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通用6篇)

时间:2019-01-06 04:30:19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小学数学《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 篇一

引言:

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带来小学数学课程的一节《长方体的认识》的说课稿。在这节课中,我们将通过观察、实践和讨论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入了解长方体的特征和性质,并提高他们的几何思维能力。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a. 了解长方体的定义,认识长方体的特征和性质;

b. 掌握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c. 能够应用长方体的特征和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

a. 通过观察和实践,引导学生发现长方体的特征和性质;

b.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几何思维能力;

c.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长方体的定义、特征和性质。

2. 难点: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一些长方体的实物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的特征和性质,如有几个面、有几条边等。

2. 概念讲解:

a. 定义长方体:长方体是由六个矩形面组成的立体图形。

b. 长方体的特征和性质:长方体有六个面,相邻两个面之间的边都是直线段,相邻面之间的角是直角。

c. 长方体的表面积:通过展示长方体展开图,引导学生发现长方体的表面可以展开成六个矩形,然后计算每个矩形的面积并相加,得到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

d. 长方体的体积:通过实际操作,引导学生理解长方体的体积是底面积乘以高,并计算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3. 实践探究:

a. 给学生一些长方体的实物模型,让他们自由探索长方体的特征和性质,并填写观察记录表。

b. 学生分组,通过合作讨论,找出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并用所学方法进行计算。

4. 拓展应用:

a. 设计一些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应用长方体的特征和性质解决问题。

b. 给学生一些实际情境,让他们设计出符合要求的长方体模型。

5. 归纳总结:

通过学生的展示和讨论,归纳总结长方体的定义、特征和性质,以及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6. 课堂作业:

让学生完成课堂练习册上与长方体相关的练习题。

四、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定义、特征和性质

表面积公式:2lw+2lh+2wh

体积公式:lwh

五、教学反思:

通过观察、实践和讨论的方式,学生对长方体的特征和性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通过合作探究和应用实践,学生的几何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更多地引入生活中的问题和情境,让学生更好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小学数学《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 篇二

引言:

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带来小学数学课程的一节《长方体的认识》的说课稿。在这节课中,我们将通过观察、实践和游戏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长方体的特征和性质,并培养他们的几何思维能力。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a. 了解长方体的定义,认识长方体的特征和性质;

b. 掌握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c. 能够应用长方体的特征和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

a. 通过观察和实践,引导学生发现长方体的特征和性质;

b.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几何思维能力;

c. 利用游戏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长方体的定义、特征和性质。

2. 难点: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一些长方体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的特征和性质,如有几个面、有几条边等。

2. 概念讲解:

a. 定义长方体:长方体是由六个矩形面组成的立体图形。

b. 长方体的特征和性质:长方体有六个面,相邻两个面之间的边都是直线段,相邻面之间的角是直角。

c. 长方体的表面积:通过展示长方体展开图,引导学生发现长方体的表面可以展开成六个矩形,然后计算每个矩形的面积并相加,得到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

d. 长方体的体积:通过实际操作,引导学生理解长方体的体积是底面积乘以高,并计算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3. 实践探究:

a. 学生分组,每个小组分发一些长方体的实物模型,让他们自由探索长方体的特征和性质,并填写观察记录表。

b. 利用搭积木等教具,让学生亲自搭建长方体,进一步加深对长方体的认识。

4. 游戏活动:

设计一个长方体拼图游戏,让学生通过拼接长方体的面,还原出完整的长方体。这个游戏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5. 拓展应用:

a. 设计一些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应用长方体的特征和性质解决问题。

b. 给学生一些实际情境,让他们设计出符合要求的长方体模型。

6. 归纳总结:

通过学生的展示和讨论,归纳总结长方体的定义、特征和性质,以及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7. 课堂作业:

让学生完成课堂练习册上与长方体相关的练习题。

四、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定义、特征和性质

表面积公式:2lw+2lh+2wh

体积公式:lwh

五、教学反思:

