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布头》(经典3篇)

时间:2014-05-08 08:49:27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卖布头》 篇一

在一个小镇上,有一个老奶奶以卖布头为生。她每天早早起床,走到镇上的集市摊位上摆放着各种各样的布头,等待着顾客的光顾。这些布头有各种不同的颜色和图案,总是能吸引住路过的行人。

老奶奶身材微胖,脸上总是洋溢着微笑。她的手艺非常好,每块布头都是精心挑选的,质地优良。因此,她的生意一直都很兴隆。有些顾客是经常来光顾的,每次都会买上几块布头回家。有些顾客是从其他镇上特地赶来的,听说老奶奶的布头品质好,价格实惠。

老奶奶的生意越做越大,她还雇了一些帮手来帮忙。但是,她依然每天都会亲自出摊,热情接待每一位顾客。她深信,只有用心对待顾客,才能留住他们的心。

每天傍晚时分,老奶奶都会整理摊位,收拾残留的布头,准备第二天的生意。她总是微笑着说:“明天再来吧,我还有更多漂亮的布头等着你们呢!”她的热情和真诚让人印象深刻。

老奶奶的布头生意越来越兴旺,她也因此赚了不少钱。但是,她并没有因此而变得骄傲自满。她依然保持着朴实和善良的个性,继续用心经营自己的小店。她相信,只要用心对待生意和顾客,就一定会有好的回报。

《卖布头》 篇二

在一个繁华的城市里,有一家以“卖布头”为主营业务的时尚店。这家店里陈列着各种各样的布头,每一块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质地上乘。顾客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喜好,挑选到心仪的布头。

这家时尚店的店主是一位年轻有为的女士,她对时尚有着独特的见解和品味。她经常会根据潮流和季节的变化,及时更新店内的布头款式,吸引更多的顾客。她还定期举办布头搭配的讲座和活动,吸引了不少时尚爱好者前来学习和交流。

这家时尚店的店面装修简约大方,充满了现代感。店内的服务员都穿着统一的工作服,热情周到地为顾客提供服务。不管是专业搭配建议,还是细致的包装,都体现着店主对顾客的用心和关爱。

这家时尚店的生意一直都很不错,顾客络绎不绝。有些顾客是经常来光顾的,有些顾客是被朋友推荐过来的,也有些顾客是被店铺的广告吸引过来的。无论是何种途径,他们都会被店主的热情和用心所感动,成为忠实的顾客。

这家时尚店的口碑在城市中传播开来,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这家店。顾客的满意度和回头率也在不断提升。店主为了回馈顾客的支持和信任,还会定期举办促销活动和折扣优惠,吸引更多的顾客前来购买。

这家时尚店以“卖布头”为主营业务,但却用心经营,赢得了众多顾客的青睐。店主相信,只要用心对待生意和顾客,就一定会有好的回报。

《卖布头》 篇三

《卖布头》

卖布头

作者:于宝林、冯宝华演出本

甲:相声这个艺术哇,是综合性的艺术。

乙:噢,不错。

甲:啊,说唱的文学。

乙:哎,是是。

甲:(对乙)表演的好啊。

乙:噢,您夸奖。

甲:老演员啦。

乙:还谈不到这个。

甲:相声演员大部分都是北京人。

乙:哎,因为相声是北京的出产。

甲:即便这个同志不是北京人。

乙:啊。

甲:也说普通话。

乙:那是啊。

甲:所以说说相声的。

乙:啊。

甲:北京人多。

乙:对。

甲:开大饭庄子的呢?

乙:那哪会儿人多呢?

甲:山东人多。

乙:噢,是是。

甲:开颜料庄的。

乙:哪会儿人多?

甲:山西人多。

乙:哦,过去都那样。

甲:卖布的。

乙:哪会儿人多?

甲:高阳人多。

乙:哦,是

是。

甲:理发师。

乙:哪会儿人多?

