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经典成语故事【6篇】

时间:2012-06-06 02:26:47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历史经典成语故事 篇一

《亡羊补牢》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经典的成语故事流传至今。其中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就是《亡羊补牢》。

据传,古代有一位农夫养了一群羊。有一天,他发现其中一只小羊不见了踪影。农夫十分着急,他找遍了整个农田,也到处打听,但始终没有找到那只小羊。他心里很痛苦,因为他知道这只小羊是他的财产,也是他生活的一部分。

几天过去了,农夫突然接到一个消息,说那只小羊被一只野狼咬伤了。农夫深感痛惜,他立刻把受伤的小羊救了回来,并给它进行了仔细的疗养。不久后,小羊康复了,恢复了以往的活力。

农夫反思着这个教训,他意识到如果他早一点修补围栏,小羊就不会离开农田,也不会受到伤害。于是,他决定修补好围栏,确保其他的羊不会再次走失。

这个故事后来形成了成语“亡羊补牢”,意味着事情发生了意外,但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可以防止更大的损失。这个成语告诉我们,对于已经发生的错误,我们不应该沉浸在后悔和懊悔中,而是要及时采取行动来弥补过失,以免造成更大的损失。

这个成语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如果我们发现自己的学习成绩不理想,我们可以及时调整学习方法,加强学习,争取在下次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又比如,如果我们发现自己的工作出现了问题,我们可以及时反思自己的工作方式,做出改进,避免再次犯同样的错误。

总之,这个成语告诉我们,当我们犯了错误或者出现问题时,不要沉溺于悔过和自责中,而是要及时采取补救措施,防止更大的损失。

历史经典成语故事 篇二

《画蛇添足》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经典的成语故事流传至今。其中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就是《画蛇添足》。

相传,古代有一位伟大的画家,他擅长画蛇。他的画蛇栩栩如生,根本分辨不出来是真蛇还是画蛇。有一天,他接到一个贵族的委托,要求他画一幅蛇的画作。画家欣喜不已,他准备了画纸和颜料,开始仔细描绘。

画家一边画,一边观察真蛇。他发现蛇的身体是弯曲的,所以他画了一个弯曲的蛇身。他还发现蛇有一对爪子,于是他画了一对爪子。他观察到蛇的眼睛是红色的,于是他画了一双红色的眼睛。

画家完成了画作,他很满意。但当他把画作交给贵族时,贵族看了看画作,却皱起了眉头。贵族说:“你的画作很好,但是你画了爪子和眼睛,这不是多余的吗?蛇本来就没有爪子和眼睛,你画了反而破坏了画作的完美。”

画家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他深感惭愧。他明白了贵族的指责,他在本来完美的画作上画上了多余的东西,破坏了整体的美感。

这个故事后来形成了成语“画蛇添足”,意味着在本来完美的事物上多余地添加东西,反而破坏了原有的美感。这个成语告诉我们,有时候我们应该懂得适可而止,不要过分追求完美,以免葬送掉原本的优点和美感。

这个成语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当我们写文章时,不要过分追求华丽的辞藻,而忽略了文章的内容和主题。又比如,当我们装饰房间时,不要把太多的摆设和装饰品堆满,而忽略了空间的舒适和整体的美感。

总之,这个成语告诉我们,在追求完美的同时,要懂得适可而止,不要画蛇添足,以免破坏原有的美感。

历史经典成语故事 篇三

  井底之蛙

  【典故】

  《庄子秋水篇》讲了一个浅井的虾蟆和东海之鳖的故事。一日,一只浅井的青蛙见到一只东海大鳖,便兴致勃勃地对它说:“我可快乐啦!出来就在井栏边跳来跳去,进去就在井壁砖缝中休息;跳入井中,水就泡着我的两腋和腮;游到浅处,泥汤就没了我的脚。我独占一井之水,螃蟹和蝌蚪都没法跟我相比,你何不也下来看看?”

