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千米的认识》的教学反思【最新6篇】

时间:2019-01-02 05:10:40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三年级数学《千米的认识》的教学反思 篇一

在教授三年级数学《千米的认识》这一课程时,我发现学生对于长度单位的概念理解起初存在一定的困惑。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方式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点。

首先,在引入这一概念时,我通过展示不同长度的实物物品,如尺子、绳子等,让学生直观感受不同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通过比较和观察,学生逐渐明白了千米、米、分米、厘米等长度单位之间的转换关系。同时,我还设计了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进行计算和思考,帮助他们将抽象的概念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加深印象。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我设置了小组讨论和合作解决问题的环节,让学生们通过互相讨论和交流,共同解决难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学会合作与沟通,还能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此外,我还引入了一些趣味性游戏和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最后,在课程结束后,我进行了一次小测验,检测学生对于《千米的认识》这一知识点的掌握情况。通过测验结果,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于长度单位的概念已经有了较好的理解,并且能够熟练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我也发现部分学生仍存在一定的困惑和错误,我将针对这些情况进行个别辅导和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这一知识点。

通过这次教学反思,我意识到在教授《千米的认识》这一课程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采用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要及时进行检测和评估,帮助学生及时纠正错误,提高学习效果。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和完善,让学生们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三年级数学《千米的认识》的教学反思 篇二

在教授三年级数学《千米的认识》这一课程时,我发现学生在理解长度单位的基础上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采取了一些策略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知识点。

首先,我引入了一些生动形象的教具,如千米长绳、百米长绳等,让学生通过实物感受不同长度单位的差异。通过观察和比较,学生们逐渐理解了千米、米、分米等单位之间的转换关系,加深了他们对长度单位的认识。此外,我还设计了一些有趣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实际测量和计算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提高学习的趣味性。

其次,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方式。在课堂上,我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激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分析能力。同时,我鼓励学生多做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并及时纠正他们的错误,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学习习惯。

最后,在课程结束后,我对学生进行了一次小测验,检测他们对于《千米的认识》这一知识点的掌握情况。通过测验结果,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在长度单位的转换和计算方面已经有了较好的掌握,能够熟练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我也发现部分学生仍存在一些错误和困惑,我将对这些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和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效果。

通过这次教学反思,我意识到在教授《千米的认识》这一课程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方式,采用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要及时进行检测和评估,帮助学生及时纠正错误,提高学习效果。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和完善,让学生们在积极的学习氛围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三年级数学《千米的认识》的教学反思 篇三

  本课时是在学生学过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和比米小的单位——分米、厘米和毫米,并且初步了解这些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识在日常生活中常用到的比较大的长度单位“千米”。

  教材先通过主题图说明“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然后通过学生已经掌握的长度单位米,推算出新的长度单位千米,帮助学生建立起千米的观念,并揭示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1千米=1000米。 对于学生来说,1千米这一观念的建立难度较大,所以,在教学时我十分注重学生已有的基础,强调新、旧知识的关系,从基本的长度单位米开始,在新旧知识的引申、发展处加以复习、强化、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促成新旧知识的转化,尽量使学生较快地建立起1千米的观念。

  本节课,如果只是让学生靠想象1千米,而去认识1千米的话是远远不够的,毕竟学生的想象力有限的,所以,我对教学过程进行新的设计,主要围绕“怎样较好的使学生建立1千米的观念”思考。

  在上课伊始,我便带着学生站在能够看到学校跑道全景的教学楼上进行整体观察,让他们对200米的长度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然后带着他们走一走、试一试,让他们数一数走一圈(200米)要多少步,我给他们记时,为学生认识1千米作好一个铺垫。

  回到教室汇报时,他们通过计算知道围着操场走5圈就是1千米。由于毕竟没有亲身体验“走1千米”的感受,为了帮助学生对这一概念的建立,我又组织学生利用自己走100米的时间,估计出走1千米大约需要花15分钟,让学生进一步在头脑中有个比较形象的感知。

  为了帮组学生进一步感受1千米,我又为学生举了一个比较熟悉的实例:每两个电线杆之间的距离是50米,学生通过计算,发现21根电线杆之间的距离正好是1千米。

  在经过这样的教学之后,我明显的感到学生对1千米有了比较准确的认识。

  回顾整节课的教学,学生的参与是比较积极的,参与面也是比较广泛的。但是,整节课各部分的衔接及时间的掌控存在许多不足,在巩固练习时没能适当展开,还有个别学生还是需要亲自引导他实地走一走,才能建立1千米的概念。

三年级数学《千米的认识》的教学反思 篇四

  数学虽然抽象,但它来源于实际生活,并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到:为了使学生在课堂中能够充分地参与活动,在活动中更好地理解重要的数学概念和方法,各个学校要充分利用并开发实物材料和设备供学生开展实践活动。

  郭元祥老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校发展》中曾指出我们教师存在的一个缺点:在教学中,教师总是化书为牢,化地为牢。把我们的学生锁在书本中、教室里。没有结合实践地学习,学生会感到枯燥、烦闷。因此,我们教师应把实践本身看成是一个学生发展的过程。

