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感染的管理制度(优质6篇)

时间:2017-07-03 02:37:49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医院感染的管理制度 篇一

医院感染是指患者在住院期间或接受医疗服务时,由于医疗机构内外环境、医疗操作等因素导致的感染。医院感染的发生严重影响着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同时也给医疗机构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医疗机构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首先,医院应建立健全的感染控制委员会。该委员会由医院管理层、感染科的专家和护士组成,负责制定和实施医院感染的管理制度。委员会应定期开会,总结医院感染的发生情况,研究感染预防和控制的新方法和新技术,并将其推广应用于医疗实践中。

其次,医院应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医护人员是医院感染防控的第一道防线,他们的操作规范和卫生习惯直接影响着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因此,医院应定期组织培训和考核,以提高医护人员的感染控制意识和操作技能。同时,医院还应建立健全的感染控制岗位,派遣专职人员负责感染防控工作,并对其进行培训和考核。

此外,医院应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医院内外环境的清洁与否直接关系到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医院应建立健全的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定期对医院进行清洁消毒,保持医院环境的干净整洁。同时,医院还应加强对医疗器械和设备的管理,确保其安全、有效地使用,减少感染的风险。

最后,医院应加强对患者的宣教。患者在住院期间,应遵守医院的感染预防措施,如正确佩戴口罩、勤洗手、保持个人卫生等。医院应加强对患者的宣传教育,提高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减少感染的发生率。同时,医院还应建立健全的感染监测和报告制度,及时发现和处理感染疑似病例,防止感染的扩散和传播。

综上所述,医院感染的管理制度对于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医院应建立健全的感染控制委员会,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加强对患者的宣教,以实现医院感染的有效管理和控制。

医院感染的管理制度 篇二

医院感染是指患者在住院期间或接受医疗服务时,由于医疗机构内外环境、医疗操作等因素导致的感染。医院感染的发生严重影响着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同时也给医疗机构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为了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医疗机构需要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

首先,医院应建立完善的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该制度应包括感染监测与报告、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医疗操作规范、环境卫生管理、医护人员培训与教育等内容。感染监测与报告制度可以及时发现并报告感染病例,便于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可以提供给医护人员参考,明确感染防控的具体要求。医疗操作规范可以规范医护人员的操作行为,减少感染的风险。环境卫生管理可以保持医院内外环境的清洁与卫生。医护人员培训与教育可以提高医护人员的感染防控意识和操作技能。

其次,医院应加强对医护人员的管理与监督。医院应建立健全的医护人员管理制度,明确医护人员的职责与权利,并制定相应的考核和奖惩机制。医护人员应严格遵守医院的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正确佩戴个人防护用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遵循操作规范。医院还应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感染防控意识和操作技能。

此外,医院应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医院应制定环境卫生管理制度,明确负责环境清洁和消毒的责任部门和人员,规定清洁和消毒的频率和方法。医院应定期对医疗设备和器械进行清洁和消毒,保证其安全、有效地使用。医院还应加强对医疗废物的管理,确保其安全处理,防止感染的传播。

最后,医院应加强对患者的宣教。医院应向患者提供感染预防与控制的相关知识,引导患者正确佩戴口罩、勤洗手、保持个人卫生等。医院还应建立健全的患者宣教制度,定期组织宣教活动,提高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减少感染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医院感染的管理制度对于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医院应建立完善的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加强对医护人员的管理与监督,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加强对患者的宣教,以实现医院感染的有效管理和控制。只有通过建立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保障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医院感染的管理制度 篇三

  一、为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消毒技术规范》、《消毒管理办法》以及xx省医院感染管理的有关规定,医院成立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全面领导医院感染管理工作。

  二、建立健全我院医院感染监控网,以住院病人和院内工作人员为监测对象,统计医院感染发病率;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监控实施方案、对策、措施、效果评价和登记报告制度,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核查。

  三、感染管理科定期或不定期深入各科室,做微生物学监测,督促各科室搞好医院感染管理工作。

  四、定期或不定期进行院内感染漏报率调查,督促各科室如实登记上报院内感染病例,使漏报率≤10%。

  五、分析评价医院感染病例报告资料,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各种感染的危险因素,降低感染率,将院内感染控制在≤10%以内。

  六、经常与检验科密切合作,了解我院病原微生物的检测以及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科学依据,建立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的管理办法并且不定期检查督促实行。

