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电和磁》教学设计(最新4篇)

时间:2017-04-01 05:19:37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高中物理《电和磁》教学设计 篇一

标题:探索磁场的性质与应用

导语:本节课主要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磁场的性质与应用,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加深对磁场概念的理解。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 理解磁场的概念,能够描述磁场的特征;

2. 掌握磁力线的表示方法,能够绘制磁力线;

3. 了解磁场的应用,如电磁铁、电动机等。

二、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磁铁吸引小铁片的实验现象,引发学生对磁场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思考和猜测。

2. 知识讲解(10分钟)

讲解磁场的概念和特征,引导学生理解磁力线的含义和表示方法,并与磁铁的磁场进行对比。

3. 实验探究(30分钟)

3.1 实验一:绘制磁力线

学生将一根磁铁放在纸上,撒上铁粉,用磁铁吸引铁粉,观察并记录各位置的铁粉分布情况,最终绘制出磁力线的图形。

3.2 实验二:磁场的方向

学生将两根磁铁放在桌面上,观察磁铁之间的相互作用,用罗盘测量和记录各位置的磁场方向,并进行总结归纳。

4. 进一步探究(15分钟)

通过实验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磁场的特征和应用,并与电磁铁、电动机等实际应用进行联系,加深对磁场的理解。

5. 拓展应用(10分钟)

通过观看相关视频和图片,让学生了解磁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电磁感应、MRI等,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6. 小结与反思(5分钟)

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引导学生总结磁场的特征和应用,思考磁场与电的关系,并提出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

三、课堂作业:

1. 完成课堂上的实验记录和绘制的磁力线图;

2. 阅读相关教材,进一步巩固和扩展对磁场的理解;

3. 提出一个与磁场相关的问题,并进行调查和研究。

高中物理《电和磁》教学设计 篇二

标题:电磁感应的原理与应用

导语:本节课主要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电磁感应现象,了解电磁感应的原理和应用,培养他们的实验和观察能力。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 理解电磁感应的概念和原理;

2. 掌握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表述和应用;

3. 了解电磁感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发电机、变压器等。

二、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一个发电机的实物或图片,引发学生对电磁感应的认知和兴趣,激发他们的思考和猜测。

2. 知识讲解(10分钟)

讲解电磁感应的概念和原理,引导学生理解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内容和应用。

3. 实验探究(30分钟)

3.1 实验一:磁铁穿过线圈

学生将一个磁铁快速穿过一个线圈,观察并记录线圈两端的电流变化情况,进一步了解电磁感应现象。

3.2 实验二:线圈与磁铁的相对运动

学生将一个线圈固定在一个磁铁上,通过旋转磁铁或线圈改变它们的相对位置,观察并记录线圈两端的电流变化情况,进一步验证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4. 进一步探究(15分钟)

通过实验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电磁感应的原理和应用,并与发电机、变压器等实际应用进行联系,加深对电磁感应的理解。

5. 拓展应用(10分钟)

通过观看相关视频和图片,让学生了解电磁感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感应炉、电磁炮等,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6. 小结与反思(5分钟)

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引导学生总结电磁感应的原理和应用,思考电磁感应与磁场的关系,并提出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

三、课堂作业:

1. 完成课堂上的实验记录和观察记录;

2. 阅读相关教材,进一步巩固和扩展对电磁感应的理解;

3. 提出一个与电磁感应相关的问题,并进行调查和研究。

高中物理《电和磁》教学设计 篇三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简单的磁现象和电现象的基础上初步揭示电和磁之间的联系的,可使学生了解直线电流和通电螺线管周围存在磁场及它们周围磁场的状态和性质,使学生初步认识磁现象的本质,不但为学习电动机和发电机打下基础,还为以后学习电学等知识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

  2、教学内容的特点:

  本节教材内容是在实验的基础上介绍电流的磁场。通过奥斯特实验和通电螺线管的实验来概括磁场的存在及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有关的结论,具有较强的探索价值,因此本节内容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奥斯特实验及其结论。难点是直线电流变环形电流时磁场的变化及用安培定则判断通电螺线管的极性与电流的关系。

  二、学生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了简单的电现象和磁现象的有关知识,对磁极、磁场、磁感线有了初步知识,对学习电流的磁场这一新知识已有了认知基础。从对磁体周围的磁场的了解到了解电流周围的磁场,学生会有一种强烈的心理愿望,可望了解究竟。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电流周围存在磁场,了解直线电流周围磁场分情况,知道通电螺线管周围磁场分布情况并能用磁感线表述。

  2、技能目标:会用实验探究问题,用科学方法总结规律,会用安培定则判断电流方向和螺线管磁极。

  四、教法与学法

  教法:问题启发、点拨引导学法:实验探究、讨论归纳

  五、教学设计:

  1、引入新课,提出问题:给同学播放电磁起重机工作的视频材料,让学生指出其中运用的物理知识:电和磁,引导学生思考电和磁之间的联系.介绍1820年奥斯特的发现,并指出今天我们利用前人的启示,在课堂上凭借自己的能力来探求究竟:电流周围是否有磁场存在。

  2、实验探究总结规律:

  问(1)我们怎样判断磁场是否存在?怎样判断磁场方向?