甲:宝坻县的人多。

乙:哦。

甲:打铁的。

乙:哪会儿人多?

甲:章丘人多。

乙:呵,您听听。

甲:卖笤帚的。

乙:哪会儿人多?

甲:香河县的人多。

乙:嗯。

甲:卖豆腐丝的。

乙:哪会儿人多?

甲:武清县的人多。

乙:哦?

甲:澡堂子职工跟修脚的老同志。

乙:哪会儿人多呢?

甲:定兴的人多。

乙:对。

甲:卖冰棍儿的。

乙:哪会儿人多?

甲:哪的人都有

乙:我……嘁??哎,嘿嘿,这怎么哪的都有了呢?

甲:您想哪没有卖冰棍儿的。

乙:说的是啊。

甲:到了那个夏季炎热,都要吃一点冷食。

乙:唉,就为了消暑。

甲:名字不一样。

乙:哦,叫的名儿不同。

甲:到了咱们天津、北京就叫“冰棍儿”。

乙:是啊。

甲:到唐山地区。

乙:叫什么呢?

甲:叫“冰块”。

乙:哦。

甲:(学吆喝)“大冰块啦,三分五分嗒。”

乙:哦哈哈。

甲:到江南。

乙:叫什么呢?

甲:叫“棒冰”。

乙:哦,给掉个个。

甲:到东北三省。

乙:是?

甲:叫”冰果”。

乙:嗯。

甲:到山东。

乙:叫什么?

甲:叫“冰榔棍儿”。

乙:哦?”冰榔棍儿”。

甲:“冰榔棍儿”。

乙:那要到山东吆唤呢?。

甲:吆唤有地方的色彩。

乙:是啊?

甲:好听极了。

乙:要一吆唤?

甲:(学吆喝)“吃冰榔棍儿啦,冰榔棍儿都是凉的啊。”

乙:这不废话嘛,要热的呢?

甲:热的那是抻条面。

乙:嗐,这哪的事情啊。

甲:这吆唤叫啊。

乙:啊?

甲:“报君知”。

乙:不错。

甲:又叫“会声”。

乙:是啊

甲:还叫“货

声”。

乙:嗯。

甲:打招呼的意思。

乙:对啊。

甲:吆唤最好的您知道什么地方吗?

乙:这我可知道。

甲:您介绍介绍。

乙:那得说是北京。

甲:咱们的首都。

乙:这么说您有点儿研究啊。

甲:跟您比还差点儿。

乙:您这是客气,那我要吆唤一个你能知道是卖什么的吗?

甲:当着各位同志您就吆唤,您有上句,我马上接您的下腔。

乙:好嘞,咱们互相地研究一下。

甲:探讨探讨。

乙:你听这卖什么的啊。

甲:您来来。

乙:“冰糖嘞,葫——”

甲:“葫芦儿嘞呀”

乙:呵哈?

甲:冰糖的葫芦儿。

乙:嗯,行啊。

甲:到北京叫“糖葫芦儿”。

乙:对啊。

甲:到咱们天津呢。

乙:叫?

甲:叫“糖墩儿”。

乙:嗯。

甲:吆唤好听。

乙:天津吆唤?

甲:吆唤着都这味儿了。

乙:是?

甲:(学吆喝)“大红果的糖墩啊”。

乙:哎。

甲:“墩儿——”

乙:哎,行啊,是这味儿啊,你再听这卖什么的。

甲:您接着还来

乙:“新嘞个屉儿嘞”

甲:“包儿热的嘞,发面包儿哟热嘞——”

乙:哦,卖包子的也知道。

甲:卖包子的。

乙:行啊。

甲:到北京叫羊肉床子。

乙:嗯。

甲:上午啊卖羊肉,到了下午呢就卖包子。

乙:嗯。

甲:到咱们天津也卖包子。

乙:要到天津?

甲:跟他北京就不一样。

乙:噢,怎么不一样呢?

