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管理制度(通用6篇)

时间:2014-03-04 07:42:16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技术管理制度 篇一

技术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及其实施方法

技术管理制度是指为了保证企业技术创新和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而建立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和管理方法。在现代企业中,技术管理制度不仅是保证企业技术创新和发展的基础,也是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市场份额的关键。本文将重点探讨技术管理制度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有效实施技术管理制度。

首先,技术管理制度的重要性不可忽视。技术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而技术管理制度是保证技术创新的有效手段。它可以规范技术开发流程,提高技术研发效率,减少技术风险;可以明确技术质量标准,提高产品质量,提升用户满意度;可以规范技术人员的行为规范,提高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通过建立和实施技术管理制度,企业能够更好地组织、管理和调动技术资源,从而保持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

其次,实施技术管理制度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注重制度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制度应该基于科学的技术管理理论和实践经验,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其次,要注重制度的透明性和公正性。制度的内容和执行过程应该对所有相关人员公开透明,不偏袒任何一方,确保公正公平。再次,要注重制度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制度应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能够随着技术和市场的变化进行调整和优化。同时,制度的执行也应该简单明了,方便操作。最后,要注重制度的监督和评估。制度的执行情况应该进行定期的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制度的有效实施。

总之,技术管理制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企业在建立和实施技术管理制度时,应该注重科学性、透明性、灵活性和监督评估,以确保制度的有效实施。只有通过制度的规范和管理,企业才能够更好地发展和利用技术资源,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市场份额。

技术管理制度 篇二

技术管理制度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及其优化策略

技术管理制度是企业为了保证技术创新和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而建立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和管理方法。技术管理制度的优化对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本文将重点探讨技术管理制度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以及如何优化技术管理制度。

首先,技术管理制度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技术管理制度可以规范技术创新流程,提高技术创新效率。通过制定明确的技术开发流程和标准,可以优化技术创新过程,减少重复劳动和资源浪费,提高技术研发效率。其次,技术管理制度可以促进知识共享和团队协作。通过建立跨部门的知识共享平台和促进团队的协作交流,可以充分发挥各个部门和个人的技术优势,形成合力,推动技术创新。再次,技术管理制度可以提高创新风险管理能力。通过建立完善的技术风险评估和管理制度,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技术问题,减少技术风险,保障技术创新的顺利进行。

其次,要优化技术管理制度,提升企业创新能力,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注重制度与文化的融合。技术管理制度应该与企业的文化价值观相一致,使制度成为员工行为准则和思维方式的一部分。其次,要注重制度的灵活性和创新性。技术管理制度应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能够适应技术和市场的变化,鼓励员工的创新思维和实践。再次,要注重制度的激励和激情。技术管理制度应该设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激励员工的创新活力和热情,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技术创新。最后,要注重制度的监督和评估。技术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应该进行定期的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推动制度的不断优化。

总之,技术管理制度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是显著的。企业在优化技术管理制度时,应该注重制度与文化的融合,灵活性和创新性,激励和激情,以及监督和评估。只有通过优化技术管理制度,企业才能够更好地提升创新能力,保持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

技术管理制度 篇三

  为保证生产技术部工作的有效开展,确保公司生产安全,需要制定并实施相应的管理制度,小编今天为你整理了技术管理制度(精选11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技术管理制度 篇四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确保安全优质供水,严把各工序质量关,及时整改出错环节,严格按照工艺技术要求,保证出厂水水质,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章絮凝沉淀池工艺技术要求

  第二条严格控制运行水位,防止池面水位淹没指型槽,甚至产生溢流。

  第三条定期进行排泥工作,排泥周期根据原水浊度和排泥水浊度确定。

  第四条沉淀池的出水应设置质量控制点,浊度指标一般控制在2ntu以下。

  第五条沉淀池的停止和启用操作应尽可能减少滤前水的浊度波动。

  第六条合理确定排泥区间和排泥时间,既要排清积泥,又要防止排清水。

  第七条藻类繁殖旺盛时期,可采取前加氯或其他有效除藻措施,提高混凝效果。

  第八条定期清洗滤前水浊度仪,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第三章机械搅拌澄清池工艺技术要求

  第九条机械搅拌澄清池宜连续运行。

  第十条机械搅拌澄清池初始运行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运行水量为正常水量的50%~70%;

  2、投药量应为正常运行投药量的1-2倍;

  3、原水浊度偏低时,在投药的同时可投加石灰或粘土;或在空池进水前通过排泥管把相邻运行的澄清池内的泥浆压入空池内,然后再进原水;

