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设备管理制度(通用4篇)

时间:2013-06-01 07:26:22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医院设备管理制度 篇一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医疗设备的不断更新,医院设备管理已成为医院管理中的重要一环。医院设备管理制度的建立和执行,不仅可以确保医疗设备的正常运行和有效利用,还可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安全性,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保障。

一、建立医院设备管理制度的必要性

1. 提高设备管理效率:医院设备众多,种类繁多,需要统一管理和维护。建立设备管理制度可以规范设备的购置、验收、使用、维护和报废等各个环节,提高设备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2. 保障医疗服务质量:医疗设备的正常运行是医疗服务的基础。通过建立设备管理制度,可以及时检修和维护设备,减少设备故障和停机时间,保障医疗服务的连续性和质量。

3. 提升医疗安全性:医疗设备的使用不当可能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建立设备管理制度可以规范设备的使用和操作,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和监督,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提升医疗安全性。

二、医院设备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

1. 设备购置和验收:明确设备购置的程序和标准,确保设备的质量和性能符合医疗服务的需求。建立完善的验收制度,对新购设备进行严格的检查和测试,确保设备的正常使用和安全性。

2. 设备登记和档案管理:对医院设备进行登记和档案管理,包括设备的基本信息、购置日期、保养记录等。建立设备档案,方便设备管理和维护。

3. 设备维护和保养:制定设备维护和保养的计划和标准,定期对设备进行保养和维修,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加强设备维护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设备维护的效果和质量。

4. 设备使用和操作:制定设备使用和操作规程,明确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和监督,减少设备的误操作和事故发生。

5. 设备报废和更新:建立设备报废和更新的制度,根据设备的使用寿命和技术状况,及时更新和淘汰老化设备,确保医院设备的更新换代。

三、医院设备管理制度的执行和监督

1. 建立设备管理制度的责任制:明确设备管理的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建立设备管理的工作流程和责任制度,确保设备管理工作的高效进行。

2. 定期开展设备管理的检查和评估:定期对设备管理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提升设备管理的质量和效果。

3. 建立设备管理的信息系统:建立设备管理的信息系统,包括设备档案、维护记录、保养计划等信息的录入和查询,提高设备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建立和执行医院设备管理制度,对于提高医院设备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保障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医院应加强对设备管理制度的宣传和培训,确保全体医护人员能够深入理解和遵守设备管理制度,共同维护医院设备的正常运行和患者的安全。

医院设备管理制度 篇二

医院设备管理制度的建立和执行对于保障医院设备的正常运行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在制定医院设备管理制度时,应充分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明确责任和权限

建立医院设备管理制度时,需要明确各个部门和人员的责任和权限。例如,设备购置和验收应由采购部门负责,设备维护和保养应由设备维护人员负责。明确责任和权限可以确保设备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避免责任的模糊和管理的混乱。

二、建立设备档案和信息系统

建立设备档案和信息系统是医院设备管理的基础工作。设备档案包括设备的基本信息、购置日期、保养记录等,方便设备管理和维护。信息系统可以记录和查询设备的维护记录、保养计划等信息,提高设备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三、制定设备维护和保养计划

设备维护和保养是设备管理的重要环节。医院应根据设备的使用寿命和技术状况,制定设备维护和保养的计划和标准。定期对设备进行保养和维修,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四、加强设备使用和操作的培训和监督

设备的使用和操作不当可能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医院应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和监督,确保他们能够正确使用设备,遵守设备管理制度。加强对设备使用和操作的培训和监督,可以减少设备的误操作和事故发生。

五、建立设备更新和报废制度

医疗设备的更新和报废是设备管理的重要环节。医院应根据设备的使用寿命和技术状况,及时更新和淘汰老化设备,确保医院设备的更新换代。建立设备更新和报废的制度,可以保证医院设备的先进性和安全性。

通过建立和执行医院设备管理制度,可以提高设备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保障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性。医院应加强对设备管理制度的推广和培训,确保全体医护人员能够深入理解和遵守设备管理制度,共同维护医院设备的正常运行和患者的安全。

医院设备管理制度 篇三

  一、为加强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工作,降低医疗器械临床使用风险,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患双方合法权益,根据《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规范》的规定和要求,由医院医疗器械质量安全管理委员会制定本制度。

  二、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是指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中涉及的医疗器械产品安全、人员、制度、技术规范、设施、环境等的安全管理。

