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优质3篇】

时间:2013-06-06 03:15:46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阿房宫 篇一

阿房宫,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为宏大的古代宫殿建筑之一。建于秦朝时期,是始皇帝秦始皇的行宫之一,也是其陵墓的一部分。阿房宫占地约1.35平方公里,建筑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堪称古代建筑的杰作。

阿房宫的建筑风格体现了秦代的特色,具有鲜明的秦代风格。宫殿建筑主要以木结构为主,大量使用覆盖着瓦片的木柱和横梁,整体结构稳固耐久。宫殿内部装饰金碧辉煌,壁画精美绝伦,展现出了秦代的繁荣和富丽堂皇。

阿房宫不仅在建筑上体现了秦代的辉煌,更在文化上具有深远的影响。阿房宫内保存有大量的历史文物,如青铜器、陶器、石刻等,展现了秦代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水平。这些文物不仅为后人研究秦代历史文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也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阿房宫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古迹,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参观。游客们可以在这里感受到秦代的繁荣与辉煌,领略古代建筑的魅力。同时,阿房宫也是一座历史的见证者,见证着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和变迁,让人们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总的来说,阿房宫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杰作,不仅在建筑风格上具有独特的魅力,更在文化传承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它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珍贵遗产,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自豪。让我们一起走进阿房宫,感受古代文明的魅力,领略中国历史的厚重和瑰丽。

阿房宫 篇二

阿房宫,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是中国秦代的一处宫殿建筑,也是始皇帝秦始皇的行宫之一。阿房宫建于秦朝时期,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典范之一。

阿房宫的建筑风格独具特色,展现了秦代建筑的风采。宫殿主要以木结构为主,采用大量的木柱和横梁,覆盖着瓦片,整体结构稳固耐久。宫殿内部装饰金碧辉煌,壁画精美绝伦,展现出了秦代的繁荣和富丽堂皇。

阿房宫的文化价值也不可忽视。宫内保存有大量的历史文物,如青铜器、陶器、石刻等,展现了秦代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水平。这些文物为后人研究秦代历史文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也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阿房宫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参观,感受古代建筑的魅力。游客们可以在这里领略中国古代建筑的壮丽和辉煌,感受秦代帝王的豪华生活。同时,阿房宫也是一座历史的见证者,见证着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和变迁,让人们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总的来说,阿房宫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杰作,展现了秦代的繁荣和富丽堂皇,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它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珍贵遗产,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自豪。让我们一起走进阿房宫,感受古代文明的魅力,领略中国历史的厚重和瑰丽。

阿房宫 篇三

阿房宫

阿房宫是秦朝的宫殿,据史书记载,始建于公元前212年。遗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郊15千米的阿房村一带,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目录 简介读音 简介

 秦阿房宫遗址位于 三桥镇 南,其范围东至皂 河西 岸,西至 长安 县 纪阳 寨,南至 和平村 、东凹里,北至车 张村 ,总面积11平方公里,在现辖域内约7.8平方公里。史载秦惠文王时在此建离宫,宫未成而亡。 秦始皇 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再次修建阿房宫, 秦二世 胡亥 元年(公元前209年)继续修建。秦末 项羽 入关,付之一炬,化为灰烬。汉

代属上林苑而得以利用、扩建,汉末废毁; 南北朝 时这里建有佛寺;宋代演为农田。

  右图:依据 史料 和初步考古遗址分布, 初山 微画雕 创作的 艺术作品 《阿房宫》

  据《 三辅黄图 》载:“阿房宫亦曰 阿城 ,惠文王造,宫未成而亡,始皇广其宫。”又南宋程大昌《雍录》记载:阿房宫“未为屋,先为城,城成而人为呼名 阿城 也”。 阿城 西、北、东三面有墙,南面无墙。周五里一百四十五步(合今2297.65米)。墙高八尺(合今1.86米),上宽四尺五寸(合今1.05米),下宽一丈五尺(合今3.5米),上狭下阔,坚固异常。阿房宫殿屋在秦末被 项羽 焚毁,而 阿城 至汉唐犹存。《旧唐书·高祖本纪》载,隋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九月, 李渊 领兵入关,曾“命太宗自渭汭屯兵 阿城 ”。此遗址1956年由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一、前殿遗址

