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样化引导自主阅读 -二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反思

时间:2014-01-07 01:27:19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多样化引导自主阅读 -二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反思

多样化引导自主阅读

——二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反思

曲周镇天龙小学 李向英

阅读教学中,一味地由老师辅助教学只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初级阶段和基础,阅读教学更深层的

目的之一便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即面对一篇文章他们可以自主地完成有质量的阅读,并从中得到一定的感悟。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掌握,是学生之后的学习生涯越走越坚实的基础。

《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我现身为课改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而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在阅读中便体现为自主阅读能力,这其中,教师的引导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是孩子们学习的助力,而这需要良好而恰当的教学方法的支持。孔子曾提出“因材施教”,对待不同性格、不同能力的弟子,要依据他们自身能力和特质来施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同样不同的课堂、不同的内容就要求教师更具具体情况施用合适的、恰当的、能最好发挥效用的教学方法。因此在课堂教学上我不断地寻找恰当的方式来丰富每一节课,以期使自主学习潜移默化地融入在学生的日常学习中。下面就我在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上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激发兴趣是学生自主阅读的动力

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兴趣是阅读的原动力。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阅读。在课堂上教师应大胆地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交流,赞扬学生一些独特看法,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阅读是快乐的,这样阅读的劲头就更足了。

1、引入情境,激发探究心理

一堂课的开端很重要,把握好开端,便可以在最开始抓住学生的吸引力,之后要导入的课堂内容才好开展,而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创设情境尤为关键。

在学习《一分钟》这篇课文时,我是这样导入的:上课前,全体同学立正站好,两臂侧平举,一动不动地站立,看谁坚持得最久。

然后让他们来说说感受:你们觉得一分钟长吗?(学生自由交谈)

老师总结:是啊,一分钟可以说很短,也可以说很长;在某种情况下,要能克制自己,坚持一分钟也是不容易的。我们今天学了课文《一分钟》以后,对“一分钟”的体会一定会更深。

此外,视觉的冲击力有时候是远胜于语言的,因此我会在课堂开始给他们展示一些精彩的图片,比如讲《秋天的图画》、《黄山奇石》、《北京》等课文时尽可能的搜集一些图画让学生直观的去看,产生美感,把学生引入情境,带入遐想的境界。无论是因好奇,还是因为关注,都是他们形成一种努力探究的心理,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2、善加情境,保持阅读兴趣

一个课堂有个良好的开端,却后继无力也是失败的,我们需要时刻注意学生的听课状态,如果陷入思维疲惫期,就要巧妙地插入情境故事,让学生们的感官在此调动起来,融入教师创立的情境中,再次活跃课堂,或者以情境扮演的方式,通过不同扮演者阅读方式的不同,感悟“读”出来的感情,充分活跃气氛的同时,引导他们继续完成学习任务。阅读的教学手段并非要拘泥于一格,形式要丰富,适时地插入情境,保持学习兴趣不间断。

以《从现在开始》为例,在学生们熟读了课文以后让他们扮演猫头鹰、袋鼠、小猴子来当大王,体会角色的心里,读出狮子大王的威武、猫头鹰大王的神气、袋鼠大王的.激动、猴子大王的和气、干脆、机灵等,一方面调动了渐渐沉闷下去的课堂气氛,另一方面又完成了初步培养学生语感的教学任务。接着就请同学说说他们谁做大王最好,并说出理由。通过这个情境的创设,学生很快明白只有尊重别人,才能得到大家的喜欢。无需教师分析,就强化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3、巧设悬念,深入学习重点

根据文本、学习目标,把握文章的脉络,巧设悬念,展开学习的思路,一下把学生的思路集中在本课的学习任务上。如,我在教学语文第三册《黄山奇石》一课时,一开始我就设下悬念:“石头是我们见过的普普通通的东西,可黄山的石头却很神奇,你想知道黄山的这些石头到底神奇在哪里吗?”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老师调动起来,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在之后的学习中,这一悬念就贯穿于整个教学中,既加深了学生对教学重点的印象,又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得课堂不管情境如何发散始终都脱离不了课文中心。因此,在随后的图文结合中,同学们纷纷想像并描述“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的神奇模样,深深地体会到黄山奇石的神奇。在整个课堂上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都特别浓厚,围绕着老师巧设的悬念,展开学习,理解课文内容,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二、引导探究是学生自主阅读的关键

自主阅读的关键是让学生面对一篇文章懂得怎样阅读,懂得在脱离老师的“手把手”的指导后自己怎样一步一步地进行思考。要想使学生掌握阅读学习方法,教师应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这就要求教师做好引导,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在自主阅读中去领会、去发现,在自主阅读中学会合作交流。

1、围绕问题,小组合作

教师作为引导者,应指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欲望,发挥其阅读的主动性。我从很早就提倡小组合作阅读,而如何使这一组织教学不流于形式却是个难题,我的对策是首先给阅读小组确定一个明确的目标。如我在教学《黄山奇石》时,提出这样的阅读目标:(1)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可自由读,也可小组合作读;(2)你们喜欢哪种石头?选最喜欢的一个自然段来阅读;(3)图上画的是哪个景点?它在什么地方?有什么特点?对照图片读一读,读出你们的喜爱之情。(4)再结合图展开想象,它们是什么样子的?

长此以往,学生经过这样的训练,在以后的读文中就会自觉的给自己小组提出阅读要求,因此培养了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了,那学习的兴趣可想而知就会更浓了,学习的效果也会显著提高。

2、质疑问难,发现问题

中国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培养学生善于从无疑处生疑,从看似平常处见奇,这是发现问题的起点。创造性思维便是从问题开始的。学会提问题,也便于掌握自主阅读能力不远了。如教学《称赞》时,学生问:“课题为什么以称赞为题?”“谁称赞谁?”“他为什么称赞他?”教学《我选我》提示课题后,学生问:“课题中的”我“是谁?‘我’为什么要选自己?”等等。他们正用问“?”来擦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一个问题在学生脑海里产生,不管是出于好奇,还是读课文的需要,都会自然而然地引导他们自主自发地探究下去,这种学习的积极性的技法远比掌握一两个知识点重要得多,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多以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开始思考,渐渐地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一开始可能不到要领,但教师依然要多加鼓励,学会开口问问题就是个不小的进步,多多鼓励便可让他们不断地寻找问题,多加锻炼之后必将有巨大的进步。

3、发散思维,感悟道理

理解课本是基础,但如果局限于课本便会禁锢思维,扩展思维的宽度和广度才有利于长久的学习生涯。学完课文,教师朝深处拓展,让学生展开想象,激起学生深入学习的的趣味,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如,我上第二册《棉花姑娘》一课,在课尾,我提问:棉花姑娘会怎么感谢七星瓢虫呢?学生纷纷展开大胆的想像力,有个孩子作出了有趣的回答:“棉花姑娘会用棉花做成被子送给七星瓢虫让他冬天盖,好暖和暖和。”我给予了学生及时有效的评价:“你真懂事,是个心怀感恩的好孩子。”孩子听了,露出了愉快的笑容。这样既培养了学生想像创新的能力,又教育了学生做人要知道感恩。

阅读能力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并辅之以合适的方式方法。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阅读、理解的方法,帮助他们提高自主阅读、自主学习的能力,远比读懂一篇课文重要得多。因此教师要想办法将阅读学习的方法的训练融入到教学中,安排多样化的课堂教学和潜移默化的方法指导,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质疑释疑,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这才是有质量的课堂。

多样化引导自主阅读 -二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反思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