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和谦让》案例幼教反思(推荐3篇)

时间:2015-08-01 08:38:20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分享和谦让》案例幼教反思 篇一

幼儿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包括与他人分享和谦让。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孩子对于分享和谦让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缺乏相应的行为表现。下面我将分享一个案例,并对幼教工作者在此情境下的反思进行探讨。

在我担任幼儿教师的过程中,曾遇到过一个孩子,名叫小明。小明是一个活泼好动的孩子,但他却在与他人分享和谦让的问题上存在一定的困难。在课堂上,当我提醒孩子们互相分享玩具时,小明总是不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玩具,甚至会抢夺其他孩子的玩具。当其他孩子请求与他分享玩具时,小明会表现出不耐烦和拒绝的态度。这样的行为给课堂秩序带来了一定的困扰,也影响了其他孩子之间的关系。

针对小明的这种行为,我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首先,我与小明进行了一对一的交流,了解他不愿意分享的原因。通过与他的沟通,我了解到小明是因为害怕别人拿走他的玩具,所以才表现出这种不愿意分享的态度。我对小明进行了耐心的解释,告诉他分享是一种友善和乐于助人的行为,不仅可以让别人开心,也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其次,我通过在课堂上设置分享的时间,鼓励孩子们主动分享自己的玩具,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这样一来,小明逐渐意识到分享的重要性,并开始主动与他人分享玩具。

另外,为了帮助小明克服自私的行为,我还引入了游戏和活动。比如,我们玩“合作游戏”,通过合作的方式完成任务,让小明体验到与他人合作的乐趣和成就感。此外,我还组织了一些小组活动,让小明与其他孩子共同完成某项任务,通过合作与分享的过程,培养他的分享和谦让意识。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明的行为逐渐改变了。他开始主动与他人分享玩具,也能够在与他人争抢玩具的情况下,表现出谦让和理解。他的这种转变不仅对他个人的成长有着积极的影响,也为课堂的和谐氛围做出了贡献。

针对这个案例,我深刻反思了自己在教育过程中的一些问题。首先,我意识到在培养孩子分享和谦让意识的过程中,需要耐心和细心的引导。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都是不同的,我们需要根据孩子的个性和特点,采取不同的策略进行教育。其次,我也明白到了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需要与家长的密切合作。只有与家长形成共同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总之,通过这个案例,我体会到了分享和谦让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作为幼教工作者,我们需要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育方法,为每个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只有通过引导和培养,我们才能帮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分享和谦让》案例幼教反思 篇二

幼儿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包括与他人分享和谦让。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孩子对于分享和谦让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缺乏相应的行为表现。下面我将分享另一个案例,并对幼教工作者在此情境下的反思进行探讨。

在我担任幼儿教师的过程中,曾遇到过一个孩子,名叫小芳。小芳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孩子,但她在与他人分享和谦让的问题上存在一定的困难。在课堂上,当我提醒孩子们互相分享玩具时,小芳总是不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玩具,甚至会表现出嫉妒和攻击的行为。当其他孩子请求与她分享玩具时,小芳会拒绝并用言语或行动伤害其他孩子。这样的行为给课堂秩序带来了一定的困扰,也伤害了其他孩子的感情。

针对小芳的这种行为,我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首先,我与小芳进行了一对一的交流,了解她不愿意分享的原因。通过与她的沟通,我了解到小芳因为家庭环境的原因,缺乏与他人分享和谦让的意识。我对小芳进行了耐心的引导,告诉她分享是一种友善和乐于助人的行为,能够给别人带来快乐,并且也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其次,我通过在课堂上设置分享的时间,鼓励孩子们主动分享自己的玩具,并及时给予肯定和激励。这样一来,小芳逐渐意识到分享的重要性,并开始主动与他人分享玩具。

另外,为了帮助小芳克服嫉妒和攻击的行为,我还引入了情感教育的内容。我与小芳进行了情感沟通,引导她表达自己的情感,并教育她学会尊重他人的感受。我还通过情感教育的游戏和活动,让小芳体验到分享和谦让的乐趣,培养她的情感认知和情感管理能力。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芳的行为逐渐改变了。她开始主动与他人分享玩具,也能够在与他人争抢玩具的情况下,表现出谦让和理解。她的这种转变不仅对她个人的成长有着积极的影响,也为课堂的和谐氛围做出了贡献。

针对这个案例,我深刻反思了自己在教育过程中的一些问题。首先,我意识到在培养孩子分享和谦让意识的过程中,需要注重情感教育的内容。只有培养孩子的情感认知和情感管理能力,才能更好地引导他们正确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感,避免嫉妒和攻击的行为。其次,我也明白到了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需要与家长的密切合作。只有与家长形成共同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总之,通过这个案例,我体会到了分享和谦让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作为幼教工作者,我们需要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育方法,为每个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只有通过引导和培养,我们才能帮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分享和谦让》案例幼教反思 篇三

