让孩子们了解传统节日的来历和文化内涵。传统节日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义。然而,现代社会的繁忙和信息爆炸让孩子们很难真正了解传统节日的来龙去脉。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故事、传统习俗、历史知识等方式,让孩子们对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文化内涵有更深入的了解。只有了解了节日的来历和文化内涵,孩子们才能更好地感受到节日的真正意义。

其次,我们应当引导孩子们参与传统节日的活动。传统节日往往有着丰富多样的活动,例如制作灯笼、舞龙舞狮、包饺子等等。然而,现代社会的商业化和娱乐化让这些活动逐渐被忽视,孩子们对传统节日的参与度也相应降低。因此,我们可以组织一些有趣的活动,让孩子们亲自参与其中。通过亲身参与,孩子们能够更好地感受到传统节日的乐趣和意义,增进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

最后,我们应当让孩子们明白传统节日的重要性和价值。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繁忙的工作生活往往让人们忽视了节日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应当引导孩子们认识到节日的重要性,让他们明白传统节日是为了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家庭团聚,是为了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总之,把节日还给孩子,是我们应当肩负起的责任。通过让孩子们了解传统节日的来历和文化内涵,引导他们参与节日的活动,让他们明白传统节日的重要性和价值,我们能够让孩子们更好地感受和理解传统节日的意义,增进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把节日还给孩子 篇三

把节日还给孩子

(上海静安区南西幼儿园 张 焱)

  “六一”儿童节又快到了,在大家热热闹闹地准备欢庆活动之际,我们禁不住问自己,孩子到底喜欢什么样的“六一"儿童节?怎样才能使他们真正拥有一个快乐的节日?以往那些庆祝活动适合孩子吗?不妨先看一个真实的故事:

  去年,邻居小男孩博文在"六一”节那天早晨不愿意上幼儿园。看着他妈妈被他缠得满头大汗的样子,我不由得走上前去劝博文:“今天是‘六一’,幼儿园肯定有热闹、好玩的活动,你还不快去?”倔强的博文扯着嗓子对我说:“我才不去呢!没劲!”我有些愕然。博文的妈妈在一旁轻声对我说:“今天幼儿园‘六一’文艺汇演,他没有什么节目,不愿意去。”……

  看着孩子眼中那本不该有的失落,我有些心痛。我扪心自问:这是教师的错吗?似乎不是,因为“六一”节作为幼儿园最为重要的一个节日,教师在其中所付出的劳动和担当的责任之大是常人难以想象的。那么,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为什么这样一个原本应当充满欢声笑语的节日变成了孩子心中的阴影,教师肩头的重负?

  细细想来,我觉得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价值取向的偏差。很多幼儿园把“六一”节作为向家长、社会展示本园艺术教育水平的一个重要舞台,“出成果、出精品”成为他们孜孜以求的目标,忽略了孩子们的真正需要;二、内容形式的单一。“一台节目”等于“庆祝一个节日”,这样的老面孔反复出现,终于让孩子感到乏味。表面的浮华和热闹掩盖了孩子们的无奈与落寞。

  怎样将“六一”节真正地还给孩子,既让孩子以愉悦的心情、积极的态度度过节日,又发挥“六一”这个专属于儿童的特殊节日的真正价值?我园经过多年的实践认识到,一个真正属于孩子的“六一”儿童节应当具有以下特征:

  主旋律——让每个孩子拥有快乐

  设计“六一”节的活动时,我们努力满足幼儿的需要,把“孩子喜欢什么”作为“教师提供什么”的依据。我们认为,一个好的“六一”节活动应让每个孩子都拥有快乐,活动前他们会热切期待,活动中他们能尽情投入,活动后每个孩子能拥有美好的回忆。

  前期创意——基于幼儿原有经验

  一个有价值的节日活动应当是日常教育活动中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积累体验、萌发情感、丰富知识的过程。因此,我们在构思“六一”活动时首先学会倾听,学会认同,并基于幼儿原有经验。

  活动过程——提供自主空间

  自主是快乐的源泉。既然“六一”是孩子们的节日,那么我们设计活动方案时就一定要思考该怎样创设环境让儿童拥有自主的空间。很显然,让孩子在活动中“想自己所想,做自己所爱做”是关键所在。所以,每当“六一”节来临之际,我园许多班级都会进行类似“我的节日我作主”这样的主题活动,以唤起每个孩子的积极性,让快乐真正走近每个孩子。

