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最新6篇)

时间:2013-06-08 04:16:15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篇一

春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也是家家户户团聚的时刻。在北京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春节的庆祝活动更是丰富多彩。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体验春节的文化,我们设计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春节教学活动。

首先,我们会邀请一些家长来学校,给学生讲解关于春节的传统习俗和故事。通过家长的讲解,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春节的由来和意义,增进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其次,我们会组织学生参观一些春节庙会和花市,让他们亲身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气氛。在庙会上,学生可以品尝到各种传统美食,欣赏民间艺术表演,体验传统手工艺制作等,让他们在欢乐中学习。

此外,我们还会组织学生参与一些春节文化体验活动,如书法、剪纸、民间舞蹈等。通过亲身参与这些活动,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春节文化的内涵,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最后,我们还会组织学生进行春节主题的手工制作,如制作春联、剪纸窗花等。这些手工制作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还可以让他们在制作过程中体会到春节的喜庆氛围。

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春节教学活动,我们相信学生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体验北京春节的文化,增进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让我们一起在这个春节,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共同度过一个快乐的假期。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篇二

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北京这座千年古都,春节的庆祝活动更是丰富多彩,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体验春节文化,我们设计了一系列有趣的春节教学活动。

首先,我们会邀请一些当地的文化专家到学校,给学生讲解关于春节的历史和传统习俗。通过专家的讲解,学生可以更系统地了解春节的来历和演变过程,增加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其次,我们会组织学生参观一些具有北京特色的春节庙会和文化活动。在庙会上,学生可以领略到京味十足的表演节目,品尝到地道的北京小吃,感受到浓厚的年味氛围,让他们在欢乐中学习。

此外,我们还会组织学生进行一场别具特色的春节文化体验活动,如穿汉服、学写春联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春节文化的传统仪式和礼俗,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最后,我们还会组织学生进行春节主题的创意表演和手工制作,如舞狮表演、制作灯笼等。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和动手能力,还可以让他们在创作中感受到春节的喜庆氛围。

通过这些有趣的春节教学活动,我们相信学生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体验北京春节的文化,增进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让我们一起在这个春节,共同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共度一个难忘的假期。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和2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体会作者对北京、对生活的热爱。

  3.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并体会文章详略得当的特点。

  [教学重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关于童谣的课件;各地区各民族春节习俗资料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能说说你们家乡过春节的一两件事吗?

  2.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去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标出自然段序号。

  2.请学生按自然段轮流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自己不太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3.交流汇报,根据上下文理解词语。

  截然不同:截然,很分明的、断然分开的样子。形容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本课指除夕夜的“闹”与元旦的“静”形成鲜明对比。

  万象更新:万象,宇宙间的一切景象。更,变更。一切事物或景象都变得焕然一新。

  4.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

  三、细读课文,了解习俗

  1.北京的春节从哪天开始,到哪天结束?

  2.默读课文,小组合作填写下表,主要事例写得详细一点。

  时间 主要事例

  腊八 腊八粥,腊八蒜

  腊月十九 买杂拌儿,买爆竹,买玩意儿

  二十三 祭灶

  除夕 穿新衣,贴对联和年画,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祭祖,守岁

  元旦 男人出门拜年,女人在家待客,逛庙会

  元宵 悬灯结彩,放花炮

  3.交流填表情况,老师相机在表格中板书关键词。有不同意见的相互讨论。

  4.观察上表,你知道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吗?

  四、朗读体会,感受民俗

  1.通过阅读填表,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除夕和元宵节)

  2.除夕和元宵节这两天中你更喜欢哪一天,请找出相应的段落,试着把热闹喜庆的气氛读出来。

  五、小结,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知道了课文的写作顺序,朗读了自己喜爱的段落。课文中还有很多生字新词需要大家用心去揣摩,联系上下文记住它们的音形义。下节课我们进行听写比赛。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

  腊月 熬粥 饺子 腊八 蒜 高 醋 年糕 逛庙会

  1.对照课文检查改错,评出本次的听写冠军。

  2.讲解易错字。

  “熬粥”的“熬”字,左上方的一竖不能和下面的一撇连成一笔;“醋”字的左边不能写成“西”。

  二、深入片段,品读课文

  1.老舍先生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主要有哪几个时间段?

