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的来历及习俗【3篇】

时间:2016-07-07 03:47:31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七夕节的来历及习俗 篇一

七夕节,又称中国的情人节,是中国古代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人们通过各种习俗和庆祝活动来纪念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表达对爱情的向往和祝福。

七夕节的来历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汉代。相传,牛郎织女是天上的星宿,他们相爱并结婚生子,但由于织女违背了天界的规定,被迫被上天带回。牛郎伤心欲绝,织女也对牛郎的爱情深深地依恋。于是,天上的鹊桥上出现了一座银河,只有在每年的七夕这一天,牛郎和织女才能相会一次。为了让他们相见,人们在七夕这一天会向织女祈福,希望她能开放银河,让两个相爱的人重逢。

七夕节的习俗丰富多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习俗是搭建七夕桥和观赏牛郎织女星。在这一天,人们会用竹子、纸张等材料搭建一座象征鹊桥的结构,这座桥通常会悬挂在户外或者庭院中,以示人们祈求牛郎织女相会的愿望。另外,人们也会在七夕这一天仰望星空,寻找牛郎织女星,相信能够看到两个星星并肩而行,象征牛郎织女相会的美好愿望。

除了这些传统的习俗外,现代社会也出现了一些新的七夕节庆祝活动。例如,情侣们会在这一天互赠礼物,表达对彼此爱情的承诺和祝福。商家也会推出各种情人节特别活动,吸引顾客消费。此外,七夕节也成为了人们表达爱意、追求幸福的日子,许多人会选择在这一天举行婚礼或者求婚。

七夕节的来历及习俗 篇二

七夕节,又称中国的情人节,是中国古代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人们通过各种习俗和庆祝活动来纪念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表达对爱情的向往和祝福。

七夕节的来历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汉代。相传,牛郎织女是天上的星宿,他们相爱并结婚生子,但由于织女违背了天界的规定,被迫被上天带回。牛郎伤心欲绝,织女也对牛郎的爱情深深地依恋。于是,天上的鹊桥上出现了一座银河,只有在每年的七夕这一天,牛郎和织女才能相会一次。为了让他们相见,人们在七夕这一天会向织女祈福,希望她能开放银河,让两个相爱的人重逢。

七夕节的习俗丰富多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习俗是搭建七夕桥和观赏牛郎织女星。在这一天,人们会用竹子、纸张等材料搭建一座象征鹊桥的结构,这座桥通常会悬挂在户外或者庭院中,以示人们祈求牛郎织女相会的愿望。另外,人们也会在七夕这一天仰望星空,寻找牛郎织女星,相信能够看到两个星星并肩而行,象征牛郎织女相会的美好愿望。

除了这些传统的习俗外,现代社会也出现了一些新的七夕节庆祝活动。例如,情侣们会在这一天互赠礼物,表达对彼此爱情的承诺和祝福。商家也会推出各种情人节特别活动,吸引顾客消费。此外,七夕节也成为了人们表达爱意、追求幸福的日子,许多人会选择在这一天举行婚礼或者求婚。

总之,七夕节是中国传统的浪漫节日,通过各种习俗和庆祝活动,人们纪念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表达对爱情的向往和祝福。无论是传统的搭建七夕桥和观赏牛郎织女星,还是现代的情侣互赠礼物和举办婚礼,七夕节都是一个让人们感受爱情和幸福的特殊日子。

七夕节的来历及习俗 篇三

七夕节的来历及习俗

  七夕始于汉朝,是流行于中国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小编整理的七夕节的来历及习俗,欢迎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

  七夕节的来历

  在我国,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气温暖,草木飘香,这就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或“女儿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闪耀,一道白茫茫的银河横贯南北,争河的东西两岸,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遥遥相对,那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

  七夕坐看牵牛织女星,是民间的习俗,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

  人们传说在七夕的夜晚,抬头可以看到牛郎织女的银河相会,或在瓜果架下可偷听到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

