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由来和习俗【4篇】

时间:2018-06-06 07:16:18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中秋节的由来和习俗 篇一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也是秋季的中期。中秋节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月活动,后经历了历代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独特的节庆文化。

中秋节的由来源于古代的祭月活动。相传在古代,人们崇拜太阳和月亮,认为月亮代表着圆满和团结。每年的秋天,人们会在这个时候举行祭月的仪式,祈求丰收和家庭的和睦。这个习俗一直流传下来,并逐渐演变成了中秋节。

中秋节有着丰富多样的习俗。最具代表性的习俗之一是赏月。中秋节的夜晚,人们会整家整户出来,一同赏月。月亮明亮的光芒下,家人团聚在一起,共同欣赏着天空中的明月。同时,人们还会在庭院或阳台上摆放月饼、瓜果和花灯,增加节日的氛围。除了赏月,还有吃月饼的习俗。中秋节时,人们会互赠月饼,象征着团圆和美好的祝愿。月饼的种类繁多,有传统的豆沙、莲蓉口味,也有现代的巧克力、冰淇淋口味。此外,人们还会进行一些传统的游戏活动,如猜灯谜、打招呼、放天灯等,增加节日的欢乐气氛。

中秋节的由来和习俗体现了中国人民对团圆和家庭的重视。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尽量回家与家人团聚,共同度过一个温馨而美好的夜晚。无论身在何处,中秋节都是一个重要的团圆时刻,是家人之间情感交流的重要时刻。

总之,中秋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通过了解中秋节的由来和习俗,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也能够感受到团圆和家庭的温暖。让我们在中秋节来临之际,与家人一同共度美好时光,感受这个传统节日的独特魅力。

中秋节的由来和习俗 篇二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也是秋季的中期。中秋节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月活动,后经历了历代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独特的节庆文化。

中秋节的由来源于古代的祭月活动。相传在古代,人们崇拜太阳和月亮,认为月亮代表着圆满和团结。每年的秋天,人们会在这个时候举行祭月的仪式,祈求丰收和家庭的和睦。这个习俗一直流传下来,并逐渐演变成了中秋节。

中秋节有着丰富多样的习俗。最具代表性的习俗之一是赏月。中秋节的夜晚,人们会整家整户出来,一同赏月。月亮明亮的光芒下,家人团聚在一起,共同欣赏着天空中的明月。同时,人们还会在庭院或阳台上摆放月饼、瓜果和花灯,增加节日的氛围。除了赏月,还有吃月饼的习俗。中秋节时,人们会互赠月饼,象征着团圆和美好的祝愿。月饼的种类繁多,有传统的豆沙、莲蓉口味,也有现代的巧克力、冰淇淋口味。此外,人们还会进行一些传统的游戏活动,如猜灯谜、打招呼、放天灯等,增加节日的欢乐气氛。

中秋节的由来和习俗体现了中国人民对团圆和家庭的重视。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尽量回家与家人团聚,共同度过一个温馨而美好的夜晚。无论身在何处,中秋节都是一个重要的团圆时刻,是家人之间情感交流的重要时刻。

总之,中秋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通过了解中秋节的由来和习俗,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也能够感受到团圆和家庭的温暖。让我们在中秋节来临之际,与家人一同共度美好时光,感受这个传统节日的独特魅力。

中秋节的由来和习俗 篇三

  中秋节来历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说法较多。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 中秋节 中秋节 粥饮食。”

  一说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

  二是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间的意思,农历的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

  也有历史学家研究指出,中秋节起源应为隋末唐军于大业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军裴寂以圆月作为构思,成功发明月饼,并广发军中作为军饷,成功解决因大量吸收反隋义军而衍生之军粮问题。

  中秋节习俗

  围绕着中秋节,自古以来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其中既有各地普遍接受的流行风俗,也有富有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的习俗。

  吃月饼

  中秋吃月饼,和端午吃粽子、元宵节吃汤圆一样,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据说唐朝时期已经有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但是月饼作为食品名称并同中秋赏月联系在一起,则是宋代的事情。北宋皇家中秋节喜欢吃一种“宫饼”,民间俗称为“小饼”,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南宋文学家周密在《武林旧事》中首次提到“月饼”的名称。传说元末,人们还利用月饼来传递反元信息,说明当时月饼已经走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中秋佳节的必备食品。长期以来,我国人民对制作月饼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明清时期,饼师已经把嫦娥奔月等神话故事作为食品艺术图案印在月饼上。一位清朝文人形容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看来和现在的月饼已颇为相近了。到了近代,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更加精细,馅料考究,外型美观,还分成平式、苏式、广式、台式等不同风味。月饼作为吉祥、团圆的象征,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而吃月饼和送月饼的.习俗也一直延续至今。

  赏月

  我国自古就有祭月和赏月的习俗。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活动。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十分流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到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每逢这一日,“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明清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等古迹。文人士大夫对赏月更是情有独钟,他们或登楼揽月或泛舟邀月,饮酒赋诗,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如杜甫《八月十五夜月》用象征团圆的十五明月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宋代文豪苏轼,中秋欢饮达旦,大醉而作《水调歌头》,借月之圆缺喻人之离合。直到今天,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欣赏皓月当空的美景仍是中秋佳节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

  除了赏月和吃月饼之外,不同地区的人们也都根据自己的地域传统和社会风情来欢庆中秋,形成了带有浓厚地方特色的不同的中秋风俗。如南方许多地区盛行中秋赏桂和观潮,老北京流行玩兔儿爷,此外还有广州的树中秋、安徽一带的烧塔、香港的舞火龙等等,很多少数民族也有跳月、拜月等中秋习俗,这些活动大大丰富了我国传统节日文化。

中秋节的由来和习俗 篇四

  中秋节简介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回娘家的媳妇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圆满、吉庆之意。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如宁波、台州、舟山,这与方国珍占据温、台、明三州时,为防范元朝官兵和朱元田的袭击而改"正月十四为元宵、八月十六为中秋"有关。此外在香港,过了中秋兴犹未尽,还要在十六夜再狂欢一次,名为"追月"。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京师。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国中秋节的由来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因为秋中第二月叫仲秋,故中秋也称为“仲秋”。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古人赋予月亮许多传说,从月中蟾蜍到玉兔捣药,从吴刚伐桂到嫦娥奔月,丰富的想象力为月宫世界描绘了一幅幅斑驳陆离的胜景。自汉至唐,骚人墨客纷纷吟咏月亮及月中之事,八月十五月圆时成为抒发感情的极佳时刻。至北宋太宗年间,官家正式定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取意于三秋之正中,届时万民同庆。中秋之夜,明月当空,清辉洒满大地,人们把月圆当作团圆的象征,把八月十五作为亲人团聚的日子,因此,中秋节又被称为“团圆节”。

  中秋节成为一年之中的重大节日,又与科举考试有着极其微妙的关系,在我国封建社会,开科取士,一直是统治者十分重视的一件大事。而三年一次的秋闱大比,恰好安排在八月里举行。胜景与激情结合在一起,人们便将应试高中者,誉为月中折桂之人。每到中秋,必须进行隆重庆贺,成为全社会人民的重要风俗,经朝历代,盛行不衰,中秋节逐渐成为我国四大节日(春节、清明、端午、中秋)之一。

中秋节的由来和习俗【4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