《分享和谦让》案例幼教反思

  一、主题内涵

  “李小多分果果,分到最后剩两个,一个大、一个小,大的留给张小弟,小的留给他自己。”这是一首充分体现了分享与谦让的教育思想的儿歌,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然而在实际生活教育过程中,大部分幼儿做不到将大苹果留给他人,也许经过一定教育问幼儿选哪个时,幼儿嘴上会说选小的,但是实际去拿是一般都会拿大的(除非不喜欢)。幼儿能否理解分享与谦让的道理,真正做到主动自发的与他人分享谦让的行为呢?分享是幼儿将自己的所有物或所支配的物品或者事件,欢乐、幸福、好处,机会等与别人一同使用,体验的行为,如图书、玩具、食品,一件好玩的事等。从小培养幼儿的分享观念,有利其建全人格和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发展,适应社会的要求。分享对于幼儿来说,仅仅是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不经意间流露或者发生与同伴交往的一种形式。而谦让,历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工作中我们也始终将分享与谦让作为幼儿品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去对幼儿进行培养教育。然而在人们对知识、对学习、对教育重新进行思考的今天,工作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却不免又使人困惑、令人深思。

  二、案例描述与分析。

  案例一:

  幼儿A是中班的小朋友,性格比较内向,不太会说话,但也能与小朋友友好相处。平时玩玩具的时候总是比较被动,看见争争抢抢的场面总是后退一步。有一天刚从玩具架上取下一件新玩具正高兴地玩着。突然幼儿B走过来说也要玩。成成不想给,两人争夺起来。老师看见了说:“我看谁是谦让的好孩子!”幼儿A极不情愿地把玩具推给了,幼儿B以胜利者的姿态玩去了。幼儿A则无可奈何去玩别的玩具。

  分析:看这幼儿A无聊的玩着其他的玩具,我不仅思考刚才的做法:谦让是一种良好的品德行为,但是不是应当发自内心呢?幼儿年龄尚小,固然需要老师的教育,但像幼儿A这样的谦让究竟叫不叫谦让?这种做法对其本身的成长发展究竟有多大意义?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案例二:

  饭后休息时,幼儿C拿了一包QQ糖开始向同伴炫耀。幼儿们纷纷围在她身旁等待她分发。幼儿C开始高兴的分给自己的亲信好友。由于包装并不 透明,当分到最后几颗时,幼儿C在分发时没看清楚,不小心把所有的糖都分完了。当她发现自己没有了时,开始大哭起来跑到一旁的老师身边说:最后一个拿到糖的小朋友把她的糖拿去了。

  分析:刚开始分发时幼儿C是很开心的。当分到最后一颗时不小心也给了别人,这时才开始大哭,她的哭声说明什么?是委屈还是不甘心?一开始时分给其他小朋友时她还是表现出了很大方的样子。为什么给了这么多都不难过?而对最后一颗这么舍不得?是不是可以说要让孩子做到分享容易、谦让则难呢?因为从物质上讲,分享意味着共同享有,我虽然给你了,我也还有;而谦让却等于如果给你了,我就没有了,因此很难让幼儿接受。

  案例三:

  下午点心吃黄瓜,幼儿D不喜欢吃黄瓜,又不能扔掉,他看到幼儿E正吃的很快,便转头和他说了什么便把手里的黄瓜塞给了他。幼儿E吃第二根黄瓜吃不下了时就向老师求救。老师去了解情况时幼儿D说:我是谦让给她吃。让我哭笑不得。

  分析:像这种把自己不喜欢吃的东西强加给别人并称之为“谦让”的行为,并不少见,午饭时常有孩子把自己不爱吃的菜放到他人的碗中,他们为什么会称自己的行为是谦让?孩子是否真正理解了谦让的含义,我们该如何对待他们的`谦让行为?

  案例四

  晨间活动时玩橡皮泥,幼儿自己去选择工具。幼儿F的奶奶陪同下去拿橡皮泥。幼儿F拿了一盒较旧的橡皮泥,她奶奶在一旁马上就说:“你这小孩真笨。这盒好拿这盒去玩。”说着就快速拿起一盒比较新的橡皮泥给孩子。而旁边一个来不及伸手的孩子只能拿了幼儿F原来的那盒。

  分析:这可能算是家长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一致性问题,在幼儿园里我们教育孩子分享合作、团结友爱,可是有的家长教育却是与幼儿园背道而驰,使得孩子无所适从。家长的观念、行为对孩子的影响是深刻的,上述案例中,幼儿F有了谦让的表现,家长不但没有表扬孩子的行为,反而说孩子笨。所以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孩子往往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分享与谦让的观念也得不到培养。

  三、案例反思和体会:

  1、幼儿园该如何对幼儿进行分享与谦让这一品德教育?是不是可以把分享作为谦让的基础去对幼儿实施教育?

  让幼儿在懂得并愿意分享的基础上去进一步理解并学会谦让?

