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作文(6篇)

时间:2017-03-04 04:24:33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桃花源记作文 篇一

桃花源记:人间仙境的迷幻之旅

桃花源记是唐代文学家陶渊明所撰写的一篇短篇小说,以描述一个与世隔绝的理想社会而闻名于世。故事中,陶渊明偶然间发现了一个位于深山之中的桃花源,那里有美丽的风景、繁盛的农田和善良的村民。这个仙境般的桃花源成为了陶渊明心灵的避风港,也让他对现实社会产生了反思。本文将从人间仙境的迷幻之旅的角度,探讨桃花源记所传达的价值观和社会观。

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被描述为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这里的人们过着安逸而祥和的生活。村民们和睦相处,没有争斗和纷争,彼此之间互相帮助,形成了一个和谐的社区。这种社会氛围给予了人们安全感和幸福感,让人们充满了信任和善意。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关系,成为人们心灵的寄托,让人们感到温暖和宁静。

桃花源中的风景也是美不胜收,桃红柳绿的景色让人陶醉其中。清澈的溪水流过村庄,农田里的庄稼郁郁葱葱。这种自然景观给人以愉悦和放松的感觉,让人远离尘嚣和烦恼。在这里,人们可以尽情地欣赏大自然的美丽,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和生机。

桃花源记传达的价值观是追求自由和宁静。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常常被功利和欲望所困扰,追逐金钱和名利。而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则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完全不同的选择。在这个仙境里,人们追求的是内心的平静和自然的美。他们不追求外在的荣华富贵,而是追求心灵的宁静和自由。这种价值观在现实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提醒着人们要保持内心的宁静和追求真正的幸福。

桃花源记中的社会观是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反思。故事中的桃花源被描述为一个与尘世脱离的理想社会,与现实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让人们对现实社会产生了反思。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虽然是一个虚构的地方,但它却给人们一种理想的目标和追求。它让人们反思现实社会中的问题和困境,思考如何改善现实社会,让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总结来说,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心灵的避风港,也是对现实社会的反思。它传达了追求自由和宁静的价值观,以及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反思的社会观。桃花源记给人们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目标和追求,鼓励人们追求内心的宁静和真正的幸福。它是一篇具有深刻内涵和启发意义的文学作品。

桃花源记作文 篇二

桃花源记:寻找内心的净土

桃花源记是唐代文学家陶渊明所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描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桃花源,它是人们心灵的避风港,也是寻找内心净土的象征。本文将从寻找内心净土的角度,探讨桃花源记所传达的人生哲理和精神追求。

桃花源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它的存在使人们有机会逃离喧嚣的尘世,远离功利和欲望的困扰。在桃花源中,人们可以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宁静,摆脱外界的纷扰和压力。在这个仙境般的地方,人们可以放下心中的包袱,沉浸在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大自然的力量和生机。这种内心的净化和放松,让人们找到了真正的自我和内心的寄托。

桃花源记所传达的人生哲理是追求内心的平静和真正的幸福。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常常被功利和欲望所困扰,追逐金钱和名利。而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给予了人们一个全新的选择。在这里,人们追求的是内心的平静和真正的幸福,而不是外在的物质财富。他们通过与自然的亲近和内心的净化,找到了真正的自我和内心的宁静。这种人生哲理在现实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提醒着人们要关注内心的追求,寻找真正的幸福。

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也是人们精神追求的象征。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常常感到迷茫和困惑,追求物质的欲望和外界的声音。而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则给予了人们一个精神的寄托和追求。它让人们远离尘嚣和烦恼,寻找内心的净土。在这个寻找内心净土的过程中,人们可以找到真正的自我和内心的宁静,也能够更好地面对现实社会中的困境和挑战。

总结来说,桃花源记是一个寻找内心净土的象征。它给予了人们远离尘嚣和追求物质的机会,让人们寻找内心的平静和真正的幸福。桃花源记所传达的人生哲理和精神追求,提醒着人们要关注内心的追求,寻找真正的幸福。它是一篇具有深刻内涵和启发意义的文学作品,值得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进行思考和实践。

桃花源记作文 篇三

  渔人走后,桃花源村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

  村子里最年长的一位老翁却担心着一件事──渔人把桃花源里的事情告诉别人。于是,便与桃花源的其他人商议,老翁建议:选一人去跟踪渔人。

  众人赞同,便选出一位村里身体最强壮的年轻人。身体强壮到什么地步呢?据说他可以举起300斤的巨石,跑起来连风都追不上,这位年轻人从山中出来,立马看见了还没走多远的渔人。

