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砚【最新4篇】

时间:2017-07-03 09:39:25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歙砚 篇一

歙砚,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珍贵文房四宝之一,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歙砚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当时已经出现了砚台的雏形。随着时间的推移,砚台逐渐演变为现在我们所熟知的歙砚。

歙砚的制作工艺十分精湛,主要采用石灰岩、砂岩或砂砾岩等矿石制成,经过打磨、雕刻、磨砂等多道工序加工而成。歙砚的表面光滑细腻,质地坚硬,有着很高的抗磨耐久性,使用寿命较长。同时,歙砚还具有吸水性强、不易挥发、不易发霉等优点,使其成为古代文人墨客们书写、作画的理想工具。

歙砚不仅在制作工艺上讲究精细,其在文化内涵方面也是别具特色。古代文人常常将歙砚视为书写之友,将其视为知己、良朋。在文人雅士的手中,歙砚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精神寄托,代表了文人情怀和审美追求。因此,歙砚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被誉为“文房四宝”之一。

如今,虽然电子设备的普及使得传统的歙砚逐渐退出了人们的生活,但是在一些文人雅士心中,对于歙砚的热爱依然不减。他们认为,歙砚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精神象征。因此,在一些文化活动和传统节日中,歙砚仍然占有一席之地,成为人们追求传统文化的象征。

总的来说,歙砚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它不仅是一种书写工具,更是一种精神寄托,代表着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当代社会,我们应当继续传承和弘扬歙砚这一传统文化,让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

歙砚 篇二

歙砚,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珍贵文房四宝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价值。歙砚的制作工艺十分精湛,主要采用优质矿石经过多道工序加工而成,质地坚硬、光滑细腻,使用寿命长,被誉为“文房四宝”之一。

歙砚的魅力在于它不仅是一种书写工具,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精神象征。古代文人雅士常常将歙砚视为知己、良朋,将其视为书写之友。在他们的手中,歙砚不仅仅是一块石头,更是一种文化的体现,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因此,歙砚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被传颂为“千古文房第一砚”。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歙砚逐渐退出了人们的生活,被现代化的书写工具所取代。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让歙砚这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我们应当通过加强对歙砚的宣传和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热爱歙砚这一传统文化,让其在当代社会中得以焕发新的生机。

总的来说,歙砚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我们应当珍惜和传承这一传统文化,让歙砚这一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继续发扬光大,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繁荣做出自己的贡献。

歙砚 篇三

歙砚 篇四

歙砚,全称歙州砚,中国四大名砚之一,产于安徽黄山山脉与天目山、白际山之间的歙州,包括歙县、

休宁、祁门、黟县、婺源等县。歙石的产地以婺源与歙县交界处的龙尾山(罗纹山)下溪涧为最优,所以歙砚又称龙尾砚,而龙尾山则是大部分存世歙砚珍品的石料出产地。除此之外,歙县、休宁县、祁门县亦产歙砚。歙砚的制作材料被称为歙石或歙砚石,一般需要5-10亿年的地质变化才能形成,其中最适合制砚的是轻度千枚岩化的板岩。其主要矿物成分为绢云母、石英、黄铁矿、磁黄铁矿、褐铁矿、炭质等,粒度0.001~0.005mm,比重2.81~2.94,主要砚锋为片状砚锋。歙砚石的花纹结构十分突出,分为鱼子纹、罗纹、金晕纹、眉纹、刷丝纹等类型。由于其矿物粒度细,微粒石英分布均匀,故有发墨益毫、滑不拒笔、涩不滞笔的效果,受到历代书法家的称赞。造型浑朴,浮雕、浅浮雕、半圆雕等手法是歙砚台的工艺风格和特点。歙砚为历代文人所称道。南唐后主李煜...

