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数学《观察物体》优秀说课稿(通用3篇)

时间:2014-03-03 03:11:16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小学二年级数学《观察物体》优秀说课稿 篇一

标题:通过观察物体学习数学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通过观察物体,发现物体的共同特征和差异,并能够用简单的词语进行描述。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观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的能力。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用适当的词语进行描述,提高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三、教学准备

1. 教学课件:包括不同形状、颜色和大小的物体图片。

2. 实物:不同形状、颜色和大小的物体。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老师出示一张包含多种不同形状、颜色和大小的物体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的物体,并提问:“你们看到了哪些物体?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注意物体的形状、颜色和大小的差异。

2. 观察与描述(15分钟)

老师拿出一些实物,包括不同形状、颜色和大小的物体,让学生观察这些物体,并用简单的词语进行描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3. 比较与归纳(15分钟)

老师提出问题:“你们观察到了哪些物体?它们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引导学生将观察到的物体进行比较,并归纳出它们的共同特征和差异。

4. 总结与拓展(10分钟)

老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观察物体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思考其他可以观察物体的场景,如家庭、学校、公园等。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观察物体,并用适当的词语进行描述。

五、板书设计

观察物体:

- 形状

- 颜色

- 大小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观察物体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理解,并能够用简单的词语进行描述。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但在引导学生比较和归纳时,有些学生还存在困难,下次教学中需要更加具体地指导他们进行比较和归纳。同时,我还需要寻找更多的观察物体的场景,使学生能够将观察物体的能力应用到更多的实际情境中。

小学二年级数学《观察物体》优秀说课稿 篇二

标题:用观察物体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通过观察物体,发现物体的共同特征和差异,并能够用逻辑的方式进行归纳和总结。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观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观察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用逻辑的方式进行归纳和总结,提高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三、教学准备

1. 教学课件:包括不同形状、颜色和大小的物体图片。

2. 实物:不同形状、颜色和大小的物体。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老师出示一张包含多种不同形状、颜色和大小的物体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的物体,并提问:“你们看到了哪些物体?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注意物体的形状、颜色和大小的差异。

2. 观察与描述(15分钟)

老师拿出一些实物,包括不同形状、颜色和大小的物体,让学生观察这些物体,并用适当的词语进行描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3. 比较与归纳(15分钟)

老师提出问题:“你们观察到了哪些物体?它们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引导学生将观察到的物体进行比较,并用逻辑的方式进行归纳和总结。例如,学生可以通过观察物体的形状、颜色和大小来进行分类和归纳。

4. 总结与拓展(10分钟)

老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观察物体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思考其他可以观察物体的场景,如家庭、学校、公园等。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观察物体,并用逻辑的方式进行归纳和总结。

五、板书设计

观察物体:

- 形状

- 颜色

- 大小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观察物体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理解,并能够用逻辑的方式进行归纳和总结。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但在引导学生用逻辑的方式进行归纳和总结时,有些学生还存在困难,下次教学中需要更加具体地指导他们进行逻辑思维。同时,我还需要寻找更多的观察物体的场景,使学生能够将观察物体的能力应用到更多的实际情境中。

小学二年级数学《观察物体》优秀说课稿 篇三

他们需要通过各种活动来学习知识,发展自己的智慧。因此,在 教学例1时,设计让每位同学把观察到小狗的形状画下来,通过动手画,亲身感知、体验 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逐步发展空间观念。

  2.自主探究法 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始终做到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素材、创设充分学习的空间、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主动探究的能力。如,教学对称图形时,学生在折、画、比等活动中细心地观察、比较、分析中体验对称图形的特征。

  3.观察法 例1观察物体及例2的对称图形教学中的观察是很好的学习方法。例如,教学例1时,观察目的明确。教师通过让学生观察玩具狗,画小狗,再观察其他同学画的小狗  ,观察结束后组织讨论,同一只小狗为什么同学们画出来的形状不同。这一安排不仅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而且教给学生观察的思维方法。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主要由五个环节来完成

  (一)观察探究,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1、激疑引入,让学生猜一猜今天要观察什么物体,然后出示玩具小狗。

  2、明确位置 ,让小组内的同学互相说一说,猜一猜,坐在小狗的什么位置,可能看到小狗

  的什么。

  这样教学设计抓住孩子爱玩的特点,积极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了学习的内容又复习了旧知为探索新知做准备。

  3、画小狗

  请学生坐在自己的位置上把看到的小狗的样子画下来。教师从正面、背面、侧面各选一张小狗图投影展示学生作品。

  4、质疑明理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同样一只小狗,为什么他们画出来的形状却不一样呢?组织各小组同学讨论。

  然后反馈汇报结果。最后引导小结:因为这三个同学观察的位置不同,所以看到的小狗的形状就不一样。

  5、全面观察,体验新知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全面观察,这时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全面去观察这只小狗,并引导总结出:要认识一个物体,就必须全面地去观察。

  6、知识应用

  此环节的教学通过让4名同学分别坐在4个方向,观察同一物体,并把自己看到的画下来,然后组织质疑明理,接着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观察物体。这样的设计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充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

  (二)合作探究,认识对称图形

  1、引导分类,初步感知对称图形的特点

  首先教师通过分礼物的情景,让学生又进入探索高潮。这份礼物里有四个对称图形和一个不对称的图形。教师引导学生先仔细观察这些图形,再动手折一折,比一比,说说有什么发现后把它们分类,并在小组内交流。

  汇报分类方法,当有学生说出把梳子分一类,老虎、蝴蝶、树叶、七星瓢虫四种图形分一类时,引导全体学生再次观察、操作,发现这些图形的两边确实都是一样的而且大小相等。初步感知对称图形的特点。

  接着电脑验证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什么是对称图形

  2、认识对称轴

  然后教师通过让学生找藏在对称图形里的一位线朋友,请同学给这位线朋友取名字等系列活动认识对称轴。

小学二年级数学《观察物体》优秀说课稿(通用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