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节气是什么意思(3篇)

时间:2012-08-07 07:17:19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小暑节气是什么意思 篇一

小暑节气是什么意思

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通常出现在公历的7月7日或8日,表示夏季正式开始。在中国古代,人们根据太阳的运行轨迹和地球的自转,将一年分为24个节气,每个节气都有其特定的气候特征和农事活动。小暑节气标志着盛夏季节的到来,同时也意味着人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应对夏天的高温天气。

小暑节气是夏天的开始,标志着气温逐渐升高,太阳直射地球的角度逐渐增大。在这一时期,阳光直射地面的程度更高,导致地面温度升高,气温也随之上升。特别是在北方地区,小暑节气时,气温往往会超过30摄氏度,甚至更高。因此,小暑节气被认为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之一。

小暑节气对农业生产也有一定的影响。小暑时节,正值夏季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尤其是水稻和玉米等作物。在这个时候,气温高、降雨量较多,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因此,农民们需要及时进行田间管理,保证作物的正常生长。同时,小暑也是一年中最早的收获季节之一,很多夏季作物开始成熟,农民们可以收获他们的劳动成果。

除了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外,小暑节气对人们的生活也有一定的意义。在小暑时节,气温高、湿度大,人们容易出汗,身体容易失水。因此,人们需要注意适当补水,多喝水、多吃水果等,以保持身体的水分平衡。此外,小暑节气还是夏季旅游的旺季,很多人会选择在这个时候去旅行,享受夏日的清凉和美景。

总之,小暑节气是夏季正式开始的标志,意味着高温天气的到来。它对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都有一定的影响,需要人们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适应夏季的气候特点。同时,作为一个节气,小暑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人们在这一时节会举办一些传统的庆祝活动,以纪念这个特殊的时刻。

小暑节气是什么意思 篇二

小暑节气的意义和习俗

小暑节气是夏季的开始,标志着夏天的正式到来。它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通常出现在公历的7月7日或8日。在中国古代,人们根据太阳的运行轨迹和地球的自转,将一年分为24个节气,每个节气都有其独特的气候特征和农事活动。小暑节气是夏季的开始,也是人们庆祝夏至的时候。

在小暑节气时,天气逐渐变热,气温超过30摄氏度的情况很常见。因此,人们在小暑时节需要注意防暑降温。在农村地区,人们会选择在早晨或傍晚进行户外劳动,避免在中午时分暴露在烈日下。在城市地区,人们也会采取一些措施来避免中暑,比如多喝水、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穿着轻便透气的衣物等。

小暑节气也是一年中最早的收获季节之一,很多夏季作物开始成熟。在中国的农村地区,人们会举办一些庆祝活动来庆祝丰收的到来。比如,在江南地区,人们会举办丰收节,集体采摘、品尝新鲜的水果蔬菜,庆祝农民的劳动成果。在北方地区,人们也会举办一些庆祝活动,比如集体烧烤、组织户外运动等,以庆祝夏季的到来。

在小暑节气时,人们还会采取一些措施来保养身体,增强抵抗力。比如,人们会多喝水,多吃水果,以保持身体的水分平衡。同时,人们还会选择一些清凉的食物来降温,比如绿豆汤、凉粉等。此外,人们还会进行一些运动,比如游泳、慢跑等,以增强体质和抵抗力。

总之,小暑节气标志着夏季的正式开始。它对人们的生活和农业生产都有一定的影响,需要人们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适应夏季的气候特点。同时,小暑节气也是人们庆祝夏至的时候,人们会举办一些庆祝活动,以纪念这个特殊的时刻。在这个节气里,人们可以感受到夏天的炎热,同时也可以享受到夏天的清凉和美景。

小暑节气是什么意思 篇三

小暑节气是什么意思

  小暑是相对大暑而言,古人认为小暑期间,还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故称为小暑。每年7月7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05°时,小暑节气开始。俗话说:“热在三伏”。我国三伏天气一般出现在夏至后的第28天,即所谓“夏至三庚数头伏”。

  我国古代将小暑分为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小暑时节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而是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诗经·七月》中描述蟋蟀的字句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文中所说的八月即是夏历的六月,即小暑节气的时候,由于炎热,蟋蟀离开了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在这一节气中,老鹰因地面气温太高而在清凉的.高空中活动。

