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第五册教学计划(精简3篇)

时间:2015-04-05 07:31:21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小学美术第五册教学计划 篇一

标题:用色彩表达情感——小学美术第五册教学计划

导言: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色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它不仅可以给作品增添美感,还可以表达情感和思想。本篇教学计划将围绕着用色彩表达情感展开,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创造力,提升他们对色彩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一、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对色彩的敏感度和观察力;

2. 培养学生用色彩表达情感的能力;

3. 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学习基本色彩知识:红、黄、蓝等;

2. 学习色彩的表现力和情感意义;

3. 进行色彩观察和实践练习;

4. 创作个人或团队作品,表达特定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色彩丰富的艺术作品,引发学生对色彩的兴趣和好奇心。

2. 知识讲解(15分钟):讲解基本色彩知识和色彩的表现力,引导学生理解色彩与情感的关系。

3. 色彩观察(20分钟):让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中的色彩,并记录下给他们带来的情感。

4. 色彩实践(3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绘画活动,选择一种色彩表达特定的情感,如快乐、悲伤等。

5. 制作作品(40分钟):学生根据自己的色彩选择和情感表达,创作个人或团队作品。

6. 展示和分享(10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向其他同学分享创作过程和表达的情感。

7. 总结(5分钟):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和体会,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色彩表达情感。

四、教学评价:

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专注度;

2. 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色彩运用和情感表达能力;

3. 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和分享中的表现。

小学美术第五册教学计划 篇二

标题:用线条构建形象——小学美术第五册教学计划

导言: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线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它可以用来描绘物体的形状和轮廓,使画面更加生动有趣。本篇教学计划将围绕着用线条构建形象展开,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绘画技巧,提升他们对线条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一、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对线条的敏感度和观察力;

2. 培养学生用线条构建形象的能力;

3. 提升学生的绘画技巧和创造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学习基本线条知识:直线、曲线、斜线等;

2. 学习线条的表现力和形象构建;

3. 进行线条观察和实践练习;

4. 创作个人或团队作品,构建特定的形象。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线条构建的艺术作品,引发学生对线条的兴趣和好奇心。

2. 知识讲解(15分钟):讲解基本线条知识和线条的表现力,引导学生理解线条与形象构建的关系。

3. 线条观察(20分钟):让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中的线条,并记录下给他们带来的感受和联想。

4. 线条实践(3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绘画活动,利用线条构建特定的形象,如动物、植物等。

5. 制作作品(40分钟):学生根据自己的线条构建和形象选择,创作个人或团队作品。

6. 展示和分享(10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向其他同学分享创作过程和构建的形象。

7. 总结(5分钟):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和体会,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运用线条。

四、教学评价:

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专注度;

2. 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线条运用和形象构建能力;

3. 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和分享中的表现。

小学美术第五册教学计划 篇三

小学美术第五册教学计划

  一、教材内容特点

  该教材改变过去以技法训练为中心的教学体系,确立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绘画、工艺、欣赏并重的教学新体系。着力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趣。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注意联系生活实际,注意民族性、时代性,选择思想性、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强的教学内容。

  二、在教学中应遵循的教学原则

  1、审美性原则

  美术教学应把审美教育作为主线贯串教学全过程,通过对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的感受和表现,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思想性原则

  教师要善于发掘教材内在的思想性,在教学的内容与形式中有机地融迸思想品德教育。

  3、量力性原则

  教学内容和方法应适合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浅显易学,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学生的美术素质。

  4、创造性原则

  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启发、鼓励学生的创造性。

  5、实践性原则

  教学应联系学生的实际,教师讲述与学生操作训练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眼、手、脑协调并用。

  6、趣味性原则

  选择富有儿童情趣的教学内容,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7、因材施教原则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同时要考虑个别超常学生与后进学生的情况,采取面向集体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中和学生成绩评定时应注意的问题

  1、教学中要注意知识的基础性与应用性,使学生学好常用的、必要的、有价值的知识和技能。还要注意体现民族性和时代性。

  2、教学中应注意将看看、想想、讲讲、做做、画画、玩玩等活动和绘画、工艺、欣赏等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

  3、在教学方法上不宜过分强调严谨的素描结构、透视规律、色彩原理等,以免束缚学生的自由想象和个性发展。

  4、各地应努力创造条件,配备必要的美术教学设备,搞好师资培训和教学研究工作。

  5、通过教学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总结教学经验,改进教学,·应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要克服以知识技能的.掌握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的倾向,应以小学美术教学指导纲要规定的教学目标为依据,对学生的认知、技能、思想情感等方面作全面客观的评估,使教学充分发挥育人的功能。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查是教学评价的主要方面,平时考查应注意鼓励学生想象力和独创性的发挥。美术学业成绩宜以平时为主,期末进行综合评定。

  四、每堂课的结构分析

  1、每课的教学目标一般包括认知目标、技能目标、思想情感目标。 认知目标分了解、理解和初步掌握三级。"了解"指对美术常识的初步认识,能再现和再认;"理解"指初步懂得所学知识的涵义,能作出简单的说明;"初步掌握"指能应用所学知识于简单的审美和创作活动。

  技能目标分练习和初步学会两级。"练习"指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完成简单的技法、能力训练;“初步学会”指在简单的美术实践中,能初步独立地运用所学的基本技能。

  思想情感目标分接受、初步具有两级。"接受"指对教学中所涉及的兴趣、态度、思想品德等方面的教育有认同的心理倾向,并初步影响自己的行为实践;"初步具有"(兴趣、感受)指通过教学和实践活动,对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有所感受,逐步形成较稳定的兴趣、态度、思想品德及观念等,并以此指导自己的行为实践。

  2、课时安排是以必学内容为依据的,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实际情况作适当调整。

  3、课前准备份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提及的一般为本课需要准备的特殊物品。纸张、铅笔、蜡笔或油画棒、橡皮、小刀等常规用品,虽未提及,亦需准备。

  五、课时安排

  暑假生活………………………………………………………………………1课时

  花………………………………………………………………………………1课时

  家乡的水果……………………………………………………………………1课时

  会变的颜色……………………………………………………………………1课时

  方格组成的画…………………………………………………………………1课时

  错位的图片……………………………………………………………………1课时

  躲起来的动物…………………………………………………………………1课时

  拉线玩具………………………………………………………………………2课时

  我们的学校……………………………………………………………………1课时

  秋游……………………………………………………………………………1课时

  树叶拼贴………………………………………………………………………1课时

  虾………………………………………………………………………………1课时

  会变的画………………………………………………………………………1课时

  面具……………………………………………………………………………1课时

  太空旅行………………………………………………………………………1课时

  纸版画欣赏……………………………………………………………………1课时

  踢毽子…………………………………………………………………………1课时

  和妈妈在一起…………………………………………………………………1课时

  童话故事………………………………………………………………………1课时

  纸团动物………………………………………………………………………1课时

  大肥猪…………………………………………………………………………1课时

  爱劳动…………………………………………………………………………1课时

  服装贴花设计…………………………………………………………………1课时

  纸条卷折图形…………………………………………………………………1课时

  中国民间玩具欣赏……………………………………………………………1课时

小学美术第五册教学计划(精简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