通过观察、实践和游戏的方式,学生对长方体的特征和性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通过合作探究和应用实践,学生的几何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更多地引入游戏和拓展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性。

小学数学《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 篇三

  一、教材分析:

  《长方体的认识》是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小学数学第九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节课。它是在学生过去初步认识了长方体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这是学生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几何图形的开始。由研究平面图形扩展到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长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几何图形,通过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打下基础。

  几何知识具有很高的抽象性,而这节课又是学生初次较深入研究立体几何图形,因此,根据本节课的地位和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薄弱的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

  二、教学目标为:

  ①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学会看立体图形的能力,并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③思想品德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为:掌握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和认识长、宽、高。

  教学难点为:形成长方体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针对几何知识教学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薄弱的特点,我打算主要采用讲授法、观察发现法、实验法,以及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形式,并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在观察、感知各种实物的基础上,动手操作,比一比、量一量,分组讨论、合作学习,老师恰当点拨,适时引导,多媒体课件及时验证结论。采取这些方法及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实验得出结论,体现了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怎样有序观察、怎样操作、怎样概括结论,通过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教会学生学习。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内容属于几何知识中的概念教学。立体图形的教学必须在利用实物模型的直观活动中,通过分析、比较、综合,初步概括形体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抽象出图形。所以,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程序为:

  1、直观(实物或模型)

  2、概括(特征),抽象(图形)

  3、具体化(应用) 分三个环节进行教学。

  第一步:联系已知、观察实物、建立表象—导课:

  首先,计算机显示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强调“平面图形是由线段围成的”,为下面讲“体是由平面围成的”埋下伏笔。接着,老师出示长方体教具并引导学生观察:“它是由什么围成的?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这样的?”在学生作答的基础上,微机示墨水瓶盒等各种长方体物体,告诉学生这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让学生初步感性认识长方体。然后老师适时提问:“怎样判断一个物体的形状是不是长方体呢?我们研究了长方体的特征,就能够准确地判断了。”这种利用计算机复习旧知,提问题导课的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并激起了求知欲,自觉、有意地投入到了新知识的学习中去。

  第二步:抓住目标,合作学习,概括长方体的特征,抽象图形在这个重点环节中,我设计了三个教学层次。

  1.观察实物或模型,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让学生仔细观察,并用手摸一摸,通过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大脑的分析活动,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计算机进行演示,然后用下定义的方式揭示概念,使学生对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留下深刻的印象,为展开研究长方体的特征铺平道路。

  2.师生共同研讨长方体的特征,解决重点。

  我打算采用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把要讨论的问题放手给学生。我列出这样三个问题,让学生讨论解决:

  (1) 长方体有几个面?你是怎样数的?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相对的面有什么关系?

  (2) 长方体有多少条棱?你是怎样数的?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3) 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数一数、比一比、量一量,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并用计算机动态显示验证:大家请看。

  (1) 这是演示让学生数面,并验证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2) 这是演示把棱分成四组,有规律地数出有12条棱,并验证相对的4条棱的长度相等。

  (3) 这是显示有8个顶点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适当引导,循序渐进。比如在数面和棱的多少时,通过先让学生自已数,过渡到老师指导下的有规律地数,不仅教知识而且教方法,对培养学生的能力大有益处。并且采用了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解决问题的精神。

  3.抽象图形,并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由实物到几何图形,是认识的又一次飞跃,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主要凭借,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我准备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并讨论: “你最多能看到长方体的几个面?每个面画出来是什么样子?为什么有的面画成了平行四边形?为什么有的棱画成了虚棱?”并运用计算机的动画功能,从实物中隐化、抽象出长方体物体的图形。并与前面学习的长方体的特征,在学生头脑中共同构建,由实物 特征 图形,形成长方体的概念,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在认识长方体图形的基础上,计算机演示并讲解长、宽、高的概念,突出强调由于长方体放置的方式不同,其长、宽、高也随之变化,然后让学生练习实际测量其长、宽、高,加深学生的认识,解决本节课的另一个教学重点。

  第三步,具体化(应用)内化新知

  数学概念的形成与深化,不仅靠直观感知,还要辅以灵活、有趣、有层次的训练与练习。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1. 基本练习:深化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2. 应用练习:要做一个长方体框架,需要多长的铁丝?

