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比例分配解决问题数学说课稿【优秀6篇】

时间:2016-01-08 07:19:40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按比例分配解决问题数学说课稿 篇一

标题:如何利用比例分配解决数学问题

导语:

在数学学习中,学生常常遇到需要按比例分配的问题。本文将介绍如何利用比例分配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比例的定义与性质

1. 比例的定义:比例是两个或多个比较相同性质的量的比值。

2. 比例的性质:比例的两个比较相同性质的量成比例。

二、比例分配的基本方法

1. 比例分配的步骤:

a. 确定比例关系: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确定比例关系。

b. 设置未知量:设定一个未知量,用字母表示。

c. 建立方程:根据比例关系,建立一个方程。

d. 求解方程:解方程,得出未知量的值。

e. 进行验证:将求得的值代入原比例关系中,进行验证。

2. 比例分配的应用:

a. 人均分配问题:将一定数量的物品按照人数进行分配。

b. 面积分配问题:将一个区域按照一定比例划分为几个小区域。

c. 资金分配问题:将一定金额的资金按照比例分配给不同的项目。

三、实例分析

1. 人均分配问题:

题目:某班级有30名学生,老师购买了90个苹果和120个橙子,要求按照人均分配的原则,将苹果和橙子分配给每个学生。问每个学生分别能分到多少个苹果和橙子?

解答步骤:

a. 确定比例关系:苹果和橙子的比例关系为90:120。

b. 设置未知量:假设每个学生分到的苹果和橙子的个数分别为x和y。

c. 建立方程:根据比例关系,建立两个方程:x/y = 90/120,x+y = 30。

d. 求解方程:解方程组,得到x = 22.5,y = 7.5。

e. 进行验证:将x和y的值代入原比例关系中,验证等式是否成立。

2. 面积分配问题:

题目:将一个长方形花坛按照比例分为两个小花坛,已知长方形花坛的长为20m,宽为10m,要求将其按照比例1:2分为两个小花坛,请计算出两个小花坛的面积分别为多少?

解答步骤:

a. 确定比例关系:长方形花坛的比例关系为1:2。

b. 设置未知量:设定小花坛的面积分别为x和y。

c. 建立方程:根据比例关系,建立一个方程:x/y = 1/2。

d. 求解方程:解方程,得到x = 2,y = 4。

e. 进行验证:将x和y的值代入原比例关系中,验证等式是否成立。

结语:

通过本文的介绍,我们了解了比例分配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并通过实例分析掌握了应用比例分配解决问题的技巧。希望同学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灵活应用比例分配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按比例分配解决问题数学说课稿 篇二

标题:利用比例分配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培养与拓展

导语:

比例分配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内容,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文将介绍如何通过比例分配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培养与拓展,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知识点。

一、培养比例思维

1. 增强比较和比较的能力:通过比例分配问题,学生需要分析不同物体或量之间的比较关系,增强比较和比较的能力。

2. 培养抽象思维:比例分配问题需要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比例关系,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 提高逻辑推理能力:通过建立方程和解方程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二、拓展应用领域

1. 拓展到实际生活中:比例分配不仅在数学学习中有应用,还广泛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学生可以将比例分配的方法应用到购物、分工、资源分配等实际问题中。

2. 拓展到其他学科:比例分配也可以应用到其他学科中,如物理、化学、经济等领域。学生可以通过学习比例分配的方法,解决更多跨学科的问题。

三、实例分析

1. 资金分配问题:

题目:某公司有5000元的资金,需要按照比例分配给三个项目,分配比例为1:2:3,求每个项目分别能够分到多少资金?

解答步骤:

a. 确定比例关系:资金分配的比例关系为1:2:3。

b. 设置未知量:设定三个项目分别能够分到的资金为x、2x、3x。

c. 建立方程:根据比例关系,建立一个方程:x+2x+3x = 5000。

d. 求解方程:解方程,得到x = 1000,2x = 2000,3x = 3000。

e. 进行验证:将x、2x、3x的值代入原比例关系中,验证等式是否成立。

2. 面积分配问题:

题目:某个广场的总面积为400平方米,需要按照比例分配为两个区域,分配比例为2:3,求两个区域分别的面积是多少?

