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寿(精选6篇)

时间:2019-06-02 03:41:18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陈寿 篇一

陈寿(约233年-297年),字元龙,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历史学家、文学家。他是《三国志》的作者,被后世誉为“史学之宗”。陈寿生于汝南郡,少年时代就酷爱读书,博览群书,深得经史之学。他曾担任过汉中令、鄢陵县令等官职,但后来因忤逆权贵,被贬为河内县丞。在河内县丞任上,陈寿有大量的时间专心著述历史,撰写《三国志》。

《三国志》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史书之一,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进行了详尽的记载和论述。陈寿以其独到的历史眼光和文笔,对于三国时期的人物、政治、军事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描述,成为后世研究三国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陈寿的史书不仅在历史内容上有着丰富的价值,而且在文学艺术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的文笔简练明快,行文流畅,具有较高的叙事技巧和表达能力。《三国志》中的人物形象生动、语言优美,被后世誉为“文质彬彬”的史学经典。

陈寿除了《三国志》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的著作,如《世语》、《列女传》等。这些著作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中国古代的史学、文学研究,对后世的文化传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总的来说,陈寿是中国古代文史学家中的一位杰出代表,他的著作不仅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而且在文学艺术上也具有很高的价值。他的成就为后世的学者和读者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学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陈寿 篇二

陈寿(233年-297年),字元龙,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历史学家、文学家。他是《三国志》的作者,被誉为史学之宗。陈寿一生致力于历史研究和著述,对中国古代历史学和文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陈寿的《三国志》被誉为中国古代史学经典之一,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进行了详尽的记载和分析。他在书中生动刻画了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形象,论述了当时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重要事件,展现了三国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征。陈寿深入浅出的叙述风格,使《三国志》成为后世研究三国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除了《三国志》,陈寿还有许多其他的著作,如《世语》、《列女传》等。这些著作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学研究,对后世的文化传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陈寿的文笔简练明快,具有较高的叙事技巧和表达能力,被后世誉为“文质彬彬”的史学经典。

总的来说,陈寿是中国古代文史学家中的杰出代表,他的著作对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他的成就为后世的学者和读者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陈寿 篇三

陈寿(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今四川南充)人。三国西晋时著名史学家。少时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蜀降晋后,历任著作郎、长广太守、治书待御史、太子中庶子等职。晚年多次被贬,屡次受人非议。元康七年(297年)病逝,享年六十五岁。太康元年(280年),晋灭吴结束了分裂局面后,陈寿历经10年艰辛完成了纪传体史学巨著《三国志》,全书共65卷,36.7万字,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概述图片来源:

目录 人物生平历史评价轶事典故个人作品收缩展开 人物生平 不附黄皓

陈寿,字承祚,籍贯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自幼刻苦好学,拜同郡人谯周为师,研习《尚书》、《三传》,精通《史记》、《汉书》,陈寿聪明机敏,所写文章以富丽著称。 最初应州里的聘请,历任卫将军姜维主簿,东观、秘书郎,散骑、黄门侍郎,观阁令史等职。当时宦官黄皓专横弄权,蜀汉众臣大都极力逢迎黄皓,唯独陈寿不愿依附他,因此多次被贬谪。适逢陈寿父亲去世,他守丧期间,因为生病而让婢女伺侯自己服药,被来客看见,乡党因此对他颇为议论指责。

一代良史

公元263年(景耀六年),蜀汉灭亡,陈寿因而多年不被荐举。张华欣赏其才华,认为他虽然有行为不检点的嫌疑,但依照情理不应被贬废。于是推举其为孝廉,授官佐著作郎,又出任阳平县令。陈寿撰写《诸葛亮集》,上报朝廷。后授职著作郎,兼任本郡(巴西郡)中正。 益州自从东汉光武帝之后,蜀郡人郑伯邑、太尉赵彦信(赵谦)以及汉中人陈申伯、祝元灵,广汉人王文表(王商)都是博学多闻,撰写有巴、蜀的《耆旧传》。陈寿认为这些书都不值得流传后世,于是合并巴郡、汉中地区,撰写成《益部耆旧传》十篇。散骑常侍文立向