  分享行为包括自发分享,诱发分享,被动分享。案例一即属于被动分享。被动分享行为产生最初,在老师要求下共同分享,或在幼儿强迫下进行的“分享行为”幼儿不懂得同伴间玩玩具得规则:大家一起玩。在老师得被迫下,被动地与其他幼儿产生分享行为。有的幼儿过于胆小,如:幼儿A,被别人拿去玩具后,只是稍微作出反应,却也只能被迫地产生“分享”。这样“分享”使一方愉快,一方愁。

  而诱发分享行为使在幼儿初步理解“分享”,却又在道德认识水平低的情况下,产生利他行为。在平时的游戏中,幼儿往往会为争抢玩具而大大出手,在建立了“不许随便拿别人的玩具”这一规则下,幼儿的争抢行为得已制止,教师进一步主导幼儿向其他幼儿“借玩具”产生另一种规则:在别人同意下,拿走玩具。因此,这样诱发,使得幼儿都愿意与别人来分享他的积木,这时也抓住时机进行礼貌教育。

  教师在发挥幼儿的主导性。积极性,能动性,注意幼儿之间的相互合作探索分享行为的过程中,幼儿的分享慷慨程度会不断提高。这时自发分享就会产生其中、当幼儿发现某一幼儿正在为一玩具而苦苦另一幼儿借时,他会主动拿出来说:我给你玩,在尝试分享图书时,幼儿会主动的提出;我要和xx一起看;或者幼儿间相互商量说:我们一起看这本书吧!此时的自发的分享就以成为幼儿间社会交往的手段。

  2、 其次,经验告诉我们,要让幼儿分享是比较容易的,而谦让对于幼儿就不太容易接受。

案例二说明要使幼儿达到能够自觉谦让,实非易事,因为不但要有一个漫长的认识过程,还要有这种品德形成的情感态度,即要乐意去做。所以这是一个涉及到幼儿心理发展水平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教师往往笼而统之地把分享、谦让混作一团去处理,使本来易于解决且对幼儿十分有利的教育机会就失去了。如两个幼儿争夺一本图书,我认为,如果以两人一起看的解决方式处理,就更利于幼儿的健康心理与品质的培养,因为既解决了矛盾冲突,又培养了幼儿合作共享的情感。在对幼儿进行谦让教育时,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循序渐进地去实施,对于较小的幼儿可尽量满足其心理需求,以分享教育为主;随着年龄的增长,可在满足其心理需求的基础上,逐渐教育其学会轮流玩、轮流使用。如班上添置了新玩具、新图书,幼儿都想玩、看,教师可引导幼儿想想在人多玩具少的情况下,如何都能玩到新玩具。如可采取先轮流玩的办法,再由此过渡到谦让。

  3、再次教师在教育幼儿谦让的同时,也应为促进幼儿个性健康发展作考虑。

一个人的良好品德不仅仅是谦让,诚实、勇敢、自信、热情、友爱、好问以及活泼开朗的个性品质都是不可忽略的。案例一中幼儿A行为就说明过分的谦让有时反而会成为一种懦弱,甚至对自己丧失信心。而象案例三中的幼儿D,是不是也应该好好分析一下其对谦让的认识与理解?如果是真正不理解,可帮助其理解;如果是明知故做,那么要让其明白,自己不喜欢的,别人可能也不喜欢,对别人施“恩”也要征得别人的同意,不要使谦让过了“界”。把自己不喜欢的强加给别人,还美名其曰“谦让”,岂不是扭曲谦让?要让其懂得,真正的谦让是双方都高兴、都情愿、都为这件事而感到高兴,而不是强加于别人。

  4、最后我们经常谈教育的一致性问题

从案例四中幼儿F和她的奶奶身上便表现出家园教育的不一致性,家长关心幼儿,担心幼儿在幼儿园会吃亏,希望帮助幼儿得到最大的利益,这本来无可厚非。但是却与幼儿园里的教育产生一定抵触,成人是幼儿的镜子,成人对事物的处理方法会直接对幼儿产生影响。或许罗杰斯的无条件积极关注能给我们一点启示,以分果果为例:

  我们把大的苹果与小的苹果都放在孩子面前,可以告诉孩子什么时候选大的,什么时候选小的,我们还可以把我们大人的选择告诉孩子,并告诉他原因,我们也可以告诉我们希望孩子选择哪个,但是,最后的选择是由孩子来做的,那时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关注孩子的选择。

  四、相关问题思考

  我们还要把分享和谦让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因为分享和谦让不仅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物质的分享谦让可以亲眼看到,精神的分享谦让虽然看不到,却可体会到,两者是一种巧妙的融合。幼儿在不断地成长,分享谦让行为的表现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需要借助教育,借助日常生活逐步渗透,采用行为鼓励法、榜样示范法等各种教育方法,避免单一的说教,在潜移默化中让幼儿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产生自发分享、自发谦让的愿望。

《分享和谦让》案例幼教反思(推荐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