  指名回答,老师相机板书:腊八,腊月十九放年假,二十三过小年,除夕,元旦,元宵节

  2.准备过年。

  ①在这五个时间段中,哪个时间段是准备过年的情景?(腊八,正月十九放年假)

  ②请找出课文中描写人们准备过年的段落。(1—7自然段)你想用哪个词语来形容人们准备过年的场面?(可以用自己的话,也可以找出文中的“忙乱、紧张”)

  ③大人在忙些什么?小孩儿在忙些什么?他们这时心情怎么样?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④你最喜欢哪一种活动?请找出来读一读。

  ⑤指名朗读,读出你的感受。

  ⑥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春节前的这段时间你都会干些什么。

  3.过年时。

  ①交流:重点写了哪几个日子?(除夕、元旦、元宵)最大的特点是什么?(热闹)

  ②都是一样热闹吗?默读思考:除夕、元旦、元宵这三个日子各自的特点是什么?找出文中关键词句反复读一读,想一想。

  ③交流各自的体会,教师相机引导:

  除夕:喜庆、团圆;元旦:悠闲、快乐;元宵:红火、美丽。

  ④品读“除夕”一段,进一步体会喜庆、团圆。

  抓关键词“赶、到处、都穿起、贴上”感受除夕的喜庆、热烈;抓“除非、必定”体会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感受团圆的氛围。

  ⑤品读“元旦”一段,进一步体会元旦的悠闲、快乐。

  重点指导朗读写人们“逛庙会”的地方,来体会悠闲与快乐。

  ⑥重点品味“元宵节”的气氛。

  画出文中描写花灯的句子,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排比句的作用。引导想象:还会有哪些花灯呢?除了灯,还有什么?

  重点句子品读:“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元旦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十五的红火、美丽。

  三、总结课文,领悟写法

  1.总结课文:从腊八到正月十九,一个多月的时间,课文却只记叙了五个时间段的主要活动,就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热闹喜庆、欢乐祥和的春节。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去用心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2.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

  ①课文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②再读写“腊八”一段,思考:腊八的活动很多,为什么单写腊八粥、腊八蒜,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种抓主要特点描写的方法课文中还有很多,你能再举一例吗?

  ③如果让你写春节,你打算怎么写?回忆你过春节的情景,写一写。

  四、作业

  朗读课文,读出过年的喜庆气氛。

  板书:

  北京的春节

  除夕:喜庆、团圆

  元旦:悠闲、快乐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篇四

  一、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老北京的春节》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2

  单元《过年》中第二篇主体课文,是一篇散文。文章共有7

  个自然段,按时间顺序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一系列习俗,语言简洁而生动,字里行间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新年的心情,反映出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习俗、情趣盎然,又使人读后增长见识。根据课文内容和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知识水平和认知现状我设计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学生在原有的识字方法的基础上自学9个生字并会组词。

  2、读熟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

  3、通过阅读,能找出春节开始、高潮、和结束的日子。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5、引导学生把自己平时收集的资料整理归类。

  二、广泛搜集材料,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新课标指出:要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运用处理资料的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开阔学生的视野,了解到更多的有关过年方面的知识。课前我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找有关的资料。

  三、紧扣教学目标,灵活设计教学过程

  (一)、以谈话的方式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我以谈话的方式进行导入,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为什么?你们想知道老北京的春节是怎么过的吗?下面我们就一起去看一看老北京的春节是怎么过的。(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检查学生自学生字情况并有针对性的对个别字进行读、写的指导。

  (三)、交流资料,初步感知

  1、课前,老师已经让同学们搜集有关过年的资料,谁愿意向大家介绍一下。

  2、这些材料,你是怎么找到的?(看书、问别人)

  3、老师通过看教学参考书和上网也收集到了一些有关过年的资料,你们想听听吗?教师口述介绍。有条件的可以制成课件一边演示,一边介绍。这样更会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小结:看来呀,只要我们肯动手去找,动脑去想,动口去问就能获得知识。我们既然知道了过年的这么多信息,那你想不想去看看老北京的春节到底是怎样一个热闹的场面呢?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四)、通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大声朗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正确,读得不畅的句子做个记号,再回读一遍。

  2、检查读文。这位同学有这么几句话读得不太通顺,让他再读一读或大家齐读。读给同桌听一听,同桌认为满意了,打上*。

  (五)、读好课文

  1、我们已经把课文读通顺了,还得把课文读懂、读好。

  2、我们来读第一自然段。指名两位同学读,谁的朗读读到大家心上去了,我们大家都来这样读一读。

  3、同桌合作读第二自然段,试着用要还要说一句话并互相订正。

  4、现在,我们换一种方式读。教师引读第三段

  师:到了腊月十九日(生读)

  5、范读第四自然段,生细细品味并做出评价。体会除夕的热闹景象。

  6、男女生比读第五自然段。解决不理解的词截然不同并摘抄下来。大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去感受大年初一的景象与除夕截然不同。

  7、师生对擂读第六自然段,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升华,更好的感受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春节的高潮,人们看灯,吃元宵。用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说一个排句。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8、齐读第七自然段。

  (六)、再次通读全文,解决问题

  1、让学生说出春节开始、高潮、结束的日子。(师同时板书)

