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精选6篇】

时间:2013-07-08 04:24:28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疫情防控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篇一

随着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爆发,医院感染管理成为疫情防控的重要环节。为了有效防止疫情在医院内的传播,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各医院纷纷制定了相关的感染管理制度。本文将从制度的内容、实施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探讨。

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是为了规范医院的感染防控工作,确保患者、医务人员和社会大众的健康安全。制度的内容包括了感染防控的各个方面,如病区的消毒、医护人员的防护措施、患者的隔离等。首先,医院要加强消毒工作,特别是病区、手术室等高风险区域,要做到定期消毒、定点消毒和消毒记录。其次,医护人员要佩戴好口罩、手套和防护服等防护用品,做好个人卫生,避免交叉感染。另外,患者要根据病情进行隔离,避免与他人接触,减少传播风险。制度的出台为医院的感染防控工作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有助于提高医院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水平。

实施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可以有效减少医院内感染的发生。首先,加强消毒工作能够有效杀灭病原体,减少感染的机会。定期的消毒工作可以清除病区内的细菌和病毒,有效遏制感染的蔓延。其次,医护人员的防护措施能够有效保护他们自身的安全,减少感染的风险。佩戴口罩、手套和防护服等防护用品,可以有效阻断病原体的传播途径。另外,患者的隔离措施能够减少患者之间的交叉感染,避免疫情扩散。通过制度的实施,医院内的感染情况得到了明显改善,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

然而,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一些医院在制定制度时缺乏具体细化的措施,导致制度的落地难度较大。例如,制度中要求加强消毒工作,但具体的消毒频次、消毒方法等并未明确规定,导致操作时难以统一。其次,医护人员对于制度的执行情况有所不同,有的医生和护士可能没有充分认识到感染防控的重要性,对于防护措施的执行不够严格。此外,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的宣传力度还不够,很多患者和家属对于制度的存在和内容并不了解,缺乏对制度的支持和配合。

综上所述,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在疫情防控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制度的内容包括了病区的消毒、医护人员的防护措施、患者的隔离等方面。实施制度能够有效减少医院内感染的发生,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然而,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各医院进一步完善和改进。只有不断优化感染管理制度,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医务人员的意识,才能更好地防止疫情在医院内传播,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疫情防控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篇三

  在现在的社会生活中,制度使用的情况越来越多,制度是指在特定社会范围内统一的、调节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一系列习惯、道德、法律(包括宪法和各种具体法规)、戒律、规章(包括政府制定的条例)等的总和它由社会认可的非正式约束、国家规定的正式约束和实施机制三个部分构成。想学习拟定制度却不知道该请教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疫情防控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精选22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疫情防控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篇四

  为进一步做好我院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积极防范医院感染流行或爆发,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的要求制定本制度:

  一、凡临床科室出现医院感染散发病例或疑似病例时,经治医师均应及时向本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负责人报告,并于24小时内填写<医院感染散发病例报告表>(<报告表>见附件二,填报说明见附件三)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如遇医院感染疑似病例,不能及时确诊的情况,除填写<医院感染散发病例报告表>外,还应当及时邀请医院感染科管理医师会诊,并填写会诊意见。

  二、当一段时间内,某种医院感染病例不断地发生,其发病率超过平常或在较短时间内,于同一科室或于某一病房病人群体中,突然发生数例同种病原体引起的感染,应立即电话报告感染管理科,并填写<医院感染散发病例报告表>,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负责人应及时组织经治医师、护士等相关人员分析、查找感染原因,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控制蔓延。

  三、对医院感染散发病例中的特殊病例,如耐氧西林葡萄球菌(mrsa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 )、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prsp )、产超广谱β-内酰酶(esbl )肠杆菌、不明原因肺炎等,应予以及时隔离,医院感染管理科应于24小时内报告主管院长。

  四、实验医学科微生物实验室在科室送检标本中分离出的特殊病原菌如产气荚膜梭状芽孢杆菌、mrsa 、vre 、prsp 、esbl 等应及时通知医院感染管理科;实验医学科对国家法定传染病例的实验室检查应做好相应的登记工作,对特殊的传染病例应及时通知医院感染管理科。

  五、医院感染散发病例中确诊为传染病的病例,须按<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报告和控制。

  六、医院感染散发病例中需要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的病例,医院感染管理科须及时组织人员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完成流行病学调查报告,相关科室应予积极的协调和支持。

  七、对知情不报的科室或责任人,将按<医院缺陷管理条例>规定予以处罚。

  八、本制度自20xx年4月1日起施行。

疫情防控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篇五

  (一)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由于icu 病房病人来源广,病情重,是感染高发区,因而icu 病房的感染管理与控制程度是临床医疗质量的重要体现,也是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安全。