  4、第二反应室沉降比达10%以上和澄清池出水基本达标后,方可减少加药量,增加水量。

  5、增加水量应间歇进行,间隔时间不少于30分钟,每次增加水量应为正常水量的10%-15%,直至达到设计能力。

  6、搅拌强度和回流提升量应逐步增加到正常值。

  第十一条短时间停用后重新投运时应符合以下规定:

  1、短时间停运期间,搅拌叶轮应继续低速运行,防止泥渣下沉。

  2、重新投运期间,搅拌叶轮应继续低速运行,防止打碎矾花。

  3、恢复运行量不应大于正常水量的70%。

  4、恢复运行时,宜用较大的搅拌速度以加大泥渣回流量,以增加第二反应室的泥浆浓度。

  5、恢复运行时应适当增加加药量。

  6、当第二反应室内泥浆沉降比达到10%以上后,可调节水量至正常值,并减少加药量至正常值。

  第十二条机械搅拌澄清池在正常运行期间每2小时检测第二反应室泥浆沉降比值。当第二反应室内泥浆沉降比达到或超过20%时,应及时排泥。沉降比值宜控制在10%~15%。

  第十三条机械搅拌澄清池不宜超负荷运行。

  第十四条机械搅拌澄清池出水口应设质量控制点,出水浊度指标宜控制在2ntu以下。

  第十五条藻类繁殖旺盛时期,可采取前加氯或其他有效除藻措施,提高混凝效果。

  第十六条定期清洗滤前水浊度仪,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第四章斜管沉淀池工艺技术要求

  第十七条必须做好排泥工作,保持排泥阀的完好、灵活,排泥管道的畅通。排泥周期根据原水浊度和排泥水浊度确定。

  第十八条启用斜管时,初始的上升流速应缓慢,清洗时应缓慢排水。第十九条斜管表面及斜管管内沉积产生的絮体泥渣应定期进行清洗。第二十条斜管沉淀池的出水口应设质量控制点,出水浊度指标宜控制在2ntu以下。

  第五章v型滤池工艺技术要求

  第二十一条v型滤池采用均质石英砂滤料、砾石承托层,石英砂有效粒径宜

  为0.9-1.3mm,不均匀系数宜为k80<1.4,滤层厚度宜为1.0-1.3米,滤池滤速宜为10m/h以下。

  第二十二条当滤池水头损失达到2.0-2.5m或滤后水浊度大于0.5ntu或运行时间超过48小时时,滤池应进行反冲洗。

  第二十三条反冲洗时需将水位降到排水槽顶后进行。滤池采用气-气水-水冲洗方式进行反冲洗,同时用滤前水进行表面扫洗。气冲强度宜为13-171/s.m2,历时2-4分钟;气水冲时气冲强度宜为13-171/s.m2,水冲强度为2-3l/s.m2,历时3-4分钟,最后水冲洗强度宜为4-61/s.m2,历时3-4分钟,滤前水表面扫洗,强度宜为2-31/s.m2。