目录 发展历史制作流程鉴赏方法品种分类收缩展开 发展历史 关于歙砚的起源,一般认为是唐代左右,但部分专家学者根据砚石研究专家程明铭先生的研究资料和对现存出土古砚的研究分析认为,歙砚极有可能始于汉代,晋代及南北朝时期不断出现,唐、宋时期已经遍及中华大地。 歙砚驰名于唐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据宋人洪景伯《歙砚谱》记载,唐开元年间,歙州猎户叶氏逐兽至长城里(地名),见到山溪里,叠石如城,莹洁可爱,携归成砚,由此歙砚始闻天下。李晔《六砚笔记》云,端溪末行,婺石称首。至今唐砚垂世者龙尾也。可知歙砚始于唐代开元年间,是确凿无疑的。唐元和年间,著名书法家柳公权在《论砚》一文中已把端砚、歙砚、洮砚、澄泥砚列为全国四大名砚。唐咸通年间,文学家李山甫有赞歙砚诗:“追琢他山石,方圆一勺深,抱才唯守墨,求用每虚心。波浪因纹起,尘埃为废侵,凭君更研究,何帝值千金”。 歙砚作为御赐品,始于唐末。《清异录》载,“开平二年”(908),梁大祖朱温赐宰相张文蔚、杨涉、薛贻‘宝相枝’各二十,龙鳞月砚各一。‘宝相枝’斑竹笔管也。……鳞石纹似之,月砚形象之,歙产也,南唐后主李煜视歙砚为“天下之冠”,第一次在歙州设置了“砚务”擢砚工李小微为“砚务官”派石工周全之,专门搜集佳石为宫中造砚。由于国主的重视,歙州一带的制砚业就更为兴旺了,歙砚的身价从此扶摇直上。由帝王设置砚务官督采歙石,算得上是破天荒的盛举。可以说,这是歙砚最辉煌的时代,也是中国砚史上最辉煌的一页。 南唐败亡后,歙石开采停产五十年。到了宋代,歙砚进入大发展时期。此时的歙砚雕饰线条光洁明快,整体大方浑厚。所刻人物多为单线阴刻,也有刻线和半浮雕结合的。同时出现了突出石上星眼纹色,并对其加以巧作的技艺。景佑年间(1034-1037),歙州太守钱先芝调查到河水已经淹没了南唐歙砚砚坑,便“仙芝改其流。使由别道行”。由县令曹平主持使老坑坑口重新露出水面,歙石才得以大规模复采。但不久即“县人病,其须索复溪流如初,石乃中绝”。直至歙州太守王君玉继续开采歙石,复改溪流遵钱公故道而后所得尽佳石也,可见此次收获颇丰。水舷坑水蕨坑眉子坑等名坑皆在此次开发。后来在嘉佑年间(1056-1063),县尉刁谬任职期间重拾故坑,又开采了一次,亦属宋代最后一次开采。 元代歙砚的形式基本上延续了宋代歙砚但是略显粗犷和拙朴。由于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统治时期,大漠马背上的民族粗犷雄浑的审美观念必然对中原文化有一定的影响,从而也会在历史上留下一些特色鲜明的时代印迹。此一时期歙石的开采基本上是在宋代旧坑的基础上进行的。元代至元年(1277)时任县令汪月山为了迎合达官贵人,发数都之夫力去挖掘歙石,结果石尽山压死数人乃己,接着又前往紧足坑挖掘,很快亏空,及至至元五年,此坑亦宣告塌陷。此后便长期停采,砚工们只好沿流拾残圭断壁来制砚,可仍远远供不应求。出现以他山顽黝之石冒充佳石之乱象使歙砚声誉大减、不仅明代到清康熙雍正年间也都无开采记录。直到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才又开采,停采达500年之久。出现如此局面的原因主要是自元兵乱后琢者日拙,战争使得采制业遭受了重创。 明清两代是歙砚成为一种工艺品的重要历史阶段,社会的不断进步生产技术的日益提高为歙砚更具观赏性提供了技术保障,砚台已由朴素的实用品演变为精美的艺术品进而成为文人雅士的收藏品。道光年间(1821-1850),歙砚仍为定期献给朝廷的贡品。据《歙县志》载:“道光间,每年三贡,每贡两份,六方者四匣,二方者两匣,共二十八块歙砚,定期以贡朝廷。”但自嘉庆至光绪末年,这一段时间至今未发现歙石开采记录。明清时期的歙砚和其他工艺品制作受徽州的砖雕、木雕、石雕影响,都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从制砚工艺上来看,无论是造型还是构图,都达到了沉稳精炼的程度,具有端庄敦厚的艺术特征。 新中国建国以后,歙县、婺源县有关部门派出专人赴龙尾山对古砚坑进行调查和勘察。从1963年起,恢复了传统的制作工艺,同时采用现代科学方法探索歙砚石的发墨机理、歙砚石天然纹饰的成因及砚石的评价标准等,使砚材资源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和利用。改革开放以后,黄山市歙县政府更是重视歙砚艺术和产业,出台政策、采取措施、注入资金扶持发展,为繁荣歙砚艺术和产业创造条件。2006年成立了歙砚协会。到了21世纪,歙砚砚石原料奇缺,急需加大保护力度。 注:图册资料来源

