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少数民族年节习俗(通用3篇)

时间:2012-08-08 06:10:25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云南少数民族年节习俗 篇一

云南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地,各个少数民族都有着独特的年节习俗。其中,彝族、哈尼族、傣族等少数民族的年节习俗尤为引人注目。

彝族的年节习俗主要包括祭祀、舞龙、赛火把等活动。在彝族传统节日“火把节”中,人们手持火把绕田园舞蹈,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在祭祀活动中,彝族人们会献供食物、酒水等,以表达对神灵的敬畏与感恩之情。此外,彝族还有一种特殊的风俗,即“抢陀螺”,在这一活动中,人们手持陀螺,争夺胜负,象征着来年的好运。

哈尼族的年节习俗则主要表现在服饰和舞蹈上。哈尼族人们在节日中会穿着传统的节日服饰,包括色彩鲜艳、图案精美的服装和头饰,展示出浓厚的民族风情。此外,哈尼族还有一种特殊的舞蹈形式,即“跳皮条舞”,舞蹈动作矫健、优美,寓意着祈求来年平安吉祥、幸福美满。

傣族的年节习俗则以水为主题,主要包括泼水、赛龙舟等活动。在傣族的传统节日“泼水节”中,人们会互相泼水,以驱除晦气、祈求幸福。此外,傣族还有赛龙舟的活动,人们手持龙舟,在水上竞赛,象征着团结合作、共同进步。

总的来说,云南少数民族的年节习俗丰富多彩,每个民族都有着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些年节习俗不仅体现了少数民族对自然的崇敬与感恩,也传承着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云南少数民族年节习俗 篇二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各个少数民族都有着独特的年节习俗。其中,布朗族、瑶族、白族等少数民族的年节习俗尤为引人注目。

布朗族的年节习俗主要包括祭祀、舞蹈、唱歌等活动。在布朗族传统节日“石板节”中,人们会在石板上跳舞、歌唱,以庆祝丰收、祈求来年平安吉祥。在祭祀活动中,布朗族人们会献上食物、酒水等,表达对祖先的尊敬与感恩之情。此外,布朗族还有一种特殊的风俗,即“抢花枝”,在这一活动中,人们手持花枝,争夺胜负,象征着来年的繁荣昌盛。

瑶族的年节习俗则主要表现在舞蹈和民歌上。瑶族人们在节日中会跳起瑶族特有的舞蹈,舞蹈动作矫健、优美,寓意着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此外,瑶族还有一种特殊的民歌形式,即“竹竿舞歌”,人们手持竹竿,伴随歌声跳舞,展示出瑶族的独特风情。

白族的年节习俗则以民歌和民间艺术为主题。白族人们在节日中会唱起白族特有的民歌,歌声清亮、动人,传达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向往。此外,白族还有一种特殊的民间艺术形式,即“刺绣”,白族妇女们用丝线在布料上绣出精美的图案,展示出白族的传统工艺和文化底蕴。

总的来说,云南少数民族的年节习俗丰富多彩,每个民族都有着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些年节习俗不仅体现了少数民族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也传承着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云南少数民族年节习俗 篇三