  在数学教学中,我注意联系生活实际,教学生学会数学。例如,在千米的认识课上,如果单单以书为教材,灌疏给学生,强压学生牢记1千米=1000 米,也许学生接受了,但是他们并没有具体感知。正如郭老师讲到的我们要避免总是化书为牢,化地为牢。这节课上,我并没有让学生机械地练习单位的换算,而是带领学生到100米的跑道上,让学生走一走,记录时间,记录步数,引导学生理解走10个100米就是1千米,在推算中对1千米有了认识,使抽象的概念变为具体。让学生从中体验到数学的内在价值,增进了对数学的理解和运用数学的信心。这节课学生也觉得比以往有趣多了。

  课后,让学生去搜集资料,生活中我们在哪里还看到过千米这个单位。再让学生测一测,从学校出发,走到自己家里大约有几米。巩固知识,把数学知识应用到自己的生活。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加深了对千米的认识,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个性。从而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是从生活中来而又要应用于实际生活。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数学不再是抽象、枯燥的课本知识,而是充满魅力与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

  因此,我认为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材为依据。但不拘泥于教材,要有一种勇于实践的创新精神,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注意思考学生的生活世界中有什么素材可供教学利用。让学生的生活经验成为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资源,一笔宝贵的财富。

  结合实践,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有机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让数学贴近生活,学生就会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就会体会到数学的乐趣之所在。

  在这一节课中,我所感觉到的不足之处是在学生的组织纪律方面。走出课堂,有的兴趣盎然,而有的是跟着走马观花。这就与教师的操控能力、语言魅力及组织方面有密切的关系。今后我一定会更加认真钻研教材,练习基本功,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激发学生参与课堂

教学的积极性。

三年级数学《千米的认识》的教学反思 篇五

  关于千米的认识,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厘米、米、分米和毫米的基础上的,而千米对小学生还是一个比较抽象的长度单位。他们可以用手势表示出千米以外的'几个长度单位,但千米只能靠感知、体会。教学中只能告诉他们千米用于比较长的路程,如武汉到北京的距离等等。

  在学习《了解千米》之前,利用体育课之便,我让学生首先感知100米的路程有多少步,在估计要几分钟,然后又让他们绕学校操场跑一圈,回来告诉他们一圈是200米,几圈是一千米?然后,让学生走一千米的路程,让孩子们说说自己的感受。

  1千米=1000米,这是一个规定了的知识,只要通过自学或讲授的方式让学生知道并记住就行了。学生通过课前的铺垫,已经初步了解了1千米的路程有多远,因此能很快得出1千米=1000米的结论。但老师仅停留于此,没有想到学生对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的知识构建和记忆,如果问学生,你怎么知道1千米=1000米?你怎么记住1千米=1000米?你发现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有什么特点?这种深层次的追问,能帮助学生实现多方位的对知识的把握和构建。

  课前让学生走一走1千米,记一记走1千米所用的时间,数一数1千米共要走多少步,走完1千米累不累等生活经验的综合,学生能基本判断生活中1千米的路程有多远。可以说这个课前体验为本节课奠定了基础。

三年级数学《千米的认识》的教学反思 篇六

  “千米”是一个常用的长度计量单位,在学生的生活中经常会听到、看到有关千米的使用信息,建构效果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由于“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离学生“可视性”的体悟和感受经验比较远,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习过程中千米概念的建立比较困难,是学习的难点。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日常生活中也有走路上学、逛超市、乘车旅游、参加运动会等生活经验,这就使得本节课很容易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教材通过情境图,将学生引入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引出千米,图中的道路指示牌,表明了主题。考虑到学生对学校比较熟悉,所以我告诉学生我们在开运动会时,50米的迎面接力,一个来回是100米,需要跑10个来回。然后让学生闭眼想一想1千米有多长。通过猜一猜、说一说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悟到1千米有多长,教学反思《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然后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大约相隔1千米?对于1千米和1米之间的进率,学生通过自己看书能说出来,就直接让学生说一说。然后通过讨论、汇报,使学生了解:测量路程,除了用尺子测量,还可以步测、看摩托车上的里程数等等。体育馆的环形跑道长400米,跑几圈是1千米?你是怎么想的?通过实例,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然后是千米和米的相互转化,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使学生明白:计量路程等的长度需要用到更大的长度单位,从而比较自然地引入“千米”。。

  回顾整节课的教学,学生的参与是比较积极的,参与面也是比较广泛的。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也觉得比以往有趣多了。但是,由于条件有限,没有组织学生到校外走1千米的活动,感受1千米的距离。只是让学生在课后,按一般的步行速度实际走一走,算出100米所需的时间大约是几分钟。然后算一算10个这样的长度就是1千米,步行1千米大约需要几分钟,这样学生在做一些连线题时就不会出笑话了。

三年级数学《千米的认识》的教学反思【最新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