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简介(优秀3篇)

时间:2019-04-09 06:19:41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弗洛伊德简介 篇一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也被誉为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他对人类心理和行为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开创了心理学的新领域。弗洛伊德的理论和观点,如潜意识、性冲动、精神结构等,至今仍然被广泛讨论和引用。

弗洛伊德出生在奥地利维也纳的一个犹太家庭,他接受了严格的教育,曾在维也纳大学学习医学。后来,他在巴黎学习了催眠疗法,并开始对神经症进行研究。弗洛伊德相信人类行为受潜意识驱动,通过解读梦境和自由联想等方法,他试图揭示人类内心深处的欲望和冲突。

弗洛伊德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概念,其中最著名的是潜意识和性冲动。他认为,人类的行为受到潜意识中的欲望和冲突的影响,而性冲动是人类行为的主要驱动力之一。此外,弗洛伊德还提出了自我、超我和本我等精神结构的概念,用以解释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复杂性。

弗洛伊德的理论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争议,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认识到了其重要性。他的精神分析学对心理学、精神病学、文学、艺术等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尽管弗洛伊德的理论有其局限性,但他对人类心理的研究为后世的心理学家和临床医生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总的来说,弗洛伊德是一位杰出的心理学家和思想家,他的理论和观点为人类心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作品至今仍然被广泛研究和讨论,成为了现代心理学的重要基石之一。

弗洛伊德简介 篇二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他的理论和观点对现代心理学和精神病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开创了心理学的新领域,为人类心理和行为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弗洛伊德出生在奥地利维也纳的一个犹太家庭,他在维也纳大学学习医学,并在巴黎学习了催眠疗法和神经症的研究。他相信人类行为受潜意识驱动,通过解读梦境和自由联想等方法,他试图揭示人类内心深处的欲望和冲突。弗洛伊德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概念,如潜意识、性冲动、自我、超我和本我等,用以解释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复杂性。

弗洛伊德的理论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争议,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认识到了其重要性。他的精神分析学对心理学、精神病学、文学、艺术等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尽管弗洛伊德的理论有其局限性,但他的研究为后世的心理学家和临床医生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总的来说,弗洛伊德是一位杰出的心理学家和思想家,他的理论和观点为人类心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作品至今仍然被广泛研究和讨论,成为了现代心理学的重要基石之一,对人类心理和行为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弗洛伊德简介 篇三

弗洛伊德简介

弗 洛 伊 德

1856年5月6日,弗洛伊德出生于奥匈帝国统治下摩拉维亚省是小城弗莱堡,也就是今天捷克斯洛伐克的一个小镇。犹太人。父亲雅各布?弗洛伊德是以经营羊毛和棉布为生的商人,母亲阿玛利亚生有八个孩子,弗洛伊德是长子,他有两个弟弟,五个妹妹。幼年家境较好。1860年,雅各布一家迁至维也纳,(弗洛伊德开始了他几乎长达80年的维也纳生活,直到他临去世的前一年逃避纳粹迫害匆匆离开维也纳前往英国逃难为止.)家境拮据,在一处贫民区安家。 1865年,弗洛伊德九岁,提前一年以有一点成绩考进所在区的斯佩尔中学,一度醉心于人文学科。17岁中学毕业他最终选择了医学。弗洛伊德曾在不同的场合几次诉说他并不喜好医学:“不论是彼时,还是此后,我从未对医生这一职业产生过什么特别的兴趣。”

1873年,17岁的弗洛伊德进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开始他的学医生涯。大学的开头几年,由于在各学科间的游荡和注意力的不时转移,使他比别人迟三年,直到1881年25岁才毕业。