  活动内容——具有挑战性

  现代社会信息的多元化,使得孩子更加喜欢丰富多彩、具有适度挑战性的活动。近几年来,我园组织过类似“运动嘉年华”“动物嘉年华”等活动,这些孩子感兴趣的、具有一定挑战性且形式巧妙的活动能使每个孩子体验快乐,得到发展,充分体现了节日活动的价值。

  基于以上认识,多年来我园对节日活动进行研究,积累了不少深受孩子喜爱的庆祝节日活动的方式。在此,举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活动案例与大家共享。

  案例一 特殊的客人

  今天的幼儿园和平日可不一样!幼儿园里来了不少“客人”,他们是谁呢?哦!他们是拉面师傅、棉花糖师傅、点心师以及一些民间手工艺人……

  9点钟,“‘六一’南西一条街”开张了!孩子们走进“南西一条街”,看到一个个身怀绝技的客人,顿时欢呼雀跃,他们快乐地投身其中,和一个个“高手”进行着互动游戏。

  有的孩子来到“拉面馆”,看到拉面师傅双手上下舞动,雪白的面团瞬间变成了细丝,十分钦佩。最吸引孩子的是能亲手试一试拉面的方法!虽然,孩子们的尝试以失败告终,但他们懂得了,很多看似轻松的本领学起来并不容易。

  有的孩子来到“甜甜糖果铺”,好奇地盯着做棉花糖的机器,想弄明白为什么普普通通的白砂糖会变成像棉花一样的糖。

  有的孩子在点心师的帮助下为自己的节日蛋糕裱上好看的奶油花。

  有的孩子向捏面人师傅学起了手艺。

  还有的孩子和剪纸艺人一起剪出了一幅幅漂亮的图案。

  ……

  分析:幼儿园中、大班的教育活动有很多涉及认识社会、关注社会的内容,幼儿也对这些社会成员的工作充满好奇。在策划“‘六一’南西一条街”的活动时,我们与孩子一起讨论活动内容,并向相关客人发“邀请函”。活动中,我们创设了自主宽松的活动氛围,让每个孩子都能根据自己的喜好到各个“摊位”活动。事实上,每一个“摊位”对孩子们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孩子们以前都曾看到过这些工作人员;陌生,是因为孩子们很少有机会参与其中。于是,这样的活动给了他们尝试的机会,尝试中有挑战,尝试中有欣喜,尝试中也包含了快乐。

  案例二 外面的世界真精彩

  清晨,幼儿园里每一个大班孩子都按捺不住兴奋的心情整装待发。今天的目的地是中山公园的游乐场(离幼儿园约3公里)。如果孩子能在规定时间里顺

利地带着自己的爸爸妈妈找到游乐场,就能获得进游乐场活动的入场券。

  出发的号令终于响了起来!孩子们急急忙忙地拉着自己的爸爸妈妈往外走。不过今天和往常可不一样,每个孩子都揣着一张地图和10元钱(全家的路费和爸妈的门票费)。怎样找到游乐场、该走什么路、钱到底怎么花、选什么交通工具都由孩子作主。

  这天,有些人的心情由快乐变为沮丧。因为有人把钱弄丢了,有人带着爸爸妈妈乘上了出租车,虽然10分钟就赶到了公园,可付了10元车费后,就再也没钱给爸爸妈妈买公园门票了。

  这天,有人忙得满头大汗。因为他带着爸爸妈妈去乘公交车,他不但要勇敢、大方地向不熟悉的人询问“哪一辆公交车能到达中山公园”“站牌怎么看”“到底坐几站”,仔仔细细地看、认认真真地数站牌,还要为爸爸妈妈买票、找座位,到公园门口后他又要用剩下的钱买两张公园门票。

  这天,有人哈哈大笑。因为他经过精心安排到了目的地,还用剩余的一元钱为自己买了支冰棍。

  这天,还有人感动了卖冰棍的阿婆。因为他为了省钱带着爸爸妈妈徒步走到公园。看着爸爸妈妈满头大汗,他实在不忍心,就决定为他们买冷饮。在扣除爸爸妈妈的门票钱以后,孩子用剩下的钱买了两支冰淇淋,他毫不犹豫地把冰淇淋分给了爸爸妈妈,这一举动感动了卖冰棍的阿婆。阿婆硬是塞给了他一支冰淇淋,还心疼地说:“今天是‘六一’节,阿婆请客!”