  小暑到来,标志着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有“小暑开始热,减衣身上轻,抓紧种蔬菜,备足过严冬”的说法。《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群芳谱》载“暑气至此尚未极也。”此时,暑气上升气候炎热,但并不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间,农谚曰“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人们常说“热在三伏”。中国历法规定,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入伏,其中第一个10天为初伏,初伏最早离夏至20天,最晚30天,小暑离夏至16天。“小暑过,每日热三分”,小暑节气期间正好赶上入伏,从小暑至立秋这段时间,称为“伏夏”,即“三伏天”,是全年气温最高的时候,民间有“小暑接大暑,热得无处躲”、“小暑大暑,上蒸下煮”的说法。“小暑之时,雨热同季”,雨与小暑有着相依为命的关系,金代诗人庞铸《喜夏》诗云:“小暑不足畏,深居如退藏。青奴被荐枕,黄奶亦升堂。鸟语竹阴密,雨声荷叶香。晚凉无一事,步屧到西厢。”

  “大暑小暑,灌死老鼠”,入伏以后,暴雨形成的洪水称为“伏汛”。俗话说“伏天的雨,锅里的米”,伏汛会对蔬菜和棉花、大豆等旱作物造成不利影响,有“小暑南风,大暑旱”、“小暑打雷,大暑破圩”之说,意为小暑若是吹南风,则大暑时必定无雨,就是说小暑最忌吹南风,否则必有大旱;小暑日如果打雷,必定有大水冲决圩堤,要注意防洪防涝。在江南,小暑时节的雷雨常是“倒黄梅”的天气信息,“小暑一声雷,倒转半月做黄梅”,预兆雨带还会在长江中下游维持一段时间,故农谚说“小暑雷,黄梅回;倒黄梅,十八天”。江苏有小暑日忌西南风的说法,农谚“小暑西南风,三车勿动”,三车是指油车、轧花车、碾米的风车,意思是小暑前后,西南风和东南风的交汇机会多,主年景不好,农作物歉收,风车、轧车、油车都不动了。

  “小暑进入三伏天,龙口夺食抢时间,米中耕又培土,防雨防火莫等闲。”小暑节气气温高,雨水丰富,阳光充足,是万物生长最茂盛的时期,大部分地区的大秋作物基本播种结束,农村多忙于夏秋作物的田间管理,因此说“栽秧栽到小暑,打的不够喂老鼠”、“小暑插秧不生根,收割一亩打半升”。田间管理除浇水外,主要是锄耧培土,农谚说:“耧禾不拢堆,庄稼长不快”、“大暑到立秋,积粪到田头”、“拢堆如上粪”、“没有堆,刮风下雨两分开”。棉花开始开花结铃,生长最为旺盛,盛夏高温是蚜虫、红蜘蛛等多种害虫盛发,应适时防治病虫,做到“小暑天气热,棉花整枝不停歇”。小暑期间,一方面要加强防洪防涝,一方面要做好抗旱救灾,“小暑不受旱,一亩打几石”,小暑期间的庄稼急需要水,多浇才能满足高温下作物生长需要。

  “萤火虫,提灯笼,飞到西来飞到东,晚上飞到家门口,宝宝回家它来送”,小暑时节正是萤火虫开始活跃的季节。南宋才女朱淑真《夏萤》写道:“熠熠迎宵上,林间点点光。初疑星错落,浑讶火荧煌。着雨藏花坞,随风入画堂。儿童竞追扑,照宇集书囊。”树林间、草丛中都是萤火虫的乐园,夜幕降临之后,忽明忽暗的点点白光伴随着人们度过漫漫长夜。唐朝罗邺写下《萤二首》,其一云:“水殿清风玉户开,飞光千点去还来。无风无月长门夜,偏到阶前点绿苔。”其二云:“水殿清风玉户开,秋径莎庭入夜天。休向书窗来照字,近来红蜡满歌筵。”唐朝徐夤的《萤》诗别有韵味,诗曰:“月坠西楼夜影空,透帘穿幕达房栊。流光堪在珠玑列,为火不生榆柳中。一一照通黄卷字,轻轻化出绿芜丛。欲知应候何时节,六月初迎大暑风。”

小暑节气是什么意思(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