1882年4月的一天弗洛伊德偶遇一位美丽的犹太姑娘玛莎·伯奈斯。玛莎1861年出生于一个富裕的犹太世家,有良好的教养。两人相识两个月便定下了秦晋之好。1883年6月,玛莎举家搬迁至汉堡附近的万自兹贝克居住。弗洛伊德与玛莎开始了三年的分离生活。在三年间弗洛伊德写了900多封情书。他在信中写道:“别忘了,‘美貌'只能驻留几年,而我们将共度终生。一旦青春的的娇美流逝,则修饰容貌的便惟有善良、理解之美,而这正是你的长处。”1886年9月14日,两人结婚,弗洛伊德30岁。

1886年4月25日,弗洛伊德的私人诊所开业,主要诊治以癔病患者为主的精神神经症患者。1895年出版的与布罗伊尔合著《癔病研究》,为精神分析学说的开山之作,但它的销售却惨不忍睹。这本书初印800册,历时13年尚未售完,仅卖出600余册。买者不多,批者不少。自它出版之日起,它在维也纳和德国都遭到严厉的批评和抵制。布罗伊尔与弗洛伊德也因在合作中出现学术分歧而结束了两人长达十几年的友谊。

1896年正式提出“精神分析法”这一概念标志着精神分析疗法的初步形成。弗洛伊德指出:抵抗、压抑、无意识、性生活的病原学意义及幼儿期经验的重要性等理论,构成了精神分析理论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

1899年,《梦的解析》出版。弗洛伊德认为梦的本质是:梦即欲望的满足。梦往往不是欲望直截了当的、完全的满足,而是一种遭受压抑的欲望经过伪装以后的、扭曲

变形的满足。亚里士多德就曾说过:梦是睡眠时的心理活动。弗洛伊德将梦的内容分为“显梦”和“隐梦”两个概念。“显梦”即梦者在梦中见到的一切,“隐梦”是指梦的深层含义,是梦的内在意念,即显梦背后所隐藏的梦的实质,亦即梦者遭受压抑的无意识中的欲望。它们之间的关系宛如猜谜时谜面与谜底的关系。将二者结合起来,透过表层显梦的现象破译深层隐意的密码就是精神分析的任务。《梦的解析》初版只印了600本,却整整卖了8年。直到10年之后才为人们所认识,在弗洛伊德有生之年公发行了8版,最后一版是1929年问世的。与世人长期的漠然相向形成对比,弗洛伊德则对此书信心十足,始终抱有很高的期望,这不仅因此书是他几年呕心沥血之结晶,更因为这也是他灵感处于

巅峰时的闪烁。

弗洛伊德在《日常生活的精神病理学》一书中提出了“过失论”。大致分为以下几种:一是语言上的失误,包括“舌误”“笔误”“读误”“听误”。二是暂时的、非永久性的遗忘。三是错放,即误放、误取及失落物件等。他认为过失的本质或原因是:其一,过失是一种直接的心理活动。这里的关键强调,心理活动和行为毫无二致,并非所作非所想。其二,过失是有意义的。其三,这一心理活动就是牵制与被牵制两种心理意向的冲突及其结果。弗洛伊德以“舌误”为例,对牵制意向的性质做了具体分析。例如,有人在说“事件于是被发觉了”时,误说成“事件于是发龊了”。当事者承认他所批评的事件是龌龊的,且有公布的念头,不过后来这一念头被阻止了。其意向是显然存在的,自己事先也觉察到,只是说话时遭抑制,所以在错误中得到补偿。

自20世纪以来,弗洛伊德的著作渐渐在精神病学界引起关注,他的学说也日益得到更多的反响,他的名声也开始走出国门。

心理结构理论:由无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丧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部分组成的'系统和过程。人格结构理论:即本我、自我和超我的理论。

本我: 是人遗传的、与生俱来的、源于肉体需要的最原始的本能,是人的这种本能需求在心理上的表示。其特点是:第一,本我处于无意识领域,是心理活动的最底层。第二,本我是非理性的,它作为满足本能需求的冲动丝毫不受理性的支配,完全是盲目的。第三,本我是非时间性的。第四,本我是非道德的。本我只是自发的遵循快乐原则,追求自身的满足,根本无意顾及道德要求。