  三、为确保进入临床使用的医疗器械合法、安全、有效,对首次进入我院使用的医疗器械严格按照医院的要求准入;对器械的采购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采购规范、入口统一、渠道合法、手续齐全;将医疗器械采购情况及时做好对内公开;对在用设备及耗材每年要进行评价论证,提出意见及时更新。

  四、疗器械采购、评价、验收等过程中形成的报告、合同、评价记录等文件进行建档和妥善保存。

  五、事医疗器械相关工作的技术人员,应当具备相应的专业学历, 技术职称或者经过相关技术培训,并获得国家认可的执业技术水平资格。

  六、对医疗器械临床使用技术人员和从事医疗器械保障的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建立培训,考核制度。组织开展新产品,新技术应用前规范化培训,开展医疗器械临床使用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操作规程等相关培训,建立培训档案,定期检查评价。

  七、临床使用科室对医疗器械应当严格遵照产品使用说明书,技术操作规范和规程,对产品禁忌症及注意事项应当严格遵守,需向患者说明的事项应当如实告知,不得进行虚假宣传,误导患者。

  八、发生医疗器械出现故障, 使用科室应当立即停止使用,并通知设备科按规定进行检修,经检修达不到临床使用安全标准的医疗器械,不得再用于临床。

  九、发生医疗器械临床使用不良反应及安全事件,临床科室应及时处理并上报质控科及委员会,由质控科上报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及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

  十、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用耗材管理制度》的有关规定, 对消毒器械和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相关证明进行审核。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按相关法律规定不得重复使用,按规定可以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应当严格按照要求清洗,消毒或者灭菌,并进行效果监测。医护人员在使用各类医用耗材时,应当认真核对其规格、型号、消毒或者有效日期等, 并进行登记及处理。

  十一、临床使用的大型医用设备,植入与介入类医疗器械名称, 关键性技术参数及唯一性标识信息应当记录到病历中。

  十二、制定医疗器械安装,验收(包括商务、技术、临床)使用中的管理制度与技术规范。

  十三、对在用设备类医疗器械的预防性维护,检测与校准,临床应用效果等信息进行分析与风险评估,以保证在用设备类医疗器械处于完好与待用状态, 保障所获临床信息的质量。预防性维护方案的`内容与程序,技术与方法,时间间隔与频率,应按照相关规范和医疗机构实际情况制订。

  十四、在大型医用设备使用科室的明显位置, 公示有关医用设备的主要信息,包括医疗器械名称、注册证号、规格、生产厂商、启用日期和设备管理人员等内容。

  十五、遵照医疗器械技术指南和有关国家标准与规程, 定期对医疗器械使用环境进行测试,评估和维护。

  十六、对于生命支持设备和重要的相关设备,制订相应应急备用方案。

  十七、医疗器械保障技术服务全过程及其结果均应当真实记录并存入医疗器械信息档案。

医院设备管理制度 篇四

  1、全院医疗设备由医院设备科统一管理,设备使用科室应指定专人负责日常保管、使用,医院设备科定期检查指导,做到账物相符。

  2、设备应做到合理使用,完善保管,对因玩忽职守或违反操作规程造成设备遗失、损坏者,当事人须及时上报医院设备科,并写出书面材料,接受院方处理。

  3、为了充分利用好现有设备,发挥设备的应有效应,根据工作需要,医院设备科有权对全院各科设备进行合理调剂使用。

  4、未经医院主管领导同意,各使用科室不得擅自将相关设备外借出院,贵重设备的操作使用须由专人负责,其它进修实习人员未经许可不得单独使用。

  5、各科室设备保管使用人员应逐日对仪器进行日常保养,其中包括检查设备的运转是否正常、设备表面和防尘网的清洗、电池的更换及常规充电等一级维护和保养。大型设备应做好使用、保养和维修记录。

  6、设备出现故障时,应由专职维修技术人员进行修理,如需请院外人员维修,必须事先征得医院设备科的同意,非维修人员不得擅自打开、调整、修理机器。否则致使故障扩大或造成损失时,应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7、全院设备的技术资料须统一交设备科管理,使用科室可借阅,但不可擅自外借。

  8、对能在修理后可再使用的设备,医院设备科可采取必要的修理方式和途径进行修复后交原科室使用;对无法修理确需报废的设备,应由医院设备科协同相关技术人员共同认定,并按相关规定申请办理报废。

医院设备管理制度(通用4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