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的泼水节》说课稿(通用4篇)

时间:2012-03-02 01:39:38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快乐的泼水节》说课稿 篇一

第一篇内容

标题:欢乐泼水节,传承民族文化

一、说教材

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快乐的泼水节》这篇文章。这是一篇记叙文,通过描述泼水节的习俗和活动,展示了泼水节的欢乐氛围和民族文化。

二、说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泼水节的历史背景,掌握有关泼水节的词汇和习俗。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说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帮助学生了解泼水节的习俗和民族文化。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写一篇关于泼水节的作文。

四、说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通过播放泼水节的视频,激发学生对泼水节的兴趣,并引导学生谈论他们对泼水节的了解和感受。

2. 学习课文

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泼水节的起源和习俗。教师解读生词和短语,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然后进行课文的整体理解和细节理解,帮助学生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 拓展延伸

通过查找资料和小组合作,让学生了解泼水节在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庆祝方式。学生可以选择一个国家或地区,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

4. 提高运用能力

通过分组讨论和合作写作的方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写一篇与泼水节相关的作文。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用丰富的词汇和描述,表达他们对泼水节的喜爱和理解。

五、说板书设计

《快乐的泼水节》

1. 泼水节的起源和意义

2. 泼水节的习俗和庆祝方式

3. 泼水节在世界各地的庆祝方式

六、说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泼水节的历史背景和习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们通过小组合作和写作,培养了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同时,他们也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了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更多地引导学生关注和传承我们的民族文化。

《快乐的泼水节》说课稿 篇二

第二篇内容

标题:泼水节,快乐的节日

一、说教材

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快乐的泼水节》这篇文章。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了解到泼水节的庆祝方式和习俗。

二、说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泼水节的起源和意义,掌握有关泼水节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帮助学生了解泼水节的习俗和庆祝方式。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行口语表达,让学生能够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描述泼水节的庆祝活动。

四、说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泼水节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感受泼水节的欢乐氛围,并引导学生谈论他们对泼水节的了解和喜爱。

2. 学习课文

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泼水节的起源和意义。教师解读生词和短语,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然后进行课文的整体理解和细节理解,帮助学生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 口语表达

进行小组活动,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展示泼水节的庆祝方式。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进行口语表达,描述泼水节的庆祝活动。教师鼓励学生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同时给予肯定和指导。

4. 拓展延伸

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设计一个泼水节庆祝活动,并进行口头演讲。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设计有趣的游戏和节目。

五、说板书设计

《快乐的泼水节》

1. 泼水节的起源和意义

2. 泼水节的习俗和庆祝方式

3. 我们的泼水节庆祝活动设计

六、说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泼水节的庆祝方式和习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们通过口语表达和小组合作,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多进行口语训练和合作活动,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同时,通过学习传统节日,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快乐的泼水节》说课稿 篇三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老师们,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快乐的泼水节》。

  首先:说教材:

  《快乐的泼水节》是人教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歌曲采用了傣族民歌的经典音调编写,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傣族泼水节欢快、热闹的场景。

  说理念:

  新课程对音乐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提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

  说教学目标:

  因此,这堂课我设立了三个目标:

  1、知识目标:能够富有表情的演唱歌曲;

  2、情感目标:初步了解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并产生进一步了解的愿望和对音乐的亲近感;

  3、能力目标:学会几个简易的傣族舞蹈动作,并随音乐创编舞蹈进行表演。

  说教学重点:

  能够富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说教学难点:

  歌曲中附点八分音符、八十六节奏、延音线以及结束句后拍起唱的处理和掌握。

  说教法:

  示范演奏法、互动式教学、启发式教学、讲解法

  说学法:

  节奏模唱法、跟唱、分组演唱

  说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我把这堂课设计为三个环节:

  1、激趣导入

  苏霍姆林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针对这一特点。我采用提问法创设情境:我们的祖国不仅仅是地大物博,而且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你知道我们的国家有多少个少数民族吗?你知道这些民族都有哪些特点?请说一说。

  这一情景提供了具体生动可联想的音乐环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学生自主讨论并回答问题。

  然后播放音乐,我将随音乐起舞,并提问:通过音乐和舞蹈,你知道这是哪个民族吗?在学生作答之后,同时揭示课题,出示相关图片(傣族与泼水节),边看图,边讲解,引导学生一同走入傣族,导入新课。

  2、歌曲新授

  我将这个环节分为4个小点,并逐点进行讲解:

  a、节奏、旋律练习,引发兴趣

  首先,我示范演唱歌曲,要求学生对歌曲的内容、情绪、音调、节奏、速度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再次示范演唱的时候,要求学生先找出歌曲速度中陌生的节奏型旋律,并出示相关的节奏卡:

