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境界》教学设计【实用3篇】

时间:2013-01-04 03:37:41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人生的境界》教学设计 篇一

第一篇内容:培养学生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人生的境界的概念和内涵。

2.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3. 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 了解人生的境界的含义和特点。

2. 探讨人生的境界与个人发展的关系。

3. 分析不同人生境界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

三、教学内容:

1. 人生的境界是指个体对自身存在的一种理解和感悟,是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追求和把握。通过讲解和讨论,引导学生了解人生的境界的概念和内涵。

2.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认识到人生的境界与个人发展之间的关系,了解人生的境界对个人成长和幸福感的影响。

3. 利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分析不同人生境界的案例,从中发现不同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的差异,帮助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以及如何追求更高的境界。

四、教学方法:

1. 课堂讲授:通过讲解和示范,向学生介绍人生的境界的概念和内涵。

2.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分析不同人生境界的案例,并讨论案例中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3. 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切身体验不同人生境界下的情境,并思考其中的人生哲理和感悟。

五、教学评价:

1. 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对人生的境界的理解和把握程度。

2. 观察学生在角色扮演中的表现,评价他们对不同人生境界的理解和感悟程度。

3. 结合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的结果,评价学生对不同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六、教学反思:

1.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鼓励他们对人生的境界进行个人化的理解和追求。

2. 教师要及时进行总结和归纳,帮助学生对课堂内容进行深入理解和消化。

3.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人生的境界》教学设计 篇二

第二篇内容:培养学生的人生规划和目标意识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人生规划的重要性和方法。

2. 培养学生制定人生目标的意识和能力。

3. 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

二、教学重点:

1. 了解人生规划的概念和内涵。

2. 探讨人生规划与个人成长的关系。

3. 帮助学生制定个人人生目标,并了解实现目标的方法和策略。

三、教学内容:

1. 人生规划是指个体根据自身兴趣、能力和价值观制定的未来发展的方向和目标。通过讲解和讨论,引导学生了解人生规划的概念和内涵。

2.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认识到人生规划对个人发展和成长的重要性,了解人生规划对个人幸福感和成就感的影响。

3. 利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制定个人人生目标,并思考实现目标的方法和策略,帮助学生培养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

1. 课堂讲授:通过讲解和示范,向学生介绍人生规划的概念和内涵。

2.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分析不同人生规划的案例,并讨论案例中的目标制定和实现策略。

3. 个人反思:通过个人反思的方式,让学生思考自己的兴趣、能力和价值观,并制定个人人生目标。

五、教学评价:

1. 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对人生规划的理解和把握程度。

2.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价他们对不同人生规划案例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3. 结合个人反思和目标制定的结果,评价学生对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六、教学反思:

1.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自己的兴趣、能力和价值观,帮助他们制定个人化的人生目标。

2. 教师要及时进行总结和归纳,帮助学生对课堂内容进行深入理解和消化。

3. 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思考,激发他们对人生规划的兴趣和热情。

《人生的境界》教学设计 篇三

《人生的境界》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

1人生的境界

冯友兰

-----------

---------------------------------------------------------------------

湖北省监利县汪桥中学(433318)张见亭

--------------------------------------------------------------------------------

教学设想

程序安排延伸阅读学习卡片备课资料

教学设想

本篇课文属于学术随笔,学术味较重,时代感、可读性与针对性相对不足,学生学习很难产生浓厚的兴趣。但课文有其思想价值,有助于学生对人生意义的认识,能引发中学生对人生意义的独立思考。课文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含金量,学习它有助于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陶冶。课文的题目又是“人生的境界”,这对于开始思考人生意义和价值的高三学生来说,也是颇有吸引力的。特别是关于人生的四种境界说,相信学生在学习中会引起共鸣,产生联想。基于此,这篇课文的教学就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时也提供了展示才智的平台。这篇课文在教学设计上要把握的原则就是深文浅教,要想方设法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具体做法就是,尽可能地抓住课文的紧要处、精彩处与学生的共鸣点、兴奋点相交汇的地方作为教学内容。教师设置几个通道,使学生透过课文繁难的、深奥的说理处能联系实际,从而把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现实交融起来,这样就有了亲切感,具体感。披文以人情,不能空泛地分析课文内容,而要引导学生借助于课文语言走进课文,这样就更要选好教学的切人点,点准穴道,实现一穴得气,百穴皆通。因此在教材的处理上,就要注重让学生对课文整体把握,不必要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如果试图弄清文中每一句话、每一个词语的意义,势必要造成少慢差费。事实上课文中有些东西,需要穷其一生的经历来体验。因此在深文浅教的原则下,不必花用大量的课时。

教学目标

1.促进学生对人生意义的思考,明白在做平常事情的时候也应有精神追求的道理使自己从一个自然的人变为一个有道德境界的人。

2.理清文章思路,概括大意。

3.认真理解文中语句的含义,并深入探究。

4.体会学者散文(随笔)的写作特点:思路明晰、内容丰富、说理简明、语言平实。

教学重点

联系现实生活解读人生的四种境界,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深化并丰富对人生境界的

教学难点

对文中哲学术语或哲理性语言的理解。导学法;教师通过引导制定学案,通过自己对教材的独特理解、个性的驾御和科学的训练,来实现教学目标的达成。课堂学习方式主要运用合作式阅读理解,教师是学长,引导学习并适当点拨。课外延伸学习以个人探究为主。

教学用具

多媒体投影:冯友兰先生像及有关文字。关羽、周恩来相关录像

学习导航

程序安排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语(在电子屏幕上显示,师生共读).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会不知不觉地形成一套自己的人生哲学;我们接受它的启发,在它的指导下调整自己。通过它,我们安排自己的生活,通过它,我们把自己展示在世人面前。一个人的人生哲学,是很容易被别人所窥知的,不可能一直隐藏着不为人知;他的谈吐,他的眼神,他的仪表,都会泄露其中的秘密。这就像花的芬芳,虽然肉眼看不见,却马上可以察觉到。

(师):那么作为人都会有着怎样的人生哲学呢?让我们到《人生的境界》中寻找答案。(冯友兰先生头像及本篇课文的课题)

二、整体初读,制定“学案”

本课学习要掌握哪几个目标,通过什么方法来达成?延伸学习和探究的方向是什么?

1.能找出全文的主旨句,能理清全文的段落层次,能说清全文的结构特点。

2.能理解文中重要的词语和句子。

3.能充分展开联想联系实际和其他方面知识具体理解“人生四种境界”说。

4.课外延伸能针对个人的学习实际。师生共同商量制订“学习卡片”的几个栏目:知识积累、弱水一瓢、含英咀华,让我心跳、浮想联翩、有疑不解、挑战方家等,完成“学习卡片”中的一个子栏目。

三、归纳提要

1.请找出全文的主旨句以及相关重要的句子。

教师适时提示:本文的标题是“人生的境界”,其实它只是文章的一部分内容,并非文章论述的主要问题,如果循着它去找主旨句,并以此为标准来划分段落结构,就会走入误区。其实本文的主要内容是讲中国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的。因此全文的主旨句应是;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2.切分全文的段落层次,进而找出每个层次的关键句子。

第2—7自然段主要谈人生的四种境界,关键句子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

第8一12自然段指出中国哲学既人世又出世的特点,它对未来的哲学可能有所贡献。关键句就是:中国的圣人是既人世而又出世的,中国

[4][5]

《人生的境界》教学设计【实用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