  女孩们在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晚上,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娴熟,更乞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过去婚姻对于女性来说是决定一生幸福与否的终身大事,所以,世间无数的有情男女都会在这个晚上,夜静人深时刻,对着星空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

  七夕的习俗:

  七夕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妇女们在七月初七的夜晚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

  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

  诸城、滕县、邹县一带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泪”,因为是牛郎织女相会所致。胶东,鲁西南等地传说这天喜鹊极少,都到天上搭鹊桥去了。

  在今日浙江各地仍有类似的乞巧习俗。如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在这一天用面粉制各种小型物状,用油煎炸后称“巧果”,晚上在庭院内陈列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女孩对月穿针,以祈求织女能赐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只,放在盒中,第二天开盒如已结网称为得巧。

  而在绍兴农村,这一夜会有许多少女一个人偷偷躲在生长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在夜深人静之时如能听到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悄悄话,这待嫁的少女日后便能得到这千年不渝的爱情。

  为了表达人们希望牛郎织女能天天过上美好幸福家庭生活的愿望,在浙江金华一带,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杀一只鸡,意为这夜牛郎织女相会,若无公鸡报晓,他们便能永远不分开。

  在广西西部,传说七月七日晨,仙女要下凡洗澡,喝其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寿。此水名“双七水”,人们在这天鸡鸣时,争先恐后地去河边取水,取回后用新瓮盛起来,待日后使用。

  广州的乞巧节独具特色,节日到来之前,姑娘们就预先备好用彩纸、通草、线绳等,编制成各种奇巧的小玩艺,还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发芽,待芽长到二寸多长时,用来拜神,称为“拜仙禾”和“拜神菜”。从初六晚开始至初七晚,一连两晚,姑娘们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饰,一切都安排好后,便焚香点烛,对星空跪拜,称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连拜七次。

  拜仙之后,姑娘们手执彩线对着灯影将线穿过针孔,如一口气能穿七枚针孔者叫得巧,被称为巧手,穿不到七个针孔的叫输巧。七夕之后,姑娘们将所制作的小工艺品、玩具互相赠送,以示友情。

  在福建,七夕节时要让织女欣赏、品尝瓜果,以求她保佑来年瓜果丰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鲜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鲜花和妇女化妆用的花粉以及一个上香炉。一般是斋戒沐浴后,大家轮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祷心愿。女人们不仅乞巧,还有乞子、乞寿、乞美和乞爱情的。而后,大家一边吃水果,饮茶聊天,一边玩乞巧游戏,乞巧游戏有两种:一种是“卜巧”,即用卜具问自己是巧是笨;另一种是赛巧,即谁穿针引线快,谁就得巧,慢的称“输巧”,“输巧”者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小礼物送给得巧者。

  七夕节习俗

  穿针乞巧

  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喜蛛应巧

  捉蜘蛛放入盒子内,第二天看看,如果结的的圆网,说明得巧了多,反之则认为得巧少。

  投针验巧

  将针投到水中,看针在水底的影子,如果形成鞋、鸟兽之类的就乞巧成功,如果影子粗的像锤子、细的如发丝就失败了。

  种生求子

  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

  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称为“泡巧”,将长出的豆芽称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针,抛在水面乞巧。

  还用蜡塑各种形象,如牛郎、织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秃鹰、鸳鸯、等动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称之为“水上浮”。又有蜡制的婴儿玩偶,让妇女买回家浮于水土,以为宜子之祥,称为“化生”。

  为牛庆生

  儿童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又叫“贺牛生日”。因为传说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织女分开后,老牛为了让牛郎能够跨越天河见到织女,让牛郎把它的皮刨下来,驾着它的牛皮去见织女。

  人们为了纪念老牛的牺牲精神,便有了“为牛庆生”的习俗。其实为牛庆生体现了农耕时代人们对牛的感恩之心,在昔日,农家如果没有一头牛,日子该是何等的艰辛!

  吃巧果

  七夕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宋朝时,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

七夕节的来历及习俗【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