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由来或传说(优质3篇)

时间:2016-07-06 05:41:47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清明节的由来或传说 篇一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它的由来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中国古代的祭祀习俗息息相关。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去祭拜祖先、扫墓、踏青游玩,以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据史书记载,清明节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那时的中国是一个农耕社会,人们非常重视农业生产。每到春天,人们都会在这个时候祭祀祖先,祈求丰收。而后来的汉代更是将清明节定为官方节日,称之为“寒食节”。相传寒食节起源于一位忠臣的故事。

传说在西汉时期,刘邦为了报答忠臣蔡伦,赐给他大量土地。蔡伦身为一位聪明智慧的人,立刻意识到土地的价值。为了保护这片土地,蔡伦决定自己吃寒食,不点火取暖,以示节俭。他希望这样能让刘邦明白,自己对土地的重视和保护。然而,这却给了刘邦以误解,他以为蔡伦不敬他,为此他大怒,将蔡伦处死。后来,刘邦得知真相,深感悔恨和愧疚,为了纪念蔡伦,他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并且禁止民众生火和烹饪。这样,寒食节就逐渐演变为了清明节。

随着时间的推移,清明节的意义也逐渐丰富起来。在古代,清明节是一个重要的祭祀节日,人们会整装前往祖先的坟墓,祭拜祖先,献上美食和饮品。同时,人们也会在墓前扫墓,清理墓地,以示对逝去亲人的敬意和思念之情。此外,清明节也是春游的好时机,人们会踏青游玩,欣赏春天的美景。

清明节的由来或传说 篇二

清明节,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有着丰富的民间传说。其中最有名的传说之一是关于“杨贵妃踏青”的故事。这个传说与唐朝的杨贵妃有关,她是当时的美女之一。

相传,唐玄宗对杨贵妃宠爱有加,甚至将她封为“贵妃”。然而,由于玄宗的沉溺与享乐,导致国家的政务被搁置,百姓生活困苦。在这个关键时刻,杨贵妃却以身作则,她劝说玄宗放下纷争,关心百姓的苦难。为了表达自己对人民的关怀,杨贵妃提议在清明节这一天,以身作则,率领宫廷的人一同踏青,以示关怀和慰问。

于是,杨贵妃在清明节这一天,带领着一众宫廷的人,来到郊外踏青游玩。她们穿着艳丽的衣裳,舞动着彩色的丝带,笑语盈盈,欢声笑语不绝于耳。人们看到这一幕,被杨贵妃的善良和美丽所感动,纷纷效仿,踏青游玩,以表达对杨贵妃的敬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个传说中的故事,不仅折射出杨贵妃为人民着想的品质,也传承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清明节作为一个重要的节日,也因此与踏青活动紧密相连。在现代,人们会在清明节这一天踏青游玩,欣赏春天的美景,感受大自然的生机盎然。同时,也会祭拜祖先、扫墓,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敬意。

总的来说,清明节的由来和传说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它既是中国古代祭祀习俗的延续,也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通过清明节这个特殊的日子,人们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也可以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敬意。

清明节的由来或传说 篇三

导语:清明节是怎么来的?有什么传说吗?以下是unjs小编精心整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

大家有所帮助!

清明节的由来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传统习俗

1、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2、清明节,中国民间有插柳习俗。专家介绍说,清明插柳习俗,其来源普遍存在三种说法。

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据说,插柳的风俗,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中国人将清明、七月半、十月朔看作是三大鬼节。清明节正是百鬼出没频频、索讨多多的时节。受佛教的影响,观世音手持柳枝蘸水普度众生,许多人便认为柳条有驱鬼辟邪的作用,把柳枝称为“鬼怖木”。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写道:“取杨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然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便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另外一种说法是,此俗是为了纪念介子推。介子推为明志守节而焚身于大柳树下,让晋文公和群臣百姓痛心不已。第二年,晋文公亲率群臣爬上山来祭拜介子推时,发现当年被烧毁的那棵老柳树居然死而复生。晋文公当下便将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并且当场折下几枝柳条戴在头上,以示怀念之情。从此以后,群臣百姓纷纷效仿,遂相沿成风。清明插柳戴柳成为纪念介子推的一种象征。

3、射柳

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据明朝人的记载,就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

[清明节的由来或传说]

清明节的由来或传说(优质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