 前殿是阿房宫的主体宫殿。史载其东西五百丈,南北五十丈,上可坐万人,下可建五丈旗。现存一座巨大的长方形夯土台基,西起 长安 县 纪阳 乡古城村,东至巨家庄,经探测实际长度为1320米,宽420米,最高处高约7~9米,是 中国 目前已知的最大的夯土建筑台基。台基由北向南呈缓坡状。南面坡下探出大面积路土,现存长770米,宽50米,面积约4万平方米,为一广场,广场南沿有4条道路向南延伸。台基东、西边是现代挖成的断崖;北边为3层高出地面的台阶,阶宽1~2米,高2~4米。50年代初,台上东、西、北三边都有土梁且连接在一起,现仅残存北边土梁,其高出台面两米多,略短于台长,应为倒塌了的夯土墙,现存墙迹厚3.6米,残高0.7米。发现有绳纹、布纹瓦片,分别有一戳印“千(隶体)右(篆体),北司(篆体)”文字。

二、上天台遗址

 上天台位于阿房宫村南,俗称“上天台”。台底东西长42.5米,宽20米,台顶平面长11.5米,宽4.5米,台高约15米。台上西北角有一条向西伸出的坡道,直通台下。坡道长约30米,底宽上窄。台下夯土基向西、向南各延伸约20米,向东延伸近100米,向 北约 300米直至阿房宫村附近。台下北边还残留一段30多厘米高的白灰墙迹。台下四周地面散见 战国晚期 至 秦 的细绳纹和中绳纹瓦片、几何纹空心砖块、红 陶釜 片和许多烧红了的土块。

三、磁石门遗址

 磁石门为秦阿房宫门阙之一。秦阿房宫的建筑以磁石为门,一是为防止行刺者,以磁石的吸铁作用,使隐甲怀刃者在入门时不能通过,从而保卫皇帝的安全;二是为了向“四夷朝者”显示秦阿房宫前殿的神奇作用,令其惊恐却步。

  磁石门的准确位置,历来说法不一。《三辅旧事》指为阿房宫的北阙门,《雍录》指为阿房宫的西门,《 三辅黄图 》指为阿房宫前殿之门。其位置据《西安地方志丛书·汉代 长安 词典》载:“磁石门遗址在今咸阳东南的 双楼村 (今 三桥镇 双楼寺)。”90年代,在 三桥镇 阿房宫殿遗址北面(现 中国 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技术学院院内)发现夯土层,文物部门推测此处可能是秦磁石门遗址,并设有磁石门遗址的保护标志。

四、其他遗址

 在前殿东北200米处有一“北司”建筑遗址,发现排列有序的大型石柱础和绳纹瓦片,瓦片上有“北司”、“左宫”、“右宫”、“ 宫甲 ”等小篆文字。

  在今阿房宫村北高窑村发现秦代麻点纹板瓦、筒瓦、云纹瓦当等建筑材料和著名的 高奴禾石铜权 。

  前殿正 北约 1公里的 小苏村 ,发现铜建筑构件6件。一件可能是铜柱础,一件是门砧,一件是户枢,其他3件都是作加固木质 梁柱 用的.。

  前殿 北约 3公里的后围寨村北有一 高台建筑 遗址。出土有用花纹空心砖砌筑的踏步和排列有序的柱础石、五角陶质水道,也应为一宫殿基址。

读音

 阿房宫的读法,传统上认为是ē páng gōng,但有争议。人教版七年级历史课本《 中国历史 》中注音ē páng gōng

1、第一种观点

 认为应读ē páng gōng

    《 咬文嚼字 》主编郝铭鉴认为该读“ē páng gōng”。郝铭鉴认为“阿”(ē)在古代指的是山脚下那些弯弯曲曲的地方,“阿”读ē是毫无异议的。而“房”通的是“旁”,所以该读páng。四川师范大学移民文化研究所所长、训诂学教授宋子然认为:“阿房宫这三个字中的‘房’是个通假字,是旁边的‘旁’,应该读‘páng’。”四川师范大学王教授表示:“阿房宫是指山旁边的宫殿,阿读ē音,房字古音读páng,这种特有用法不能用普通字的音来读。”

2、第二种观点

 认为应读ē fáng gōng

  辽宁大学教授、清史研究所所长张杰,语文出版社副编审杜永道认为应该读作“ē fáng gōng”。李行健主编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2004年1月版)也持此观点。

3、第三种观点

 认为应读ā fáng gōng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刘庆柱教授认为,在陕西话发音中“阿”(ā)字释义为“那个”,“房”(fá...

阿房宫【优质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