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记承天寺夜游【乙】书上元夜游阅读答案与翻译|鉴赏|全文

【甲】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书上元夜游
己卯上元⑦,予在儋州②,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糅,屠沽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⑧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注释】
①上元:农历正月十五。②儋州:苏轼被贬之地,现属海南。③民:指汉族。夷:指当地少数民族。④屠沽:泛指市井中做生意的人。⑤过:苏轼的小儿子。韩退之钓鱼:韩愈曾在诗中借钓不着大鱼,埋怨水太浅,要另觅垂钓之处,暗指自己境遇不好,不得志。
5.甲乙两文的作者是苏轼,他和韩愈、王安石等人合称为“ (1) ”,初中阶段教材中我们学过的他的诗词或文还有  《  (2)  》  (试卷中出现的除外)。(2分)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2)予欣然从之(    )
7.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归舍已三鼓矣。
                       
8.【甲】文中作者夜游承天寺见到的景象是“  (1)”;【乙】文中作者上元日夜游见到的景象是“(2)”。(4分)
9.分析“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中三个加点词的表达作用。(4分)
10.下列对两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甲文画线句写出了月光的动态美以及因月色不期而至引发的愉悦之情。
B. 乙文结尾用韩愈的典故,把人生比作钓鱼,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得失的辩证思考。
C. 甲乙两文分别用凝练之笔描写了庭中夜色之美和上元夜繁荣之景、淳朴民风。
D. 甲乙两文都表现了作者被贬后抑郁无法排遣,寻求解脱而不得的苦闷心情。
11.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                ”这几句与他在这两篇小品文中流露出的情感有异曲同工之妙。(3分)


5.唐宋八大家(1分)
书戴嵩画牛/江城子·密州出猎/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定风波/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1分
6.(1)寻找,找(2分)(2)跟随,跟从(2分)
7.(1)只是缺少了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2分,关键词“少”)
(2)回到家中已经三更了。(2分,关键词“归”“舍”)
8.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分,少写多写都扣1分)民夷杂糅,屠沽纷然(2分,前后句各1分,多写扣1分)
9.三个动词构成三个短句,节奏明快,写出作者夜游的经过,表现出作者从容随性观赏景物的心态和乐而忘返的心境。(4分,形式1分,内容概括1分,表达的情感2分)
10.D(3分).两文都表达了作者被贬后乐观豁达的情怀。本项中“表现了作者被贬后抑郁无法排遣,寻求解脱而不得的苦闷心情”说法错
1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3分,没有写完整扣1分)

本题考查理解作者的情感。
两篇短文都表现了作者要被贬后乐观豁达的心态。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表达作者与家人分别而且不得团圆时自我排解,旷达乐观的诗句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参考译文: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书上元夜游
己卯年元宵节,我当时在儋州。有几个老书生来拜访我,说:“这么好的月夜,先生能一起出去吗?”我便很高兴地跟随他们。走到了城西,进入了和尚的住所,经过了小巷,只见汉人和少数民族住在一起,各种店铺商贩很多。回到家中已经三更了。家里的人闭门熟睡,鼾声响起,一觉醒来又睡去。(我)放下拐杖,不禁笑了笑,什么是得,什么是失呢?苏过问我为什么笑,大概是自己笑自己吧。然而也是笑韩愈钓鱼没有钓到,还想要到更远的地方钓鱼,却不知道在海边的人也未必能钓到大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