解答步骤:

a. 确定比例关系:广场分配的比例关系为2:3。

b. 设置未知量:设定两个区域的面积分别为2x和3x。

c. 建立方程:根据比例关系,建立一个方程:2x+3x = 400。

d. 求解方程:解方程,得到x = 80,2x = 160,3x = 240。

e. 进行验证:将2x和3x的值代入原比例关系中,验证等式是否成立。

结语:

通过本文的介绍,我们了解到比例分配解决问题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够拓展到实际生活和其他学科中。希望同学们通过学习比例分配的方法,能够灵活运用这一知识点,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拓展应用领域。

按比例分配解决问题数学说课稿 篇三

标题:通过按比例分配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

导入:

大家好,我是XX,今天我将给大家带来一节数学说课。本节课的主题是“按比例分配解决问题”,通过这个课题,我们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这个课题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比例的概念,掌握比例的相关性质和计算方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合作与创新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1. 比例的概念和性质;

2. 比例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1. 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步:导入新知,引发学生兴趣(5分钟)

通过给学生出示一道关于比例的实际问题,引发学生对比例的思考,并让学生分组讨论解决方法。

第二步:讲解比例的概念和性质(10分钟)

通过课件和实物等多种形式,讲解比例的概念和基本性质,并进行示例演示。

第三步:讲解比例的计算方法(15分钟)

通过课件和示例,讲解比例的计算方法,包括比例的等价、比例的化简和比例的扩大等。

第四步:合作解决实际问题(20分钟)

让学生分组进行合作,给每组分配一道实际问题,要求他们运用比例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决问题,并鼓励他们发挥创新思维,寻找不同的解决方法。

第五步:组内分享与总结(15分钟)

让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解决方法和答案,并进行讨论和总结,鼓励学生相互学习和借鉴。

第六步:总结与拓展(10分钟)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一些拓展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结束语: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对比例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我们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希望同学们能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继续发扬合作精神,勇于创新,解决各类实际问题。

按比例分配解决问题数学说课稿 篇四

标题:按比例分配解决问题的实际应用

导语:

比例分配是数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本文将通过两个实际问题,介绍比例分配的应用,并讨论其在日常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一、问题一:按比例分配家庭开支

假设一个家庭每月的总收入为10000元,要求按照以下比例分配开支:生活费占总收入的40%,教育费占总收入的20%,娱乐费占总收入的10%,其余费用为存款。请问每月该家庭的生活费、教育费和娱乐费各为多少?

解题步骤如下:

1. 建立比例关系:

生活费:总收入 = 40:100

教育费:总收入 = 20:100

娱乐费:总收入 = 10:100

2. 求解未知量:

已知总收入为10000元,设生活费为40x元,教育费为20x元,娱乐费为10x元,存款为y元,则有:

40x + 20x + 10x + y = 10000

3. 求解未知量:

40x + 20x + 10x + y = 10000

70x + y = 10000

4. 检验结果:

代入已知条件进行验证:

生活费:总收入 = 40:100

教育费:总收入 = 20:100

娱乐费:总收入 = 10:100

经计算可得,该家庭每月的生活费为4000元,教育费为2000元,娱乐费为1000元。

二、问题二:按比例分配工作时间

假设甲、乙、丙三个人共同完成一项工作,甲单独完成这项工作需要10天,乙单独完成这项工作需要15天,丙单独完成这项工作需要20天。要求按照他们的工作效率比例分配工作时间,求出他们各自分别需要负责的工作天数。

解题步骤如下:

1. 建立比例关系:

甲:乙:丙 = 1/10:1/15:1/20

2. 求解未知量:

设甲、乙、丙分别需要负责的工作天数为x、y、z,则有:

1/10x + 1/15y + 1/20z = 1

3. 求解未知量:

1/10x + 1/15y + 1/20z = 1

4. 检验结果:

代入已知条件进行验证:

甲:乙:丙 = 1/10:1/15:1/20

经计算可得,甲需要负责的工作天数为6天,乙需要负责的工作天数为4天,丙需要负责的工作天数为3天。

结语:

通过以上两个实际问题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比例分配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通过合理地按比例分配资源,我们可以更好地管理家庭开支,提高工作效率。希望本文的介绍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比例分配的方法。

按比例分配解决问题数学说课稿 篇五

按比例分配解决问题数学说课稿 篇六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按比例分配解决问题数学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比的应用--按比例分配》是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第十一册第三单元最后一个内容,这部分内容含两个例题,安排3课时进行教学,今天我说的是其中第1课时。

  按比例分配问题是比的一种应用,即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是“平均分”问题的发展,它在实际生活工作中有广泛的应用,学习它能使学生深刻的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最后又服务于生活的辨正关系。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与分数的联系,已掌握简单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把比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的一个课例,掌握了按比例分配的解题方法,不仅能有效地解决生活、工作中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问题,也为以后学习“比例”“比例尺”奠定了基础。