  1、 工作区域划分规范:

  明确清洁区、半污染区及污染区。 工作人员进入病房后按规定着装,离开病区时更换便装。

  2、 人员要求:

  icu 医护人员具有较强的预防感染的理念,了解和掌握感染监测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并且能自觉执行各种消毒隔离制度。

  2.1 医护人员进入监护病房时,应衣帽整洁。

  2.2 在接触病人,各种技术工作前后,护理两个病人之间,处理大小便之后,进入或离开监护病房时,均应洗手,并严格消毒液泡手制度。

  2.3 在保障有效治疗护理的前提下,尽可能的控制人员流动,减少多人参加的大查房活动。

  3. 空气净化及环境消毒

  3.1 icu 监护病房符合洁净护理单元x级标准。

  3.2 喷雾或擦拭消毒:病房内物体表面应用0.2%过氧乙醇或0.05%的有效性消毒液进行擦拭消毒,病床、床头柜、医疗设备及门窗表面每日擦拭1 次,地面每日擦拭4 次。

  4、 设备用物消毒

  4.1 感染病人使用的器具与非感染病人使用的器具分开处理。

  4.2 呼吸机管路、吸氧面罩,用后毁形并按医用垃圾处理。

  4.3 一次性医疗物品,如输液器、输血器、胃管、气管导管、佛雷氏尿管、套管针头、三通管、注射器等用后按医疗垃圾分类放入黄色垃圾袋中,由专人统一回收处理。

  4.4 用过的治疗包、换包及一切无菌治疗用品应及时送到供应室进行灭菌处理。

  4.5 止血带、袖带、约束带应一人、一用、一消毒,先浸泡消毒清洗,后晾干备用。

  4.6 体温表一人、一用后用流动水冲净,再浸泡于75,酒精内,每日更换酒精一次,每周监测体温表一次。

  5、 床上用品终末消毒

  5.1 病人死亡、转科、出院后,床单位用消毒液擦拭,床上用品用紫外线照射消毒后送医院洗衣房清洗。

  5.2 icu 病房使用的清洁用具,如墩布、擦布等,每天使用前后应用0.1%有效性浸泡消毒,并按不同用途分开放置与使用,不得混用。

  6、 微生物监测

  6.1 空气微生物监测每月一次,使用空气培养皿进行监测。

  6.2 icu 病房由专人负责感染控制管理制度的监管。各项监测结果应认真记录、存档,以备日后对感染管理情况与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小结、总结,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6.3 定期或遵医嘱留取病人血、痰等培养,针对不同的细菌培养结果,调整抗菌生物的使用和消毒隔离措施提供依据。

  7、 对被发现有可疑[传染病"患者时,消毒隔离应做到:

  7.1 实行护理单元隔离,保持负压及良好的通气状态

  7.2 穿隔离衣进病室,一次一件或在病室门口正确悬挂。

  7.3 戴双层橡胶手套。

  7.4 正规创作,尤其抽血、静脉输液等有创作。

  7.5 单位隔离,一切物品要放在病人室内处理:分泌物、排泄物用含消毒剂1000mg/l 溶液混合搅拌,浸泡20 分钟后倒入杂用室的池内;针头、输液管路、敷料分别放入屋内双层医用垃圾容器内,进行焚

  烧处理,并注明[隔离";被服、隔离衣放在黄色塑料袋内,双层结扎,注明[隔离"及数量。

  8、 医院感染性有重点部位医院感染指标:

  8.1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8.2 血管内导管所致血行感染。

  8.3 留置导尿管所致尿路感染。

  8.4 血液净化(持续动静脉血滤和透析)相关感染。

  (二)预防重点部位医院感染的制度

  1、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1.1 严格执行人工机械通气的适应症,只有在必须时才能使用,早用早脱机,尽量采用无创通气的措施。

  1.2 有人工机械通气操作指南、护理规范及相关感染的控制方法,并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与授权,使其能够熟知和严格遵循。

  1.3 对建立人工气道患者,有严格的无菌操作规程。

  1.4 重复使用的呼吸回路管道、雾化器,达到灭菌或高水平消毒要求,每周更换1/2 次,回路管道如有明显分泌物污染则及时更换。

  1.5 联接呼吸机的管道上的冷凝水应及时引流、倾去,并有制度保存。

  1.6 定期进作重点部位病原学检查,在符合[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诊断标准时,应在4 小时内获得抗菌性治疗,72 小时无效重复病原学检查。

