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的由来【3篇】

时间:2017-05-08 02:18:20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寒食节的由来 篇一

寒食节,又称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寒食节的由来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战国时代。寒食节的起源与一个古老的故事有关,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寒食节的由来吧。

据传,公元前655年,齐国国君孟尝君因为得罪了国君,被迫离开齐国。孟尝君在逃亡途中遇到了一个热心的老乞丐,老乞丐告诉他齐国即将发生大灾,只有在清明这一天才能避免灾难。孟尝君感激老乞丐的帮助,于是决定在清明这一天返回齐国,并告诉国君有关清明的重要性。

清明节的由来与孟尝君的故事相结合,形成了一个传统的节日习俗。人们在清明这一天会去祭拜祖先和先贤,清理墓地,扫墓祭奠亡灵。另外,寒食节还有一个独特的习俗,那就是不生火煮饭,而是生吃冷食。这个习俗源于孟尝君在清明这一天返回齐国时,他的父母已经去世,他不能生火煮饭,只能生吃冷食来表示哀悼。

寒食节的由来不仅有孟尝君的故事,还与中国古代的气候变化有关。春秋时期的气候多变,清明之前的天气还非常寒冷,所以人们将这一天称为寒食节。随着时间的推移,寒食节逐渐与清明节合二为一,成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寒食节的由来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人们对祖先的尊重和哀思的表达。通过祭拜祖先和扫墓祭奠亡灵,人们向先贤们表达敬意,感谢他们对家族和社会的贡献。同时,寒食节也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传统,通过寒食节的庆祝活动,人们可以增强家族凝聚力,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

寒食节的由来 篇二

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清明节的别称。寒食节的由来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战国时代,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寒食节的起源。

相传,寒食节的由来与南北朝时期的一位才子杜牧有关。杜牧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在官场上有着很高的地位。然而,杜牧在一次政治斗争中被诬陷,被贬到了一个偏远的地方。在那里,杜牧遭受了很多艰辛和痛苦,他感到非常孤独和无助。

在寒食节这一天,杜牧观察到了当地人对待节日的态度。他们不仅祭拜祖先和先贤,还互相赠送寒食,共度节日。这种团结和互助的精神深深地触动了杜牧,他开始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的价值。

杜牧在寒食节这一天决心改变自己的处世态度,他决定放下个人的利益,投身于为社会做贡献。他积极参与公益事业,为民众提供帮助和支持。他还通过文字和诗歌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成为了一位著名的文学家。

寒食节的由来不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人们对团结和互助精神的追求。通过寒食节的庆祝活动,人们可以加强亲情和友情,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寒食节也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传统,通过寒食节的传承与弘扬,可以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总之,寒食节的由来与众多的故事和传说有着密切的关系。不论是孟尝君的故事还是杜牧的故事,都体现了人们对祖先的尊重和对社会价值的思考。寒食节的庆祝活动不仅是一种传统习俗,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社会团结的体现。通过了解寒食节的由来,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寒食节的由来 篇三

寒食节的由来

  实际上,寒食节禁火习俗的起源与介子推毫无关系。介子推“割股奉君” 是否属实在史界也有争议。《史记》对介子推的介绍比较详细,有“龙蛇之歌”的记载,就是介子推的从人不服,编了个“民谣”挂在宫门口,说文公对待介子推不公平。对“割股奉君”只字未提。这个故事并不见于《左传》和《史记》的记载,南宋洪迈的《容斋随笔》专门考证过它。元张养浩曲《中吕·兼尧民歌·寒食道中》“清明禁烟,雨过郊原”似说寒食来源于唐尧传说。

  从先秦的文献记载可知,当时已有比较严格的禁火制度,从官方到民间都有改火的习俗。《周礼》中即明确记载当时有“司炬”之官,每当仲春季节,气候干燥,不仅人类保存的火种容易引起火灾,而且春雷发生也易引起山火。古人在这个季节往往要进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把上一年传下来的火种全部熄灭,即是“禁火”。然后重新钻燧取出新火,作为新一年生产与生活的.起点,谓之“改火”。在禁火与改火期间,人们必须准备足够的熟食以冷食度日。

  由于古代的禁火制度过于残酷和严厉,并不顾各地具体情况,甚至影响到民众的生产和生活。于是,汉代发生了周举在太原一带废除禁火陋俗的事件,魏武帝曹操也发布了《明罚令》废止禁火:

  闻太原上党西河雁门,冬至后百有五日,皆绝火寒食,云为介子推。且北方冱寒之地,老少羸弱,将有不堪之患。令到,人不得寒食。若犯者,家长半岁刑,主吏百日刑,令长夺一百俸。

  除了周举、曹操,历代也多有人对禁火寒食持反对意见。但是,我们的民族是一个喜好传说、热衷礼仪的民族,寒食节依然长期流传。民间根据当地的条件和寒食的特点,纷纷创造出一些特殊的寒食节食品,凉菜冷食花样百出,形成了与岁时节日相联系的风味小吃,丰富了中华民族的饮食习俗。

  在长期形成并稳固流传的社会风俗面前,宫廷官府只能顺应其发展趋势。于是,为联络民众感情而产生了官方的赐火和请新火之举。据记载,唐代宫廷每到清明节前,要让宫内小孩钻榆木取火,先得火者,皇帝要赐绢三匹、银碗一只,是为“请新火”。对臣下赐火种表示关怀,以笼络人心,所以又有“赐火”之举。唐时的诗词和笔记小说中,有大量描述“赐火”、“御火”的文字,可见其俗之盛。

  由于民间普遍崇信介子推的“忠孝”精神,人们更乐意将寒食节与介子推联系在一起举行纪念活动。虽然寒食节的真正起源并非来自于介子推,但将纪念介子推作为寒食节起源的说法却更为流行,甚至后来寒食节逐渐被清明节取代,许多人又把纪念介子推作说成清明节的起源。所以,千百年来,介子推的故事也在不断完善中流传下来。

寒食节的由来【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