  七、加强医院感染管理的宣传教育,提高医护人员的监控水平。

  八、协调全院各科室的院内感染监控工作,提供业务技术指导和咨询;加强医院感染的业务培训,做好技术指导工作。

  九、加强医

务人员的医疗护理实践管理,预防医务人员的感染,加强职业防护教育,提高防护意识,做好自我防护。

  十、出现医院感染流行或暴发趋势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积极控制。

医院感染的管理制度 篇四

  一、人员管理制度

  1.医务人员须穿清洁的工作服,有明显污染时应及时更换;

  2.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3.诊疗操作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4.感染性疾病或不明原因疾病的患儿应单间隔离,无条件时同类疾病可同室隔离,护理人员固定、诊疗用品专用,医务人员接触患儿前应加穿隔离衣,脱掉隔离衣以后方可接触其它患儿;

  5.医务人员患有腹泻、呼吸道感染、皮肤有疖肿或破溃时,治愈前不得接触患儿。

  6.母亲患有急性感染性疾病时不得接触或母乳喂养新生儿;

  7.限制不必要的探视,确需探视时,探视者不得有急性感染性疾病,接触新生儿之前医务人员应指导探视者做好手卫生;

  8.科室监控小组成员应密切关注新生儿的疾病状况,一旦发现特殊感染情况应立即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

  二、环境和物品管理制度

  (一)空气:保持空气清新与流通,每天上、下午开窗通风各1次,每次30分钟。通风不良时可安装空气净化消毒器。室内温度保持在22℃~24℃,湿度保持在55%~65%。

  (二)墙面和门窗:应保持清洁、干燥,无污迹、霉斑;有明显污染时使用清洁剂或消毒剂擦拭。

  (三)地面:包括治疗室、储藏室、病房、走廊、卫生间、污物间等,每天1次使用清水或清洁剂湿式擦拭,污染时随时擦拭。

  (四)医疗器械:包括呼吸机、监护仪、输液泵、微量注射泵、听诊器、血压计等,尤其是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如仪器按钮、操作面板,每天1次使用75%酒精擦拭消毒;

  (五)诊疗物品:包括治疗台、治疗车、药品柜、病历夹、床栏杆、床头柜、电话、门把手等,每天1次使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雾化吸入器、呼吸面罩、氧气管、体温表应当一人一用一消毒。

  (六)床单元:患儿因出院、转科(院)、死亡等离开以后,应及时对床单元使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

  (七)办公用品,包括电话听筒和按键、电脑键盘、鼠标等,每天1次使用75%酒精擦拭消毒;

  ㈧基本原则:

  1.清洁用具,包括拖布、抹布等,必须分区使用、清洁、消毒、晾干、保存,最好以不同颜色区分,清洁区为蓝色,污染区为红色;

  2.物体表面清洁时抹布应一桌一抹一更换,禁止一桶水一抹布的清洁方式;拖布一次擦拭面积不得超过20m2,或者一病房一拖布;

  3.清洁用具使用后先使用清洁剂清洗干净,再使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10分钟以上,再使用清浩流动水清洗干净,晾干备用;

  4.当没有明显污染时,使用清水或清洁剂湿式擦洗即可;当有血液或体液污染时,应使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当多重耐药菌流行或有医院感染暴发时,使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每天至少2次。

  5.消毒时应遵循先清洁后消毒的原则,如血迹、痰迹、呕吐物、排泄物、分泌物等,应清理污物,再使用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覆盖作用10分钟以上,再对整个区域进行有序的擦拭消毒;

  6.每日清洁消毒应有序进行,从清洁区开始,再到污染区;

  7.使用腐蚀性的`消毒剂如含氯消毒剂,擦拭作用一定时间后应尽快使用清水擦拭,避免对物品产生腐蚀;

  8.清洁消毒人员应做好个人防护,防止病原微生物和消毒剂对健康造成的危害。

  9.医务人员应按医疗废物分类要求丢弃废物于盛装容器内,病室和各工作间废物每天清理二次,垃圾袋满3/4时随时清理。

  三、生活起居用品管理制度

  (一)奶瓶、奶嘴做到一人一瓶一嘴,使用后清水冲洗干净,集中送供应室压力蒸汽灭菌后干燥贮存,24小时更换;

  (二)新生儿使用布类,如毛巾、衣物、垫口巾等,一用一换,清洗晾干后送供应室压力蒸汽灭菌备用;

  (三)床上用品,如枕套、床单、被套等,每周更换一次,污染时随时更换;