朝廷呈献此书,得到武帝的嘉奖。

屡遭贬斥

张华准备荐举陈寿为中书郎,中书监荀勖因忌恨张华而厌恶陈寿,便示意吏部改任陈寿为长广太守(一说是荀勖开始也欣赏陈寿,后来因为不满意《魏书》的内容才外放他)。陈寿以奉养老母为由不就职。 公元278年(咸宁四年),镇南将军杜预离京镇守荆州之前,又将陈寿举荐给朝廷,建议授予他黄门侍郎或散骑常侍之职。陈寿因此被授职为治书侍御史。因母亲去世离职,其母临终遗言将她埋葬在洛阳,陈寿恭行母亲遗志,但又此而遭到非议贬官。当初,谯周曾对陈寿说:“你必定会凭才学扬名天下,但常会遭到诋毁伤害,这未必是不幸。要谨慎从事。”陈寿至此,再次招致贬废的羞辱,正应了谯周之言。 公元280年(太康元年),晋灭吴,统一天下。陈寿撰写完成《三国志》,共六十五篇。当时的人们盛赞陈寿善于叙写史事,具有良史的才干。夏侯湛当时也在撰写《魏书》,见看到陈寿的《三国志》后,便销毁自己的《魏书》。张华对陈寿倍加赞赏,对他说:“应该把《晋书》委托给你撰写。”陈寿就是如此受时人器重。

失意病卒

数年后,陈寿被拜为太子中庶子,未到任。 公元297年(元康七年),陈寿病逝,享年六十五岁。他去世后,梁州大中正、尚书郎范頵等人上书说:“从前汉武帝下诏令说:‘司马相如病危,可派人去取回他的著作。’使者得到了司马相如遗留的书籍,内中谈到帝王祭拜天地一事,武帝大为惊奇。臣等认为,已故治书侍御史陈寿所著《三国志》,书中多有劝诫之言,阐述前人的是非得失,对今世的教化大有裨益,尽管文辞不及司马相如,但质朴实在,恳请陛下采录其书。”惠帝于是诏令河南尹、洛阳令,派人去陈寿家抄写其书。

历史评价 谯周:“卿必以才学成名,当被损折,亦非不幸也,宜深慎之。” 时人:“善叙事,有良史之才。” 司马衷:“寿才宜真,不足久兼也。” 范頵:“故治书侍御史陈寿作《三国志》,辞多劝诫,明乎得失,有益风化,虽文艳不若相如,而质直过之,愿垂采录。” 常璩:“①文王多士,才不同用,孔门七十,科不一揆,百行殊涂,贵于一致。若斯诸子,或挺珪璋之质,或苞瑚琏之器,或耽儒、墨之业,或韬王佐之略,潜则泥蟠,跃则龙飞,挥翮扬芳,流光遐纪。实西土之珍彦,圣晋之多士也。”“②庶子考古,迁、固齐名。” 裴松之:“寿书铨叙可观,事多审正。诚游览之苑囿,近世之嘉史。” 崔浩:“①有古良史之风,其所著述,文义典正,皆扬于王廷之言,微而显,婉而成章,班史以来无及寿者。”“②承祚之评亮,乃有故义过美之誉,案其迹也,不为负之,非挟恨之矣。” 房玄龄:“①古之王者咸建史臣,昭法立训,莫近于此。若夫原始要终,纪情括性,其言微而显,其义皎而明,然后可以茵蔼缇油,作程遐世者也。丘明即没,班马迭兴,奋鸿笔于西京,骋直词于东观。自斯已降,分明竞爽,可以继明先典者,陈寿得之乎!”“②陈寿含章,岩岩孤峙。彪溥励节,摛辞综理。” 刘知几《史通曲笔》:“此又记言之奸贼,载笔之凶人,虽肆诸市朝,投畀豺虎可也。” 苏洵《嘉祐集》:“史之难其人久矣。魏、晋、宋、齐、梁、隋间,观其文则亦固当然也。所可怪者,唐三百年,文章非三代两汉当无敌,史之才宜有如丘明、迁,固辈,而卒无一人可与范晔、陈寿比肩。” 叶适:“陈寿笔高处逼司马迁。方之班固,但少文义縁饰尔,要终胜固也。” 李慈铭:“承祚身仕晋武之世,羁旅孤危,其时典午方隆,王沈诸党逆之徒咸据高位,其书盛行,乃悉归刊削,绝不顾及,此所以为良史也。” 吉川忠夫:“谯周预见到作为亡国之民的陈寿必将甘受的悲苦命运,而说的勉励的话吧。洞穿历史的冷彻的眼睛,常常不是胜者、而是败者所拥有的东西。背负着亡国的阴影,陈寿不得不继续活下去。”

