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太丘与友期(精选3篇)

时间:2015-07-09 08:12:37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陈太丘与友期 篇一

在深山之中,有一个名叫陈太丘的隐士。他从小就喜欢独自生活在山林之中,与大自然为伴。每天清晨,他会起床打坐,静静地感受自然界的气息,然后去山脚下的小村庄买些粮食和日用品。这样的生活过了很多年,陈太丘体验到了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感觉,他深深地爱上了这种宁静和平和。

然而,陈太丘也渴望与人交流,与他人分享自己对自然的理解和心得。于是,他决定邀请一些朋友来到山中与他共度一段时光。他邀请了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也非常喜欢大自然,希望通过与陈太丘的交流,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自然的美妙。

陈太丘与他的朋友们在山中搭起了简陋的木屋,每天一起打坐、修行,并且互相交流自己对自然的感悟。他们观察山中的鸟鸣、虫鸣、流水声,倾听大自然的语言。他们登上山巅,俯瞰山谷,欣赏着壮丽的景色,心中充满了无尽的宁静和喜悦。

朋友们和陈太丘一起度过了一个月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他们互相学习、互相启发,共同感受大自然的美妙。每个人都有了更深刻的体验和感悟,他们也更加明白了自然与人类的紧密联系。

离别的那一天,陈太丘与他的朋友们相拥而泣。他们深深地感激这段珍贵的时光,也感激彼此对彼此的陪伴和支持。虽然他们将分别回到各自的生活中,但他们心中都会永远怀念这段特殊的经历。

陈太丘与友期 篇二

陈太丘与友期的经历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使他们更加明白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陈太丘决定将这段经历写成一本书,以此与更多的人分享自己的体验和感悟。

他的书名为《与自然为伴》,书中他描述了在山中与友人共度的时光,以及他们对自然的理解和领悟。他用朴实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山中的风景、鸟鸣和虫鸣,以及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感觉。他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让更多的人意识到自然的重要性,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

《与自然为伴》一书出版后,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读者们纷纷表示,在喧嚣的城市中,他们渴望能够找到一份宁静和平和,与自然为伴。通过陈太丘的书,他们仿佛感受到了山林中的清新空气和自然的韵律。很多人被书中的描写所吸引,决定亲身去山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妙。

陈太丘也收到了许多读者的来信,他们向他表达了对书中内容的赞赏和感谢。有的读者说,通过读这本书,他们找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心,他们决定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更加注重与自然的互动和保护。

陈太丘深受鼓舞,他决定继续写作,将更多的自然之美传递给更多的人。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文字,能够唤起更多人对自然的关注和保护意识,让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因为他深信,只有与自然和谐共处,人类才能真正获得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陈太丘与友期 篇三

陈太丘与友期(教师中心稿)

执教人黄现明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能讲译,能理解课文的主旨。

2.积累文言词语,提高自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理解“元方入门不顾”是否无礼。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引入课文。

上节课我们学

习了《咏雪》,文中主要赞颂的人物是谁?(东晋才女谢道韫)赞美了她什么呢?(聪明有才学。)我们现在来学习《陈太丘与友期》,看主人公是谁?主旨是什么?

二.老师范读,学生齐读,然后再叫一个学生单独读,读后让学生评论正误优劣。

三.学生自学课文并讨论。(可让学生先分组讨论,再全班讨论)

1.读懂课文并翻译。

2.讨论“研讨与练习”中一、二两题中属这课的内容。

3.学生提问质疑,师生共同解答。

4.若学生没有提出以下问题就由老师提问:

○1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主旨是什么?

○2本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

○3在《世说新语》中《咏雪》列入“言语”,《陈太丘与友期》列入“方正”,这是为什么?

四.先让学生读无标点的原文,再叫学生自读课文,看谁能先背诵。

五.学生课堂做练习,如有时间就课内订正。(或留作课外作业。如有时间可让学生即兴表演。)—————下课!

《世说新语》两则

练习题

1.为下列句中加点字注音。

①撒盐空中差可拟(chā)(nǐ)

②太丘舍去(shě)③尊君在不(fǒu)

④无奕(yì)⑤友人惭(cán)

⑥雪骤(zhòu)⑦非人哉(zāi)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撒盐空中差可拟(大致,差不多)(相比)

○2未若柳絮因风起(乘着,趁着)

○3过中不至(到)○4相委而去(丢下)

○5讲论文义(讲解)(讨论)

○6去而乃至(才)(到)

○7俄而雪骤(不久,一会儿)(急速,大)

○8太丘舍去(放弃,即不再等候)(离开,就走了)

○9与友期行(约定)(同行)

○10与儿女讲论文义(这儿当“子侄辈”讲)

○11下车引之(牵,拉)○12入门不顾(回头看)

3.翻译下列句子。

○1未若柳絮因风起翻译:不如(比作)柳絮乘着大风飘起。

○2待君久不至,已去。

陈太丘与友期(精选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