甲:吆唤时候就吆唤俩个字,简单明确。

乙:哪俩个字?

甲:肉包。

乙:哦是是?

甲:一吆唤这个“肉”字,声音特别大。

乙:哦。

甲:到“包”了,嘴皮子劲。

乙:是啊?

甲:表示这包子,薄皮大馅儿。

乙:哦,他要一吆唤呢?

甲:都这么吆唤。

乙:是。

甲:“肉——————包”

乙:完啦?这倒干脆啊。

甲:简单明确

乙:好嘞,你再听这个卖什么的。

甲:接着还来

乙:“嘿,南罐大的嘞。”

甲:“不涩的嘞哟,涩了要换的嘞。”

乙:哈哈,这卖什么的呢?

甲:卖柿子的。

乙:可以啊。

甲:到北京叫“柿子”,到咱们天津简单。

乙:叫?

甲:“四则”(柿子)。

乙:唉,方言不一样。

甲:这位一买柿子一说话,就知道这同志什么地方人。

乙:这怎么听呢?

甲:“嘿,您这柿子涩不涩嘿。”

乙:啊,这是北京话。

甲:“泥着四则塞不塞”(您这柿子涩不涩)

乙:嘿嘿嘿,这到了天津了。

甲:咱们天津售货员有个特点。

乙:那要到天津吆唤?

甲:吆唤出来通俗易懂。

乙:是啊?

甲:啊,热闹,吆唤都这么吆唤。

乙:噢,您学学。

甲:“喝两罐儿,喝两罐儿来吧哎。”

乙:噢,是这味儿啊。

甲:你瞧瞧。

乙:你再听这卖什么的。

甲:你接着来呀。

乙:“哎,红个瓤儿好嘞,白个瓤儿——”

甲:“不过水的瓤儿嘞,好大地块嘞,两个大嘞,喝呀”

乙:喝?您这卖什么的?

甲:西瓜。

乙:哎,这西瓜它对,为什么喝呢?

甲:他这偻了这个。

乙:那端半拉喝去吧。

甲:咱们天津的售货员吆唤好听。

乙:哦,到了天津一吆唤。

甲:就这--劝业场后边有一位。

乙:嗯。

甲:那大胖子。

乙:哦。

甲:一吆唤,走到那会儿,您要带小孩的抱好喽。

乙:怎么呢?

甲:抱不好吓一跳。

乙:是啊。

甲:切得了一吆唤。

乙:一吆唤?

甲:“一毛一块!!!!!”

乙:嚯,这是玩命啊。

甲:显着热闹。

乙:你再听这卖什么的。

甲:您接着还来。

乙:“喝凉水嘞——”

甲:“大蜜桃嘞。”

乙:行啊。

甲:卖桃的。

乙:哦,有俩下子。

甲:深川的蜜桃最出名。

乙:“哎,赛虎眼嘞——”

甲:“哎,樱桃嘞,比炒豆儿还贱嘞”,卖樱桃的。

乙:嗯,你再听这个。

甲:你接着来。

乙:“哎,柿子大了。”(音)

甲:“吃桑葚了冰个来的温鲜果哎。”(音)

乙:哦,这卖鲜货的你也知道。

甲:怎么样。

乙:你再听这个。

甲:接着来。

乙:“煎饼果子——”噢……这……我吆唤出来啦?!

甲:你吆唤出来干嘛。

乙:这么样。

甲:是?

乙:你吆唤我来接。

甲:我要吆唤北京的。

乙:啊?

甲:当着各位亲爱的观众。

乙:嗯?

甲:那算我欺负你。

乙:你说。

甲:就这前边一点儿的。

乙:嘿嘿,我在天津五十多年,你说我什么没见过?

甲:这个你准接不上来。

乙:这么样。

甲:嗯?

乙:你也别呛火。

甲:是。

乙:如果你吆唤,我要不知道卖什么,我这儿张口结舌。

甲:这怎么办?

