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的来历及传说(6篇)

时间:2017-02-02 09:17:50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粽子的来历及传说 篇一

粽子是中国传统的端午节食品,起源可追溯到几千年前的中国古代。它是由糯米、红豆、肉、蜜枣等多种食材制成的一种特殊的米饭团子。粽子的制作过程非常繁琐,需要将糯米浸泡后蒸熟,再用竹叶包裹成三角形或长方形,最后蒸煮而成。

关于粽子的起源,有很多传说。其中最有名的是关于屈原的故事。相传在中国古代,有一个叫屈原的伟大政治家和诗人。他的国家被敌人占领,屈原非常伤心和绝望,于公元前278年跳入了汨罗江自尽。当地的渔民们非常敬佩屈原,为了避免鱼虾吃掉他的尸体,他们划船在江中撒下了大量的米饭。为了纪念屈原,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人们就开始划船撒米,以示对屈原的怀念。

另外一个关于粽子起源的传说是关于龙的故事。相传古代中国有一个凶恶的龙,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的晚上会出来吃人。人们为了躲避龙的袭击,就在这一天吃粽子,希望通过吃粽子能够保佑平安。因为龙怕竹叶的气味,所以人们用竹叶包裹糯米,并且在竹叶上系上五彩丝线,以驱赶邪恶的龙。

除了这些传说,粽子还有其他的象征意义。例如,粽子形状的三角形代表着破除邪恶的力量,而粽子中间的红豆则代表着幸福和康乐。此外,粽子中的蜜枣象征着甜蜜和吉祥。

无论是哪种传说,粽子都成为了中国人民传统的端午节食品,也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每年的端午节,家人们会一起包粽子,品尝美味的糯米和香甜的红豆。粽子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和家庭的凝聚力。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粽子都是端午节不可或缺的美食。

粽子的来历及传说 篇二

粽子是中国传统的端午节食品,起源可追溯到几千年前的中国古代。粽子的制作过程繁琐,需要将糯米浸泡后蒸熟,再用竹叶包裹成三角形或长方形,最后蒸煮而成。粽子的制作技艺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传统,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粽子的传说源远流长,其中最有名的故事就是关于屈原的传说。相传在中国古代,屈原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和诗人,他的国家被敌人占领,屈原非常伤心和绝望,于公元前278年跳入了汨罗江自尽。为了纪念屈原,人们开始划船撒米,以示对屈原的怀念。后来,粽子就成为了端午节的传统食品,人们将糯米包裹在竹叶中,象征着划船撒米的传统。粽子的形状也有所变化,从最初的竹筒形状逐渐演变成现在的三角形或长方形。

除了屈原的传说,还有一个关于龙的传说与粽子的起源有关。相传古代中国有一条凶恶的龙,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的晚上会出来吃人。为了躲避龙的袭击,人们就在这一天吃粽子,希望通过吃粽子能够保佑平安。因为龙怕竹叶的气味,所以人们用竹叶包裹糯米,并且在竹叶上系上五彩丝线,以驱赶邪恶的龙。

无论是屈原的传说还是与龙有关的传说,粽子都成为了中国人民传统的端午节食品,也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每年的端午节,家人们会一起包粽子,品尝美味的糯米和香甜的红豆。粽子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和家庭的凝聚力。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粽子都是端午节不可或缺的美食。端午节的到来,粽子的香味弥漫在整个中国,给人们带来了浓浓的节日气氛和幸福感。

粽子的来历及传说 篇三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历史上关于粽子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粽"字本作"糉",《说文新附?米部》谓"糉,芦叶裹米也。从米,葼声。"《说文?夂》:"葼,敛足也。"意为鸟飞时收敛腿爪。《集韵?送韵》:"糉,角黍也。或作粽。"

  粽子又名"角黍",最早记载见西晋周处的《风土记》:"仲夏端五,方伯协极。享用角黍,龟鳞顺德。注云:端,始也,谓五月初五也。四仲为方伯。俗重五月五日,与夏至同。春孚雏,到夏至月,皆任啖也。先此二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杂以粟,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熟,二节日所尚啖也。……裹黏米一名"糉",一名"角黍",盖取阴阳尚相苞裹未分散之象也。"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清楚说明用菰叶裹黍米,煮成尖角或棕榈叶形状食物,所以称"角黍"或"粽"。明清以后,粽子多用糯米制作,这时就不叫角黍,而称粽子了。

粽子的来历及传说 篇四

  公元时期关于粽子的来历。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把竹筒装米投入江中,引鱼虾来食。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竹筒装米,投入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为什么后来又用艾叶或苇叶、荷叶包粽子呢?《初学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官名),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将五色丝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于是,人们便以"菰叶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传,逐渐发展为我国端午节食品。

  清代乾隆帝,端午节在宫中吃了九子粽后,龙颜大喜,赞不绝口,欣然赋诗一首:"四时花竟巧,九子粽争新。"九子粽:是粽子的一种,即为九只粽连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在下,形状各异,非常好看。并且九种颜色的丝线扎成,形成五彩缤纷。九子粽大多是作为馈赠亲友的礼物,如母亲送给出嫁的女儿、婆婆送给新婚的礼物等,因为"粽子"谐音"中子",民间有吃了"粽子"能得儿子的风俗,故"九子粽"便是多子多福的象征。清代诗人吴曼云,也写有一首赞美九子粽的诗篇:"裹就连筒米宿春,九子彩缕扎重重,青菰褪尽云肤白,笑说厨娘藕复松。

粽子的来历及传说 篇五

  古代时期关于粽子的来历。端午节祭祀先祖,其实是后人赋予的内容。古人对端午,其实有种种说法,按《齐谐记》说法,因为怕祭屈原之米被蛟龙所窃,因此创造了粽子这种形色。因为蛟龙怕楝叶、绿丝。而李时珍《本草纲目》却说:“糉,俗作粽。古人以菰芦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棕桐叶心之形,故曰粽,曰角黍。近世多用糯米矣。今俗,五月五日以为节物,相隗送,或言为祭屈原。作此投江,以饲蛟龙。”因李时珍此种说法,故闻一多有 “端午为持龙图腾崇拜民族的祭祖日”之说。

  关于粽子最早的记载是1600年前西晋新平太守周处所写的《风士记》云:“仲夏端午,烹鹜角黍。”200年后南朝梁文学家吴钧在《续齐偕记》中说:“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遂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于是以讹传讹,相沿成俗。可见人们对忠义之士感情之弥笃了。 粽子并非源自祭奠屈原之死,它的起源说法很多。最让人信服的是“包烹”之说,就是50万年前发明用火熟食时,为了适口,用树叶包裹食物放在火中煨后剥叶而食,这虽不叫粽子,却已有粽子的雏形。经过40万年的春秋更迭,进入石烹时代,先人们已能在地上挖坑,坑中垫兽皮,再注水其中,投入烧烫的石子使水沸腾,煨煮用植物叶子包裹的原料,直至成熟,这就更像现在的粽子。 粽子的出现如本文开头所说,但一说用于祭祖;又说为了纪念屈原殉难,两说都有道理。

粽子的来历及传说 篇六

  春秋时期关于粽子的来历。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称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农历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 震远同湖州粽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八宝、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粽子的来历及传说(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