  ……

  分析:那年,热门儿童电视节目《小鬼当家》吸引了千千万万的孩子,他们每天津津乐道。于是,那年的“六一”节我们决定打破传统,让幼儿走出幼儿园。我们的目的是鼓励幼儿走向社会,在寻找游乐场的过程中获得经验,提高能力,体验不同于以往的成就感。

  整个活动是以亲子活动的形式进行的,但在其中作主的是孩子,许多家长在活动过程中发现了孩子的潜能和不足。活动得到了家长们的充分肯定,而带给孩子的则是难忘的经历。

  案例三 今天老师都变了

  “六一”节的晚上,天天兴奋地告诉妈妈:

  “我们的杨老师变成了小银行的服务员,我们的李老师变成了卡拉OK的服务员……”

  “达达班的郑老师是小吃店的服务员,她的围兜上有许多口袋,每个口袋里都藏着一样好吃的东西。”

  “乐乐班的.樊老师有许多游戏卡,谁要是能猜出谜语,谁就能拿到游戏卡,就能到她的‘电脑城’里玩电脑游戏。”

  “最滑稽的是洪园长,她今天变成了魔术馆的魔术演员,穿着小丑的衣服表演魔术。妈妈,洪园长真的会变魔术吗?是谁教她的?”

  “叮叮班的汪老师穿着警察的衣服,她还会敬礼。妈妈,汪老师明天会不会真去做警察啊?她去做警察了,叮叮班就没有老师了,怎么办?”

  “还有,小班的袁老师变成了白雪公主,白雪公主旁边有七个小矮人,小矮人是哪个老师扮演的我没看出来。白雪公主和小矮人表演节目后还从台上走下来拥抱我。”

  分析:在“六一”节的庆祝活动中,教师的身份变了,变成了孩子们喜欢的角色,变得不再“权威”,这是孩子倍感欣喜的地方。

  案例四 我们都是小主人

  今年的“六一”节,南西幼儿园变成了一个“主题乐园”。

  有的班级成了“中国博物馆”,中国的一些著名旅游景点的明信片、各地的特色小吃图片琳琅满目,原来这个班级前期开展了“我是中国人”主题活动。

  有的班级开辟了“人体奇幻之旅”,各种棋类游戏让孩子不仅了解了自己的身体结构,还掌握了一些自我保护的方法,原来这个班级前期开展了“我自己”主题活动。

  有的班级成了“汽车大世界”,在这里,孩子能看到、玩到近百辆玩具汽车,原来这个班级正开展“我们的城市”主题活动,这近百辆汽车就是孩子们自己搜集来的。

  有的班级成了“恐龙大世界”,这里不仅有各种材料制作的恐龙,还有大大小小的迷宫等待着孩子们。

  有的班级是一个“玩具宫”,有的班级是一个“图书馆”,有的班级是一个“照相馆”……

  在各个班级里,孩子们根据自己的意愿分成服务员和游客两组,在活动过程中他们交替做小主人,接待别班的游客。

  分析:由主题活动发展而来的节日庆祝活动基于幼儿的前期经验,水到渠成地成了幼儿园课程的组成部分。这样的活动有效地整合了每个班级原有的课程资源,鼓励每个孩子表达表现自己的已有经验;这样的活动打破了年龄、班级的界限,使幼儿园变成了一个贴近孩子生活、能诱发孩子经验的最新的“主题乐园”。活动中,孩子们担任服务员、讲解员,大胆地介绍自己班级的各项内容,履行着小主人的职责;而当他们充当游客到其他班级去参加“主题游戏”时,也获得很多新的体验和认知。

  总之,“六一”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六一”应该是属于每个孩子的。只要每位教师怀着“把节日还给孩子”的理念,善于倾听孩子心声,善于捕捉生活中美好的、有趣的事物,那么让孩子拥有难忘的“六一”将不再是一句空话。

  来源:《幼儿教育》2007.5

把节日还给孩子【通用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