乙:各位同志您甭客气,您就鼓鼓掌(啪、啪、啪)。

甲:嗯。

乙:这为耻笑我。

甲:噢,这是呛火。

乙:嘿嘿,算我栽给你了。

甲:各位作为评议员啊。

乙:嗯?

甲:我这么一吆唤,他接不上来,就给他鼓鼓掌。

乙:哎,你来呀。

甲:啊,这是卖什么的呀。

乙:你吆唤吧。

甲:“一毛半斤嘞”

乙:一……

甲:这个卖什么的?

乙:我……呵,行啊,真有俩下子啊。

甲:你瞧瞧,你来呀。

乙:哦,一个“一毛半斤”我就崴泥啦。

甲:哎。

乙:也别说,各位同志还真鼓励你。

甲:嘿嘿。

乙:还真鼓掌,您哪位鼓掌来着,您说这个卖什么的?嘿嘿,那我要吆唤一个,你也不知道卖什么的。

甲:不相信。

乙:你听着。

甲:您来。

乙:“哎,包圆去包圆去——”

甲:“买了买了,过来瞧瞧吧您呐——”

乙:“就这俩下嘞——”

甲:“这都是清仓处理的嘞——”

乙:这都什么乱七八糟!

甲:完了吧,您不动脑子,同志。

乙:你就说那马路边上戳大堆儿的那个。甲:你这个要求呢?

乙:串胡同儿的做小买卖的。

甲:走行走串巷的?

乙:有传统性的那个。

甲:各位同志都听过的?

乙:对呀。

甲:听这个。

乙:你来吧。

甲:“卖大小——”

乙:“小金鱼儿哟”

甲:“绿瓷盆儿哟”

乙:哎,绿……,哎哟呵,拐弯啦啊?

甲:嘿嘿。

乙:哦,你再吆唤。

甲:“大号——”

乙:“锡壶哟”

甲:“旧竹帘子”

乙:嗯

甲:“硬面——”

乙:“饽饽”

甲:“馒头”

乙:走!什么毛病啊这?!

甲:完了吧?

乙:嘿嘿,合着到你那儿都是“一个马两个尾巴”?

甲:你这回也来“一个马两个尾巴”的。

乙:嗐,我也能吆唤这个。

甲:不相信。

乙:你听着。

甲:你开始。

乙:“姜米小枣的——”

甲:“切糕跟粽子”

乙:呀呵,嚯,两头你都给占去啦?!

甲:这回你也两头占。

乙:好嘞,你吆唤我也两头占着。

甲:注意啊。

乙:你来吧。

甲:“油炸地嘞——”

乙:嗐,“果仁哟卷圈哟”(音)

甲:“老虎豆儿哟”

乙:老……嚯?还有老虎豆儿呐哈?

甲:嗯。

乙:好,你再吆唤。

甲:“油炸地嘞——”

乙:“果仁哟卷圈哟老虎豆儿哟”(音)

甲:“炸虾米头哟”

乙:嚯,行啊,这太多了这个。

甲:太多你来呀。

乙:你还敢吆唤吗?

甲:你还敢接吗?

乙:你吆唤。

甲:你注意。

乙:来吧。

甲:“油炸地嘞——”

乙:听着点儿,“果仁哟

卷圈哟

老虎豆儿哟

炸山竽干儿哟

炸果子哟

炸麻花儿哟

炸排叉儿哟

炸糖麻花儿哟

炸糖耳头哟

炸窝头哟

炸果蓖儿哟

炸糕哇

炸素刃子哟

炸虾米头哟

炸小鱼儿哟

炸蚂蚱哟

干脆我想吃什么就炸什么吧”,哈哈哈。

甲:“炸擀面棍儿哟!”

乙:唏,像话吗?

甲:怎么不像话?

乙:有炸擀面棍儿的吗?

甲:您这全炸啦。

乙:啊?

