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的内角和》说课材料(精彩3篇)

时间:2016-03-09 04:26:19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三角形的内角和》说课材料 篇一

第一篇内容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和探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三、教学准备

1. 教学工具:投影仪、计算器、白板、笔等。

2. 教学素材:教科书、练习册、学生作业等。

3. 教学环境:教室。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投影仪展示一些有趣的三角形图形,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三角形的思考。

2. 提出问题: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例如: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如何计算三角形的内角和?

3. 引入知识点:讲解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概念,给出计算公式:内角和 = 180°。

4.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计算内角和的方法。

5. 练习巩固: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进行讲评。

6. 拓展延伸:提供一些拓展题目,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 总结归纳:通过让学生总结内角和的计算方法,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和总结,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五、板书设计

板书内容:三角形的内角和

板书步骤:

1. 引入: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

2. 计算方法:内角和 = 180°

3. 案例分析:具体例子

4. 练习巩固:练习题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三角形的内角和有了初步的了解,并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但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在理解计算方法方面存在困难,下节课我将加强相关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知识。同时,我还要注意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角形的内角和》说课材料 篇三

《三角形的内角和》说课材料

  一、 说教材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85页内容。经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习了有关三角形的知识。

  教材在呈现教学内容时,不但重视体现知识形成的过程,而且注意留给学生充分进行自主探索和交流的空间,为教师灵活的组织教学提供了清晰的思路。主要体现在:概念的形成不直接给出结论,而是提供丰富的动手实践的素材,设计思考性较强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探索、实验、发现、讨论、交流获得。从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积极探索的活动过程中掌握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基于对教材以上的认识及课程标准的要求,我拟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知道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2、 能力目标:

  ①通过学生算、拼、折、观察等活动,培养学生探索、发现能力、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②能运用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这一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目标:

  ①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②体验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实际应用。

  教学难点:探索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二、说教法

  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激趣法、实验法、直观演示法、启发式教学,以观察法和练习法为辅助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强调“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解决数学问题,发现数学规律,获得数学经验;而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全面参与和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关注他们的学习方法、学习水平和情感态度,促使学生向着预定的目标发展的作用”。因此,我运用“量一量——算一算——拼—拼——折一折——看一看……”的教学法,让学生知道身边的数学问题随处可见,能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当中的事情,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三、说学法

  在学习中,以学生自己学习为主,充分开发学生的`思维,通过实验观察,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分析、比较、综合的能力。在整节课的探索活动中,我设计有独立活动、分小组活动。在具体活动中,我让学生自主探索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再通过测量、拼折、验证等方式让学生确定三角形内角的度数和。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又体现了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说教学程序

  1、 谈话激趣设疑导入: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发和鼓励。刚开始上课,我设计了两个三角形哪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大,用什么方法知道谁大谁小呢{设疑},这样的问题。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的愿望和兴趣,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学生有了探索的愿望和兴趣,可是不能没有目标的去探索。

  2、 验证{自主探索}:把课堂大量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开展有针对性的数学探究活动{既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否是180度?},在活动中,把放开和引导有机的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从不同的途径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但让每个学生自主参与验证活动,而且使学生在经历观察、操作、分析、推理和想象活动过程中解决问题,发展空间观念和论证推理能力。具体过程为:量一量——拼一拼——折一折。

  3、 巩固内化:俗话说的好:“熟能生巧”。数学离不开练习,要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一定要通过练习。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也要通过一定的思考练习,课程标准提倡练习的有效性。对此,我非常注意将数学的思考融入不同层次的练习之中,很好的发挥练习的作用,练习题的设计有易到难,使学生在图形变化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从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这些练习设计目的明确,针对性强,使学生不但巩固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数学思维得到不断的发展。

  4、 拓展创新:数学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抽象性。而学生学习内容的呈现是从简单到复杂,思维方式是从具体到抽象的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前面学习的知识往往是后面进一步学习的基础。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可以先让学生学会对知识的迁移。本课最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学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后,你知道五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吗?请小组合作选择一个图形求内角和。这道题通过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迁移就可以完成,既能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又能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总之,本节课教学活动中我力求充分体现以下特点: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思维为主线的思想;充分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练习体现了层次性,知识技能得于落实和发展。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而非知识的灌输者,因而对一个问题的解决不是要教师将现成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而是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给学生一把在知识的海洋中行舟的桨,让学生在积极思考,大胆尝试,主动探索中,获取成功并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角形的内角和》说课材料(精彩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