  东海之鳖来到井边,左脚还没进去,石膝已经被卡住了。东海之鳖慢慢退了出去,然后对这只浅井青蛙讲述了大海的样子:“用千里之遥这样的字眼儿,不足以说明大海的广阔;用千仞之高这样的词,不足以量尽它的深度。大禹时十年九涝,海水没显出增加了多少;商汤时八年七早,海水也并不见减少多少……”浅井的青蛙听得目瞪口呆,惊恐万分,茫茫然若有所失,它何尝想到还有比它的一方水井更大的世界呢!

  【所属朝代】

  春秋战国时代

  【出处】

  《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释读】

  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比喻见识狭窄的人。

历史经典成语故事 篇四

  叶公好龙

  【典故】

  鲁哀公经常向别人说自己是多么地渴望人才,多么喜欢有知识才干的人。有个叫子张的人听说鲁哀公这么欢迎贤才,便从很远的地方风尘仆仆地来到鲁国,请求拜见鲁哀公。

  子张在鲁国一直住了七天,也没等到鲁哀公的影子。原来鲁哀公说自己喜欢有知识的人只是赶时髦,学着别的国君说说而已,对前来求见的子张根本没当一回事,早已忘到脑后去了。子张很是失望,也十分生气。他给鲁哀公的车夫讲了一个故事,并让车夫把这个故事转述给鲁哀公听。

  然后,子张悄然离去了。

  终于有一天,鲁哀公记起子张求见的事情,准备叫自己的车夫去把子张请来。车夫对鲁哀公说:“他早已走了。”

  鲁哀公很是不明白,他问车夫道:“他不是投奔我而来的吗?为什么又走掉了呢?”

  于是,车夫向鲁哀公转述了子张留下的故事。那故事是这样的:

  有个叫叶子高的人,总向人吹嘘自己是如何如何喜欢龙。他在衣带钩上画着龙,在酒具上刻着龙,他的房屋卧室凡是雕刻花纹的地方也全都雕刻着龙。天上的真龙知道叶子高是如此喜欢龙,很是感动。一天,真龙降落到叶子高的家里,它把头伸进窗户里探望,把尾巴拖在厅堂上。这叶子高见了,吓得脸都变了颜色,惊恐万状,回头就跑。真龙感到莫名其妙,很是失望。其实那叶公并非真的喜欢龙,只不过是形式上、口头上喜欢罢了。

  【释读】

  我们现实生活中像叶子高这样的人也有不少,他们往往口头上标榜的是一套,而一旦要动真格的,他们却临阵脱逃了,这跟叶公好龙又有什么两样呢?

历史经典成语故事 篇五

  掩耳盗铃

  【典故】

  春秋时侯,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氏。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已家去。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大锤,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种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他越听越害怕,不同自由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住就听不进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出处】

  故事出自《吕氏春秋·自知》

  【释读】

  “掩耳盗钟”被说成“掩耳盗铃”,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

历史经典成语故事 篇六

  自相矛盾

  【典故】

  楚国有一个卖兵器的人,到市场上去卖矛和盾。

  好多人都来看,他就举起他的盾,向大家夸口说:“我的盾,是世界上最最坚固的,无论怎样锋利尖锐的东西也不能刺穿它!”

  接着,这个卖兵器的人又拿起一支矛,大言不惭地夸起来:“我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无论怎样牢固坚实的东西也挡不住它一戳,只要一碰上,嘿嘿,马上就会被它刺穿!” 他十分得意,便又大声吆喝起来:“快来看呀,快来买呀,世界上最最坚固的盾和最最锋利的矛!”

  这时,一个看客上前拿起一支矛,又拿起一面盾牌问道:“如果用这矛去戳这盾,会怎样呢?” “这——” 围观的人先都一楞,突然爆发出一阵大笑,便都散了。

  那个卖兵器的人,灰溜溜地扛着矛和盾走了。

  【出处】

  《韩非子·难势》

  客有鬻于与盾者,誉其盾之坚:“物莫能陷也。”他两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人应之曰:“以予之矛,陷予之盾,何 如?”其人弗能应也。

  【释读】

  “矛”古代一种长柄的装有金属枪头的武器,用以刺杀敌人。“盾”,古代用来保护自己、抵档敌人刺杀的武器。后以自相矛盾比喻语言、行动前后不一致或互相抵触。

历史经典成语故事【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