  (四)新生儿温箱、蓝光箱等,每日或一用一清水擦拭清洁;同一患儿长期连续使用时,应当每周消毒一次,用后终末消毒。按《婴儿保温箱清洗消毒标准操作规程》执行。

  四、配奶区消毒管理制度

  (一)工作人员管理

  1.配奶工作人员应当经过消毒技术培训,患者感染性疾病者在未治愈前不得参与配奶工作。

  2.配奶工作人员应有良好的卫生习惯,配奶前应洗手,佩戴口罩、帽子。

  (二)配奶用品管理

  1.奶粉应保存于清洁干燥处,在有效期内使用。开启后注明启用时间,密闭存放;开启后保存时间根据说明书配制。

  2.取用奶粉的勺子应干燥存放,不得存放在奶粉中。

  3.配奶必须使用温开水进行配制。

  4.奶具使用后,清水冲洗干净,集中送消毒供应室压力蒸汽灭菌后干燥贮存,保存时间不应超过24小时,没用使用完的应重新清洗消毒;特殊或不明原因感染患儿所用奶具优先选择一次性物品,非一次性物品必须专人专用专消毒,不得交叉使用。

  5.盛放奶具的容器每日必须清洗消毒。

  6.开水瓶每周彻底清洁去垢一次。

  (三)配奶区环境管理

  1.应保持空气清新、干燥,地面、墙面、天花板等清洁无尘。

  2.每次配奶开始前及结束后,应清洁配奶操作台。

  3.清洁拖把、抹布专室专用,配奶台抹布固定专用,每天更换消毒。

  五、新生儿沐浴区消毒管理制度

  (一)患者皮肤化脓及其他传染性疾病的工作人员,不得接触新生儿;

  (二)工作人员应具有良好的手卫生意识,指甲不超过指尖,不得配戴首饰、手表等物品;

  (三)每日沐浴前、沐浴后沐浴区应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干燥;

  (四)沐浴区温度应保持在26~28℃,水温在38~40℃。

  (五)新生儿淋浴用具每人一套,衣服、被服、浴巾、毛巾使用前应高压灭菌,并放专用柜内保管。

  (六)使用中碘酒、酒精、石腊油等盛装瓶每周更换消毒。

  (七)感染性疾病与非感染性疾病患儿应分时沐浴,应先为早产儿、非感染性疾病患儿沐浴,最后为感染性疾病患儿沐浴。沐浴方法遵照《新生儿沐浴流程》执行。

  (八)保持洗婴台整洁,洗婴后立即清理台面,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洗婴池每天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彻底刷洗。消毒后不可再在水池内清洗其他用物。

  (九)电子称每天使用后,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

  (十)尿布和衣物用后不要随意抛在地上,以免污染地面,应分类集中于污衣袋和污物袋内。

  六、隔离室消毒管理制度

  (一)工作人员进入隔离室,根据隔离要求需要佩戴帽子、口罩、手套、隔离衣。一切诊疗、护理操作均按隔离要求。

  (二)室内一切物品、器具必须专用,单独消毒灭菌,如奶具、听诊器、体温表、输液盘、治疗车等。

  (三)需送供应室清洗消毒物品,应单独用一容器盛装运送,不能于其他物品相混。

  (四)用过的被服、衣物和产生废物均放入黄色隔离袋内,出隔离室再套一黄色袋,用双层袋包扎,并署名传染,分别送洗衣房、垃圾站处理。

  (五)隔离的新生儿离室后,应对室内所用物品、器械、新生儿床、地面、空气等进行严格终末消毒。

  七、感染暴发流行处置及控制措施

  (一)科室发现感染流行时应立即报告科主任、护士长和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

  (二)立即对病人分区隔离,已感染患儿安置隔离室、新收患儿安置在一病区,与已暴露患儿分开安置,诊疗用品分开配置,一切诊疗、护理操作均按隔离要求执行,认真落实洗手制度。存在严重感染隐患时,应当立即停止接受新患儿,并将在院患儿转出。

  (三)积极配合医开展流行调查。

  (四)采样后,组织对室内所有的物体表面、地面、床单位、医疗用品进行全面消毒处理。

  (五)密切监测发病情况,如有新发病例及时报告。

  八、消毒隔离监测

  1、病室、配药室的空气,医务人员手,物表每月进行微生物监测一次,

  2、使用中碘酒、酒精,消毒的奶瓶、奶嘴每季度进行微生物监测一次。

  3、针对监测结果,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整改。

医院感染的管理制度 篇五

  一条为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制定本规范。

  二条根据国家和本地区卫生行政部门有关医院感染管理的法规、标准,拟定全院医院感染控制规划、工作计划,组织制定医院及各科室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经批准后,具体组织实施、监督和评价。

