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语文说课稿(精选3篇)

时间:2013-07-02 07:34:15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长亭送别语文说课稿 篇一

第一篇内容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课文。该单元主要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唐代的故事,通过描述主人公在长亭送别的情景中表达了离别之情和对亲友之间深厚情感的描绘。本单元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既能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并背诵课文内容,掌握课文的基本意思和结构。

(2)通过阅读,了解唐代的文化背景和社会风貌。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2)通过听、说、读、写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2)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关注他人的情感变化。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的基本意思和结构,掌握课文的背诵。

教学难点:了解唐代的文化背景和社会风貌。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通过观看一段电视剧或MV,引导学生进入课本中的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预习导入

通过让学生回忆上一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与长亭送别相关的经典诗句,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3.课文讲解

(1)教师带领学生读课文,先整体理解课文的内容,再逐句解读生词和短语的意思。

(2)讲解课文的结构,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情节发展和主旨思想。

4.课文学习

(1)学生分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语音语调和语言表达能力。

(2)学生小组合作,互相讨论和答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意识。

5.课文拓展

通过展示唐代文化的图片和资料,让学生了解唐代的文化背景和社会风貌,提高学生的历史和文化素养。

6.课堂总结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7.作业布置

要求学生背诵课文,并写一篇感想或评论,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长亭送别这首诗的理解得到了提高,对唐代的文化背景也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教学中还需要更多的启发性问题和互动环节,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同时,希望通过不同形式的作业布置,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写作能力。

长亭送别语文说课稿 篇三

长亭送别语文说课稿

  一、说教材

  1、单元目标:

  通过对戏曲语言和艺术手法的欣赏,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戏曲的能力。

  2、大纲要求:

  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

  3、教材特点:

  语言优美动人,情景交融生辉。

  4、学生特点:

  对戏曲感兴趣,具有诗词鉴赏的经验。

  二,说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曲词富于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

  2、能力目标:

  (1)学习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学会运用修辞手法表现人物心理。

  (3)学习化用或借用古代诗词的语句,意境的方法。

  (4)培养知识迁移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鉴赏曲词的音韵美

  (2)体会其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三、说教学重难点:

  1、学习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培养知识迁移的能力

  四、说教法

  1、诵读鉴赏法

  2、合作探究法

  3、同步迁移法

  五、说学法

  1、资料搜集法

  2、替换想象法

  3、小组讨论法

  六、说教具

  多媒体课件

  七、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

  全班分为四组,每组选择最感兴趣的一首曲词,借助资料搜集,合作鉴赏。

  1、初步感知:有感情朗诵。

  2、深入探究:合作鉴赏。

  3、同步迁移:搜寻具有相同表现手法的诗词曲。

  (二)导入新课:

  展示《长亭送别》昆曲版,连环画版,回忆课文内容,并营造惆怅哀伤的情境。

  (三)曲词鉴赏:

  1、本组派代表完成:

  (1)有感情朗读曲词。

  (2)展现全组对曲词的鉴赏感悟。

  (3)针对本曲词所用表现方法,在已学的诗词中延伸迁移。

  2、其他小组对鉴赏进行评价

  3、教师指导鉴赏,引导迁移

  【端正好】

  碧云天,

  黄花地,

  西风紧,

  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同步迁移: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柳永《雨霖铃》

  (四)方法总结:

  如何画尽愁与恨:

  1、借助周围的环境和事物淋漓尽致地表达感情(情景交融)

  2、运用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人物心理

  3、化用或借用古代诗词的.语句营造意境

  (五)课堂结语:

  清人杨芳灿曾说:"声声是泪《长亭》曲,道尽千古离人意。"张生与崔莺莺这份无边无际的离愁别恨,宛如一首真挚的抒情诗,一幅淡雅的水墨画,一支动人心弦的离情歌,感染了一个时代,一个民族,而且将在更加悠远的历史长河中长流不息。

  (六)课后作业:

  背诵最喜欢的一首曲词,并写下鉴赏感想。

  (七)板书示例:

  【端正好】

  碧云天,

  黄花地,

  西风紧,

  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前四句,一句一景,以具

  有深秋时令特征的景物,点染

  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

  抑之情。

  后两句写离人之情,一个"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

  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了凝重

  的离愁,蒙上了沉郁忧伤的色彩,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

  化而为一,营造了委婉深沉,

  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

  同步迁移: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柳永《雨霖铃》

  如何画尽愁与恨:

  1、借助周围的环境和事物淋漓尽致地表达感情

  2、运用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人物心理

  3、化用或借用古代诗词的语句营造意境

  谢谢

长亭送别语文说课稿(精选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