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公司监督制度之研究(精选3篇)

时间:2017-07-09 09:21:17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德国公司监督制度之研究 篇一

在德国,公司监督制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机制,它起到保护股东利益、确保公司治理的有效运作的作用。德国的公司监督制度具有一些独特的特点,这使得德国的公司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首先,德国的公司监督制度注重股东权益的保护。在德国,股东是公司的最高决策机构,他们有权利参与公司的重要决策,比如选择董事会成员和审议财务报表等。此外,德国的公司法规定了股东的一些重要权益,比如对公司财务状况的信息披露权和股东大会的召开权等。这些规定确保了股东在公司治理中的地位和权益得到有效保护。

其次,德国的公司监督制度强调独立董事的作用。独立董事在德国公司中扮演着重要的监督角色,他们不仅有责任监督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行为,还要确保公司的决策符合法律和道德准则。德国的公司法规定了独立董事的任职资格和职责,以及独立董事的选举和解聘程序。这些规定确保了独立董事能够独立行使监督权力,不受其他利益集团的影响。

第三,德国的公司监督制度注重信息披露和透明度。德国的公司法规定了公司对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信息披露义务,以及信息披露的内容和方式。这些规定确保了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能够及时、准确地向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披露。此外,德国的公司法还规定了公司的财务报表必须经过审计,以确保报表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总的来说,德国的公司监督制度在保护股东权益、强调独立董事的作用以及注重信息披露和透明度等方面具有独特的特点。这些特点使得德国的公司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并且能够有效地实现公司治理的目标。当然,德国的公司监督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比如如何平衡股东权益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权益的关系,以及如何防止腐败等。因此,德国的公司监督制度仍然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商业环境和社会需求。

德国公司监督制度之研究 篇二

德国的公司监督制度在全球范围内享有很高的声誉,其研究也成为了国际学术界的一个热点。德国公司监督制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德国公司监督制度的研究关注公司治理的效果和影响。学者们通过研究不同类型的公司监督制度对公司绩效、投资者保护和企业创新等方面的影响,来评估德国公司监督制度的效果。他们发现,德国公司监督制度的特点,比如强调股东权益保护、注重独立董事的作用和强调信息披露和透明度等,对公司治理的效果有积极影响。

其次,德国公司监督制度的研究关注公司监督机制的设计和实施。学者们通过研究德国公司监督制度中的股东大会、独立董事和审计等机制的设计和实施,来探讨如何提高公司监督的效果和效率。他们提出了一些改进和完善公司监督机制的建议,比如增加独立董事的比例、加强审计的独立性和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等。

第三,德国公司监督制度的研究关注公司治理的国际比较。学者们通过研究不同国家的公司监督制度和公司治理实践,来比较不同国家之间的差异和共同点,以及不同制度对公司治理的影响。他们发现,德国的公司监督制度在某些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比如注重股东权益保护和独立董事的作用等。

总的来说,德国公司监督制度的研究主要关注公司治理效果和影响、监督机制的设计和实施,以及国际比较等方面。这些研究为我们了解德国公司监督制度的特点和运作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然而,德国公司监督制度的研究也面临一些挑战,比如如何在理论和实证研究之间找到平衡,以及如何解决研究数据的限制等。因此,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这些问题,以推动德国公司监督制度的发展和改进。

德国公司监督制度之研究 篇三

德国公司监督制度之研究

  壹、前言

  由于历史、政治、经济、法律与文化等诸因素的差异,欧美国家公司企业在长达数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两种特征鲜明、差异显着的公司治理模式,即以德国为代表的「内部监控」模式和以美国为代表的「外部监控」模式。有关这两种模式的优劣比较,理论与实务争论不休探讨不已。德国模式建立在银行主导的金融体制之上,不依赖资本市场和外部投资者,以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发挥重要作用,不但提供融资,而且控制公司的监事会,凭借内部信息优势,发挥实际的控制作用;美国模式建立在资本市场主导的金融体制上,投资者「用脚投票」和随时可能出现的「敌意收购」是公司企业主要的控制机制,使得公司经营管理者需要随时保持警

惕[1].

  德国公司内部监控模式主要优点是:由银行和大股东对公司直接监控,使管理失误可以不改变股东所有权而在公司内部组织加以纠正,不仅避免恶性并购所造成的资源浪费,亦减少股东搭便车的问题,而且有利于公司产品创新与长远发展,各个关系主体的利益较能得到较好协调。其弊端则为:资本市场不发达,可能造成企业外部筹资的不利和并购活动中企业价值的低估;缺乏活跃的公司控制权市场,某些不易通过直接监督加以纠正的管理失误往往会长期存在;容易在企业内部出现狼狈为奸的现象;利益各方的协商具有很高的交易成本,导致决策效率的降低等等[2].

  德国公司组织制度比较典型地体现「分权原则」,即反映孟德斯鸠所倡政治上立法、行政、司法的三权分立原则,将公司的决策、执行、监督三种权力分开,设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分别作为公司的意思机关、执行机关和监督机关[3],彼此权责分明,相互制衡的「三会」制度[4],分别代表行使所有权、经营权、和监督权,三权严格分工均衡配置,和适当突出经营权与监控权的结构,有利于各权发挥其独立作用,形成有效的相互制约机制。德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土壤深深地培育出德国式的公司治理机构,由于社会各派力量的斗争与妥协,为舒缓解决劳资关系紧张局面,强化职工参与公司意识,改善企业生产经营情况,以及使企业接受多方位监督,而形成一种良性制衡机制的公司治理机构。

  贰、德国公司治理之特色

  一、双层委员会制之监督

  德国股份公司法是采用「双层委员会制」,又称「二元委员会制」、「复线型制度」[5],即监事会与董事会上下隶属的双层结构,其源于荷兰的东印度公司[6],公司机关由股东会、监事会、董事会组成,三者为上下级关系,即股东会之下设监事会,监事会之下设董事会,监事会向股东会负责并报告工作,董事会向监事会负责并汇报工作。德国公司治理是建立在「共同决定制」的原则基础上,以监督职能为中心构建委员会,由「股东代表」和「职工代表」共同组成第一层委员会——监事会,负责监督,包括制定公司政策,拟定执行目标,监控执行过程,评价执行结果,提名决定第二层委员会——董事会,负责执行[7].建立监事会和董事会的「双层委员会」制度,其主要目的是强化股东对经营管理者的控制与监督[8].从德国股份法(Aktiengesetz, AktG)关于监事会和董事会的规定可知,监事会是公司最主要的监督机关,负责对董事会及董事执行公司业务的持续监督。董事会是公司最重要的行政机关,负责公司政策的拟定及公司业务的执行。故与其它国家的公司治理制度比较,德国监事会与董事会之间的关系微妙复杂而颇具特色[9].

  (一)股东会:股东会是公司的权力机关,股东会的职权限于:任命监事会成员(监事);批准年度预决算报告和董事会工作报告;决

[1][2][3][4]

德国公司监督制度之研究(精选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