  第二十四条运行时滤层上水深应大于1.2米。

  第二十五条滤池进水浊度宜控制在小于2ntu。滤后应设置质量控制点,滤后水浊度应小于设定目标值。

  第二十六条滤池停运一周以上,恢复时必须进行有效的消毒、反冲洗后才能重新启用。

  第二十七条滤池新装滤料后,应在含氯量30mg/l以上的溶液中浸泡24小时消毒,经检验滤后水合格后,冲洗两次以上方能投入使用。

  第二十八条滤池初用或冲洗后上水时,严禁暴露砂层。滤池应每年做一次20%总面积的滤池滤层抽样检查,含泥量不应大于3%,并记录归档。

  第六章虹吸滤池工艺技术要求

  第二十九条虹吸滤池滤速宜控制在10m/h以下。滤速应保持稳定,不宜产生较大波动。

  第三十条滤池水位达到指定刻度或滤后水浊度超过0.8ntu时,滤池进行反冲洗。

  第三十一条反冲洗强度宜控制在14-16l/s.m2;冲洗时滤料膨胀率宜为30%-40%;冲洗结束时排水的浊度不宜超过10ntu。

  第三十二条滤池运行中,滤层上水深不低于1.5米。

  第三十三条滤池进水浊度宜控制在2ntu,滤池应在过滤后设置质量控制点,滤后水浊度宜控制在0.5ntu以下。

  第三十四条滤池新装滤料后,应在含氯量30mg/l以上的水中浸泡24h消毒,并应经检验滤后水合格后,冲洗两次以上方能投入使用。

  第三十五条应每年对滤池做滤层抽样检查,沙层含泥量不应大于1%,煤层含泥量不应大于3%,并应记录归档。

  第三十六条滤池停用一周以上时,应将滤池放空;恢复时,必须进行反冲洗后才能重新启用。

  第七章消毒工艺技术要求

  第三十七条消毒剂选用液氯,加氯采用游离氯形式消毒,消毒时接触时间应大于30分钟。

  第三十八条当水厂供水范围较大或输配距离较远时,出厂水余氯宜以化合氯(氯胺)为好,以维持管网中的余氯,但出厂水氨氮值仍应符合水质标准。

  第三十九条消毒剂加注管应保证一定的入水深度,防止消毒剂外溢造成浪费和污染环境。

  第四十条加氯自动控制可根据各厂条件自行决定。

  第四十一条消毒必须设置消毒效果控制点,各控制点每小时检测一次或自动监测,余氯量要达到控制点设定值。

  第四十二条液氯的气化应根据水厂实际用氯量情况选用合适、安全的气化方式。

  第四十三条利用电加热时,周围环境温度应控制在安全范围。

  第四十四条采用真空式加氯机和水射器装置时,水射器的水压应大于0.25mpa。

  第四十五条加氯的所有设备、管道必须用防氯气腐蚀的材料。

  第四十六条加氯设备(包括加氯系统和仪器仪表等)应按该设备的操作手册(规程)进行操作、维护。

  第八章清水库工艺技术要求

  第四十七条清水池应安装液位仪,宜采用在线式液位仪连续检测。第四十八条严禁超上限或下限水位运行。

  第四十九条检测孔、通气孔和人孔应有防护措施,以防水质污染。第五十条清水池应定期排空清洗,清洗完毕经消毒合格后,方能蓄水。清洗人员必须持有健康证。

  第五十一条清水池的排空、溢流等管道严禁直接与下水道连通。

  第五十二条保证清水池四周的排水畅通,防止污水倒流和渗漏至池中。第五十三条清水池顶不得堆放污染水质的物品和杂物。

  第五十四条清水池顶种植植物时,应监测池顶的防水性能。

  第九章投药工艺技术要求

  第五十五条净水药剂采用聚合氯化铝,所用药剂必须经检验、检测合格方可使用。

  第五十六条投加量一般应以当日原水进行的混凝搅拌试验推荐值为参考数据进行投加,并依据其混凝效果进一步调整,确定合理的加注率。

  第五十七条投加净水药剂的浓度,可根据生产工艺、药剂种类和计量装置的需要进行配置,计量投加。

  第五十八条所投药剂在原水中应快速、均匀混合。

  第五十九条净水药剂的投加点,应根据不同药剂的特点和对混合强度的要求及其在制水工艺中的作用,选择适宜的投加点。

  第六十条投加量应科学合理,以确保沉淀水浊度小于2ntu为基础,也不宜过量投加,防止沉淀池出水区泛矾花。

  第六十一条投加曲线应根据原水水质变化而变化,投加量根据原水水量和浊度变化即时调整。

  第六十二条当原水含有较多有机物或其它酚类物质时,应增加投加量。

技术管理制度 篇五

  1、坚决服从分管副总经理的统一指挥,认真执行其工作指令,一切管理行为向分管领导负责;

  2、严格遵守公司规章制度,认真履行其工作职责;

  3、负责制定公司技术管理制度。负责建立和完善产品设计、新产品的试制、标准化技术规程、技术情报管理制度,组织、协调、督促有关部门建立和完善设备、质量、能源等管理标准及制度;

  4、组织和编制公司技术发展规划。编制近期技术提高工作计划,编制长远技术发展和技术措施规划,并组织对计划、规划的拟定、修改、补充、实施等一系列技术组织和管理工作;

  5、负责制订和修改技术规程。编制产品的使用、维修和技术安全等有关的技术规定;

  6、负责公司新技术引进和产品开发工作的计划、实施,确保产品品种不断更新和扩大;

  7、合理编制技术文件,改进和规范工艺流程;

  8、研究和摸索科学的流水作业规律,认真做好各类技术信息和资料收集、整理、分析、研究汇总、归档保管工作,为逐步实现公司现代化销售的目标,提供可靠的指导依据;

  9、负责制定公司产品的企业统一标准,实现产品的规范化管理;

  10、编制公司产品标准,按年度审核、补充、修订定额内容;

  11、认真做好技术图张、技术资料的归档工作。负责制定严格的技术资料交接、保管工作制度;

  12、及时指导、处理、协调和解决产品出现的技术问题,确保经营工作的正常进行;