制作流程 歙砚的制作流程主要有选料、制坯、设计、雕刻、配盒等。每一方砚台的制成都要经过十几道工序,离不开制砚工人和雕刻家的劳动。 1.选料:歙砚的选料要求十分严格,所选石材要有一定的块度、粒度,硬度也要适中。采下来的石料不等于都能制砚,往往还要经过挑选。选料工人按照规格、形状、工艺要求进行取料,然后剥板,将石料凿平,锯成一定形状,用水砂细磨成砚坯。 2.制坯:砚坯分为定型坯、自然形坯两大类。定型坯是按计划生产的规格型坯,如正方形、圆形、不规则形等。自然形坯则是就砚石之自然形状加以修整,锯磨成坯。 3.设计:是制作砚台过程中极其重要的关键性工序,要根据砚石的石质形态,认真考虑题材、立意、构图、造型以及雕刻的刀法刀路。大自然赋予砚石一些特征,根据这些特点因材施艺,即产生良好的艺术效果。不同的石品采用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因为歙砚石本身具备了自然的美,取其美之特点,合理地加以运用,要用得恰当,用得协调才能突出美的艺术效果。 4.雕刻分凿刻和雕刻两步。定稿(即设计成图案)后,开始凿坯,即将墨堂、墨池(也称水池)及背石、阴肚等部分该凿去的凿彩。有叙述历史的,有指出砚的特点,有的刻上得砚日期,有的是对砚的评价等等。古代文人学士对歙砚的立意、构图及雕工是赞美备至的。歙砚砚边,多采用古器物之纹,如夔纹、云雷纹,间有云纹、几何纹、缠枝花纹和各种变异纹饰。整个造型和格调是古朴典雅、美观大方。也有砚背刻一些人物或动物、风景,刀法使用浮雕。 5.配盒分制盒和油漆,利用红木、樟木、红椿或木胎漆制成砚台盒。不管用什么木料制盒,都要“就体裁衣”,按照砚台大小配制。做到砚在盒中,摇晃无声。要想把砚盒漆成光洁如玉的效果,要经过反复地磨漆。每一件成品要经过打底、作坯、调色、粗磨、复漆、复磨直至抛光、打蜡等多种工序。在盒盖上刻上题款铭识,或以篆隶,或以行草,上石绿或描金,显得古色古香,典雅大方。