  远远地,看见渔人回头往后看,年轻人立马躲了起来。过了一会儿,他探出头来,发现渔人从怀中掏出一把小刀,一会儿用刀子在桃树干上刻一个箭头,一会儿在岸上摆上一块尖尖的石头或树枝。年轻人偷偷地跟着渔人的足迹走,一边把鱼人做的记号全部给涂掉了,把石头和树枝指向了其他方向。

  在年轻人跟踪渔人的时候,桃花源村也没闲着,村里的人几乎都来到了山洞前,商量着如何度过这一劫。只有两个人不在,一个是跟踪渔人的年轻人,另一个便是那老翁。

  本应该在村头主持的老翁却不见踪影。只见他绕过了几个巷子,度过了几条小溪,来到了一座祠堂前,这祠堂铺的是青砖,盖的是红瓦,顶梁的柱子一丈高,门口的两头石狮子栩栩如生,目光仿佛注视着来人。

  老翁大步走进祠堂,轻轻推开朱红的大门,上百个牌位出现在眼前。放置牌位的桌子上,有一个香炉,两只蜡烛的火焰明亮夺目,蜡烛前有一桶香柱,牌位前有三只道蒲。奇怪的是,在这偌大的祠堂里,香火飘渺之地,竟无一粒浮尘。

  老翁跪在其中的一个道蒲上,拜了三拜,熟练的取出三炷香,用烛火点燃了,插在香炉里便慢慢的离去,关上大门一片寂静。一个金色的大字“迷”突然出现在祠堂中央,片刻之后也消失了。祠堂仿佛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过一样。

  老翁做完这一切之后,那个年轻人也回来了。

  那个年轻人气喘吁吁地对大家说:“渔人带了好多人来到这里,手里拿着武器!”众人听了都惊恐不已,老翁走出来缓缓的说:“放心,他们再也找不到这里了。”

  渔人、太守和太守的人马来到这里,只见到迷雾缭绕,所见之处,竟不足一尺,深处有狼嚎,惧不敢前,一等无功而返,太守气极,渔人以欺诈之罪入狱。桃花源也平安无事。

桃花源记作文 篇四

  陶渊明做过一个很美很美的梦。

  梦里,有大片大片的桃花林,林子里充满了桃花的清香,粉红的花瓣簌簌落下,洒满了一地。翠绿翠绿的青草织成了一张绿毯,与花瓣粉绿相间,显得浪漫而又神秘,让人忍不住去探寻桃林的秘密。于是小心翼翼穿过一道幽深狭窄,仅能容一人的山洞,眼前景象豁然开朗,让人大吃一惊,山洞里竟是一片有人居住的世外桃源!这里的地面平坦宽广,房屋井然有序的排列,旁边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的植物。羊肠小道交错在一起,隐隐可以听到远处传来的鸡鸣狗叫。穿着奇异服装的男女来来往往,辛勤耕作,老人和小孩都快乐地生活着。这里的人们善良、淳朴,过着原始的躬耕生活,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忘却了世俗的纷扰,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闲适恬淡,怡然自得。这里,就是桃花源。陶渊明把这个梦记述下来,于是就写成了《桃花源记》。

  每当我读《桃花源记》的时候,脑海中总是浮现出一副人们自由和乐生活的景象,仿佛桃花源真的存在,自己也是桃花源人,每日清晨踏歌而去,傍晚荷锄而归。多么美好的景象啊。可惜,这只不过是一个幻想罢了。

  可是想到现如今的社会,每个人都想着获得更多的利益,却丢失了诚信,丢失了友善,丢失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彼此之间的尔虞我诈与明争暗斗让每个人都得了“被害妄想症”,变得小心翼翼。前段时间的“扶不扶”问题就是最好的例子,碰瓷者为了利益把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彻底打破,谁也不知道你救的人会不会“反咬你一口”,所以还是束手旁观,明哲保身,万事无忧。这是何等的悲哀!

  陶渊明就是如此,心中悲哀到极点却又无力挽回,只能将自己的理想寄托在文学创作中。他写出《桃花源记》,就是为了激起人们对诚信,对友善的人际关系的向往啊!桃花源,不正是我们所需要建设的社会的理想模板吗?

  但是,桃花源也有美中不足之处,桃花源是与世隔绝的。须知当今的世界是一个整体,科技发展迅速,只有开放才能跟紧世界的脚步。明清两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不就是造成中国近代史如此屈辱的主要原因之一吗?