自我:第一,自我是每个个人整个心灵,特别是自觉心理活动的代表。第二,自我的核心是知觉系统。其突出特征是理性。这与本我刚好相反。支配本我的是欲望贯注、不问所以的快乐原则,支配自我的是理性指导、区分利弊得失的现实原则。第三,自我位于本我的外缘,是本我与外部世界的中介环节。第四,自我的任务是依据现实原则,协调本我要求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也即在把握机遇外界现实之间发挥居间调停的作用。

超我:功能——自我监视,即侦查自己的行为。自我惩戒。自我典范,自我典范标志着人在道德上的努力方向。形成——超我是后天形成的,源于父母、教师和社会的影响和教育。特点——具有残酷的惩罚的特点。超我通常对自我施行最严格的道德标准,超我总是使人的内心具有极为强烈的罪恶感。

弗洛伊德的文学艺术理论:弗洛伊德认为文学艺术的创作是诗人的经过改造的“白日梦”和幻想。所谓白日梦和幻想便是“那些愿望未得到满足的人心中生出来的”东西,这些愿望中最基本的便是“性欲”和“野心欲”白日梦和幻想都是人们心底里最隐秘的,最不可告人的欲望和想法,诗人和作者决不肯轻易以此示人。弗洛伊德猜测,文艺创作就是诗人、作者以某些技巧改装他们的梦幻和幻想,从而使受众在作品中体验到种种快感。“俄狄浦斯情结”(恋母忌父)则是弗洛伊德用来揭开诸多文艺作品底蕴、开启作家创作心理奥秘的一把钥匙。弗洛伊德对古代、近代、现代的三部悲剧作品《俄狄浦斯王》《哈姆雷特》《卡拉马佐夫兄弟》的内涵作了全新的诠释:“很难说是由于巧合,文学史上的三部杰作——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都表现了同一个主题——弑父。而且,在这三部作品中,弑父的动机都是为了争夺女人,这一点也十分清楚。”于是《俄狄浦斯王》不再是一出命运的悲剧,所揭示的也不再是主观意志与宿命抗争力有不逮,终至酿成悲剧这一主题,而是对于发自人的幼年的,存在于心灵深处无意识层面的,长期遭受压抑、

无从表达的一种欲望的揭示。在弗洛伊德看来,这出悲剧之所以赢得人们如此深沉的共鸣,便是因为随着这出戏情结的逐渐展开,我们感觉到自己内心深处深埋的欲望得以宣泄;同时,亦从中体会到一旦这欲望成为现实,所必然酿成的无可挽回的、可怖的悲剧。俄狄浦斯无论作为一个神话,还是作为一出人类心理深层无意识领域被压抑之物改头换面的表露,作为前者,它是群体无意识的表露;作为后者它是剧作家个体无意识的表露。至于观众从中得到共鸣,则是因为它和观众无意识层面的被压抑之物深相契合,并且使观众通过看戏将埋藏在自己心理深处的这一情结宣泄出来。对于《哈姆雷特》,弗洛伊德也做了类似的解释。通常人们阐发《哈姆雷特》的悲剧意义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认为它揭示了人的生命活力被过度的智力活动所消磨;二是认为这出戏描述的是人的一种悲剧性格:犹豫不决、优柔寡断。但弗洛伊德却从该剧的两个情节中发现以往的阐释难以自圆其说:一是哈姆雷特曾在盛怒之下毫不犹豫的刺杀了躲在挂毯后面的窃听者;二是他曾处心积虑的杀死两位谋害他的大臣。那么,何以他对于父王幽灵的嘱托却踌躇再三呢?弗洛伊德认为,这其中的奥秘便是该剧真正的内涵:哈姆雷特仇人所行之事,弑其父而娶其母正是哈姆雷特自童年以来压抑良久的内心欲望。于是他对仇人的恨意便为良心的自责所取代,故而迟迟不能下手。因此究其实质,《哈姆雷特》同样是一出揭示俄狄浦斯情结的悲剧。弗洛伊德还举出以下事实来旁证他的分析:莎士比亚正是在其父去世不久后写出这出悲剧的,该剧与作者对父亲矛盾心理的内在联系于此。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名著《卡拉马佐夫兄弟》也具有弑父的情节,而作者对于书中人物却抱着“仁慈的怜悯”,弗洛伊德注意到,书中弑父的故事同陀思妥耶夫斯基本人的父亲的命运之间有相当清楚的联系,由此他推断出这部小说也是作者无意识心理的不由自主的流露。