  (1)X、XXXXXX、X

  (2)XXXXXX

  学生对于附点八分音符、二八音符的交替演唱及八十六节奏的把握容易混淆,针对这点,我先采用划拍点读歌词的方法,使学生熟悉节奏结构,熟悉之后,在节奏卡下面板书对应的乐句,加入曲谱进行旋律模唱,并自划拍点。同时,可以加入节奏游戏来进行巩固,模唱,并自划拍点。同时,还可以加入节奏游戏来进行巩固,用拍手掌、点手心的方法综合训练,强拍拍手掌,弱拍点手心。多次练习之后,再进行节奏、旋律的综合练习。引发学生深入学习的兴趣。为下一环节的学习进行铺垫。

  b、测试听力,区别演唱

  我先弹奏两组乐句,要求学生进行听辨,并找出乐句中的不同之处。

  进行听辨让学生在辩、品、唱中充分体验歌曲的美,从而用美的歌声来表现歌唱中充分体验歌曲的美,力求塑造歌声美的音乐课堂。出示用不同颜色笔书写好的卡片,进行讲解,加以练唱。同时,提醒学生注意乐句上连音线的演唱,声音要圆润、柔和。鼓励学生进行两人对唱,进行互评,检测问题解决的成效。

  c、结束句处理,突破难点

  先在黑板上贴出没有延音线的结束句卡片,鼓励学生进行参照对比,并找出不熟悉的节奏型,进行总结。

  主要是对八分休止符的概念模糊,以及后拍起唱的把握。

  针对这个问题,我鼓励学生先给卡片上熟悉的节奏型划拍点,然后重点提出八分休止符进行讲解,在这里,我采用“空的方式进行教学,休止拍念“,后起拍念“,念“大”空”的方式进行教学,休止拍念“空”后起拍念“大”“在示范之后,引导学生自主划拍念节奏,这种相对通俗易懂的方法学而延音线的处理,最关键的地方在于学生们对这个标记的认识和理解。

  在讲解之前,用红色笔在原来没有标记延音线的地方将延音线标记出来。然后,引导学生先在字面上进行认识,再在补充延音线的卡片下面用红色笔填充延音线演唱的拍点,进行前后对比,这样一来,学生对于延音线就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我示范演唱延音线节奏,学生观察,并自主模打节奏,反复进行对比练习。

  最后,将结束句的旋律、歌词,由易到难进行填充,学生进行练唱,既巩固了节奏,也掌握了旋律演唱的处理,使学习效果更具有实效。

  d、熟悉歌曲,合作学唱

  在歌曲的旋律掌握之后,再播放音乐,听辨音乐的情绪,对歌曲有更深的了解。新课标指出,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感受与见解,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心声,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哼唱全曲,

  首先,我引导学生一边拍手,一边按节奏读歌词,进一步熟悉歌曲,然后通过我的示范演唱和教唱,让学生熟悉歌曲、理解歌词内容。再加上之前重难点都已得到突破,学习起来,准备就相应充分一些。多次练唱之后,再进行分组演唱、跟唱,逐步掌握全曲,为进一步掌握,可以适当运用男女生分组唱、小组比赛接力唱等方式。最后,师生合作齐唱歌曲。

  3、情感体验,拓展延伸

  新课标下的音乐课最大的特色就是音乐与相关文化,也就是综合,但不是简单的相加,也应该体现艺术性。完整演唱歌曲之后,我启发学生: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傣乡泼水节,和傣乡小朋友们共舞,感受欢乐的节日气氛吧。播放音乐,师生随音乐起舞,将本节课的教

  学推向一个高潮。课后,我建议学生大胆尝试,改编歌曲,改换不同的节奏演唱歌曲,根据不同的音乐节奏进行舞蹈创编。

  并收集更多的其他少数民族音乐,了解他们的音乐风格,感受体验他们的风土人情。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请各位领导、评委、老师们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快乐的泼水节》说课稿 篇四

  一、说课标

  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了音乐的文化传承价值,学生通过学习中国民族音乐,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拓宽审美视野,认识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尊重和热爱。结合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重点以音乐及相关文化的渗透为主要理念进行了教学设计。

  二、说教材

  《快乐的泼水节》是人教版音乐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一课,本单元总标题为〈〈民族的节日〉〉。

  了解少数民族的节日活动,初步熟悉不同风情的民族音乐和民族舞姿,是音乐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音乐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学段内容标准,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学会演唱歌曲《快乐的泼水节》。

  2、初步了解傣族民俗及文化。

  3、学会几个傣族舞蹈动作,随音乐表演。

  三、说教法

  1、激趣导入法

  从学生喜爱的孔雀入手,引出其故乡及傣族建筑、服饰、节日文化的介绍。

  2、情景再现法

  对傣族相关文化的介绍配以图片进行展示,使情景再现,学生能更直观、更深刻地与已有知识进行链接,进而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丰富其内容。

  3、手势指导

  通过手势引导,使学生正确把握音值,感受休止节奏,唱准节拍。

  4、活动参与

  通过音乐律动进行全面综合训练,依赖听觉、运动觉,以至整个身体的感觉不断提高学生对音准、节奏、力度、音色等多方面的能力。

  四、说学法

  1、合作交流

  课前让学生收集了傣族的相关资料,准备在课上进行交流,使学生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获得更为广阔和深入的见识。

  2、模仿

  通过听唱积累感性经验,为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3、欣赏

  通过对孔雀舞的欣赏,感受傣族舞蹈的魅力,感受音乐及其姊妹艺术相互交融带来的艺术享受。

  4、实践活动

  通过敲击芒锣、象脚鼓及学习舞蹈动作,感受傣族音乐的节奏、旋律等特点,使自己融入傣族音乐并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它。

  五、反思(略)

《快乐的泼水节》说课稿(通用4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