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喂娃娃》说课稿(推荐3篇)

时间:2017-01-02 01:40:15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喂娃娃》说课稿 篇一

第一篇内容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的第四课,故事内容生动有趣,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故事情节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想象力。同时,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合作能力,通过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和掌握故事中的词汇和句型,如“娃娃”、“喂娃娃”、“又又”等。

(2)通过观察、模仿和表演,提高学生的语音语调,培养学生的语感。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听、说、读、写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乐于助人和合作意识,关心他人,乐于分享。

三、教学重点

(1)通过故事情节,引导学生学会善待他人,培养学生的乐于助人的品质。

(2)通过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合作能力。

四、教学难点

通过学生的理解和表达,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故事中的人物感受和情感变化,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

1.热身活动(5分钟)

通过复习前面几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导入新课(10分钟)

通过展示故事图片和教师讲述简单的情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导入新课。

3.故事讲解(10分钟)

教师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讲解故事情节和重点词汇,帮助学生理解故事内容。

4.角色扮演(15分钟)

教师分组让学生扮演故事中的不同角色,通过对话表演,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中人物的感受和情感变化。

5.小组讨论(15分钟)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如何帮助他人,培养学生的乐于助人和合作意识。

6.课堂练习(10分钟)

通过听音选择、填空等形式,检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7.课堂总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展示学生的表现和成果。

六、板书设计

《喂娃娃》

娃娃 喂娃娃 又又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合作能力。通过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故事中的情感变化和人物感受,培养了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同时,通过课堂练习,检测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喂娃娃》说课稿 篇三

《喂娃娃》说课稿范文

  一、说设计思路:

  该活动是主题活动“我爱我家”的经验延伸。

  在主题活动“我爱我家”中,我班的孩子有着强烈地模仿成人行为的欲望,他们在玩娃娃家游戏时,会像模像样地洗菜、切菜,当他们看到自己将玩具西瓜、苹果、鱼等切开后,脸上会露出成功的喜悦。因此,我从孩子的这个兴趣点入手,选择了孩子最熟悉的一些食物,让孩子运用目测区分物体的大小,并尝试使用常见的工具、用不同的方法改变物体的大小,发展孩子手部动作,满足孩子动手操作的愿望,同时鼓励孩子将自己的操作过程表达出来,发展口语表达能力。

  二、说目标定位:

  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的作用。

  小班的孩子年龄较小,他们需要在操作探索、亲身体验中去发现事物的变化。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本班实际情况,确立了认知、能力、情感方面的目标,其中既有独立表达的成分,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目标为:

  1、通过目测区分物体间明显的大小差异,尝试使用一些工具,用不同的方法使各种食物的变小。

  2、愿意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

  3、体验喂娃娃的快乐。

  根据目标,我把活动的重点定位于使各种食物变小。通过操作实验,使活动得到深化。活动的难点是用不同的方法将食物变小。主要通过探索操作获得经验,通过集体的评价使经验得到整理。总之,我确立了目标的整合观、科学观,使活动呈现呈现趣味性、综合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情景、游戏之中。为此,我做了如下活动准备:

  1、空间准备:操作台五张呈U字形摆布在后面和侧面,便于操作、评价。

  2、物质准备:瓶娃娃;各种蔬菜、水果、小吃;小刀、尺、剪刀汤匙;让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操作工具、材料进行大变小的实验。

  3、经验准备:幼儿对喂娃娃有一定的经验。(娃娃家、区角活动时玩过喂娃娃的游戏)

  三、说教学方法:

  在本次活动中,我采用了预测法、操作法、交流法、游戏法等教学方法。

  预测法:幼儿都想喂娃娃,那怎样让瓶娃娃吃下这么多好吃的食物呢?让幼儿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大胆预测。

  操作法:我提供了不同层次的操作材料和工具,让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进行大变小的实验。

  交流法:操作之后,让幼儿在集体面前大胆地讲述自己的操作过程,让同伴分享自己的成功,同时,老师也统整和提升幼儿的经验。

  游戏法:本次活动,我以喂娃娃为主线,引起幼儿的操作、探索的欲望。

  四、说教学程序:

  我采用环环相扣组织此活动程序,活动流程为:

  激发兴趣→想像预测→探索尝试尝试→交流分享

  (一)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活动一开始,我就利用幼儿熟悉的瓶娃娃的形象,为幼儿创设了“瓶娃娃肚子饿了,请我们小朋友宝宝想想办法”的游戏情景引起孩子操作的兴趣。在以下的环节中,我都是以瓶娃娃作为情节发展的'主线,从形式上深深地吸引了孩子。

  (二)想象预测:

  在请个别孩子来喂娃娃时,,引导

  孩子发现问题:好吃的东西大,瓶娃娃的嘴巴小,然后想办法解决问题:我们怎么让瓶娃娃吃下这么多好吃的东西呢?从而进一步激发孩子解决问题的愿望。

  (三)探索尝试:

  根据孩子好奇、好动的特点,运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在活动的第三环节,我就安排孩子自由探索尝试。我为每组孩子提供了充足的材料及各种工具,让孩子根据自己能力需要选择材料、工具,进行大胆尝试。在这一活动中,我是一个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当孩子碰到困难时,我会给予适当的帮助;当孩获得成功时,我会及时地表扬,并鼓励他想出多种方法进行大变小的实验……

  (四)交流分享:

  探索活动之后的交流分享,既能增强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能将自己获得的经验与同伴交流分享,使《纲要》中提出的“生生互动”得到真正的体现。最后的质疑“刚才你们在把好吃的东西变小时,碰到什么困难吗”,又紧紧围绕了我园《幼儿问题意识培养的研究》的课题,能使孩子从小善于发现问题,并尝试想办法解决问题。

  最后,让孩子送娃娃回家,能使孩子进一步体验成功的快乐。

  五、效果预测:

  整个活动程序的安排,能遵循《纲要》中组织与实施中教育性、互动性、针对性的原则,也符合小班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规律,因此,我想,通过这样的一个活动,孩子们会积极地参与到使食物大变小的实验中,常是用各种方法把食物变小,然后喂给瓶娃娃吃,能充分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由于有了自己亲身操作的经验。也为后面的交流分享提供了经验基础。

  在整个活动中,孩子们一定会乐意尝试、探索,同时体验喂娃娃的乐趣。能较好地完成活动预设的目标。

《喂娃娃》说课稿(推荐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