云南元阳哈尼族彝族自治县的彝族,按照古老的彝族太阳历,一年中要过两 次年。 彝族太阳历将一年分为 10 个月。每月以鼠日为一个月起头,12 属相循环 3 次,在猪日终结为月末,每月 36 天。一年 360 天,剩下五或六天为过年日,不 计算在 10 个月之内。大年在每年夏至日,过三天。第一天为接祖日,第二天为 祭祖日,第三天是送祖日。小年在冬至日,只过两天,一天接祖,一天送祖,闰 年加祭祖日过三天。 元阳县彝族与汉族交往多起来后,也与汉族一起过春节,但仍然保留着浓郁 的民族特点。春节前三天内,家家杀年猪。屋里屋外要打扫得干干净净,门前栽 松树,大小门头、灶前厩旁都插上松枝,祝愿来年生活美满幸福。年三十晚上不 在别人家过夜,借了别人的东西要全部还清。 除夕之夜,严禁说不吉利的话,不准恶言秽语,不准打妻子小孩。父亲或长 子率领全家老小,用托盘托着酒、肉、饭、水等祭品,依次向祖宗、天地、土、 水、日、月、龙、灶献祭,然后又向门、柱、水缸、畜厩、大农具一一献祭。全 家入席后,将饭菜每样取一点放到门外给无家可归的野鬼。然后盛一碗饭给狗, 传说第一次洪水年里庄稼全被淹死了,是狗从天神那里讨回了五谷种子,所以年 节首先慰劳狗。等狗吃饱了,然后全家才吃年夜饭。 正月初一早上,鸡刚打鸣,天还未亮,各家男子就鸣枪放炮,到水井祭祀水 神, 争取第一个取回新水。 天刚刚放亮, 全家已经起床, 穿上节日盛装迎接财神, 然后做汤圆献祭各路诸神。再做一个汤圆贴在小孩子脑门上,表示孩子又长了一 岁。元阳彝族把正月初一称作“女皇日”,妇女不作或少作家务,做菜做饭全由男 人操办。饭甄子无论有多大,饭都要蒸得满满的,表示粮食全年有余。初一全天 都不动刀斧,不出寨门,不出门作客,不到菜园取菜。初二、初三才开始走亲访 友,女人带着孩子回娘家。 木刻“请柬”邀亲友 在每年的冬月或腊月,独龙族要过唯一的传统节日,独龙族语叫“卡雀哇”, 是独龙族的年节。节日的长短主要看食物的准备情况而定,一般是两三天或四五 天。节日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固定日期,各家各族自由选择好吉日,就开始过年。 独龙族居住在高黎贡山和担当力卡雪山之间的独龙江流域, 是我国人口较少 的民族之一。选定过年的吉日后,各家都邀请亲友一起来过年。他们在特制的木

条上刻上缺口,这就是“请柬”,派人送往邀请的村寨。木条上刻了几个缺口,就 表示再过几天后要举行仪式, 庆祝年节。 接到木刻“请柬”的人, 要带上各种食物,

前往致意祝贺。宾主相见,要共同饮一筒水酒,相互对歌。晚上,全村的人都陪 着客人欢聚一处,围着篝火,一面品尝食物,一面看青年男女跳“锅庄舞”,共同 庆贺一年一度的丰收。男子一边祝词,一边喝酒,喝完酒就把酒碗抛入悬挂在火 塘上空的竹架以卜祸福,碗口朝上为吉兆。 “女儿国”女人忙 “女儿国”云南宁蒗彝族自治县永宁乡泸沽湖畔的摩梭人,把春节叫“库诗”, 即新的一年。摩梭人过春节,意味着祭拜祖先,祭祀天地日月和万物,这是“女 儿国”里妇女最忙碌的时候。 摩梭人保留着的母系社会,至今还实行以感情为唯一基础的男不娶、女不嫁 的“走婚”习俗。在摩梭人中,母亲的权威最高,因此被称为“女儿国”。在摩梭家 庭,由家中年纪最大、最有威信的老祖母或母亲主持家政,全家每个人的收入都 交给她,由她安排全家人的生活。过年前一个月,主持家政的妇女就要为全家每 人买新衣裤,每人至少一套。接着,妇女们开始酿酒、榨油、做米花糖、舂米磨 面,春节所需的松明子、柴禾也要准备齐。因为,按照摩梭人习俗,从正月初一 到十六,不能动用绳子,否则新的一年会遇到蛇。腊月二十四日,所有摩梭人家 的妇女都从屋顶屋角到门缝铺下,进行彻底清扫。女人给孩子理发洗澡,换上干 干净净的衣服。 正月初一,黎明刚刚来临,摩梭妇女就背上木桶,到清泉或小溪边背水,这 叫“争头水”。谁起得最早并争到头水,意味着这家人在新的`一年里人畜兴旺,财 源茂盛。所以妇女很早就起床梳洗好,等到天边泛白时候,争先恐后来到山泉溪 流边。水背回来后,主妇准备好早餐,全家祭锅庄,向祖宗和老人磕头。太阳出 山,母亲带着孩子,背箩里装着猪膘、茶叶、酒,到同一“斯日”(同一母系血缘 的各个家庭组成一个氏族)的长者家拜年。 过完大年就成人 对于年满十三岁的普米族孩子来说,过大年对他们特别重要。因为过大年要 为他们举行“穿裤子”“穿裙子”礼,以后他们就是成年的小伙子、小姑娘了。 过大年是云南普米族最主要的传统节日,男女老少都穿上鲜艳的民族服装, 迎接新年。除夕之夜,满了十三岁的孩子们,按照性别各自团聚在一起,通宵作 乐,告别可爱的童年生活。一等雄鸡高唱,东方吐白,他们立即回到自己家中, 准备参加专为他们举行的成年仪式。 家里人根据要举行成年礼的孩子是男孩还是 女孩,在火塘边的“男柱”或“女柱”旁,放好一袋粮食和一只猪膘。猪膘是将杀好 的猪掏空内脏、抽去骨头,在猪肚子里抹上花椒、盐巴后风干作成的,是普米族 和摩梭人的特有食