甲:您这个绝点儿您这儿。

乙:哎,你那意思恨不得把我给窝到这会儿。

甲:这是个误会。

乙:嗯。

甲:老同志们一回忆都知道。

乙:是?

甲:在旧社会那个时候啊。

乙:嗯?

甲:做小买卖的都讲究吆唤。

乙:五行八作他都讲究吆唤嘛。

甲:啊,有一种啊有艺术性的吆唤,最好听的。

乙:那是卖什么的呢?

甲:在旧社会那阵卖估衣的,他有艺术性。

乙:噢,就是过去那卖旧衣服的。

甲:哎,分出多少样来。

乙:是?

甲:有北京的估衣、天津的估衣、河南的估衣、陕西的估衣、山东的估衣、山西的估衣、大口的估衣、小口的估衣、对口的估衣。

乙:嚯,估衣就分这么些种。

甲:各有千秋。

乙:噢,您说那种有艺术性?

甲:有艺术性、幽默含蓄、现抓现编的。

乙:是?

甲:有一种对口的估衣。

乙:哦,就是两个人吆唤。

甲:一对一句。

乙:卖一样的东西,一对一句吆唤。

甲:现抓现编。

乙:可以呀。

甲:脑子得快。

乙:我脑子就不慢。

甲:嗯?

乙:咱们俩吆唤一回。

甲:试试啊。

乙:你有上句我给你接下句。

甲:好啦。

乙:来吧。

甲:拿这手绢啊。

乙:嗯。

甲:说什么衣服就什么衣服啦。

乙:您说什么衣服我都有下句。

甲:词得快啊。

乙:来吧。

甲:开始啦啊,“大啦马的褂儿啊。”

乙:“大啦马的褂儿啊。”

甲:嗯,好嘛,俩大马褂儿这啊?!

乙:哎?

甲:不对

乙:不随着你来吗?

甲:词儿不能一样。

乙:哦,词儿吗要改一改。

甲:对对对。

乙:可以呀。

甲:“大啦马的褂儿啊”

乙:“二啦马的褂儿啊”

甲:“三啦马的褂儿啊”

乙:“四啦马的褂儿啊”

甲:“五马褂儿啊”

乙:“六了马的褂儿啊”

甲:马褂儿这排队来了在这会儿?

乙:嘿嘿。

甲:您这摊上光买马褂儿合算是。

乙:你认为我不懂啊。

甲:您这是?

乙:我明白。

甲:是?

乙:你吆唤大马褂儿,我再吆唤啊,是马褂儿可不许说马褂儿。

甲:对。

乙:可以用那种形容词把它给形容出来,为什么它叫”马褂儿”,对不对?

甲:对,还得说出一番道理出来。

乙:那就定啦。

甲:那就来吧。

乙:来吧。

甲:“大啦马的褂儿啊——”

乙:“套在外边儿哟。”

甲:这——。

乙:嘿嘿嘿。

甲:您先别乐。

乙:啊?

甲:这我不理解。

乙:怎么不理解?

甲:这大马褂儿怎么非套外边儿啊?

乙:嘿嘿,马褂儿为礼服。

甲:对!

乙:过去是长袍马褂儿嘛,拜客的时候,穿好了大褂儿。

甲:嗯?

乙:是把这马褂儿就是套在外面儿。

甲:噢。

乙:是马褂儿就套外面儿。

甲:马褂儿套外边儿。

乙:对了。

甲:那要套里边儿呢?

乙:哎,那是背心儿。

甲:行。

乙:嘿嘿。

甲:“大啦马的褂儿啊——”

乙:“套在外边儿哟。”

甲:“没有袖子哟”

乙:我,哎,“那是坎肩儿哟。”

甲:“买袍儿的.喽”

乙:“有领子哟”

甲:“买了我的袄儿哟”

乙:“续着棉花哟”

甲:“墩儿啦墩儿哟”

乙:“打着棉的墩儿哟”

甲:“怎么这么厚哇”

乙:“亲娘续的呀”

甲:“后娘当的呀”(音)

乙:“卖多少钱呐?”

