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主动体验数学的案例与反思(精彩3篇)

时间:2015-02-07 01:50:18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让学生主动体验数学的案例与反思 篇一

数学是一门需要实践和体验的学科,而不仅仅是死记硬背的知识。如何让学生主动地体验数学,成为了教育界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将通过一个案例来探讨如何让学生主动体验数学,并对这种体验进行反思。

案例:搭建数学模型

在一节高中数学课上,老师给学生们布置了一个任务:利用数学知识搭建一个物体的模型,并通过模型来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学生们被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搭建一个模型。

小组A选择了一个公园的摩天轮作为他们的模型,并通过计算轮子的直径、轮圈的周长和速度等来解决一个实际问题:摩天轮每分钟需要多少能量来运转。

小组B选择了一个建筑物的模型,并通过计算建筑物的高度、底面积和体积等来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建筑物需要多少材料来建造。

小组C选择了一个水族馆的模型,并通过计算鱼缸的容量、水的体积和鱼的数量等来解决一个实际问题:水族馆需要多少鱼食来喂养鱼。

通过这个案例,学生们不仅仅是被动地学习数学知识,而是主动地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他们需要在搭建模型的过程中运用到数学的各个方面,如几何、代数和计算等,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反思:

这个案例的设计很好地让学生体验到了数学的应用和实际意义。通过搭建模型并解决实际问题,学生们不仅仅是在课堂上学习数学知识,而是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然而,这个案例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学生们在搭建模型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如如何测量和计算一些具体的数值等。这时,老师应该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以确保学生们能够顺利完成任务。

其次,学生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错误,如计算错误或者模型设计不合理等。这时,老师应该引导学生们进行反思和修正,并对他们的努力给予肯定和鼓励。

总之,通过让学生主动体验数学,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并增强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师在设计和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让学生主动体验数学的案例与反思 篇二

数学是一门需要实践和体验的学科,而不仅仅是死记硬背的知识。如何让学生主动地体验数学,成为了教育界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将通过一个案例来探讨如何让学生主动体验数学,并对这种体验进行反思。

案例:数学游戏

在一节小学数学课上,老师设计了一个数学游戏。游戏的规则是:每个学生都有一张数学卡片,上面写着一个数字。学生们需要根据自己的数字,与其他学生进行合作,找到一组数字的和等于一个给定的目标数字。

学生们分成小组,开始了游戏。他们互相交流并讨论自己的数字,然后试图找到合适的组合。在游戏的过程中,学生们需要运用加法、减法和乘法等数学运算,从而找到合适的组合。

通过这个案例,学生们不仅仅是被动地学习数学知识,而是主动地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他们需要在游戏的过程中运用到数学的各个方面,如数学运算、逻辑思维和合作等,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反思:

这个案例的设计很好地让学生体验到了数学的应用和实际意义。通过数学游戏,学生们在合作和竞争中锻炼了自己的数学技能和思维能力,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然而,这个案例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学生们在游戏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困惑和挫折感,如如何找到合适的组合等。这时,老师应该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以确保学生们能够顺利完成任务。

其次,学生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错误,如计算错误或者逻辑思维不清晰等。这时,老师应该引导学生们进行反思和修正,并对他们的努力给予肯定和鼓励。

总之,通过让学生主动体验数学,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并增强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师在设计和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让学生主动体验数学的案例与反思 篇三

让学生主动体验数学的案例与反思

  让学生主动体验数学——“求一个数的近似数”教学案例与反思

  一、案例

  师:(出示统计表) 四个城市小学生人数情况统计表

  城 市 名 称 小 学 生 人 数

  A 91995

  B 94955

  C 95955

  D 98955

  师:根据这个统计表,你能知道什么?

  生1:我知道A城市小学生最少,D城市小学生最多。

  生2:我知道这四个城市小学生人数的后三位数都是995,万位上都是9。

  生3:我知道这四个城市的人数都比9万多,都比10万少。

  师:同学们真会发现!这些数据都是经过认真调查统计获取的,一个不多,一个不少,都是准确数。(板书:准确数)但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不说得这样准确,而是主说出大约是多少。例如,我们班有67人,大约是几十人?