品。猪膘象征财富,粮袋象征丰收。 女孩的成年礼叫做“穿裙子礼”,由母亲主持。小女孩走到火塘右前方的“女

柱”旁,双脚分别踩在粮袋和猪膘上,右手拿着耳环、串珠、手镯

等装饰品,左 手拿着麻纱、麻布等日常生活用品,手上的物品象征妇女将有享受的权利和承担 家庭的义务。接着巫师向家祖和灶神祈祷,母亲给女孩脱去麻布长衫,换上麻布 短衣,穿上百褶长裙,系上绣有图案的腰带。换上新装的女儿向灶神和亲友叩头 表示感谢,亲友送给礼品表示祝福。 男孩的成年礼叫做“穿裤子礼”, 由舅舅主持。 普米族保留许多母系社会遗俗, 舅舅在家中地位最高。小男孩走到火塘左前方的“男柱”边,双脚踩在猪膘和粮袋 上,右手握尖刀,象征勇敢;左手拿银圆,象征财富。巫师向灶神和家祖祈祷, 舅舅把男孩的麻布长衫脱下来,给他穿上麻布短褂、麻布长裤,系上腰带。换上 新装的男孩也要向女孩一样给灶神和亲友一一叩头,用牛角酒杯向亲友敬酒。亲 友们往往送他一只羊,祝贺他日后平安吉利,牛羊成群。 举行“穿裙子礼”、“穿裤子礼”时,女孩或男孩的父母要举行盛大宴会,招待 参加的亲友客人。他们端给客人每人一碗骨头汤,一块肉和一些猪心猪肝,表示 大家是至亲骨肉,心肝相连。宴会后,仪式才算结束。 举行了“穿裙子礼”和“穿裤子礼”,小女孩和小男孩算是成人了,成了小姑娘 和小伙子,可以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交活动,成为家族的正式成员。

弥渡彝族打歌

彝族舞蹈多姿多彩,式样繁多,很具代表性的是浑厚古朴的具有群众自娱 性的集体舞蹈“打歌”(也称踏歌)。在《小河淌水》的故乡云南弥渡,彝族同胞 每逢婚丧事、建房、庙会、节庆都要举行打歌活动。 弥渡彝族是历史悠久的土著名族。据云南省博物馆 1985 年对弥渡苴力营盘 山新石器遗址、青石湾石棺墓群、三岔路村后出土的战国铜鼓考证,在战国晚期 至西汉早期,今弥渡地域内已有较为广泛的人类活动,属于“耕田、有邑聚”的 坝区民族,他们与彝族先民有密切的渊源关系。明景泰《云南图经志书》载: “白 岩(今弥渡县红岩镇)诸村多罗羽、撒乌都、摩查皆乌蛮之种。”清乾隆《赵州 志》卷一有:“汉夷杂处,土著乌蛮之后,多居赵州(今弥渡)西南山。”《弥 渡县志》载:“彝族是县属历史悠久的土著民族,弥渡境内的彝族族源属哀牢彝 系,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系,无文字。”弥渡彝族有 2.5 万多 人,占全县总人口 8.14%。弥渡西山的清水沟、金岗、高坪、多祜、瓦哲,东南 山的五台等 6 个彝族村委会,南端的