  2、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下那热闹的气氛。

  3、划出每个时间人们都干什么,再读一读。

  (七)、拓展延伸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家乡过年的习俗。

  (八)、课外作业

  结合语文天地中的开卷有益大显身手笔下生花的训练内容,让学生课后读一读,说一说,写一写,为下节课做铺垫。

  四、小结

  让学生把收集到的有关资料进行分类。

  师:同学们,一学期的学习很快就要结束了,我们要把收集到的资料整理整理,分类放在信封中,在信封上写明是哪类材料,以备用。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篇五

  腊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重点句交流: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

  引号里面是个什么句子?文章当中引用这样的句子有什么好处呢?(可以使文章意思通俗易懂)

  师小结:老舍先生很喜欢在文章中引用俗语,使自己的文章显得通俗易懂。后来“通俗易懂”也就成了老舍先生文章的一大语言特色了。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你们认为这个句子写得好吗?好在哪里?通过老舍说的这句话,你感觉老舍是一个怎样的人。(板书:幽默风趣)带着这种风趣幽默,再读这句话。

  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1、你对这个句子怎么做的批注?(抓色如翡翠 色味双全)腊八蒜既好看又好吃,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读到这里时,你眼前似乎浮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我似乎看到了大家吃了一个又一个饺子,吃得很香很美味)你想不想吃?那让我们把这两个词送入句子中美美的品一品这腊八蒜吧。(读到年底、、、、、、、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指名读,齐读)

  作者运用了两个词,就使腊八蒜这么馋人,那你觉得作者在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点啊?(简练准确)

  (二)除夕

  除夕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守夜是什么意思,有什么意义呢?

  看来除夕留给大家的总体印象是热闹。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到“除夕真热闹!”这句话,你你会发现这一句是个什么句子?除了以上同学谈到的那一些,你还能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热闹?看来字里行间都在写热闹,让我们一起读出这种热闹。

  再看一下这段文字,在结构上特点?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篇六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课前我们听到的这首童谣讲的是什么时候的事情呢?

  生齐:过年。

  师:对,过年是我们每个人都很喜欢很开心的日子,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作家老舍先生一起走进北京,过一个京味儿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初读课文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在读的时候,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按照老规矩老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

  (巡回指导学生)

  师:看到同学们都坐好了,老师知道你们已经完成任务了。那好,老师先检查一下同学们的字词掌握的怎么样了?

  (课件出示生词)

  生1读。

  师:谁再来读一下第一行?

  生2读。

  师:其中有个词“蒜瓣”,和“杂拌儿”读法相似吗?(指导儿化音)我们再一起读一遍。

  师:非常好!让我们回到刚才的问题:根据老舍先生的介绍,老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

  生1:老师我知道按照老规矩北京人在腊八这天要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师:对,老舍先生风趣地说,腊八粥像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腊八蒜色味双全。

  生2:老师我知道除夕这天很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xiāo),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师:说得很好,除夕真是很热闹。还有吗?

  生3:老师我知道初一这天男人们去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孩子们逛庙会,店铺到初六才开张,人们可以一直休息到初六。

  师:说得好!还有谁想说?

  生4:还有正月十五这天要赏灯吃元宵。

  师:对,正月十五少不了赏灯和吃元宵。

  生5:过了腊八有孩子们最喜爱的杂拌儿、鞭炮和各种玩意儿。

  生6:腊月二十三是过春节的彩排,要放鞭炮、吃糖。

  生7:过了腊月二十三要进行一次大扫除,还要准备过年的食物,因为过年的时候店铺不开张。

  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好。(课件出示各项活动的时间)那我们来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作的?

  生齐:时间顺序。

  师:对!以后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也可以借鉴这种写作方法。

  三、精讲细研

  师:北京的春节在老舍先生笔下成了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那这其中哪一部分给你和老舍先生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留下了什么印象呢?

  (一)生1:除夕这天给我和老舍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在课文第七自然段老舍先生这样写道:“除夕真热闹”。(师板书 热闹)给我的印象也是很热闹。

  师:作者在第七自然段开头就写到“除夕真热闹”,那这是个什么句呢?

  生:中心句。

  师:既然是中心句,那接下来的的内容是什么?

  生:除夕到底有多么热闹。

  师:谁来说一说除夕这天到底有多么热闹呢?(课件出示本段落)

  生2: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xiāo),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

  师:到处都是酒肉的香味,这是什么觉?

  生:嗅觉。

  师:穿新衣,贴红红的对联和各色的年画,这是什么觉?

  生:视觉。

  师:还有呢,鞭炮声日夜不绝这是什么觉?

  生:听觉。

  师:老舍先生从嗅觉、视觉和听觉详细介绍了除夕真热闹。那让我们读出这种热闹的感觉。(生齐读)

  师:除了这些,除夕这天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日子,这一晚要吃团圆饭。这段团圆饭到底有多么重要呢?文章中有两个词用的非常好,是哪两个?

