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精选3篇)

时间:2017-01-04 07:32:39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篇一

北固亭位于江苏扬州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园林建筑。它坐落在京口城北门外,与京杭大运河相邻,是一处联结了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的美丽胜地。北固亭因明代文学家杨慎修的《永遇乐》而闻名于世,成为了文人墨客们流连忘返的诗意之地。

北固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南朝梁代,而它的名字“北固”则源自于北固山的名字。北固山原为一座孤山,山势险峻,四面环水,因此被称为“固山”。北固亭则是在固山上建造的一座亭子,作为观赏山水和休憩的场所。北固亭的设计巧妙地融合了山水与建筑,使得整个园林显得更加宜人。

来到北固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小桥。这座小桥横跨在运河上,与对岸的古建筑相映成趣。桥上的石栏杆上雕刻着精美的花纹,给人一种古典雅致的感觉。渡过小桥,沿着曲径通幽的石板路前行,便可见到一座小巧玲珑的亭子。这就是北固亭的核心建筑,也是杨慎修《永遇乐》的创作地。

北固亭内部的布局非常精巧。亭内有一座小小的石桌,桌上放着一方石碑,上面刻着《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诗句。据说,这是杨慎修在此地创作时的真迹,为后来的文人墨客所称颂。亭子四周是绿树成荫的花园,花园里有一座小小的池塘,清澈的水面倒映着亭子和周围的景色,宛如一幅山水画。

北固亭的美丽景色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前来游览。他们在这里畅谈诗词,吟唱自己的作品,互相切磋艺术。北固亭因此也成为了文人雅士们的聚集地,他们在这里寻找到了创作的灵感和满足感。

北固亭不仅仅是一座美丽的园林建筑,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它见证了杨慎修的才华横溢,见证了文人墨客们的创作热情,也见证了扬州这座城市的繁荣与兴衰。北固亭的美丽景色和深厚的历史底蕴,使得它成为了一处不可错过的旅游胜地。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篇二

北固亭是一座古老而美丽的园林建筑,位于江苏扬州市京口区北门外。它坐落在京杭大运河边,背靠北固山,周围环绕着浓郁的文化氛围。北固亭因明代文学家杨慎修的《永遇乐》而闻名于世,成为了文人墨客们神往的地方。

北固亭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园林建筑,它融合了自然山水和人文景观,给人一种宜人的感觉。来到北固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小桥。这座小桥横跨在运河上,与对岸的古建筑相互辉映,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桥上的石栏杆雕刻着各种花纹,给人一种古朴典雅的感觉。渡过小桥,沿着曲径通幽的石板路前行,便可见到一座小巧玲珑的亭子。这就是北固亭的核心建筑,也是杨慎修《永遇乐》的创作地。

北固亭内部的布局非常精巧。亭内有一方石桌,桌上放着一方石碑,上面刻着《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诗句。据说,这是杨慎修在此地创作时的真迹,为后来的文人墨客所称道。亭子四周是一片绿树成荫的花园,花园里有一座小小的池塘,清澈的水面倒映着亭子和周围的景色,宛如一幅山水画。

北固亭的美景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前来游览。他们在这里畅谈诗词,吟唱自己的作品,互相切磋艺术。北固亭因此也成为了文人雅士们的聚集地,他们在这里寻找到了创作的灵感和满足感。

除了文人雅士,北固亭也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他们来到这里,感受着古老的文化氛围和浓厚的历史底蕴。他们在北固亭的花园中漫步,欣赏着美丽的景色,感受着扬州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北固亭不仅仅是一座美丽的园林建筑,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它见证了杨慎修的才华横溢,见证了文人墨客们的创作热情,也见证了扬州这座城市的繁荣与兴衰。北固亭的美景和深厚的历史底蕴,使得它成为了一处不可错过的旅游胜地。无论是文人雅士还是普通游客,都能在北固亭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永遇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篇三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网友来稿)

汕头潮南砺青中学郑光程

教学目的:

理解《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了解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继承苏轼把词的豪放风格加以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主要应归功于辛弃疾。辛弃疾的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这种豪迈风格的形成,首先决定于他的作品有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内容。

二、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00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到了南方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辛弃疾被迫隐退,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他的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辛弃疾64岁退隐江西乡间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侘胄所起用。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初到镇江,积极作北伐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侘胄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三、串讲词的大意。

四、分析词的上片:

思考:

1、上阕写了两个人,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都是能够建立功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事业都是在京口起步的。)

2、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3、写孙权和刘裕一略一详,为什么?(写出刘裕出身贫贱,却能建功立业,更表现了“事在人为”的道理;更表现词人对英雄的仰慕。在当时韩侘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含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五、阅读下片,分析层次。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用

典的作用。

1、第一层“元嘉草草”句。“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年号。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谟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封狼居胥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封狼居胥山,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宋文帝听了王玄谟的大话,对臣下说:“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仓皇北顾”,是看到北方追来的敌人而张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战败时有“北顾涕交流”的诗句。

2、凡诗文运用典故都有用意,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借鉴历史,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3、第二层。“四十三年,……一片神鸦社鼓!”是第二层,追忆自己当年南归途经扬州所见惨象,描述瓜步山周围人们生活的情景。“四十三年”三句,说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记得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籍国力,恢复中原,没有想到南宋朝廷昏聩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壮志依然难酬,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佛狸祠下”三句。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拔焘追击王玄谟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

4、作者写佛狸祠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5、最后三句是第三层。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明确:抒写了自己虽有远大抱负,而朝廷却不重用,壮志未酬的苦闷。)

六、归纳全诗。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业绩的向往,有着抗金救国、恢复失地的抱负以及不能实现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偏安的卑劣行径的讽刺和不满,以及对韩侘胄的警告。

七、学生齐读全诗。

板书:

孙权:英雄难觅

上阕建功立业、令人仰慕

刘裕:寻常巷陌、金戈铁马

刘义隆:草草出师,仓皇北顾警告当朝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精选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