  所以,以桃花源为模板,一个诚信、友善、开放的社会才是理想的社会。

  建设理想社会的重担就落在我们这一代年轻人身上,我们一定要发扬刻苦精神,努力学习,重拾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将其发扬光大,并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示,为把中国建设成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桃花源记作文 篇五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捕鱼为生。一天,他顺着一条曲折宛转的溪流划船,不知不觉间忘了路程远近的距离。忽然遇到一片茂盛的桃花林,花朵争奇斗艳、美不胜收,粉的仿佛天边的云霞,桃林生长在溪流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一眼望不到边,中间没有别的杂树,只余下一路飞扬的桃花,地上芳香的野草青翠欲滴、鲜嫩美丽,落英缤纷,让人起怜惜之意。渔人对桃花林绮丽的景色感到非常诧异。又再次向前行进,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一探究竟。

  桃林在涓涓溪流的发源处就到头了,紧接着便出现一座巍峨大山,山边有一个隐秘的小洞口,里面隐隐约约好像有些光亮似的,令人心生疑惑,好奇心更盛。于是渔人就大胆离开船上岸,小心翼翼地从洞口进入。开始很狭窄,仅仅只能让一个人通过。又缓慢向前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就由狭窄幽暗变得开阔明亮了。这里土地平坦宽阔,房舍整整齐齐,有肥沃的良田亩亩,美丽的池塘中养了许多活泼的小鱼,鳞片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闪闪发光,以及桑树竹子之类的花草树木。田间中的羊肠小道交错相通、四通八达,村落间鸡鸣犬吠声处处可以听到。那田中来来往往辛勤耕田劳作的人们,男女的衣服穿戴,都像桃花源外与世隔绝、世风淳厚的世人一样。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所有人安居乐业。

  那里面的人看见了渔人,竟然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细的回答了他们的问题。那里的人就热情的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菜来款待他。村中的其余人听说了渔人,都来打听他的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以及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从此没有再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渔人一一向他们详尽的说出了自己所听到的事,村中的人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家中,拿出美酒饭菜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告辞离开。这里面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必向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后,迫不及待地找到他的船,便沿着来时的路返回,一路上到处做了标记。渔人回到武陵郡城,恭敬地去拜见太守,并将这些情况和盘托出。太守立即派人跟随他前往,寻找之前所留下的标记,最终也还是迷失了方向,而不能再次找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位志向高洁的隐士,听闻这件事,十分高兴地计划前往一观,却没有实现,不久便因病去世。此后就再没有访求桃花源的人了。

桃花源记作文 篇六

  近日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感触颇多。文章描述了五柳先生所憧憬的一个理想社会。一个渔夫偶然来到远离人世的世外桃源,那里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所居者淳朴善良,热情好客。

  作者通过对这一世界的赞美,而映衬出当时社会的黑暗与腐朽,假借村人之口说,为避秦之乱,众人才躲至此地,尚不知汉,更不知魏晋。这些人在没有战争纷纭的环境里过着男耕女织,与世无争的悠然生活。渔夫恋世,盘桓数日即离去。我想如果是作者亲历此境,一定会留恋往返,乐不思蜀的。这或许是作者的一个梦境,也或是五柳先生的臆想,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却是人人向往的理想世界,也就是我们今天所描绘的和谐社会吧。

  无论我们生活在什么年代,都渴望社会安定,事业平稳,家人和睦,即使到了科学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不是也早已厌倦了城市的烦嚣,厌倦了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厌倦了空气和环境的污染,厌倦了无休止的战争和灾难吗?如果此时,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五柳先生所陶醉的那种理想世界的画面,我想一定会趋之若骛,争相涌去的。我们曾经用种种借口破坏了生态的平衡和社会的安宁,我们曾经为能够降伏大自然而骄傲自豪。但自然给与我们的回报又是什么呢?是海啸,是沙尘暴,是拉尼诺!面对这些我们又会不会感觉到一丝羞愧和自责呢?

  有句古语说:亡羊补牢,犹为未晚。我们正在伟大“中国梦”实践中,那是中华民族期盼千年的梦想,那是亿万炎黄子孙世代憧憬的世界。神州飞扬中国梦,桃花源里可耕种!我们向往湛蓝的天空,我们讴歌翠绿的群山,我们期待涓涓的流水,我们祈祷世界上所有的生命和谐相处,战争和灾难成为教科书中的历史;姑娘们的美丽相映在美丽的花丛里,孩子们的眼睛里永远是生机盎然的春天!我想,如果我们用自己的力量来创造一个这样的理想社会,让世界上所有的憧憬都变为现实,让战争远离人类,让贫穷、饥饿、病痛在世间消失,还大地一片碧绿,还天空一片蔚蓝,这样的情景距离我们还会很远吗?

桃花源记作文(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