社会文明理论:弗洛伊德指出“文明”是指所有使我们的生活不同于我们的祖先的生活的成就和规则的总合,它们具有两个目的,即保护人类抵御自然和调节人际关系。文明起源于人类从家庭发展到以兄弟关系为纽带的群居生活。人类的群居生活既是文明的结果,又是文明的最初体现。弗洛伊德对本能与文明的矛盾关系做了分析:第一,文明保证了人类的生存。第二,文明压抑了本能。文明的进步有赖于本能的升华。第四,文明愈进步本能愈横遭压抑。弗洛伊德对文明与本能之间关系的揭示显示出二者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对立的关系。一方面他肯定文明的进步 必须以人类本能的一定限制为代价,对本能若无适度的节制,文明便会崩溃;另一方面,他又明确指出现代文明已经对人的本能构成过分的压抑,其最明显的征兆就是各类精神疾病的肆虐。弗洛伊德的贡献就是在十九世纪二十世纪之交从人类深层心理的角度提出了文明对本能压抑的问题。即文明与人性间存在的矛盾,这不能不归功于他的敏锐和深刻。

迟到的荣誉:经过长达几十年一如既往的辛勤工作,弗洛伊德终于在其晚年逐渐赢得了世界的承认和种种殊荣。1919年10月,在弗洛伊德担任副教授整整17年之后,维也纳大学终于把法力药水盼望已久的正教授职称给予了他。弗洛伊德晚年还赢得了世界各国许多著名学者、诗人、艺术家和科学家的友谊和尊敬。1926年12月份,弗洛伊德夫妇前往柏林探望儿子,见到了爱因斯坦,这是两位享誉世界的大师首次会面,他们交谈了两个多小时。连个大师相映成趣的是一个冥思苦想的是物理世界,一个孜孜以求的是心理世界,两人又都是犹太人。随着弗洛伊德与世界各国文学艺术界知名人士的交往日益增多,他和他的学说对于西方文学艺术界的各个领域,包括诗歌、小说、戏剧、美术、文艺批评,甚至电影等等的影响也日益广泛和深入。

最后的岁月:1923年弗洛伊德就被确诊为上顎癌,此后的16年共经历了33次手术,上顎摘除后发音困难,因手术影响右耳失聪,然而直至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没有停止工作。他的许多重要作品都是在这16年间完成的。1933年希特勒上台,柏林当局宣布弗洛伊德的书为禁书,收缴和焚烧。弗洛伊德悲愤的说:时代终于进步了,倘若在中世纪,他们会焚烧我,如今他们却满足于只焚烧我的书。1938年6月,弗洛伊德不得不离开了他居住近80年的维也纳前往伦敦。1939年2月弗洛伊德的癌症又一次复发,8月份病情迅速恶化。在最后关头,弗洛伊德提请他的私人医生注意他们之间的约定,即在无法坚持活下去的时候,医生要帮助弗洛伊德完成他的心愿:安详的死去。9月22日,医生为弗洛伊德注射了吗啡,使得弗洛伊德沉入睡眠。次日,1939年9月23日弗洛伊德与世长辞,享年83岁。

(哈尔滨市出版社2002年2月出版,世界名人传记丛书,华夏书 主编)

2010-5-20

弗洛伊德简介(优秀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