  拔高性的趣味练习:两个长方体玻璃筒,要求两学生往里面倒水的形状是长方体,看谁倒的快。这个练习既巩固了新知,又开发了学生智力,使学生的学习意犹未尽。

  本节课的板书设计我采用了纲要信号法,简明扼要,一目了然,重点突出,突出强调了长方体的特征。(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

  面 6个 长方形 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棱 12条 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顶点 8个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我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直观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采用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增强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并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与效益。

  以上是我对《长方体的认识》这节课的教学设想,不当之处,请老师们批评指正。

小学数学《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 篇四

  一、教学内容分析:

  《长方体的认识》是五年级下册第13—15页的内容。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平面图形以及时对长方体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即将学习长方体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的基础,又是学生认识立体图形的开始,对今后进一步学习立体图形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学生现状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和小组合作意识,但他们的空间想象还不够丰富,本节课将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意识,学会运用教学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

  三、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演示等,使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2、过程与方法目标:利用教具进行直观性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探究合作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难点: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五、教具准备:

  长方体实物、长方体框架。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由平面图形扩展到立体图形,是学生认识发展的一次飞跃。因此,在引入之前,首先让学生回忆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然后出示几个长方体、正方体实物巧妙的引出立体图形的概念,揭示课题。(板书:长方体的认识)

  (设计意图:这样可使学生的认识由平面过渡到立体。)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整体观察,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1)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长方体,让学生摸一摸长方体的面,有什么发现?平平的。(板书:面)

  (2)让学生用手摸一摸长方体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有什么感觉?感觉很直,是一条线段。

  师指出:我们把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板书:棱)

  (3)再让学生用手摸一摸长方体三条棱相交的地方有什么感觉?感到它很尖,很扎手。

  师指出: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板书:顶点)

  (4)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正方体,指出正方体的面、棱、顶点。

  2、探索长方体、正方体的具体特征。

  这一部分以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通过操作,运用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数一数等形式出现,然后交流汇报,逐步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设计意图: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充分活动的机会,让他们在动手中发现,在讨论中明理,在合作中体验成功。)

  3、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出示一个长方体框架,先放手让学生自学,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最后汇报。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学,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展现学生的思维。)

  4、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立体图

  先让学生把自己手中的长方体或正方体放在桌上不动,变换着角度去观察,最多能看到几个面?然后动手画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立体图,同时指出,看不到的部分要画成虚线。

  (设计意图:从直观形象入手,强化感知过程,清晰学生的表象,有效地建立空间观念,发展想象力,突破难点。)

  (三)拓展应用,实践创新。

  1、基本练习:

  ①几有几个面,8个顶点,12条棱的立体图形都是长方体。

  ②长方体的6个面一定都是长方形。

  ③相交于三个项点的三条棱分别叫做长、宽、高。

  2、看图想象。

  先给出长方体的一组长、宽、高,根据要求想象。

  3、挑战尝试。

  你能切一刀,把一个六面体变成长方体吗?

  (四)总结评价。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到了什么?