甲:“五六毛哟”

乙:“一嘞块的一呀”

甲:“爷儿俩赶集哟”

乙:“一大一小儿哟”

甲:“买裤子哟”

乙:“俩条腿儿哟”

甲:“一条腿儿的哟——”

乙:嗯?嘿嘿,“那是裙子哟”

甲:“三条腿儿哟——”

乙:嗯,“没法儿穿哟”

甲:“四条腿儿哟——”

乙:“那是俩条哟”

甲:“五条腿儿哟——”

乙:“那是手套儿哇”……手套都出来啦?你这可叫挤兑人呐

甲:不简单呐。

乙:嗯?

甲:脑子够快。

乙:还谈不到这个。

甲:这个吆唤您听着有意思吧?

乙:是啊。

甲:比这还有好听的

乙:那是卖什么的?

甲:在旧社会有一种卖布头儿的吆唤。

乙:嗯。

甲:他有艺术性。

乙:哦,你说的那是串胡同儿背着大包袱?

甲:那怎么吆唤呐?

乙:一吆唤都这味儿嘛?

甲:您来来我听听。

乙:都是天津的乡亲。

甲:可以。

乙:“卖杂散布头儿嘞,一百多色三百多样儿,买去做布料儿去呗!”

甲:嗯。

乙:对不对?

甲:您介绍的是一部分。

乙:是啊。

甲:咱们天津乡亲。

乙:嗯。

甲:背着包袱,到胡同里打开之后。

乙:嗯?

甲:一块儿一块儿的。

乙:对呀。

甲:拿出来吆唤热闹极了,“这一块啊。”

乙:啊?

甲:“不掉色(shai

3)的花洋布啊。”

乙:喔。

甲:“买家去给小孩儿做裤衩儿、做兜兜去吧您呐。”

乙:喔?

甲:“做门帘儿、窗户帘儿,靠里挂靠外挂靠里挂嘞里外。”

乙:这都什么乱七八糟的?!

甲:这个我也不知道这个。

乙:噢,您说这种卖布头儿的?

甲:我介绍这种卖布头儿的在旧社会是骗人的生意。

乙:错啦。

甲:嗯?

乙:买卖它不能够骗人。

甲:他们就骗人。

乙:为什么呢?

甲:有门市部。

乙:哦,也有门脸。

甲:在商店门口儿摆摊儿。

乙:是?

甲:把布都码到一块儿。

乙:嗯。

甲:整块儿的布,整匹的的全是。

乙:啊?

甲:他撕一块儿一块儿的。

乙:哦,满给扯开喽。

甲:一丈五六。

乙:是了。

甲:不耽误您的材料。

乙:嗯。

甲:做大褂儿够一件儿,裤褂儿够一身儿。

乙:是啊。

甲:吆唤出来好听。

乙:哦。

甲:有辙有板、有腔有调,就跟唱一样。

乙:这么样。

甲:嗯。

乙:您呐,就在这儿吆唤一下。

甲:可以。

乙:我去(扮)那小伙计儿。

甲:成

乙:站那旁边给您扽(den

4)那布的犄角,接个下腔。

甲:可以可以。

乙:来吧。

甲:掀开布拿过来他不吆唤。

乙:嗯?

甲:摔一摔。

乙:卖抬卖抬(音)。

甲:表示这布啊,没有浆性。

乙:是了。

甲:含一口水喷一下。

乙:嗯。

甲:“扑————”,(用力拍一下手)“啪”,这块布。

乙:啊?

甲:您买家穿去

乙:是是?

甲:穿多少年,怎么洗,怎么投它不掉色(shai

3)

乙:哎,透蓝?

甲:漂白

乙:废话嘛,白的还掉色(shai

3)吗?

甲:咱先吆唤这白的试试,“哎——”

《卖布头》(经典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