  生:大约是70人。

  师:能说说理由吗?

  生:因为67人接近70人,所以大约是70人。

  师:像这几个城市的小学生分别大约是多少万人,为什么?

  生1:A城市大约是9万人,因为91955接近9万。

  生2:B城市大约也是9万人,94955也接近9万。

  生3:C城市大约是10万人,因为95955接近10万。

  生4:D城市大约是10万人,因为98955也接近10万。

  (师进而引出“近似数”和“≈”,板书如下:)

  91955≈9万

  94955≈9万

  95955≈10万

  98955≈10万

  师:刚才我们把这几个数写成了用“万”作单位的近似数。为什么有的约等于9万,而有的约等于我10万,请你们仔细观察这几个算式,看有什么发现?

  生1:我发现这几个数只有千位上的数不同,千位上是1、4,近似数是9万。

  生2:我有补充!千位上是5、8,近似数是10万。

  生2:我发现这几个数的近似数与千位上的数有关系,如果千位上的数比5小,这个数就更接近9万,所以它们的近似数是9万;如果比5大或等于5,这个数更接近10万,所以它们的近似数就是10万。

  师:同学们说的太妙了!如果把一个数写成用万作单位的近似数,关键要看千位上的数,如果小于5就舍去,如果满5就向前一位进“1”再把后面的数舍去。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四舍五入法”。

  生1:老师,我有不同意见!如果千位上是5,而这个数不是95955,而是95000,我觉得它的近似数可以是9万!就不能“五入”了!

  生2:但也可以是10万!

  生3:我认为既可以是9万,也可以是10万!

  师:能讲讲道理吗?

  生1:因为95000比9万多5000,比10万少5000,它既接近9万,也接近10万,所以它的近似数可以是9万,也可以是10万。

  生2:因为95000离9万和10万一样远,所以说它的近似数是9万行,是10万也行。

  师:你们说的还真让人信服!像95000的近似数,完全可以这样理解!还有其它不同意见吗?

  ……

  二、反思

  传统教学的种种封闭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迫切需要一种展现自我,发展个性的体验式学习。教师只有创造性地教,学生才能创造性地学。教师要用动态的眼光,钻研教材,营造体验式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深刻体验数学学习的过程,并获得积极的情感受体验,最大限度促进自身发展。本案例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并最终服务于生活。尽管如此,教材的编排由于受到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有些教学内容难以展现出一个富有生活气息的情境,教师应想方设法为抽象的教材内容选择、补充生活背景,使数学贴近学生生活,变得易于感受。本案例通过提供富有生活气息的四个城市小学生人数的统计表,让学生初步感受这些信息,引入准确数,接着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67人大约是几十人,四个城市小学生人数大约是多少万人,并谈谈理由。从学生用“接近”一词来表述理由可以看出:学生不仅体验到了这些数的近似数,而且明白了为什么。在此基础上引入“近似数”和“≈”,顺理成章,学生非常容易接受。

  2、让学生在比较中体验。比较是常用的`一种数学思考方法。通过比较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便于抽取出事物普遍存在的规律、区分出个体独有的特征。只有经历这样的过程,才能使直观感受到的经验得以提升,进入学习数学化的过程。本案例提供了四个仅有千位上的数不同的数据,为学生的观察、比较和发现规律作了愉当的先行组织,学生把思维的焦点直指千位上的数,从而把零散的感受整合为理性的总结。“四舍五入法”水到渠成。

  3、尊重学生的不同体验。“四舍五入法”只是求一个数的近似数是采用的一个规则。当根据学生的体验刚刚揭示这一规则后,一个学生大胆地提出了质疑——我有不同意见!95000的千位上虽然是5,但它近似数可以是9万,也可以是10万!并且理由很充分——离9万和10万一样远!多好的体验!多好的发现!多好的解释!面对学生提出的这个问题,如果硬性地让其“五入”,不仅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的确也不符合实际情况。于是我果断地肯定了这个学生的真实而又正确的体验,他的脸上也露出了微笑,显然是受人尊重后的发自内心的喜悦。

让学生主动体验数学的案例与反思(精彩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