  按比例分配问题大致有三种解法,教材是采用先把比转化成份数,再转化成分数,使题目成为分数乘法应用题,然后按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方法来解答。这样安排使得学生容易接受,不仅加深对前面分数应用题的理解,还有利于加强知识间的联系。这里把比转化成了份数后,也可以把题目转化为归一应用题,运用归一应用题的解题方法解答,所以,教学中可以补充归一解答,以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教材注意联系生活工作实际导入例题,使学生从中体会按比例分配问题的现实意义,并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

  (二)、学情分析

  对于按比例分配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曾经遇到过,甚至解决过,每个学生都有一定体悟和经验,但是对于这种分配方法没有总结和比较过,没有一个系统的思维方式。通过今天的学习,将学生的无序思维有序化、数学化、系统化,总结并内化成学生的一个巩固的规范的分配方法。

  (三)目标定位根据学生生活经验、知识背景及本课的知识特点,我预定如下几个教学目标:

  第一知识方面:在自主探索学习中理解按比例分配的现实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沟通比与分数之间的联系找到解决方法,能正确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第二能力方面:能够通过对分配问题的现实考察,提出不同于以前平均分的、更合理的分配方案,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情感方面: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在关注培养学生主动的探索意识、灵活的思维品质过程中形成积极的学习情感。

  (四)、重点与难点

  重点:认识比例分配问题的现实意义和特征,探索并掌握解决方法,能正确解决相关现实问题。

  难点:把比转化分数或成份,再使题目转化为分数应用题或归一应用题。

  (五)、教具学具

  小黑板

  二、说教学过程:

  鉴于本课的教学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情况,预设如下4部分展开学习。

  (一)、联系生活,方法求变

  学生口头解答下面的应用题。

  把12张画片平均分给甲、乙两个小朋友,他们各分到多少张画片?

  教师提问:这12张画片是按怎样的方法分配的?(平均分配)

  (二)、交流探索、掌握方法教师谈话,引出课题。

  1、平均分是把一个数量按1:1的方法进行分配,每一份的数量都是同样对的。它的解题思路是用总数量除以总份量等于平均数即每份数。在实际生活中常常把总数按一定的比进行分配,而不是平均分。如把12张画片按2:1分给甲、乙两个小朋友,求他们各分到多少张画片,这就不是平均分了。这种方法叫按比分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按比分配。

  板书:按比分配

  2、教师提问:按比分配是把一个数量按什么进行分配的呢?

  学生思考。

  小结: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这个种分配方法通常叫做按比分配。

  教师指出:按比分配在实际生活中广泛的应用,如药水的配制、混凝土的配制等。

  3、教学例11、提升方法,

  1、教学例11(出示例题)

  学生先读题,明确已知条件和问题,教师提出下列问题:

  (1)分什么?总量是什么?

  (2)按照什么分配?

  学生回答后,教师要让学生着重理解”是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2”这句话的含义。让学生讨论发言。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可以根据小黑板上的图分一分。

  红色:有()格?黄色:有()格?

  使学生明白:这句话的意思是把30个方格平均分成5份,3份涂红色,2份涂黄色。

  (3)红色方格和黄色方格各有多少格?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

  让学生用两种方法计算,兵说一说思路。

  方法一:3+2=530/5*3=18(格)30/5*2=12(格)

  这种方法十八个部分的比看着各部分的份数,按份数和总量的关系进行思考,先求每份数,再用每份数分别乘各部分的份数。

  方法二:30*3/3+2=18(格)30*2/3+2=12(格)

  这种方法是先把各部分的比转化为各部分分别占总数的几分之几,然后按”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方法求出各部分的数量。教师指出;今后我们解答按比例分配的问题时,最好用第二种方法来解。

  指导学生检验结果。

  提问:你能用什么方法验证结果是否正确?

  学生讨论,交流。

  方法一:18+12=30(格)把两部分量相加,看是不是等于总量。

  方法二:18:12=3:2求出两部分量的比,化简后是不是等于3比2、

  (三)、多层训练,形成技能。

  引导学生观察前面的几道题,想一想他们的结构特征是什么,要分几步区解答。

  让学生明确:按比分配问题的结构特征是有总量和比,求分得的各部分的具体数量。它的解答步骤和方法是:(1)先看分什么,总量是多少。(2)再看按什么来分。(3)求出总份量。(4)求各部分占总份数的几分之几。(5)求出各部分的具体数量,按“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应用题来计算。

  2、巩固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61页练习十的第1-3题。

  三、教法和学法

  以上只是我对本课教学过程的预设,但是推广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实际教学过程中将尽可能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提供现实情景和活跃的情趣,贴近学生的思维调动区,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按比例分配解决问题数学说课稿【优秀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