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三年级教学计划【优选3篇】

时间:2011-01-04 01:39:22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小学《科学》三年级教学计划 篇一

标题:观察与探索——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重要性

引言:

科学作为一门学科,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一些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因此,在小学三年级的科学教学中,我们需要注重观察与探索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培养科学思维。

一、观察与探索的定义及意义

观察是指通过感官接受信息,并进行记录和整理;探索是指主动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观察与探索是科学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观察和探索,学生能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推理和总结,从而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观察与探索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1.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通过观察不同的现象和物体,学生能够发现事物的特点和规律,提高他们的观察力。

2. 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通过设计实验和解决问题的活动,学生能够主动思考和探索,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通过观察和探索,学生能够提出假设、进行推理和总结,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如观察与比较、提出问题、预测和实验等。

三、观察与探索在三年级科学教学中的实施

1. 创设情境:通过设置情境或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主动参与观察和探索的活动。

2. 提出问题:在观察过程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鼓励他们思考和提出自己的解释。

3. 设计实验: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培养他们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

4. 分享与总结:鼓励学生在小组内分享和讨论观察和实验结果,引导他们总结规律和提出新的问题。

结语:

观察与探索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重要途径,通过观察和探索,学生能够主动思考、解决问题,并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科学知识。因此,我们应该在小学三年级的科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探索能力,帮助他们成为具有科学思维的学习者。

小学《科学》三年级教学计划 篇二

标题:实践与应用——科学知识的实际运用

引言:

小学科学教学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应用能力,让他们能够将所学的科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在三年级的科学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实践与应用,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一、实践与应用的定义及意义

实践是指通过实际操作来验证和应用所学的知识;应用是指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实践与应用是科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实际操作和应用,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所学的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将科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实践与应用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1. 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通过进行实践操作,学生能够掌握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技巧,提高他们的实验技能。

2. 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分析能力:通过实践和观察,学生能够发现事物的特点和规律,培养他们的观察与分析能力。

3. 应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通过应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学生能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三、实践与应用在三年级科学教学中的实施

1. 实验操作: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让他们亲自动手进行观察和记录,提高他们的实验技能和观察能力。

2.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让他们亲自去观察和研究,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 问题解决: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语:

实践与应用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环节,通过实践与应用,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科学知识,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因此,在小学三年级的科学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实践与应用,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培养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小学《科学》三年级教学计划 篇三

小学《科学》三年级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材很有特色,教材的编写者将知识、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的整合在一起。既注意到激发并呵护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又尽可能的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全面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科学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册教材主要突出两个方面的教学,一个是通过《植物的一生》、《关心天气》单元教学,培养学生对一个事物进行长期的连续的观察、记录、研究,从而发展学生认真、细致、坚持性等科学态度,这样的训练能克服浮躁心理,对学生学习专一的做一件事很有帮助。并使学生初步认识到事物的变化规律有周期性的和无周期性的事实。另一个是通过《土壤与生命》、《固体和液体》单元教学,培养学生对一个事物进行多种感官、多种方法、多角度的认识和描述,从而发展学生更全面的认识事物的能力。

  第一单元《土壤与生命》是根据《课程标准》中“地球与宇宙”的具体内容标准——地球的物质之一:岩石、沙、土壤来组织的,是以土壤为话题,把土壤当成一个认识的材料,目的是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去认识一个物体,并且通过探求土壤奥秘的活动,使学生获得一种真切的体验,对土壤产生亲近感并心存感激,意识到土壤和人类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可以和《植物的一生》相结合,使得研究土壤和种植活动互相结合。

  第二单元《植物的一生》,是在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基础上,带领学生对植物的一生做较深一层的研究。同时引导学生开展一次长周期的“种植物”活动,也是对一个生命周期作连续观察、记录、描述活动的开始;是孩子们真正去“种”的第一个活动;更是一次亲身经历植物生长每一个阶段的活动。希望老师们要做实这个活动,教学目标就是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们了解种子、花的结构和作用,学会一些基本的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

  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是以生活中常见的固体和液体为切入点,进一步研究物质世界。这一单元的编写与《土壤与生命》有相似之处,都是用多种感官和多种方法认识和描述一个具体事物,并且,不是单纯地认识固体或液体的性质,而是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大量、反复的实验,认识固体与液体、固体与固体、液体与液体之间的关系,以此培养学生比较全面、客观的认知能力。

  第四单元《关心天气》是根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关于天气变化现象和对天气的观测,以及天气变化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等方面的内容来建构的。通过认识现象和展开观测活动,使学生更加关注天气,初步掌握观测天气的方法,加深对天气变化的认识。本单元的建构充分体现了调动主动学习意识进行有意识学习的理念,将学生从被动应对者导向主动探究者。

  第五单元《观察与测量》主要是根据《课程标准》分目标中“能通过对身边事物的.观察,提出自己能够研究的问题”,“能运用自己的感官、简单工具或通过实验等方法,收集与问题有关的证据”的表述;以及内容标准中“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尊重事实,对收集到的证据能做到原始记录,并注意保留且不随便涂改原始数据”的表述建构的。在科学探究过程中,观察不仅是基本的收集问题证据的方法与技能之一,也是其他两种收集证据的基本方法,即调查与实验的方法和基础。从学生的角度看科学探究,观察又是学生最能够方便使用与体会自身的感官与科学探究之间的密切关联的活动形式。

  二、教学建议

  1、教材插图很多,但文字太少,教学中教师应多用提示性、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独立探究的机会。三年级的学生还不能完全独立探究,必须经历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为此,教材采用了提示方式的“扶”和留白方式的“放”来实现这一思想,教学中要扶多放少不能贪多、贪全。这就突出了学生的“动手做”,即重过程而轻结果,尽量不以定论的方式直接呈现有关的结论性知识,尽可能使结论由学生自己研究后得出,充分体现“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2、要充分体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每一课的容量较多,很多课题难以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建议减少每课的容量,一课时只能研究一个到两个问题,太多反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研究的实验材料可根据实情做适当的选择与调整。

  3、课内外结合,把课后研究落实到实处

  课堂一开始往往是提出好多问题,然后师生从中选择一个或几个问题进行研究,至于其它的,往往都是“课后研究研究”,至于真正地研究了多少,恐怕只有学生自己心里清楚。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把课后研究看得和课上一样重要,因为那是学生更加自主的表现,更是他们能力发展,良好科学品质形成的大好时机。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保持课后研究的兴趣,关注他们课后研究的状况,提供及时的帮助,定期开展一些交流研讨会,为他们搭建表现的舞台,并同学生的评价挂钩,真正地把课后研究落到实处,如对《植物的一生》单元的教学。

  4、科学教育的着眼点不仅仅是科学本身,而且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科学教育充实人、发展人,完善人。一方面,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科学和人文环境,使他们置身于一个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有机统一体中,不仅让学生去学习、掌握知识、技能等,还让学生感受科学作为生活过程的意义。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并参与创造良好的科学人文环境,鼓励学生亲近自然、探索自然,最终与自然建立和谐的关系,如对《土壤与生命》单元的教学。

  5、有些单元在时间安排上要调整:由于气候的原因,把《关心天气》安排在第一单元进行教学,《固体和液体》安排在第二单元,这时教学进度到了四月份,天气转暖,可以把《土壤与生命》安排在第三单元,《植物的一生》安排在第四单元,《观察与测量》可以作为全册整理。

小学《科学》三年级教学计划【优选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