轶事典故 索米轻亮

唐朝房玄龄等撰写的《晋书·陈寿传》,收录了陈寿因为私仇而在书中有所表现的一则传闻,说的是丁仪、丁讷在曹魏时负有盛名,陈寿对他们的儿子们说:“送我千斛米,我就为令尊大人写好传记。”丁氏不答应,陈寿果真不为他们立传。陈寿父亲曾做过马谡参军,马谡兵败被诸葛亮所杀,陈寿父亲也被牵连受罚,诸葛瞻又轻视陈寿。因而陈寿为诸葛亮立传,说诸葛亮军事谋略非其长处,又无临敌应变之才;说诸葛瞻只工于书法,名过其实。议论的人因此而轻视陈寿的为人。 但只有少数史学家如北周的.柳虬、唐朝的刘知几等相信这个传闻,而多数的史学家则认为这条史料是假的。清朝潘眉在《三国志考证》中指出:“丁仪、丁廙,官不过右刺奸掾及黄门侍郎,外无摧锋接刃之功,内无升堂庙胜之效,党于陈思王,冀摇冢嗣,启衅骨肉,事既不成,刑戮随之,斯实魏朝罪人,不得立传明矣。”其实在曹丕即王位后,就杀了丁仪、丁廙并男口,他们是没有子嗣的。《晋书》认为索米不得不为立传,此最无知的言论。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也指出:“《晋书》谓‘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被髡,故寿为《亮传》,谓将略非所长。’此真无识之论也。亮之不可及处,原不必以用兵见长。观寿校定《诸葛集》,表言亮‘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励。至今梁、益之民,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过也。’又《亮传》后评曰:‘亮之为治也,开诚心,布公道,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恶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其颂孔明可谓独见其大矣。”由此可见,《晋书》贬陈寿之说,实为不实之词,不可尽信。

还相诬攻

《华阳国志》还记载有一则故事:梓潼人李骧才德超群,知名当世。最初和陈寿齐名,又相互亲昵,关系很好,后来和陈寿关系不好,相互攻击,有识之士因此看不起他们。

个人作品 陈寿的主要著作为《三国志》,《三国志》是一部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断代史。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共六十五卷。记载了从公元220年(魏文帝黄初元年),到公元280年(晋武帝太康元年)60年的历史。 陈寿是晋臣,晋是承魏而有天下的,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在《魏书》中为曹操写了本纪,而《蜀书》和《吴书》则只有传,没有纪。记刘备则为《先主传》,记孙权则称《吴主传》。这是编史书为政治服务的一个例子,也是《三国志》的一个特点。陈寿虽然名义上尊魏为正统,实际上却是以魏、蜀、吴三国各自成书,如实地记录了三国鼎立的局势,表明了它们各自为政,互不统属,地位是相同的。 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与前三史一样,也是私人修史。《三国志》书成之后,就受到了当时人们的好评。陈寿叙事简略,三书很少重复,记事翔实。在材料的取舍上也十分严慎,为历代史学家所重视。史学界把《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合称前四史,视为纪传体史学名著。 然而,《三国志》也有其不足之处,不可不注意。在叙事时,除了在某些人的纪和传中有矛盾之处外,其最大的缺点,就是对曹魏和司马氏多有回护、溢美之词,受到了历代史学家的批评。另外,全书只有纪和传,而无志和表,这是一大欠缺。 陈寿又著有《古国志》五十篇,《益都耆旧传》十篇,都流传于世。还有《官司论》七篇,依据典章制度,讨论应该如何进行改革。又有《释讳》、《广国论》二文。 《全晋文》还收录有《表上诸葛氏集目录》、《驳虞溥议王昌前母服》。