  利用那些工具来设计实验判断电流周围是否存在磁场?

  学生在回答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实验,根据现象总结结论。

  (2)既然电流周围存在磁场,那么磁场情况又怎样呢?教师借助实物投影让学生认识直线电流周围的磁场。

  (3)把导线弯成环形,环形电流周围的磁场又是怎样的呢?利用自制教具,使学生了解环形电流周围磁场与条形磁体磁场类似,学生用铁屑和通电螺线管做实验进行验证。

  (4)改变螺线管中所通电流的方向,用小磁针检验极性是否变化,总结螺线管极性与电流方向有关。

  (5)课件介绍安培定则后,每两人一组,用软导线和笔绕制螺线管,并用安培定则判断极性与电流方向的关系。

  六、课堂小结

  总结探究结果,体验成功。

高中物理《电和磁》教学设计 篇四

  一、教材分析及设计意图:

  教材共两页,分为“让通电导线靠近小磁针”“制作一个电磁铁”和“电磁铁也有南北极吗”三部分。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都认为电和磁是不相关的两种现象。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 1777 — 1851)发现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才知道电和磁之间是有联系的。奥斯特揭开了研究电磁的序幕,科学家们对电与磁的关系的认识迅速深入,电的应用也就大大扩展了。电磁铁的发明是其中一项重要的成果。

  第一部分:让通电导线靠近小磁针

  把拉直的导线靠近小磁针上方,小磁针不动;把导线的两端接上电池,可以看到小磁针发生了偏转。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只有铁或磁铁才能使小磁针发生偏转,而导线是铜的,因此可以推测是电流的作用使铜丝产生了磁性。当我们将电流断开,小磁针又恢复了原来指南北的状态,说明小磁针的偏转确实是导线通电造成的,也就是电流产生了磁性。

  在这个实验中,电池处于短路状态,而学生们也会感觉到烫手,这是因为短路时电能消耗很大,并瞬间转化为热能。教材因此提醒学生们在实验中,电流只需通极短的时间。所以教学时我让学生们将导线的一端接触电池的某个极不要超过3秒,迅速断开,就能观察到小磁针的偏转。 教材中的电流方向示意图,暗示改变电池的正负极,小磁针偏转时的运动方向会有所不同,这说明电流产生的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有关。如果在实验中有学生发现这一现象时教师应予以肯定。 第二部分:制作一个电磁铁

  电流的磁效应现象激发了科学家的探索热情,他们让电流通过弯成各种形状的导线,其中一种就是把导线绕成螺线管再通电。后来进一步发现当螺线管内插入铁芯时,由于铁芯被磁化,磁性大大增强,这样就产生了电磁铁。

  教材引导学生们使用 1 米长的、带绝缘层的导线沿同一方向缠绕在大铁钉上,导线两端各留出 1 厘米,并用砂纸擦亮,制作成一个电磁铁。在制作电磁铁时,要选择一些长铁钉,并作退火处理,即将铁钉在火上烧红一会儿,再逐渐冷却。否则,制成的电磁铁断电后仍然有剩余的磁性。学生材料袋中的熟铁钉也可以用,但要注意不要让它靠近磁铁,以免被磁化。选用的导线要软一些,而且一定要有绝缘皮或绝缘层。如果使用漆包线,则要让学生明确漆包线尽管看起来像铜丝,实际上外面涂有一层油漆。用砂纸打磨线头,主要是为了使接触点更灵敏。线头不经过打磨的漆包线,组成的电路将是“断路”。同一方向缠绕时,线圈是否整齐美观不会影响电磁铁的磁性效果。 教材对同一方向并没有做进一步的要求,对电池的正负极的接法也没有要求。这样各组制作的电磁铁钉尖、钉帽和电池的两极就有可能不同,有利于学生们自己发现问题,去思考究竟是什么决定着电磁铁的南北极。

  教材要求学生用自制的电磁铁去吸引大头针,看看能吸引多少。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们会自发地比较各自的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会发现自己的电磁铁可能比别人的要吸得多或吸得少。他们可能会产生“是什么决定着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之类的问题,为下一课研究电磁铁的磁力做好了准备。 第三部分:电磁铁也有南北极吗

  教材选择了电磁铁是否具有南北极作为研究的`内容,这来源于磁铁性质的研究。学生们已经知道磁铁的性质,以及检验磁铁性质的各种实验方法,当他们发现电磁铁通电时能吸引大头针,也就产生了研究电磁铁其他性质的需求。由于学生们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因此教材要求他们自行设计实验并进行研究并作好实验记录。简单的方法是用小磁针检验:电磁铁的一端与小磁针的南极相吸引,另一端与小磁针的北极相吸引。根据的原理是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性质。