鉴赏方法 质量鉴赏

砚石的质量包括石质的质量和纹色的质量,这是砚的基础和根本,是砚的价值的载体。一方好的歙砚坯,一般都具备如下基本条件:坚密柔腻、温润如玉、发墨如油、笔毫无损、几无吸水、涤荡即净、寒冬储水不冻、盛夏储水不腐。 观察法 好的砚台,光泽深沉,温润细腻,纹理清晰,星晕凸显。用擦镜布或面巾纸将油渍擦干净后,放到自然光下观察,必要时可借助放大镜。如果粉沙分布繁密且均匀,,则为佳品;如泥质砂岩太多而无粉沙,则为下品。又可沉水观之,如星点分布均匀,则质优,不然则欠佳。 抹水法 用湿抹布擦拭砚面,水汽停留时间长的透水性差,为质优;时间短者吸水性能好,为次品。这是由于歙砚结构致密。还可放于日光下,如果水沿某些走向,如线状,圆状的不干,则表明有节理或裂缝发育,质地亦欠佳。 叩弹法 这一方法对素形砚尤为有用,而对抄手砚或某些仿生砚(如蝉形砚或荷叶砚)等中空类型的砚台则应注意要取在砚额等较厚处。方法是,左手五指脱空砚台,右手大拇指与食指或中指做环状,用食指或中指轻叩砚边,听声辨石。发清脆悦耳的金属音,玉德金声,铿锵玲珑,回音幽远深长,犹如天籁之音从远古传来,则为好砚;如发出的为“卜卜”或“仆仆”等木质音或瓦音,暗示有裂隙或质地疏松。 比硬法 取一婺源宋坑眉纹标本,在砚背面刻划,如基本不能留下碎屑,并需一定力气才能刻动,说明石可取。这是由于歙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中硬度最大者。 抚摸法 好的砚面质地非常细腻,可以用如孩儿面,似美人肤,呵气盈珠来形容。因此可以用手指在砚面上按下,如冰感强,砚面光滑、细腻、清纯为佳砚;温感强,手感粗糙,为次砚。 掂量法 托起砚台,感受分量,掂之沉感愈重愈好,说明质地致密坚实,密度大,自然可取。如同是婺源龙尾,但老坑明显比新坑沉许多。 磨墨法 若砚石纹理精细,则表面平滑,易于磨墨,磨出来的墨均匀细腻;这种砚既发墨,又不损亳。若表面不平,上砚有声,墨必粗劣不匀,且损笔锋,这可以从视觉、触觉、观察得知。

雕工鉴赏

造型 1、仿古式,即仿照历代砚式,如圭式、风字、凤池、古钱、古瓶、钟鼎、合壁、笏式、龟式、琴式、荷叶、蟾蜍、日月式、抄手式等,淳朴古拙,多作收藏鉴赏; 2、自然式,按照砚石的形状、花纹,因材施艺,巧作而成; 3、大冠式,长方形,上端砚边稍宽,下端砚边稍窄,砚边雕各式回纹图案,砚池开砚舌,背刻复手,内镌铭文、人物、山水等图案; 4、玉堂式,又称素边砚,长方形,不刻图案文饰,砚池可开砚舌,也可雕淌池,为实用型砚式; 5、砚坯,是一种石品罕见,纹理极美,刻砚家不忍下刀,留作观赏的砚材; 6、套砚,以一般砚石刻成托,嵌进石质精良的砚心; 7、漆珍砚,以名贵砚材薄片嵌入漆盒,巧作而成。 布局 1、图案式,即繁作。精工细笔,左攀右挽,富丽堂皇却清新脱俗。以工取胜,忌讳工过而俗。如清代乾隆年间的大多砚台图案采用此方式。 2、弦纹式,即简作。线条简洁明快,刚柔转折,轮廓分明,以素形砚居多。同时背面多刻书画铭文。墨池和砚边边线起伏有序、曲直变化,大方、高雅,多见于明代。如图2.1是本人在安徽见到的'一方歙红石,就是典型的弦纹式。它是清末民初仿明抄手砚,砚面长35cm,宽18cm,高8cm,通身紫砂色,面上雕有玉如意墨池,砚边有残损。其文饰线条非常简洁流畅,背刻四字隶书铭文。 3、写生式,此乃脱俗雕法,亦是一种新雕法。看似无序,实则有序。 刀法 刀法主要是讲究运刀的诀窍,如何进行凿、刻、雕等。习惯上要用圆刀,以免留下刀痕,切忌用立刀。特别在磨堂和边线上,用圆刀显得干净整洁,无粗糙之感。

品相鉴赏

据文献相关资料和实地考察可知,按时代一般分古砚、新砚两大类。如秦、西汉期间石砚的基本格式是附有砚杆的圆饼形;西汉至东汉多为圆形三足式;唐代的箕形砚最普遍;宋代则主要是抄手砚;明代进入高潮,讲究文采,名堂极多,真正达到了工艺精巧的程度;清代以后则逐渐衰落。品相外形尤如人的面貌,应以端正规矩、落落大方为好。因此,尽管歙砚的造型千姿百态,形状各异,但一般来说,以古朴而随形者为上,如长方形、正方形、圆形、椭圆形者,仿生形砚、什物形砚(如瓜形砚、竹节砚、蝉形砚)次之,异形甚至畸形砚和有残缺破损者为下。