  13、及时搜集整理国内外产品发展信息,及时把握产品发展趋势;

  14、负责编制公司技术开发计划,抓好技术管理人才培养,技术队伍的管理。有计划的推荐引进、培养专业技术人员,搞好业务培训和管理工作;

  15、组织技术成果及技术经济效益的评价工作;

  16、负责公司技术管理制度制订检查、监督、指导、考核专业管理工作;

  17、按时完成公司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18、不迟到,如有不适,请及时请假

技术管理制度 篇六

  一、主任岗位职责

  1、在院长领导下,负责本科的医疗、教学、科研及行政管理工作。

  2、制订本科工作计划,组织实施,经常督促检查,按期总结汇报。根据计划的实际执行情况和外部环境的变化,作相应改变。当计划需要改变时,按计划管理的相关制度和流程进行申报,得到允许后,进行相应的计划的调整,并在计划主管部门进行备案。

  3、督促本科人员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保证检查结果准确。严防差错事故。

  4、参加疑难病例的病理检查,组织病理讨论。

  5、参加会诊和临床病理讨论会,经常与临床科室取得联系,征求意见,改进工作。

  6、督促科内人员做好病理资料的积累和保管,搞好登记、统计工作。

  7、负责组织本科人员的业务训练和技术考核,提高本科人员的技术水平;对本科人员提出升、调、奖、惩的具体意见。

  8、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革新工作。

  副主任协助主任负责相应的工作。

  二、主任医师岗位职责

  1、在科主任领导下,负责指导本科的医疗、教学及科研工作。

  2、负责院内、外疑难病例(组织病理学、冷冻切片及细胞病理学)的诊断及会诊。审核下级医师重要诊断报告单,组织病理讨论。

  3、参加会诊和临床病理讨论会,经常与临床科室取得联系,征求意见,改进工作。

  4、组织本科人员的业务学习和技术考核,学习使用国内外先进医学技术,指导本科室的学科发展,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革新工作。

  5、担任教学工作,搞好进修人员的培训。

  副主任医师按分工履行主任医师岗位职责的相应部分。

  三、主治医师岗位职责

  1、在科主任领导下和正副主任医师的指导下,负责重要的病理检查,审签下级医师的各种重要的疑难病例的诊断报告和医疗文件。确保检查、诊断质量。

  2、协助科主任工作,督促下级医师认真贯彻执行各种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严防差错事故。

  3、积极参加本科室的科学研究,学习和运用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在实际工作中开展新技术、新项目。

  4、帮助和指导医师、实习生、进修生的工作。

  四、住院医师岗位职责

  1、在科主任领导下及主治医师的指导下进行工作,负责尸检和活检工作,认真做好病理诊断报告。

  2、发现疑难问题及时请示上级医师,指导技术员进行尸检和病理诊断工作。

  3、参加临床病理讨论会,做好讨论记录。

  4、承担科室有关的预约、登记、联系及准备临床病理讨论会等事务性工作。

  5、担任一定的科学研究及教学任务,做好进修人员及实习生的带教工作。

  6、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严防差错事故。

  7、参加技术室工作3~6个月,熟悉技术室常规、冷冻、特染及免疫组化等技术工作。

  五、主任技师岗位职责

  1、负责制订病理技术室的建设及发展规划。

  2、负责病理新技术的开发及应用。

  3、精通各项技术室工作并能指导各项技术工作及解决操作中出现的问题。

  4、组织技术室人员学习,提高业务能力。

  5、负责制订进修技术人员的培训计划,落实具体安排及指导。

  6、组织技术室开展科研工作及参加科内外科研工作。

  7、在科主任领导下负责仪器设备、试剂等选购工作。

  8、副主任技师按分工履行主任技师岗位职责的相应部分。

  六、主管技师岗位职责

  1、独立承担常规及冷冻切片。

  2、独立承担20项以上特殊染色。

  3、独立开展免疫组化技术。

  4、协助上级技师承担辅导进修技术员的教学工作。

  5、在上级技师指导下,独立开展或参加有关的科研工作。

  6、参加巨检记录和协助医师做好临床病理讨论会前的准备工作。

  7、制作涂片。

  8、承担仪器的维修、保养工作。

  七、技师岗位职责

  1、独立承担常规切片、冷冻切片及涂片制作。

  2、在上级技师指导下,参加或承担其他技师的工作。

  3、在没有专职档案管理员、文秘相应编制的科室,技术员应根据科室实际情况分别承担下述任务:收费、资料归档、各项登记工作、诊断报告的打印及发送等。

技术管理制度(通用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