  教学时,可先引导学生们回顾检验磁铁南北极的方法,再迁移到电磁铁的南北极研究中。如果要求学生们说出电磁铁的哪一端是南极、哪一端是北极?他们就可能发现各组制作的电磁铁的钉尖、钉帽的南北极不相同。这时,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研究电磁铁的极性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个活动由于课堂上时间有限可让学生在课外研究,但要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当调换线圈两端与电池两极的连接时,或者线圈缠绕的方向改变时,电磁铁的钉尖和钉帽的极性就会发生变化。)

  二、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通过观察、实验使学生知道通电后的导线能使小磁针发生偏转;电流可以产生磁性;电磁铁是用绝缘导线绕在铁芯上制成的,通电时有吸铁本领,也有南北两极等知识。

  2、科学探究: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经历观察通电导线靠近小磁针时小磁针的偏转现象,并对此现象做出解释;能小组合作制作一个电磁铁;并能自行设计实验研究电磁铁的南北极。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课内外能积极地从事电和磁的探究活动;能积极地与同伴一起合作、交流;能创造性地设计电磁铁南北极实验;意识到人们对电磁铁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让学生经历观察通电导线靠近小磁针时小磁针的偏转现象,并对此现象做出解释;经历制作电磁铁以及探究电磁铁指南北的性质等实验过程。

  2、难点:制作电磁铁。

  四、教学准备:

  1、演示材料: 教师自制的电磁铁,多媒体课件。

  2、分组材料:漆包线、小磁针、电池、大铁钉、大头针、砂皮纸及实验记录表等。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上课前老师先来考考大家,当你在野外迷路时你会怎么办?假如身上带了个指南针,你会辨认方向吗?,师出示指南针,让学生尝试用来辨认方向。

  2、教师小结:指南针里面的针是用什么材料做的?(磁铁),所以里面的针我们也可以叫它小磁针,现在小磁针静止在桌面上,老师再来考考大家,看谁最聪明:手不能接触小磁针,你能用什么办法让它转动起来?

  3、汇报交流:用铁或磁铁才能使小磁针发生偏转。

  4、还有没有其它办法?教师介绍(幻灯):1820年,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在一次实验中,偶然让小磁针靠近了通电的导线,结果他有了惊人的发现。你知道他发现了什么吗?

  (二)、探究通电导线靠近小磁针现象

  1、出示实验提示卡,让学生看后说说做这个实验要注意些什么?如果把导线两端接通、断开电池的正负极,紧靠的小磁针会出现什么现象?(只能接通很短时间,马上断开。因为用一根短的铜导线,直接接通电源的两极,这种接法叫短路,短路是十分危险的。轻的电池损坏,严重时,可产生炸裂,危及人身安全,若家用220V交流电短路,导线将被电热烧得发红,容易引发火灾。)

  3、通过实验你有什么新的发现?让学生说说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小结:电可以产生磁性。(板书:通电导线 能使小磁针偏转 有磁性)

  (三)、尝试制作电磁铁

  1、过渡:科学家知道了电可以产生磁后继续研究, 他们让电流通过弯成各种形状的导线,其中一种就是把导线绕成螺线管再通电。后来进一步发现当螺线管内插入铁芯时,由于铁芯被磁化,磁性大大增强,这样就发明了电磁铁。(板书:电磁铁)

  大家想不想也来做一个电磁铁?

  2.出示电磁铁,学生打开书看看如何制作电磁铁: 制作电磁铁需要哪些材料?怎样制作电磁铁?

  3、小组汇报制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4、以小组为单位制作电磁铁。(注意:导线接通电池的时间不要超过三秒,导线要沿着同一个方向缠绕在大铁钉上,导线的两端要用砂皮擦亮。)

  5.选一组学生演示制作电磁铁及吸大头针过程。

  6、刚才的实验你看到什么?有什么新问题?

  7.教师小结:表扬制作比较好的小组。若有不能吸起大头针的组,老师可帮助找找原因。

  (四)、探究电磁铁指南北的性质

  1、复习磁铁的性质。

  2、过渡:磁铁能吸起大头针,说明有磁性,磁铁还有南北两极,那么电磁铁有没有南极和北极呢?

  3、通过设计怎样的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测?

  4、分组实验,交流汇报(板书:有两极)

  5、说一说:你是根据什么原理找到电磁铁的南北极的?

  6.大家做的电磁铁南北极都相同吗?

  这说明电磁铁的两极会发生变化吗? (板书:会改变)

  (五)、课外延伸

  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于了电磁铁?各起了什么作用?

  (六)板书设计:

  通电导线 能使小磁针偏转 有磁性

高中物理《电和磁》教学设计(最新4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