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鸮

时间:2011-02-05 06:37:41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雕鸮

雕鸮

雕鸮(雕鸮)

雕鸮(学名:Bubo bubo)属夜行猛禽,喙坚强而钩曲,嘴基蜡膜为硬须掩盖。翅的外形不一,第五枚次级飞羽缺。尾短圆,尾羽12枚,有时仅10枚。脚强健有力,常全部被羽,第四趾能向后反转,以利攀缘。爪大而锐。尾脂腺裸出。营巢于树洞或岩隙中。雏鸟晚成性。耳孔周缘有明显的耳状簇羽,有助于夜间分辨声响与夜间定位。胸部体羽多具显著花纹。多栖息于人迹罕至的密林中,全天可活动,飞行时缓慢而无声,通常贴着地面飞行。食性很广,主要以各种鼠类为食,也吃兔类、蛙、刺猬、昆虫、雉鸡和其他鸟类。叫声深沉。遍布于大部欧亚地区和非洲,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一直向东穿过西伯利亚到萨哈林岛和千岛群岛,往南一直到亚洲南部的伊朗、印度和缅甸北部,非洲从撒哈拉大沙漠南缘到阿拉伯半岛。

目录 外形特征 栖息环境 生活习性 分布范围 外形特征

雕鸮面盘显著,淡棕黄色,杂以褐色细斑;眼先和眼前缘密被白色刚毛状羽,各羽均具黑色端斑;眼的上方有一大形黑斑,面盘余部淡棕白色或栗棕色,满杂以褐色细斑。皱领黑褐色,两翈羽缘棕色,头顶黑褐色,羽缘棕白色,并杂以黑色波状细斑;耳羽特别发达,显著突出于头顶两侧,长达55~97mm,其外侧黑色,内侧棕色。后颈和上背棕色,各羽具粗著的黑褐色羽干纹,端部两翈缀以黑褐色细斑点;肩、下背和翅上覆羽棕色至灰棕色,杂以黑色和黑褐色斑纹或横斑,并具粗阔的黑色羽干纹;羽端大都呈黑褐色块斑状。腰及尾上覆羽棕色至灰棕色,具黑褐色波状细斑;中央尾羽暗褐色,具6道不规整的棕色横斑;外侧尾羽棕色,具暗褐色横斑和黑褐色斑点;飞羽棕色,具宽阔的'黑褐色横斑和褐色斑点。颏白色,喉除皱领外亦白,胸棕色,具粗著的黑褐色羽干纹,两翈具黑褐色波状细斑,上腹和两胁的羽干纹变细,但两翈黑褐色波状横斑增多而显著。下腹中央几纯棕白色,覆腿羽和尾下覆羽微杂褐色细横斑;腋羽白色或棕色,具褐色横斑。 虹膜金黄色,嘴和爪铅灰黑色。 大小量度:体重♂1410~3959g,♀1025~2200g;体长♂555~732mm,♀650~890mm;嘴峰♂40~49mm,♀44~50mm;翅♂430~480mm,♀410~500mm;尾♂225~300mm,♀ 260~295mm;跗蹠♂66~99mm,♀73~84mm。(注:♂雄性;♀雌性)

栖息环境

雕鸮栖息于山地森林、平原、荒野、林缘灌丛、疏林,以及裸露的高山和峭壁等各类环境中。在新疆和西藏地区,栖息地的海拔高度可达3000~4500米左右。

生活习性

通常远离人群,活动在人迹罕到的偏僻之地。除繁殖期外常单独活动。夜行性,白天多躲藏在密林中栖息,缩颈闭目栖于树上,一动不动。但它的听觉甚为敏锐,稍有声响,立即伸颈睁眼,转动身体,观察四周动静,如发现人立即飞走。飞行慢而无声,通常贴地低空飞行。听觉和视觉在夜间异常敏锐。白天隐蔽在茂密的树丛中休息。不能消化的鼠毛和动物骨头会被雕鸮吐出,丢弃在休息处周围,称为食团。雕鸮在夜间常发出“狠、呼,狠、呼”叫声互相联络,感到不安时会发出响亮的“嗒、嗒”声威胁对方。以各种鼠类为主要食物。被誉为“捕鼠专家”。也吃兔类、蛙、刺猬、昆虫、雉鸡和其他鸟类。

分布范围

分布地区:分布于阿富汗、阿尔巴尼亚、安道尔、亚美尼亚、奥地利、阿塞拜疆、白俄罗斯、比利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保加利亚、中国、克罗地亚、捷克共和国、丹麦、爱沙尼亚、芬兰、法国、格鲁吉亚、德国、希腊、香港、匈牙

利、印度、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伊拉克、以色列、意大利、日本、哈萨克斯坦、韩国、朝鲜、吉尔吉斯斯坦、拉脱维亚、黎巴嫩、列支敦士登、立陶宛、卢森堡、马其顿、摩尔多瓦、蒙古、黑山、荷兰、挪威、巴基斯坦、巴勒斯坦、波兰、葡萄牙、罗马尼亚、俄罗斯联邦、塞尔维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西班牙、瑞典、瑞士、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塔吉克斯坦、土耳其、乌克兰、美国、乌兹别克斯坦。 地区灭绝:土库曼斯坦;旅鸟:巴林直布罗陀。

雕鸮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