南宋翰林学士

陈寿 篇四

明代初期大臣

陈寿 篇五

明朝南京兵部侍郎

陈寿 篇六

目录 简介主要经历 简介 陈寿(1440~1522年),字本仁,新淦(今江西新干县)人。祖父志弘,洪武年间代兄戍辽东,成为宁远(今辽宁兴城)籍。陈寿少时家境贫困,拾金不昧,刻苦好学。跟同乡贺钦学习。成化八年(1472)中进士,授户科给事中。在视察宣城、大同边防时劾去不忠于职守的宦官,又曾弹劾万贵妃的兄弟及宦官梁芳,因而被关进监狱。获释后,升为都给事中。 陈寿清廉耿直,粗衣淡食像一名寒士。为官40年,无家可归,寄寓南京。他的住所简陋不堪,不能蔽风雨。当他去世时,无钱办丧事,尚书李充嗣、府尹寇天叙给他收殓。又过了多年,在亲朋故旧的帮助下,才归葬新淦。

主要经历 弘治元年(1488),吏部尚书王恕提升陈寿为大理丞,遭大学士刘吉反对,未果。弘治十三年(1500),陈寿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延绥(今陕西榆林)。当时,火筛(蒙古贵族)数次到边境掳掠,以往镇守官员都不能抵御而获罪。陈寿到职后,布置间谍,搜集敌情,分军马十路互相声援,军威大振。下一年,火筛等部纠集大队人马杀来,先以百余骑兵诱战。守城各将要求迎战,陈寿断然阻止。他穿戴铠甲、头盔,亲自出帐,在数名骑兵的簇拥下,谈笑自若,还从容不迫地吃喝。火筛望见后犹豫不决,终于退兵。退兵途中,遇到埋伏在各路的将士一举出击,明军大胜。与此同时,朝廷派苗逵等重兵往助战,而陈寿已奏捷报。孝宗大喜,进陈寿俸禄一级。 苗逵要乘胜捣火筛大本营,但须在延绥长期驻扎,而三万匹战马每天所需饲料、刍草数量很大。陈寿建议将战马带到边境附近有水草处放牧,众将官都有畏难情绪。陈寿率先跨马出外放牧,其他将士也只得跟随出去放牧。节约草料费用达数十万两。 打败火筛后,有人劝陈寿将子弟的名字也列入战士名册中请赏。陈寿回答说:“我子弟不知弓槊,怎能与浴血战士同受赏赐?”拒绝了别人的劝说,得到军民一致赞扬。 弘治十六年(1503),陈寿升任右副都御史。正德初年(1506),刘瑾假传圣旨,逮捕戴铣、薄彦徽等,陈寿抗章论救。刘瑾大怒,勒令陈寿退职。不久,因延绥仓储亏损,责令陈寿罚米2300石,布1500匹。而他一贫如洗,不能赔偿。就向朝廷申诉,才得免罚。 尚书杨一清认为陈寿刚直果敢,大力推荐。正德九年(1514),起用陈寿为都御史巡抚陕西。他到陕后十天,出告示指出往昔施政的利弊,无不了如指掌。又动员陕西父老面陈得失及改革办法。亲自检查斗斛等量器是否合标准,禁止官员低价买民物,平抑物价,深得人心。当时有数十大盗抢劫良民财物,陈寿率众追捕,使盗贼屏息敛迹。为改革婚丧制度,陈寿下令:遭丧的不许久停柩,婚嫁不许索取财物,百姓都遵照执行。夏季大旱时,令各衢巷开渠以通阴气,他又大清冤狱,谨慎用刑,减少杀戮。 当时,镇守陕西的宦官廖堂十分贪暴。廖奉诏制作毡幄160间,用去数万银两,但要把这些毡幄赠送权贵,另行制作,使百姓遭受深重剥削。陈寿警告廖堂,不要假借朝贡名义进行勒索,并下令搜捕数十名散居府县鱼肉百姓的廖堂爪牙。 当年秋天,朝廷升陈寿为南京兵部侍郎。临起程时,秦中父老拦住其车,不忍他离去,久久不能成行。正德十年(1515)升为刑部尚书,当年告老辞官。嘉靖元年(1522)卒,终年83岁。

陈寿(精选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