  1.7 有完整的操作与观察处置记录。

  1.8 有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病率、病原菌及其耐受性)的监测、分析与反馈。

  2、血管内导管所致血行感染

  2.1 严格执行留置血管内导管的适应症,只有在必须时才能使用,并尽早拔除。

  2.2 有留置血管内导管(尤其是中心静脉导管和周围动脉导管)的操作指南、护理规范及相关感染的控制方法,并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与授权,使其能够熟知和严格遵循。

  2.3 应用半透明的半浸透性的聚亚安酯敷料,覆盖纱布或覆膜变湿、弄脏时,能及时更换。

  2.4 三通锁闭保持清洁,发现污垢或残留血迹时,能及时更换。

  2.5 定期进作重点部位病原学检查,在符合[血管内导管所致血行感染"诊断标准时,应在4 小时内获得抗菌性治疗,72 小时无效重复病原学检查。

  2.6 有完整的操作与观察处置记录。

  2.7 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病率、病原菌及其耐受性)的监测、分析与反馈。

  3、留置导尿管所致尿路感染

  3.1 严格执行留置导尿管的适应症,只有在必须时才能使用,并尽早拔除。

  3.2 有留置导尿管的操作常规、护理规范及相关感染的控制方法,并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使其能够熟知和严格遵循。 3.3 射管时应注意无菌性作,动作轻柔,避免损伤,正确固定导尿管,并采用连续密闭的尿液引流系统。

  3.4 导尿管与集尿袋的接口不要轻易脱开。应保持尿流不受阻断的引流。

  3.5 不使用抗菌生物作连续膀胱冲洗预防感染。集尿袋低于膀胱水平,不接触地面。

  3.6 保持会口清洁干燥,尤其是尿道口。

  3.7 定期进作重点部位病原学检查,采集尿标本作培养时,应在导尿管远端接口处用无菌空针抽取尿液,在符合[留置导尿管所致尿路感染"诊断标准时,应及时获得治疗,72 小时无效重复病原学检查。

  3.8 有完整的操作、观察与处置记录。

  3.9 有留置导尿管所致尿路感染(发病率、病原菌及其耐受性)的监测、分析与反馈。

  4、血液净化(持续动静脉血滤和透析)相关感染

  4.1 严格执行血液净化的适应症,只有在必须时才能使用。

  4.2 有血液净化的操作指南、护理规范及相关感染的控制方法,并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与授权,使其能够熟知和严格遵循。

  4.3 血液透析机与水处理设备应符合国家产品质量规定的要求。

  4.4 严格按照血液透析器及管路产品说明使用,对可重复使用的产品,有严格的操作与检测规范,定期进行病原学检查,有完整的监测记录

  4.5 有完整的血液净化所致的相关感染应急管理预案与处理程序。

  4.6 透析液的配制符合要求,透析用水化学污染物、透析液细菌及内毒素检测达标。

  4.7 有血液净化所致相关感染(发病率、病原菌及其耐受性)的监测、分析与反馈。

疫情防控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篇六

  1、在医院感染管理科的指导下开展预防医院感染的各项监测,对住院病人实施性,率达100%。发现医院感染病例及时上报,医院感染漏报率二级医院≤20%、三级医院≤10%,一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率二、三级医院≤0.5%,一级医院≤1%,对监测发现的各种感染因素及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

  2、患者的安置原则是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分开,同类感染病人相对集中,特殊感染病人单独安置。

  3、病室内应定时通风换气,遇污染时进行空气消毒。地面湿式清扫,每日2次,遇污染时即刻清扫和消毒。

  4、病人被服应保持清洁,每周更换不少于1次,污染后及时更换。被褥、枕芯、床垫定期清洁、消毒,污染后及时更换消毒。禁止在走廊、病房清点污染被服。

  5、病床湿式清扫,每日2次,一床一套(巾),床头柜等物体表面每天湿抹一次,一桌一抹布,用后消毒,遇有污染的的物体表面及时消毒。病人出院、转科或死亡后,床单位必须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6、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性作原则,凡侵入性诊疗用物,均做到一人一用一灭菌。与病人皮肤粘膜直接接触物品应一人一用一消毒,干燥保存。便器、痰缸等均使用一次性的用后带回,不得反复使用。

  7、治疗室、办公室、病室、厕所等应分别设置专用拖把、抹布,拖把标记明确,分开清洗,悬挂晾干,使用后消毒,不得交叉使用。

  8、配备流动水洗手设施,医护人员每诊疗、护理一个病人、接触污染物品后,应严格按照手卫生规范及时进行手的清洗或消毒。

  9、严格执行<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认真做好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密闭转运、无害化处理和交接登记工作。

疫情防控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精选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