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里的五角星》第二课时说课稿【经典3篇】

时间:2018-04-02 05:44:48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苹果里的五角星》第二课时说课稿 篇一

第一篇内容

【导语】

本篇说课稿是针对《苹果里的五角星》第二课时的说课稿,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学会观察和理解形状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五边形的特征和性质;

(2)能够观察苹果中的五角星,并能用自己的话描述其特征;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苹果中的五角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2)培养学生对团队合作的认识和重视。

【教学重点】

(1)观察苹果中的五角星,理解其特征;

(2)能够用自己的话描述五角星的特征。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判断力;

(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准备】

苹果、彩色笔、图画、小组讨论材料。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一组苹果图片,问学生是否发现了其中的特殊形状。

2.呈现新课

教师出示一只苹果,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形状特征。

3.引导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苹果中的五角星,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其特征。

4.小组合作

教师将学生分为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讨论,尝试找出苹果中的五角星。

5.展示成果

学生将自己发现的苹果中的五角星进行展示,并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6.解决问题

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如何用苹果中的五角星拼出一个大的五角星?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并找出解决方法。

7.小结

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本课所学的内容,并进行反馈。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观察苹果中的五角星,并能用自己的话描述其特征。通过小组合作,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得到了锻炼。同时,通过解决问题的方式,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判断力。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表现出了参与度不高的问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

《苹果里的五角星》第二课时说课稿 篇三

《苹果里的五角星》第二课时说课稿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苹果里的五角星》第二课时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些时候,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答案。正如《苹果里的五角星》中所说,用不同的方法切苹果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就让我们拿起手中的教材一起去探个究竟!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苹果里的五角星》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该单元以“发现、创造”为主题展开。

  《苹果里的五角星》是一篇记叙文,主要讲了邻居家的小男孩把他在幼儿园里学到的横切苹果的方法传给“我”的事,从而告诉我们: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全文内容浅显,富有儿童情趣,叙述清楚,重在引人思考,给人启迪。

  (二)学情分析

  课文故事发生在生活中,但学生平时可能缺少这方面的观察和思维习惯。因此,学习本文,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小男孩的这种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的举措。从而认识到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编写的意图和新课标要求,结合四年级学生的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在第一课时初读并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我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来理解词语和句子,同时培养学生的有序表达能力。

  (2)渗透情趣性训练意识,促进学生有效内化文本,逐步感悟和领会“创造”的真正含义,懂得人的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树立创造意识,激发创造潜能。

  (四)教学重、难点

  课文第五自然段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而该段结尾句揭示了文章的主旨,理解其内容,并从中得到启示: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则是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材特点、重点和难点,我采用循序渐进的突破法进行教学,渗透情趣性训练意识。以“循规蹈矩”一词为切入口,通过文中语言文字的描述对比及指导朗读,促进学生有效内化文本,体会文中切苹果的两种不同方法所产生的不同结果。以“魅力”为催化剂,引导学生逐步感悟和领会“创造”的真正含义,懂得人的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学生通过质疑激趣、联系生活、画画说说、品品读读等一系列简单易行的教学方式,语感、理解、表达、朗读等方面将会得到有效的促进。

  三、说教学过程

  实施教学时,我将采取五个教学环节来引导学生学习,其步骤依次是:一、由题导入,质疑激趣;二、由句扣词,联系生活;三、比较做法,初悟“创造”;四、读悟魅力,深悟“创造”;五、活用板书,名言励志。

  第一个环节“由题导入,质疑激趣”其实就是复习导入的环节,我采用开门见山的简洁方式——学生齐读课题后,让学生谈谈读了课题有什么感觉?然后再带着这样的感觉再次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以课题质疑激趣,同时作为精读铺垫环节自然过渡的“前奏”。】

  在第二个环节“由句扣词,联系生活”的教学中,我紧跟着第一个教学环节自然过渡:对于苹果里的五角星,作者也觉得特别新奇,因此他有这样的一番想法——课件相机出示语句(我见过许多人切苹果……更没想到苹果里还隐藏着“五角星”!),齐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循规蹈矩”一词的意思并联系生活说说哪些做法属于“循规蹈矩”的做法?

  【设计意图:以“循规蹈矩”一词为切入口,激活生活经验,同时作为实施后续读悟环节的“药引子”。】

  第三个环节是“比较做法,初悟创造”。首先我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循规蹈矩”与“不循规蹈矩”不同做法的相关语句,并以苹果示意图指名让学生用红粉笔演示两种切苹果的方法。接下来,借交流评议契机让学生了解这两种切法的其他不同说法。在此基础上,提供一些词语,让学生连贯地说一说这两种不同的切法。弄清楚了两种不同的切法,我就指名两位学生上台演示两种切苹果的方法,让学生观察并说说看到了什么?相机出示文中句子:“真的,从横切面看,可以清晰地看出,苹果核果然像一颗五角星。”以这个句子为载体,进行品词品句及朗读训练。接下来稍作小结后,相机进行有序表达的训练,即“对于这两种情况,谁也能用连贯的话来说说自己的感受,最好也能用上“却”这个词。”学生有序表达的基础上,再出示文中相关语句,激发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如果说上面的教学环节是铺垫,那下面的环节则能有效渗透,引导学生初悟创造。我让学生说说“喜欢哪种切法?为什么?”,相机引导渗透“不循规蹈矩切苹果,也就是拦腰切苹果,发现里面有五角星,这其实就是创造的结果。”

  【设计意图:以“循规蹈矩”一词为切入口,通过文中语言文字的描述对比,促进学生有效内化文本,体会文中切苹果的两种不同方法,同时初步感悟“创造”。】

  因为课文第5自然段是课文教学的重点,而文末最后一句话“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又是教学的难点。因此我在“读悟魅力,深悟创造”这一环节以“魅力”为催化剂,逐步引导学生感悟和领会“创造”的真正含义。首先我让学生从第一次这样切苹果的人谈起,相机揭示作者的感触,并出示这句话:“使我深有感触的是,这鲜为人知的图案竟有那么大的魅力。”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谈谈对“魅力”的理解,进一步得出这魅力不仅仅是苹果中五角星的魅力,更是创造的魅力,从而引出教学的难点,并出示:“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教师举实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说话训练:“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的方法,比如我有一次……”学生自由练说的基础上,教师追问:“那从小男孩切苹果的方法中你想到了什么?把想到的写下来。”交流的基础上,点拨渗透:创造力,往大处说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设计意图:以“魅力”为催化剂,渗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的训练,实施文章重难点的突破。并以亲身经历进一步促思,以写话交流进一步促悟,引导学生逐步感悟和领会“创造”的真正含义,懂得人的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最后一个环节“活用板书,名言励志”,我将借助板书,进行总结。同时让学生齐读三则有关“创造”的名言,以此为基础,再激情谈话励志。

  【设计意图:以情趣性板书为载体,总结全文,以名言强化文章主旨的价值引导,激励学生积极创造。】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根据教学安排,我将本课板书设计如下:

  5苹果里的五角星

  从顶部切到底部拦腰切

  纵切面横切面

  没有五角星发现五角星

  循规蹈矩的切法打破常规的切法

  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苹果里的五角星》第二课时说课稿【经典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