  [附板书]

  长方体的认识

  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小学数学《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 篇五

  一 说教材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这是学生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几何图形的开始。

  几何知识具有很高的抽象性,而这节课又是学生初次较深入研究立体几何图形,因此,根据本节课的地位和以小学生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薄弱的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

  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长、宽、高。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看立体图形的能力。并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三 教学重、难点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的特征,认识其长、宽、高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在于形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 教学方法

  针对几何知识教学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小学生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薄弱的特点,我打算采用讲授法、观察发现法,以及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的形式,并运用多媒体教学,辅导教学,让学生在观察感知各种实物的基础上动手操作,比一比、量一量、做一做,利用这些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一系列有序活动培养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教会学生学习。

  本节课的内容属于几何知识中的概念教学,立体图形的教学必须在利用实物模型的直观活动中,通过分析、比较、综合、初步概括形体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抽象出图形,所以,我确定本次课的教学过程为:

  五 教学过程

  (一)从分类中引入

  1、请看大屏幕,以4人组为单位,把大屏幕上的图片进行分类。

  小组汇报。要求:你们是怎样分类的?标准是什么?

  [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这要让学生从生活中接触过的物体图片,体验到数学于生活。学生在分类时,有的按制作材料不同分类;有的按形状不同分类;有的按大小分类;有的按颜色分类……课中让学生知道数学课研究的是形状,大小,颜色和材料不是数学课研究的对象。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体验我们的数学学习和生活紧密相连。]

  2、仿照以长方体与非长方体为标准的组分类法,请大家把所有的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挑出来。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出示课题)。把另一堆放在一边。

  (二)在观察讨论中了解长方体、正方体面的特点

  1、拿一个长方体,让学生观察后,问:它是什么图形?长方体的面有什么特点?

  学生观察后讨论特点,并说明你怎么证明?

  汇报:长方体有6个面,6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的面大小相等。

  例如证明相对的面大小相等:(学生可能会有以下几种方法)

  (1)可以通过度量长和宽算出面积。

  (2)可以把一个面用剪刀剪下来与相对的面去比。

  (3)也可以把一个面描在纸上,再用相对的面去比。

  [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这里,让学生观察长方体面的特点后,验证自己的观察。验证的方法是开放的,学生可以发挥想象力,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验证,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创造欲望得到满足。]

  2、在你们分出的长方体中,有没有特殊的类型。学生汇报:

  (1)有一个长方体有2个面是正方形,4个面是长方形,而且2个正方形大小相等,4个长方形大小也相等。

  (2)有一个长方体的6个面都是正方形,这一类(我们把它们叫做正方体或立方体)是长方体的一种特殊情况。(并让学生画集合图表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3)再让学生猜想一下,有没有一个长方体有4个面都是正方形,2个面是长方形的呢?[ 从一般的长方体到特殊的长方体,理解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通过猜想,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在制作中了解长方体、正方体顶点和棱的特点

  1、自学课本1-2页了解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顶点。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长、宽、高。

  2、用小圆球(顶点)和4种不同长度(分别以A,B,C,D表示)的小棒(棱),制作长方体、正方体模型(如下图)。

  3、出示小组合作制作要求:

  (1)每组制作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

  (2)制作前先小组讨论填好材料单;

  材 料 单

  模 型 顶 点 棱

  (小圆球) (小棒)

  A B C D

  长方体 个 条 条 条 条

  正方体 个 条 条 条 条

  (3)按材料单准备好材料;

  (4)制作完成后,讨论棱和顶点有什么特点。如果材料不够或有多余,请说明为什么?

  4、小组活动。

  5、汇报:长方体是怎么准备材料的?顶点有什么特点?棱有什么特点?正方体怎么准备材料?顶点和棱各有什么特点?

  [ 通过观察—讨论—准备材料—制作—汇报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体验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和过程。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理解并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棱的特点。同时,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让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进行互补、互学。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供了空间和时间。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在设计填写学生报告单中巩固

  请大家按小组设计一张学习的报告单来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 课堂小结用实验报告的形式让学生自己设计学习的报告单,并根据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填写,在填写报告中理解知识和反省自已学习的策略和方法。]

  (五)课外延伸中深化

  1、找一个火柴盒和魔方,分别量出它们的长、宽、高。

  2、用硬纸板做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比较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课外实践操作,把数学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外,进一步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紧密相关。]