牛街彝族乡有彝族人口分布。极少数彝族散 居在红岩镇的理卫、吉祥、大营,新街镇的西河、新胜,德苴乡的青云、太平等 地。

据传说,弥渡彝族打歌起源于古代一次部落战争,彝族部落战败,被敌围困 于山,为鼓舞士气迷惑敌人,彝族部落燃起大火列队围火而舞,他们踏出有节奏 的脚步声和拍羊皮褂声;对方认为彝族部落人马众多不敢进犯而撤退。从此,彝 族以踏歌纪念胜利。 弥渡地区从南诏时代就有踏歌活动,《弥渡县志稿》载:“踏歌之时,一般 女流穿红着绿,与众男子头顶毡窝,各拼柴炭,购置糖酒,选村中宽广之地,立 一秋千架,对立一杆,上悬灯幡。下焚香火,男女杂沓,聚众打歌,打歌者围成 圆形,足踏手舞,喝声呜呜”。至今农历二月八、二月十四、正月十五、十九及 火把节、立秋节还保留着打歌的习俗。清御赐翰林李彪撰写的铁柱庙楹联:“芦 笙赛祖,毡帽踏歌……”描写的就是古代弥渡彝族先民打歌祭祀铁柱老祖的热烈 场面。 按古代风俗,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弥渡的彝族同胞都要到南诏铁柱庙去祭铁 柱。 但因村子离庙较远, 现在隔几年才去一次。 多数时间是在村后山上一个叫 “克 枝呗”的地方,在一棵象征“铁柱老爷”的青冈栗树前进行祭柱。农历正月十五 这天早晨,打歌队伍抬着“猪头三牲”(即贡品)到“铁柱老爷”面前去领歌。 领歌的过程与铁柱庙祭柱仪式相同,打歌队伍由老人带领,首先发大号三声,然 后唢呐奏喜调《开门红》,接着由最前面的老人带领,依次是吹芦笛的,其次是 打歌队伍。他们头戴毡帽,身背皮挎包,下装穿麂皮套裤。祭祀开始,先作揖, 行三拜后呼出统一号令:“嗯──噢──嗯!”接着念祝赞词道:“今天我们来 祝贺,祝贺铁柱老祖,阿苤阿奶。”众念: “铁柱庙前,我们来庆贺,白马要喂料, 用谷子喂它。”最后,大家在芦笛的伴奏下,一齐唱《祭柱歌》: “一年十二月, 最好是正月,正月十五好,喜欢在这天。我们来到了,来到铁柱庙,大家来祝贺, 贺铁柱老爷。老爷有白马,白马喂好否?谷子做马料,白马会吃否?” 弥渡西山彝族的打歌用葫芦笙或竹笛伴奏,男女成对平行围成圆形,舞蹈节 奏舒缓,边舞边对歌,颇有轻歌慢舞的气氛。在舞蹈中,有两名男子和着节拍, 手持大刀作双人大刀舞,表演古代战争刀法,来赞颂祖先。邑人姚崇的《观多祜 彝族踏歌》中这样写到: “闻声起步手相牵,踏跃回身步应弦。玉笛声声清且雅, 芦笙悠悠若林泉。对歌男女心相诉,齐唱乡亲庆丰年。古老风情真纯美,彝家习 俗气盎然。” 弥渡东山彝族打歌用三

弦、 笛子伴奏, 男女单行插花列队成圆形。 只舞不唱, 舞蹈由慢渐快,节奏突出,形成热烈欢快气氛。分赞歌、折歌两种。? 弥渡南山的牛街彝族打歌有用三弦伴奏的音乐型和用手敲击羊皮褂伴奏的 节奏型。男女舞蹈者手挽手或者手搭肩围成圆形,动作整齐,突出整体配合,使 人感受到团结坚定,不屈不挠的民族气魄。? 尽管弥渡各地的彝族打歌在传承过程中发生了变异, 但各地至今都保留着在 农历正月十五、二月八、二月十四、十五、十九、火把节、立秋节、八月十五、 冬至节打歌的传统活动。

弥渡彝族打歌与打歌调、音乐密切依存。打歌调是当地彝族的歌诗之一。内 容生动丰富,曲调高亢优美,唱法别致,格律独特。这种歌诗借助优美的音乐旋 律使人整个身心都尽情于手舞足踏的艺术境界。 它不仅使广大彝族男女老少从中 享受到自娱的欢乐,并且极大的启发和锻炼了彝族人民的智慧和体质。其中有一 首打歌调这样唱到:“来打歌呀来打歌!打起尘灰做得药。打歌就是团团转,一 个跟着一走。打歌不是我爱打,孔明立书兴着呢。来打歌呀来打歌!前边去了千 千万,后面还有万万千”。

云南少数民族年节习俗(通用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