  生:万不得已,必定。

  师:“万不得已”“必定”看以看出人们是多么重视除夕吃团圆饭,这其中包含着浓浓的亲情,浸润着传统美德。除夕这天最后一项重要工作是什么?

  生:守岁!

  师:说到这儿,老师想考考大家,除夕这天为什么要守岁?守岁有什么重要意义吗?

  生:老师,我觉得除夕这天晚上是辞旧迎新的时刻,守岁应该就是辞旧迎新的意思吧。

  师:说的有道理,还有谁有不同见解?

  生:既然是迎接新一年,应该是对新年的美好祝愿吧。

  师:说的也不错。老师从小也是没到除夕就守岁,也很好奇为什么要守岁。老师特地查阅了一些资料,守岁有两层意义:岁数大的人守岁有珍惜时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则是为了给父母延寿。既然守岁意义这么重大,所以这一夜——

  生齐: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师:既然要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吃团圆饭,又没有什么人睡觉,所以这一夜当然热闹了,让我们在来齐读第七自然段,感受北京春节除夕的热闹!(生齐读)

  (二)师:除夕给我们留下了热闹的印象,还有哪一天给你和老舍先生留下了什么样的深刻印象呢?

  生1:正月十五这天给我和老舍先生留下了红火而美丽的印象。(板书 红火而美丽)

  师:说得好。(课件出示)作者说:“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既然是“又”一个高潮,那说明北京的春节过到正月十五,已经有好几个高潮了。前几个高潮是什么?

  生齐:除夕,正月初一。

  师:对!那元宵这个高潮主要是围绕什么写的呢?

  生:灯。

  师:老北京春节的等到底有什么特殊的地方才能给作者和大家留下了如此深刻的印象呢?那请你找出文章中写灯的语句,并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生1:老师,我从“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hǔ)传》故事”中,感受到北京的春节的灯种类特别多。

  师:说的好!不仅如此,还有呢?

  生2:“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

  师: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老北京春节的灯的种类确实不少呢。除了种类多之外,还有什么特点吗?

  生3:老师,我从“正月十五,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感受到北京的灯数量特别多。

  师:是啊,你看,这一天是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而且有名的老铺子一下子就挂出好几百盏灯来,让我们想象一下这是一个怎样红火而美丽的场景啊!让我们齐读这些句子,读出灯的种类多和数量多。(生齐读)

  师:当然,这一天除了赏灯之外,还有一项重要的习俗就是——

  生齐:吃元宵!

  师:圆圆的元宵也象征着团圆的意思。

  (三)师:还有哪一天让你感觉印象很深刻吗?

  生1:老师,正月初一这一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觉得老舍先生笔下的这一天轻松自在。(板书 轻松自在)

  师:你是怎么读出轻松自在的呢?

  生1:这一天,男人们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城内城外许多寺院举办庙会,小贩(fàn)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小孩子们特别爱逛庙会,为的是有机会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lǘ),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庙会上有赛马的,还有赛骆驼的。从中可以看出人们都很高兴,都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特别是小孩子,可以自由自在的玩耍,还可以看平时看不到的野景。

  师:分析的非常好!这一天,男人们在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小贩们在寺庙外边摆摊,小孩子们则爱逛庙会,还有很多人参加赛马赛骆驼的比赛呢。总之,每个人都没闲着,或者走亲访友,或者逛街比赛,可谓轻松自在。

  (四)师:刚刚老师跟大家交流了一下印象深刻的部分,大部分同学都对除夕、正月初一和正月十五的印象非常深刻。为什么呢?

  生:因为老舍先生对这几天写得很详细,用了很多好词。

  师:说的很好!那我们来对比一下(课件出示)例如,腊月二十三和除夕:腊月二十三这天作者只是介绍一下要做什么,简单的说就是放鞭炮吃糖果;而对于除夕,作者详细描述了除夕真热闹,用了很多好词好句。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生2:这样写能够突出重点。

  师:对,这种详略结合的方法能够突出重点,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总结升华

  师:俗话说得好,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北京人是这样过春节的,那我们日照在过年时又有怎样的风俗习惯呢?同学们是怎样过春节呢?

  生1:我们家正月初一这天不是爸爸出去拜年,而是全家都出去拜年。

  生2:我们除夕晚上守岁到12点要吃元宵。

  师:吃元宵也是希望新的一年团团圆圆。

  生3:正月初一这天一定要收压岁钱。

  师:这可是孩子们的最爱。

  生4:我们老家除夕的团圆饭要在院子里吃。

  生5:我们过年贴对联的时候福字要倒着贴,寓意是“福到了”。

  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好。下课后请同学们也仿照老舍先生的写法,按照时间的顺序,注意详略得当,写一写咱们这儿的春节。

  下课!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最新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