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嵬》教学设计【精彩3篇】

时间:2011-09-05 06:30:11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马嵬》教学设计 篇一

在教授《马嵬》这首古文诗时,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设计课堂教学,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歌。以下是一个教学设计的示例: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唐代古文学背景,掌握《马嵬》的作者、创作背景等基本信息;

2.理解《马嵬》的意境和主题,感受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3.能够背诵《马嵬》的部分内容,展示对古文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二、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介绍唐代古文学的背景、《马嵬》的作者杜牧等信息,引起学生对这首诗歌的兴趣和好奇心。

2.课文解读:逐句解读《马嵬》,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主题,引导学生思考诗歌背后的情感和思想。

3.情感体验:播放相关音乐、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营造氛围,让学生更好地感受《马嵬》所描绘的景象和情感。

4.文学创作: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尝试创作一首类似于《马嵬》的古文诗歌,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5.背诵朗读:让学生分组背诵《马嵬》的部分内容,并进行朗读展示,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

三、教学评价:

1.课堂表现评价: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参与讨论的积极性、文学创作的水平、背诵朗读的表现等。

2.作业评价:布置相关作业,如写读后感、创作古文诗等,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促进学生对《马嵬》的深入理解和欣赏。

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马嵬》,并在诗歌欣赏、文学创作和口头表达方面得到提高。

《马嵬》教学设计 篇二

在教授《马嵬》这首古文诗时,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设计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以下是另一个教学设计的示例: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马嵬》的诗歌结构和意义,掌握诗歌中的重要意象和思想;

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让他们能够独立分析和理解古文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通过创作、朗诵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表达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二、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展示相关图片、音乐或视频,引起学生对《马嵬》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课文分析:结合课文内容,分析《马嵬》中的重要意象和意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情感。

3.文学鉴赏:让学生自主阅读、理解《马嵬》,并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创作表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进行文学创作,如写读后感、创作古文诗等,培养学生的文学表达能力。

5.朗诵展示:组织学生进行朗诵表演,展示他们对《马嵬》的理解和感悟,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表演能力。

三、教学评价:

1.课堂表现评价: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表现水平、文学鉴赏能力等,为学生提供及时反馈和指导。

2.作业评价:通过评价学生的作业,包括读后感、文学创作等,促进学生对《马嵬》的深入理解和欣赏。

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马嵬》,并在文学鉴赏、创作表达和口头表达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马嵬》教学设计 篇三

《马嵬》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马嵬》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1、品味诗歌意境,领会诗歌美质。

  2、学习艺术表现手法,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3、通过涵咏诗文,加深对李商隐诗歌特点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艺术表现手法,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2、引进比较阅读篇目,加深对李商隐诗歌特点的理解。

  【教学方法】

  诵读、点拨、讨论、总结。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当盛唐的繁华落下帷幕,中唐又以其匆匆的步伐走过。曾经空前绝后的大唐王朝到了日薄西山的时候。李白登仙而去,杜甫困顿而逝,白居易、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的身影也渐渐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之中。末世的余音里,李商隐走来了,这位晚唐的才子,旷世的情种,为大唐的黄昏添上了一道绚丽的余霞。

  要求学生记忆出李商隐的名诗: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二、关于咏史诗

  咏史诗以史为鉴,多抒发兴亡之慨。咏史之作,东汉的班固首开其端,但止于叙述史实,平实无华。至晋朝左思《咏史》、陶渊明《咏荆轲》之类,始借题发挥,寄寓怀抱。唐代诗人,如杜甫、刘禹锡等人,则多把咏史与咏怀古迹结合起来,扩大了诗的境界。

  安史乱后,唐王朝由极盛走向衰败,李商隐对玄宗的失政特别感到痛心,讽刺也特别尖锐。李商隐的咏史诗,主要写南朝和隋朝覆灭旧事及唐朝国家战乱。

  三、题解

  天宝十五年(756年)6月,安史之乱爆发玄宗逃往四川,至马嵬(陕西兴坪),随行将士不前,杀了杨国忠,并坚决要求处死杨贵妃。不得已令其自缢而死。史称“马嵬之变”。

  《马嵬(其二)》,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佳作,是一首政治讽刺诗。诗作以李隆基(唐玄宗)、杨玉环(贵妃)故事为抒情对象,锋芒指向了李唐前朝皇帝唐玄宗。

  四、诵读诗歌

  1、重点字词解释:

  更:还有。

  徒闻:空闻,没有根据的听说。

  笑:嘲笑。

  如何:为什么。

  2、教师范读:(节拍提示)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导入。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该诗。

  五、学生参照注释默读课文,赏析《马嵬(其二)》内容意境

  1、首联: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徒然听到传说,海外还有九州,来生未可预知,今生就此罢休。

