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悼文【最新3篇】

时间:2019-01-03 08:21:22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古代悼文 篇一

古代悼文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以哀思悼念逝去的亲人和朋友,表达了对逝者的深切思念和哀伤之情。古代悼文常常通过文字来表达悲伤之情,让人们能够通过诗词的表达方式来感受到悼念者的心情。

古代悼文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离骚》这篇诗,它是中国古代伟大的诗人屈原所作,表达了对逝去的亲人和朋友的深深思念之情。诗中屈原用“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了对逝去者的思念之情,表现出了对逝者的深深怀念之情。

古代悼文不仅仅是在文学作品中表现,更是在生活中体现出来。古代人们在逝者的葬礼上,常常会朗诵悼文,以此来悼念逝者。这种表达哀思的方式,让人们在悼念逝者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亲情和友情的珍贵。

古代悼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通过文字和生活方式来表达对逝去者的思念和哀伤之情。古代人们常说“生者为死者哭”,表现了对逝者的深深怀念之情。悼文不仅仅是一种表达哀思的方式,更是一种文化传统的延续,让人们能够感受到逝者的珍贵和生命的脆弱。

古代悼文 篇二

古代悼文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重要表达方式,它们常常通过文字和生活方式来悼念逝去的亲人和朋友,表达了对逝者的深切思念和哀伤之情。古代人们常常在逝者的葬礼上朗诵悼文,以此来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和怀念之情。

古代悼文中最为著名的当属《离骚》这篇诗,它是中国古代伟大的诗人屈原所作,表达了对逝去的亲人和朋友的深深思念之情。诗中屈原用“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了对逝去者的思念之情,表现出了对逝者的深深怀念之情。

古代悼文不仅仅是在文学作品中表现,更是在生活中体现出来。古代人们常常通过文字和生活方式来悼念逝去的亲人和朋友,以此来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和怀念之情。这种表达哀思的方式,让人们在悼念逝者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亲情和友情的珍贵。

古代悼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通过文字和生活方式来表达对逝去者的思念和哀伤之情。古代人们常说“生者为死者哭”,表现了对逝者的深深怀念之情。悼文不仅仅是一种表达哀思的方式,更是一种文化传统的延续,让人们能够感受到逝者的珍贵和生命的脆弱。

古代悼文 篇三

古代悼文

  悼亡诗,是悼文的一种,是古代文人用以祭奠妻子或心仪女人,以及表达对逝者的哀悼、抚思的一种诗词体裁。

  悼亡诗最早出现在《诗经》里,到了六朝时期,悼亡诗已经成为一种专门的诗体呈现在诗坛上。之后,诗人们创作了感动一代又一代人的千古名篇。

  潘安:开悼亡诗之先河

  潘 安

  潘安本名潘岳(公元247——公元300),字安仁,荥阳中牟人,曾任河阳令,是西晋著名文学家。民间对潘安最熟悉的是作为中国第一美男的身份,据《晋书》记载:“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也就是说他长得美,女人们扯手围住他,不让他走。历史上以“貌若潘安”来称赞潘安的美色,也是中国人对于一位男子外貌的最高褒奖。

  自古才子皆情钟,从来名士都风流。可潘岳确是例外。他虽然貌美惊世,才华出众,家境富裕,世人翘首企望,女缘遍地。却不曾三妻四妾;也不曾有过“家中红旗不倒,外面彩旗飘飘”的外遇。他忠贞不二,一生只娶了杨圆姬一人。潘岳之妻是晋代大书法家,戴候杨肇之女杨圆姬,她是一个美丽多情,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样样精通的才貌双全的.女子。潘岳与妻子杨氏12岁订婚,晋武帝秦始9年(公元274),两人完婚,那时他27岁。两人共同生活了二十多年,琴瑟和鸣,比翼齐飞,相爱终身。

  潘岳52岁时,杨圆姬逝世。他为她写下三首悼亡诗:

  一

  荏苒冬春树,寒暑忽流易。之子归穷泉,重壤永幽隔。私怀谁克从,淹留亦何益?黾俛恭朝命,回心反初役。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帏屏无仿佛,翰墨有馀迹。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怅怳如或存,周遑忡惊惕。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春风缘隙来,晨霤承檐滴。寝息何时忘,沉忧日盈积。庶几有时衰,庄缶犹可击。

  二

  皎皎窗中月,照我室南端。清商应秋至,溽暑随节

阑。凛凛凉风生,始觉夏衾单。岂曰无重纩,谁与同寒霜?岁寒无与同,朗月何朦胧。辗转盻枕席,长簟竟床空。床空委清尘,空虚来悲风。独无李氏灵,彷佛睹尔容。抚衿长叹息,不觉涕沾胸。沾胸安能已,悲怀从中起。寝兴目存形,遗音犹在耳。上惭东门吴,下愧蒙庄子。赋诗欲言志,此志难具纪。命也可奈何,长戚自令鄙。

  三

  曜灵运天机,四节代天逝。凄凄朝露凝,烈烈夕风厉。奈何悼淑俪,遗容永潜翳。念此如昨日,谁知己卒岁。改服从朝政,哀心寄私制。茵帱张故房,朔望临尔寄。尔祭讵几时,朔望忽复尽。衾裳一毁撤,千载不复引。亹亹期月周,戚戚弥相愍。悲怀感物来,泣涕应情陨。驾言陟东阜,望坟思纡轸。徘徊墟墓间,欲去复不忍。徘徊不忍去,徙倚步踟蹰。落叶委埏侧,枯荄带坟隅。孤魂独茕茕,安知灵与无。投心遵朝命,挥涕强就车。谁谓帝宫远,路极悲有馀。

  逝者长巳矣,生者徒伤悲。潘岳的三首悼亡诗情谊真挚,缠绵无尽,表达了自己的悲哀和痛苦。而且潘岳在杨氏逝世后,并未再娶,彰显了对杨氏的忠一和深情,更成为千古佳话,历史上有“潘杨之好”的评价。

  潘岳的悼亡诗激情、哀怨、深切,可谓为悼亡诗体奠定了基础,擎举了悼亡诗这面大旗,在中国文学史中占有了重要的地位。

  朱熹:生不同时死同穴

  朱 熹

  朱熹(1130——1200),宋建炎四年庚戌九月十五日诞生于福建尤溪县的郑氏草堂(即“南溪书院),南宋思想家、哲学家、诗人、理学家,理学集大成者,尊称“朱子”。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11月13日,朱熹时值47岁时,其妻刘清四不幸病逝。朱熹一向对自己的妻子十分敬重。其主要原因是其妻的父亲刘勉之既是他的养父,又是泰山,更是恩师。朱熹14岁时,其父刘松临终托孤,嘱咐朱熹“从勉之学”。刘勉之看到朱熹天资聪颖,十分笃学,便对朱熹“爱之如子,而以女妻之”。中年丧妻,给朱熹精神上很大打击。为使“生不同时死同穴”,朱熹亲自将妻子刘氏的棺棂送到黄坑大林谷下葬。

  宋庆元六年(1200)三月初九,这位病入膏肓的理学家、诗人在阴冷的春雨中溘然长逝,享年71岁。朱熹在他临终前还抱着病体,咬紧牙关,握笔为亡妻刘清四写下一篇表达他至死不忘夫妻情的《墓祭文》:“岁序流易,雨露既濡,念尔音容,永隔泉壤。一觞之,病不能亲,谅尔有知,尚识予意”。可见真情挚爱溢于文中。朱熹逝世后,于当年十一月二十日,他的家人、门生将他的棺椁运至唐石里(今黄坑镇)后塘九峰山下大林谷,与24年前去世的妻子刘清四同葬一墓,实现了他“生不同时死同穴”的愿望。

  上一篇: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意见和建议 下一篇:祝福领导升迁短信

古代悼文【最新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