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说课稿【优秀3篇】

时间:2016-03-09 07:18:26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一

【标题】: 《白兔的故事》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学习《白兔的故事》,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和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引导学生从故事中领悟道德情感,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和情感教育。

【教学重点】:

1.理解并掌握《白兔的故事》的故事情节和主题;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3.引导学生从故事中领悟道德情感,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理解故事情节和主题;

2.引导学生从故事中领悟道德情感,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和情感教育。

【教学准备】:

1.课件:包括故事的图片、动物的图片等;

2.教学素材:《白兔的故事》;

3.教学工具: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引入故事:通过展示《白兔的故事》的封面图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了解故事的背景。

2.提问导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白兔的形象特点和生活习性。

二、阅读故事(15分钟)

1.逐段阅读:由教师或学生逐段朗读故事,学生跟读。

2.理解故事情节:通过提问,引导学生理解故事的发展和主要情节。

三、讨论与思考(15分钟)

1.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讨论白兔的遭遇和故事的主题,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交流。

2.思考问题:教师提问学生,引导学生思考白兔的遭遇如何影响他的生活,以及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等问题。

四、道德情感教育(15分钟)

1.道德情感启发:通过展示图片和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思考白兔遇到困难时的选择和行为,引导学生领悟道德情感。

2.情感交流: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和分享。

五、巩固与拓展(10分钟)

1.阅读理解题:教师出示几道与故事相关的阅读理解题,学生个人完成并相互交流答案。

2.拓展阅读:教师推荐学生阅读更多与动物相关的故事,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阅读活动。

六、总结与评价(5分钟)

1.总结教学内容: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2.评价学生学习情况: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的表现并指出需要改进之处。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二

【标题】:《小蝌蚪找妈妈》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学习《小蝌蚪找妈妈》,了解动物的生命周期和亲子关系;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引导学生从故事中领悟亲情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和情感教育。

【教学重点】:

1.理解并掌握《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情节和主题;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3.引导学生从故事中领悟亲情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理解故事情节和主题;

2.引导学生从故事中领悟亲情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和情感教育。

【教学准备】:

1.课件:包括故事的图片、动物的图片等;

2.教学素材:《小蝌蚪找妈妈》;

3.教学工具: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引入故事:通过展示《小蝌蚪找妈妈》的封面图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了解故事的背景。

2.提问导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蝌蚪的生命周期和亲子关系。

二、阅读故事(15分钟)

1.逐段阅读:由教师或学生逐段朗读故事,学生跟读。

2.理解故事情节:通过提问,引导学生理解故事的发展和主要情节。

三、讨论与思考(15分钟)

1.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讨论小蝌蚪找妈妈的经历和故事的主题,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交流。

2.思考问题:教师提问学生,引导学生思考小蝌蚪如何寻找妈妈,以及亲情的重要性等问题。

四、道德情感教育(15分钟)

1.道德情感启发:通过展示图片和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思考小蝌蚪和妈妈之间的亲情,引导学生领悟亲情的重要性。

2.情感交流: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和分享。

五、巩固与拓展(10分钟)

1.阅读理解题:教师出示几道与故事相关的阅读理解题,学生个人完成并相互交流答案。

2.拓展阅读:教师推荐学生阅读更多与动物相关的故事,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阅读活动。

六、总结与评价(5分钟)

1.总结教学内容: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2.评价学生学习情况: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的表现并指出需要改进之处。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三

小学语文说课稿范文

”当金波画面出现,当学生身置此景,话语便如涓涓流水,潺潺而出,心门似春之柴扉,轻轻洞开。

  接下来这一环节的教学,让学生围绕最能打动自己的句子最能引起自己共鸣的句子反复品读,用自己小小的心灵去感受文字背后深邃的意境。在这里攫取一小片段与大家分享:

  当学生找出这句话时,我通过课件展示叶在不同季节的不同形态,比如“肥美”、“嫩绿”、“飘零”,然后把文本的这段话变为竖行,成为了诗的格式。色彩鲜明的画面、与书本不同的句型,都唤起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唤起孩子们内心对美的向往和追求。

  版块二:品读新文,陶情冶性

  当学生阅读的欲望完全被调动起,我及时推荐 金波老人在《做一片美的叶子》系列散文诗中的另一篇文章《绿叶》,让孩子们运用刚才学习的方式合作学习。此时,当学生“零距离”触摸、品味作品时,已不再是一个毫无主见、毫无思想的人,阅读转化一种个性化的学习活动。在这个环节的末尾,当学生充分品读后,课件出示这样一个画面:在树叶的片片繁茂中,我说:“是的,我们每个人都是一片美的叶子,班集体、学校、家乡、祖国就是一棵美的大树,就让我们努力去做一片美的叶子吧。”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师生共同朗读《绿叶》。

  版块三:动手实践,拓展延伸

  品读完两篇文章,要求学生能按照课文第一部分仿写一段话,此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在仿写中感受文字的美,体会文章的内涵。

  说说自己的几点感受:

  今天我所向大家阐述的,是自己和学校同事在这半个月来研究这节课,在研究信息技术如何有效地与学科整合的.痛并快乐着的蝉蜕过程。

  正如开始所说,文章语言优美,但蕴涵的道理对于三年级孩子来讲是有一定难度的。那么,如何让刚上三年级的学生从文字中去品味文章内涵,如何上好这节课,我拿着书无从下手,也翻阅了大量资料,不怕告诉大家,第一次试教时只上了十分钟就上不下去了,含着泪请求校长要结束试教。接下来的几天,我一直都处在一种烦躁、焦虑、无助、茫然、困惑的状态中,甚至有过逃避的念头。在领导、同事姐妹般的拥抱、鼓励下,在大家的共同学习中,我慢慢悟出其深刻的内涵:

  1、“整合”中的“整”,有“调整”、“重整”、“整治”、“整改”等丰富内涵。

  2、“整合”的目的和意义不仅是为了发挥信息技术的工具功能,而是赋予了新的教育意义。

  3、通过“整合”促进教学模式的变革,“整合”,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即培养学生获取、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基于这样的认识,反思之前的教学设计,整个教学环节还是教师在牵引学生,学生在教师预设的情景中被动学习,而不是主动探究。当初的设计意图,只是想通过运用信息技术营造诗情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感受文章的意韵,感悟文章的内涵,而忽略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忽视了该如何将现代信息技术整合与优化课堂教学相结合。

  于是,有了现在呈现给大家的这节课。说真的,且不问我这节课的奖项如何,我想说,在参与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实践中,我收获了。真的,这,就足够了。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小学语文说课稿【优秀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