  赏析:首联夹叙夹议,写玄宗思杨妃之切,极尽曲折写出玄宗之悲。先用“海外”“更九州”的故事概括方士在海外寻见杨妃的传说,而用“徒闻”加以否定。传说,杨贵妃死后,唐玄宗悲伤不已,就命蜀地方术之士寻找她的魂魄。有人趁机进言,说在海外蓬莱仙山找到了杨贵妃,还带回了她头上的饰物。“徒闻”者,徒然听说也。意思是:玄宗听方士说杨妃在仙山上还记着“愿世世为夫妇”的誓言,“十分震悼”,接着,诗人又宕开一笔,指出“他生未卜此生休”。意为:他生来世为夫妇的事渺茫难求,而今生的缘分已分明结束。怎么结束的,自然引起下文。

  2、颔联: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空听到禁卫军,夜间击打刀斗,不再有宫中鸡人,报晓敲击更筹。

  赏析:颔联暗指杨玉环被缢于马嵬事。从对比的角度来写李杨爱情悲剧,突出玄宗的昔安今危,昔乐今苦的生活境遇。用宫廷中的“鸡人报晓筹”和马嵬驿的“虎旅鸣宵柝”相对比,当时和现在不同处境和心情已跃然纸上。”虎旅鸣宵柝“本意说的是巡逻的警卫,可是”空闻“二字就将此否定,“虎旅鸣宵柝”显然不是为了保护皇帝,而是要发动兵变了。正因为如此,才“无复鸡人报晓筹”,李、杨再不可能享受安适的宫廷生活了。于是便有了颈联的六军不发的兵谏。

  3、颈联: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六军已经约定,全都驻马不前,遥想当年七夕,我们还嗤笑织女耕牛。

  赏析:颈联继续从对比的角度来写李、杨爱情悲剧的。玄宗以自己和杨妃的朝夕相处讥笑牛郎织女的一年一次的七夕相会,实则写出了玄宗迷恋情色,荒废朝政,致使战祸发生。“此日”指杨妃的死日,“当时”与“此日”对照、补充,不仅其意自明,而且笔致跳脱,蕴含丰富,这是倒转笔法,借牛朗织女相会反衬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没有“当时”的荒淫,哪有“此日”的离散?而玄宗沉溺声色之“当时”,又何曾虑及“赐死”宠妃之“此日“!行文至此,尾联的'一句已如箭在弦上。

  4、尾联: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如何历经四纪,身份贵为天子,却不及卢家夫婿,朝朝夕夕陪伴莫愁。

  赏析:尾联以对比手法和反诘语气作结,寄托感慨,点明题旨,把批判的锋芒直接指向唐玄宗。作者在这里向世人发出冷峻的诘问: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的皇帝唐玄宗反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这一反问虽然含蓄却很有力,包含强烈的对比,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一方面是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保不住宠妃,另一方面是作为普通百姓的卢家能保住既“织绮”、又能“采桑”的妻子莫愁。前六句诗,其批判的锋芒都是指向唐玄宗的。这里更丰富了批判的内容。

  六、主旨思想

  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玩物丧志”。

  七、艺术技巧

  1、倒叙:一波三折,曲折幽深

  2、对比:暗含讽刺

  八、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同步练习。

  ⑴对这首诗进行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是对唐玄宗派方士到海外仙山寻找杨贵妃魂魄之举的否定、批评:海外九洲,不过是徒然留恋罢了,“他生”为夫妇的事,渺茫未卜。

  B、颔联追述玄宗仓皇出逃,夜宿马嵬的景况:他彻夜难眠,只听到军营中报更的梆子声,再也听不到宫廷中鸡人报晓的声音。

  C、“此日”是禁军驻马不前,要求诛杀杨贵妃之日。“当时”意为在这危急之时。“笑牵牛”指玄宗贵妃笑牛朗织女不了解他俩朝夕相伴,永不分离。

  D、末联,诗人以冷峻的诘问结束全诗: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

  答:C(当时七夕笑牵牛:玄宗“当时”七夕与杨妃恩爱有加,朝夕相伴,讥笑牵牛、织女一年只能相见一次,而他们两人则要“世世为夫妇”,永远不分离,然而,事实并不如此,在遇上“六军不发”的时候,结果自己爱情中途夭折。这是倒转笔法,借牛朗织女相会反衬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

  ⑵对这首诗人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人咏马嵬之变的诗很多,本诗和其他大多数诗一样,把罪责推给杨贵妃,而为唐玄宗辩护。

  B、“空闻”句,用“虎旅鸣宵柝”五字,烘托出逃难途中的典型环境,从中,主人公的狼狈神态和慌乱心情,也依稀可见。

  C、宫廷中的“鸡人报晓筹”反衬马嵬驿“虎旅鸣宵柝”,使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外境和心境,跃然纸上。

  D、“七夕笑牵牛”是对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朝政的典型概括,用来对照“六军同驻马”,表现出二者的因果关系。

  答:A(没有把罪责推给杨贵妃而为唐玄宗辩护,这首诗批判的锋芒恰好是指向唐玄宗)

《马嵬》教学设计【精彩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