  三条负责全院各级各类人员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知识与技能的培训、考核。

  四条负责进行医院感染发病情况的监测,定期对医院环境卫生学、消毒、灭菌效果进行监督、监测,及时汇总、分析监测结果,发现问题,制定控制措施,并督导实施。

  五条对医院发生的医院感染流行、暴发进行调查分析,提出控制措施,并组织实施。

  六条参与药事管理委员会关于抗感染药物应用的管理,协助拟定合理用药的规章制度,并参与监督实施。

  七条对购入消毒药械、一次性使用医疗、卫生用品进行审核,对其储存、使用及用后处理进行监督。

  八条开展医院感染的专题研究和讲座。

  九条及时向主管领导和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上报医院感染控制的动态,并向全院通报。

医院感染的管理制度 篇六

  (一)工作人员

  1、严格控制手术室人员数量,私人物品一概不得进入无菌区。面部、颈部、手部有感染者不得进入手术室。上呼吸道感染者,如必须进入手术室时,应戴双层口罩。

  2、凡进入手术室人员,必须更换手术衣裤、鞋、帽、戴口罩、头发、内衣领及袖边、裤边不得外露;外出必须穿外出衣鞋。手术完毕,衣裤、鞋等须放到指定地点。

  3、手术室一切物品概不外借,防止发生院内交叉感染。

  4、手术室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

  (二)清洁与消毒

  1、手术室严格划分无菌区、清洁区、污染区,拖布及一切卫生用品要分开使用,并有明显标志。

  2、每周彻底清洗手术间一次。室内物品全部用含氯消毒溶液擦拭。

  3、每日用含氯消毒剂擦拭器械车、升降台、麻醉桌、无影灯、窗台等。保持地面、桌面、墙壁及手术间各种物品清洁,无尘,无血迹。

  4、手术完毕及时打扫手术间,桌面、地面,物品表面用含氯消毒剂溶液擦拭,并行空气消毒。

  5、每月对灭菌器进行生物监测一次,空气、手、物体表面进行细菌培养一次,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再次复查。

  6、无菌与有菌物品分开放置。无菌物品由专室或专柜保存,并有明显灭菌标记及灭菌日期。无菌物品一经开封不得超过24小时。干式无菌持物钳有效时间为4小时,并注明开封日期及时间。

  7、手术间使用原则为先做无菌手术,后做污染手术,特殊感染手术应在专用手术间进行。手术开始后,各手术台的一切物品不得交叉使用。

  8、手术台上的各种物品必须一用一灭菌(压力蒸汽或环氧乙烷),使用前必须经两人核查灭菌日期或灭菌标志。

  9、手术室平车内外不得交叉使用。

  10、凡污染敷料、废弃组织等应放在黄色防渗漏塑料袋内,集中焚烧处理。

  (三)特殊感染手术终未消毒措施

  特殊感染患者手术,各科室应提前与手术室联系,并在手术通知单上注明感染名称,以便于合理安排手术。处理原则:严密隔离,选用敏感的消毒液;无行预消毒,后清洗、灭菌,必要时行双灭菌。

  1、澳抗阳性手术处理

  (1)手术间挂隔离标志,专用消毒物品及浸泡桶,门口备鞋套。

  (2)严禁参观手术。

  (3)手术人员要穿手术鞋套(必要时穿一次性手术衣,戴双层手套),不得随意出入手术间,室内外设两名巡回护士,所需物品均由室外护士传递。

  (4)术后处理

  ①被服和布类敷料:放入黄色塑料袋中,扎紧袋EI、标记,送洗衣房处理。

  ②器械用含氯消毒溶液浸泡后清洗。

  ③一次性物品及废弃物品,放双层黄色塑料袋内中,标记,焚烧处理。

  ④手术间地面、桌椅、器械台、手术床等用消毒液擦拭。

  2、特殊感染(绿脓杆菌、破伤风杆菌、炭疽杆菌)和气性坏疽等患者手术的处理

  (1)同澳抗阳性手术处理

  (2)手术应在其他手术完毕后开始,手术前将非手术用物移至室外,术毕房间消毒密闭12小时后方可使用。

医院感染的管理制度(优质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