  本课为学生提供具体的实践活动,创设引导学生探索、操作和思考的情景。整节课大部分时间学生都在动手实践,有独立探究,有合作交流;有猜想,有验证;有观察,有分析,有想象,有解决问题的策略。力求让学生在尽可能大的活动空间中切实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数学对解决实际问题是有用的。

小学数学《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 篇六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长方体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三单元的第一个课时。本单元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基础上,进一步系统地学习长方体的有关知识,长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本课时内容主要探究长方体的特点。通过学习长方体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

  2、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及其心理特征,我利用“农远资源”的教学设计经过筛选、整理,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能力目标:经历观察、操作和归纳过程,发现长方体的特点,能运用长方体的特点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情感目标:通过探究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3、教学重、难点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备课过程,我自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学生能够熟练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及认识它们的长、宽、高。

  (2) 难点:形成长方体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粉笔盒、制作成的长方体纸盒等物体。

  二、说教法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些数学学习的方法,也能从生活中找到大量的形状为长方体的素材,并能通过这些素材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去发现、探究新的知识,具有一定的认识水平。

  《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靠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而要加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本节课我利用“农远资源”教学手段,采取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以“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并应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

  三、说学法

  在认识长方体的特征的基础上,我认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所以,本节课,我指导学生的学法途径是:

  1、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数一数” 、“量一量” 、“说一说” 、“比一比” ,有序地进行操作、观察、探究交流,发现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2、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动手中思维、在观察中分析,真正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3、明确它们的内在联系,最后用学到的新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教会学生学习。

  下面,我就从三个方面来谈一谈我的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做到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利用“农远资源”的教学课件出示图片:长方形、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等图片。引出问题:这些图片是什么形状?(这些图形都在一个平面上,叫做平面图形。)接着课件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台、长方台等立体图片,引出问题:这些又是什么图形?告诉学生这些图形的各部分不在一个面上,它们都是立体图形。并强调“平面图形是由线段围成的”为下面“体是由平面围成的”埋下伏笔,很自然地导入新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是长方体的?”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数学和生活经验”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同时强调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可能是五花八门的,但是真实地反映了儿童在这方面的真实水平。学生初步感知从面到体的转变,学生很自然得初步认识在周围许多物体的形状都是长方体或正方体。

  (二)、动手操作,直观感知。

  在本环节中,我设计了两个活动:

  活动一:

  分小组,将教材第145页附页撕下来制作一个长方体纸盒,(附页面是长方体的展开平面图形),利用“农远资源”的课件图片教学辅助,让其学生直观的看清楚长方体的展开,先用手摸一摸, 数一数,说一说,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①、长方体有几个面?面的位置和大小有什么关系?

  ②、长方体有多少条棱?棱的位置、长短有什么关系?

  ③、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这一环节重点认识长方体的面相对的位置关系。然后验证相对的棱是否相等。进一步推导相对面的大小关系。也达到了认识长方体的特点的教学重点。

  活动二:

  本活动设计利用学生探究到的数据进行进一步推理,归纳,从而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在总结长方体特征后,直接指出相交于一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然后让学生说出自己手中的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三)、拓展应用,实践创新。

  智慧屋,包含判断题、填空题、计算题等多种题型的练习,培养学生展开多向思维,是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的基础。这样的练习题,侧重于知识点的落实,巩固新知。来加深学生对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棱长总和之间的关系。充分让学生感受到学数学的乐趣。

  五、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简洁的板书设计,它能及时的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掌握。

  总之,整节课大部分时间学生都在动手实践:有独立探究,有合作交流;有猜想,有验证;有观察,有分析,有想象,有解决问题的策略。我力求让学生在尽可能大的活动空间中切实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数学对解决实际问题是有用的。

  六、效果预测

  我充分地利用了农村远程教育资源的优势设计教学。为学生提供具体的实践活动,创设出引导学生探索、操作和思考的情景。丰富、方便、快捷的农远教育资源,高效地拓展了教与学的空间, 使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知识水平的提高成为必然,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小学数学《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通用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