铭文鉴赏

指砚的制作者、收藏者在砚的有关合适部位的题诗吟咏或者作句留念,这主要是体现在砚的文化价值上。铭的价值除了要看制作者、收藏者的身份地位高低、诗句

的意境优劣,还应看它的书写雕刻水平的高下。 如名家的名诗名句加上名家的书写雕刻,能产生画龙点睛的效果,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砚的身价;相反,铭若成为画蛇添足的败笔,则倒不如没有的好。如黄山屯溪老街的古砚,有无名家刻铭及铭文书法如何,就很能体现砚的市场价值和收藏价值。

装饰鉴赏

指砚的装饰,像砚匣锦套之类。虽然这些东西不属于砚本身,而仅作为装饰和养护之用,但反过来对砚的优劣也能起到很大的陪衬作用。真正的名砚,砚匣锦套的材料和加工一般都十分考究,放在简陋的包装里面或者根本没什么包装的砚,则很难谈得上有什么档次。如三百砚斋的珍品陈列室里的砚台大多用香樟木,红豆杉或紫檀木为木料,并不拘泥于青一色的正方或长方盒子,而是根据砚形随形打造,做到砚台和砚匣天衣无缝,自然彰显身份,与众不同。

品种分类 按石材纹理分为罗纹、眉纹、金星、金晕、鱼子五大类一百多个品种。另据《一统志》记载:砚品种有五,一曰眉子石,有七种;二曰外山罗纹,十三种;三曰里山罗纹,一种;四曰金星,三种;五曰驴坑,一种。 金星:呈金黄色,点状分布在青黑色的歙砚中,状如天空闪烁的星斗显得十分耀眼。米芾《砚史》中曾有“星紫金,如鹅眼钱”的记载。金星有大有小,有聚有散,其形态多样,开采出的砚石上有金色点状排列石纹。有的细小如尘沙,稍大者如谷粒;有的又像斜风细雨。人们根据金星的变化,大致命名了几种,有金晕金星、金花金星、细雨金星、牛毛金星、雨点金星、云雾金星等等。常分布于水舷坑、水蕨坑、碧里坑、金星坑。 金晕:团团奕奕,如晚霞中的金云,吹之欲散,松如团絮,触之欲起。金晕大小了然不定,给人以一种独特的朦胧美。品名有玉带金晕、眉纹金晕、金花金晕等。大多分布在水舷坑、金星坑、水蕨坑、碧里坑。 罗纹:罗纹的纹理如丝绸般旖旎,给人一种晶莹、素雅之美。罗纹或形如春水皱起,荡漾在细美微风之中;或形如罗裙绮丽,飘散不定。宋米芾《砚史》中记载:“今人以细罗纹无星为上。”赵希鹄在《洞天清禄集》中写道:“歙砚纹理有罗纹刷丝、金、银刷丝三品。”罗纹的品名有水波罗纹、细雨罗纹、金星罗纹、刷丝罗纹等。罗纹一般分布在水舷坑、水蕨坑、碧里坑、罗纹坑、罗纹里山等。 眉子:眉子又称眉纹。呈黑色长条状,如女子之柳叶眉,眉纹的底色青莹,石质坚细温润,既发墨,又雅静,深受历代文人雅士推崇。宋赵希鹄《洞天清禄集》有“眉子如甲痕,或如蚕大”的记载。宋曹继善《辩歙石说》:“石纹横如眉子,间有金晕。”眉纹细小繁密的,常被人们形象地称作牛毛纹。主要品种有虎皮眉纹、雁对眉纹、角浪眉纹等。眉纹分布在眉子坑、水舷坑、水蕨坑、叶九山坑等。 鱼子纹:砚石中有细小的黑点,分布均匀密聚。其形式如鱼卵状,卵也称子,就如婺源对鸡蛋称之鸡子一样称其鱼子。由于鱼子石的石色不同,具体分为青鱼子纹、鳅背纹、茶末绿、鳝鱼黄、红鱼子纹、白鱼子纹、石眼等。鱼子纹一般分布在眉子坑。

歙砚【最新4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